文言文初中及的用法

作者&投稿:始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1) 第二人称代词, 一般作定语某所,而母立于兹。( 2 ) 副词,译为“就,才”。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泉香而酒洌。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温故而知新。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人不知而不愠。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面山而居。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文言虚词“而”字 用法判断歌诀 “而”字用法功能多, 常作连词表关系。 前后词意认真辨, 仔细分析巧判断。 左右平等表并列, 前后动作表承接, 后面意深表递进, 后面意转表转折, 动作未发表假设, 前面条件表假设, 前因后果表因果, 连接状谓表修饰。 同“尔”代词作人称, 复音“而已”在句末。

  之
  《说文解字》:“之,出。象草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释义: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8.. 通“也”义
  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助词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3.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用于时间副词或不带宾语的动词之后,有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
  例子:久而久~;久~,目似瞑;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前赤壁赋》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
  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
  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5]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5]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摘自《百度百科》

及,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以下用法:
1、至,达到。例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2、待,等到。例如: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两小儿辩日》
3、比得上,能与…相比。例如: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关联。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初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答:(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

初中生文言文所以的用法
答:3.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
答: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之作为助词的用法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

文言文之用法大全
答: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 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

焉初中文言文
答: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3. 【初中文言文几个常见词的解释而、之、焉只要初中要...

初一文言文狼其的用法
答:1. 初一文言文(《狼》)解释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答:1、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句:清 蒲松龄《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2、之表示第一人称,我。例句: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白...

整理文言文虚词以而其的用法
答:2、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虚词。2.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1.之 “之”作为虚词,一般是做代词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四大板块(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答: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九年级下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2、古今异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狱,) 忠之属也(忠,) 可以一战(可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窥镜而...

初中文言文 “是”的用法
答:是 shì 〈名〉(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2)又如: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