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了利益背弃道义的事例

作者&投稿:贰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上为了有哪些自己的利益和金钱出卖灵魂和国家的人。最好有具体例子,多一点,辩论用,谢谢~

  秦桧,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人(今江苏南京),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视为汉奸或卖国贼。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到金国,与金廷议和。建炎四年(1130年)陪同高宗逃返南宋。此后,努力扶佐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反对国内主战派的势力。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飞”的故事。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在秦桧的帮助下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并且由于岳飞屡劝没有子嗣的宋高宗立嗣,加上其他原因,宋高宗以“莫须有”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父子。之后南宋与金廷再次签订和约。
  后来南宋为了鼓励抗金斗志,为岳飞平反,并把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魁祸首。相传平民为解秦桧之恨,用面团做成他的形像丢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并演变成今时今日的“油条”。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角的岳王庙,有与岳飞被杀有关的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等四人跪像,铸造于明代,经常受到侮辱性破坏。
  吴三桂,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吴襄子。崇祯时为总兵,镇守山海关。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击溃李自成(传说因爱人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及後因镇压农民起义和执杀南明桂王有功,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尚之信、耿精忠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同年在长沙病逝。
  后人对于吴三桂的评价不一,甚至两极化。一部分人认为,由于他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应被视为“汉奸”。另一部分则认为,他引导清军的行为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正面意义。也有人认为,吴三桂让清军入关时的初衷只是为了借清军而消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当时并没有投降之意,只是后来的局势发展导致身不由己。


  汪精卫 ,汪兆铭(1883年~1944年),字季新,号精卫,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广东三水(现属佛山市)。
  中日战争期间,由于汪精卫公开投奔日本,接受日本扶植成立“汪精卫政权”的事实,被大多数抱著抗战决心的中国同胞视为汉奸的典型。汪精卫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在军事上,大量策反了国军,尤其是游击部队和杂牌军,组织“伪军”,多次进行清乡,汪精卫自兼清乡委员会主任,打击其统治区的地下抗日武装,使得日军可以抽身进行其他战役。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协助日军对沦陷区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进行强制性收买,以供日军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卫在学校推广与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发动“新国民运动”,从思想上削弱民众的反日情绪。另外,汪精卫承认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出卖中国的领土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
  周佛海
  周佛海(1897年~1948年),湖南沅陵人,本名周福海,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建党的一大代表之一,后成为国民党高级官员,抗日时期是汪精卫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人之一,被视为汉奸。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佛海当时“见国际上对中国除了道义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同情以外,¬没有实际的援助,同时中国的国力,当时也赶不及日本,所以我自己对抗战也¬没有信心”,于是与汪精卫夫妇于1938年9月投向日本。
  1940年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周佛海出任行政院副院长,陈公博为院长。周佛海另外兼任财政部长、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储备银行总裁¬、上海市长、上海保安司令、物资统制委员会委员长。1939年12月和1940年11月,两次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解散,周佛海曾被蒋介石任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后在舆论压力下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后改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死于南京狱中。年五十一岁。

  10、陈公博
  陈公博(1892年~1946年),广东南海人,中国民国时期政治人物。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回广州和谭平同创办《群报》。1921年初参加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被开除出党.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广东省农业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等职。因对蒋介石独揽大权不满,同汪精卫、顾孟余等到人于是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投敌,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长,1944年汪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 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后被解回,1946年被处死。

  11、川岛芳子(满奸)
  川岛芳子(1907年~1948年)原名爱新觉罗显纾,满族人,字东珍,又名金璧辉,为日本做间谍,曾被习惯性视为中国近代的汉奸。她是清朝末年肃亲王善耆的第14位女儿,辛亥革命后,以日本大陆浪人川岛浪速的继女去日本。因为肃亲王怜悯川岛浪速没有孩子,如是把女儿赠送给他,作为友情的证据。以后,她改名为川岛芳子,并在日本接受教育。
  1927年20岁的时候,在旅顺与蒙古族甘珠儿扎布结婚。甘珠儿扎布是参加蒙古独立运动的巴布扎布将军的儿子。但她在1930年私奔。她用养父的联系接近关东军,作为日本间谍暗中参与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川岛芳子在新京被任命为满洲国女官长。一说她当满洲皇室的护卫员。1933年在关东军被扛变成满洲国安国军总司令,参加热河作战。关东军宣传品中称“安国军是由满洲公主带领的满洲国义勇军”。
  川岛芳子后来看了满洲国并不是清朝复辟只是个日本的傀儡,很失望,转而公开批判日本军部的大陆政策,被日军视为危险份子。1945年日本战败时在北京被国民政府军逮捕,作为日本间谍被提起了公诉。1947年判处死刑,1948年执行,终年41岁。
  ···············
  ············
  ············
  中华泱泱大国,英雄豪杰不缺,然而汉奸走狗亦不少,以上只是冰山一隅,若详尽,唯恐巾短难继。

最为典型的要蜀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此人一向以“仁义待人自居”,结果却留下了很多令后人沦为酒后笑柄的事情。
学霸不成--宋襄公
齐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由于他生前没有妥善解决即位问题,齐国发生了诸公子争位的内乱。宋襄公帮助太子昭打败诸公子,夺取了君位。襄公平定齐乱,产生称霸诸侯之心,欲乘吕原无霸主之机登上霸主之位。宋国公子目夷以为,小国争当霸主是灾祸,宋国将自取灭亡。宋襄公刚愎自用,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于楚成王约定此年秋天只乘坐国君普通的车辆而不带兵前往相会。秋楚成王召集宋、陈、蔡、郑、许、曹等国诸侯在盂(今河南睢县境)相会,宋襄公准备乘车前往,公子目夷进谏说,楚国兵力强盛而又诡计多端,还是让兵车护送前往为上策。宋襄公以为,既已约定,就不要更改,遂以乘车往盂赴会。楚国果然伏兵车,并抓获宋襄公,带领大军伐宋。冬,楚召集诸侯在薄(今河南商丘北)会盟,在会上释放宋襄公。公子目夷认为,襄公并未因此而变明智,宋国祸殃并未完结。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率兵伐郑,楚派兵伐宋救郑。十一月,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今河投送拓城县北)边上对阵开战,历史上叫做“泓水大战”。宋军已经排成队列,楚军尚未全部渡河,司马提议乘此良机全线出击,宋襄公不答应,认为趁人之危不算是仁义之师。楚军过河还没有列好阵势时,司马再次请求下令攻击,宋襄公仍不答应。楚军整理好部队,立即进攻宋军,宋军大败,宋襄公脚部受伤,宋军将领尽被歼灭。泓水之战以后,宋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却说,君子打仗时,不伤害伤员,不擒拿头发花白的人。后宋襄公因伤势过重而亡。宋襄公心比天高、智不及愚夫,遵崇故礼,十分迂腐可笑。他称霸肯定是会失败的,他之所以被传为笑柄也实乃历史之必然。

历史上为了利益背弃道义的事例:
1、秦桧主张议和,十二金牌召岳飞。
秦桧,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人(今江苏南京),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视为汉奸或卖国贼。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到金国,与金廷议和。建炎四年(1130年)陪同高宗逃返南宋。此后,努力扶佐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反对国内主战派的势力。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飞”的故事。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在秦桧的帮助下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并且由于岳飞屡劝没有子嗣的宋高宗立嗣,加上其他原因,宋高宗以“莫须有”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父子。之后南宋与金廷再次签订和约。
后来南宋为了鼓励抗金斗志,为岳飞平反,并把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魁祸首。相传平民为解秦桧之恨,用面团做成他的形像丢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并演变成今时今日的“油条”。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角的岳王庙,有与岳飞被杀有关的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等四人跪像,铸造于明代,经常受到侮辱性破坏。
2、吴三桂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
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吴襄子。崇祯时为总兵,镇守山海关。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击溃李自成(传说因爱人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及後因镇压农民起义和执杀南明桂王有功,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尚之信、耿精忠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同年在长沙病逝。

3、 汪精卫卖国求荣甘当汉奸。
中日战争期间,由于汪精卫公开投奔日本,接受日本扶植成立“汪精卫政权”的事实,被大多数抱著抗战决心的中国同胞视为汉奸的典型。汪精卫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在军事上,大量策反了国军,尤其是游击部队和杂牌军,组织“伪军”,多次进行清乡,汪精卫自兼清乡委员会主任,打击其统治区的地下抗日武装,使得日军可以抽身进行其他战役。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协助日军对沦陷区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进行强制性收买,以供日军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卫在学校推广与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发动“新国民运动”,从思想上削弱民众的反日情绪。另外,汪精卫承认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出卖中国的领土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

利益背弃道义的事。这种事例太多了。

  1. 刘邦。刘邦是出了名的流氓了。但兵不厌诈,军事上不可讲道义。(宋襄公怒刷存在感)当年他和项羽一直打仗,双方势均力敌,倒害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后来项羽提出双方以鸿沟为界限,双方罢兵,各自相安无事。刘邦答应了。于是项羽退兵,刘邦也准备回军。但刘邦谋士建议刘邦趁此机会消灭项羽。于是刘邦又去攻打正在撤军的项羽。最后在垓下消灭项羽,建立了统一的大汉帝国。


  2. 刘备。刘备入西川虽然是无可奈何,但也确实不道德。刘璋请刘备去西蜀帮忙攻打汉中的张鲁,可刘备不但没有帮忙,反而还以荆州有事为名向刘璋借兵借粮。刘璋当然不给了,后来刘备以军师被杀的理由大举进攻刘璋。最后以西蜀称霸一方。

  3. 赵匡胤。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在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国的后周。后周的周世宗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周世宗在位时征南唐,打北汉,平定燕云十六州。但可惜英年早逝,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赵匡胤是周世宗非常信任的得力干将,在周世宗死前任命赵匡胤为后周的禁卫军都点检。在周世宗死后,他不到七岁的儿子即位。但不到一年,赵匡胤就发动陈桥兵变夺了皇位,建立了大宋帝国。陈桥兵变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赵匡胤的文治武功也不失为一代明君。但道义上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史书上记载说:出师之日,策点检为天子。是对陈桥兵变的粉饰。



    总结:战争、利益没有对与错,只有成与败。所以关于这些事情产生的道德问题一直都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这样不道德,有些人则认为这个是无可厚非。没有刘邦亥下灭项羽就没有至今都让华夏子孙魂牵梦萦的大汉四百年的大一统。赵匡胤陈桥兵变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从狭义的角度讲,这不道德,但是从广义的角度讲,它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为人民带来了和平,繁荣。



  1.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长平之战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时代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两国调集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100多万。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强秦也输不起。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 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男一号。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歼灭战,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这一条,是当时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年的都要爆发战争,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大家都在争斗,如果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好, 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下一次战争他们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 

长平之战若不杀降,这四十五万赵军回头又是一支大军,秦军等于白打。白起为国家计——杀!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很,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1.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是他带兵来战吓的望风而栗。史书上有确切的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战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一生领兵打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奇迹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的确一次也没败过)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
何谓春秋,就是战争,政治等国家大事都发生在春季和秋季!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开创冬战先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运用步兵大规模攻城战。白起指挥长平之战,全歼赵军。杀赵军四十余万(又说共六十余万,坑杀降卒四十余万),长平之战既是中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中国大规模地围歼战法先例。
长平之战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时代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两国调集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100多万。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强秦也输不起。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 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男一号。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歼灭战,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这一条,是当时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年的都要爆发战争,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大家都在争斗,如果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好, 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下一次战争他们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
长平之战若不杀降,这四十五万赵军回头又是一支大军,秦军等于白打。白起为国家计——杀!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很,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百年后的项羽,同样坑杀三十万秦军降卒,为什么人们把白起当作杀人魔,而对项羽抱以同情呢?难道仅仅因为他比白起痴情?
长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乃至外交史的一次壮举,只不过完成这次壮举的是为后世儒家文史所鄙视的奉行法家治国(依法治国)的秦国!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因为感慨李牧一代良将没有好下场、扼腕叹息而盲目将感情趋向战败的赵国;更不能因为白起每战不留降卒而侮蔑扭曲把憎恶强加给秦国。
秦国自然不是无懈可击,否则也不会二世而亡,但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是不是该公正客观一点,而非一句“暴秦”“杀人魔王白起”一概而论。
白起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至于英雄,那历来都是送给后世儒家王道所推崇之人。由于白起杀敌太多,也被这些“仁义道义”的文人排除在外。所以后人往往把他称作是杀人魔王,甚至有的史学家认为,白起根本就不配称作是一个名将。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白起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真正为战争生的“战神”!
战国名将中,吴国伍子胥、孙武,魏国吴起、庞涓,齐国孙膑,燕国乐毅,无不是先拜师修习,成为兵家名士后,前往心仪的国家“拜将”,希望得到英明君主的赏识——这是战国良好的双向选择人才的氛围,所谓“百家争鸣,择优而适”。而这些“名将”大多在退隐或失势后著书立说,要把自己的兵家理论与实践流传后世。
然而真正的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则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兵家学习,是纯粹的“行伍出身”,从小兵开始,在杀戮与拼杀中凭借战功名留后世。
秦赵在战国中最血性好战,尤其是秦国,因为彻底执行法家军功制度,所以大将都是在战争中诞生,即便是世家子弟,没有功劳,仍是老兵一个,不可封爵。在这种的环境下,才诞生了白起之类从基层将领一步一步凭战功走向辉煌的一代战神! 2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分,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史记·王翦白起列传》) 赵国——廉颇、李牧的评价在下张帖子上

曹操被人追杀,逃到一个叫吕伯奢的朋友家那避难,早上醒来的时候,听见窗外朋友的家人在说“缚而杀之”,他便马上冲出去把人都杀了。结果发现台子上绑着一头猪。原来是朋友的家人准备杀猪招待他,不想被他误会,但是朋友的家人已经被他都杀杀了。而朋友正好外出了。于是他就跟他的随从马上逃跑。正好在路上碰到回家的朋友。朋友问他怎么这么快就走了,自己还正准备买酒杀猪来招待他。谁知道曹操回身一剑把他朋友也杀了。随从问他“你已经把他的家人都杀了,为什么还要杀他”曹操说“我杀了他的家人,他回去看了后肯定会找我算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含“义”的四字成语
答:【本位主义】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背信负义】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避嫌守义】嫌:嫌疑;守义:保守道义。避开嫌疑,保守道义。【背义负恩】指背弃道义,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背义负信】...

《汉兴八十年》第三卷 楚汉相争>第四章 汉高帝四年 公元前203年_百度...
答:”>> 蒯彻的道理其实我们之前也提过,乱世之中就是丛林法则,权力永远要抓到自己手上也最可靠,因为任何人都会在利益的诱惑下对你倒戈相向,吴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今蒯彻正在防止韩信走吴广的老路。>> 韩信没有搞清楚自己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他不是一起和刘邦从沛县丰县走出来的老乡,刘邦不可能对他有真正...

曹操为什么至死都不称帝?
答:所以,现在称帝还不是时候,再等个几十年,等汉室的观念淡化了,基本上火候就可以了。所以这等于说,曹操把称帝的梦想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去完成。而曹丕确实也没有辜负老爹的期望,称帝登基,还追封老爸为魏武帝,也算圆了老爸的皇帝梦。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魏蜀吴之间虽然相对稳定,但一旦出现...

求教 除赵魏韩外的晋国诸卿家族史 比如范 中行 栾知 郤等家
答:后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大夫原氏黯(看名字似属于原氏,则当与原轸同宗,属于晋国公族;但也可能两家并非同宗,而是先轸后封于原),别为荀氏,原氏黯也由此称为荀叔。文公时期,荀氏的逝遨生荀林父与荀首,分别独立为中行氏和知氏。荀氏、中行氏、知氏,实为一家。而中行氏与知氏后来成为晋国大族,多人先后担任...

关于贪图利益的成语
答:3、见钱眼开 释义:见钱眼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一看到钱就变得贪婪和贪心,完全被金钱所迷惑。见钱眼开成语的出现,暗示人们应当警惕金钱对自己的影响,不要被金钱所迷惑和控制,遵循道义和原则。贪图利益的例句:1、他是个爱财如命的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背弃了曾经的朋友。2、这个人...

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答:这不仅给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很大危害,并产生了社会上、道义上和心理上的严重后果。苏共在当时还使用了残酷的体罚和肉刑,大搞逼供信,殃及亲友,造成无数冤案和人人自危的社会气氛……后来的苏联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不能说与“大清洗”的后遗症无关。而今天的民主派也正是通过不断渲染这段历史来吓唬...

朋友找我刷信用卡分期,我提前还了收他利息背弃道义了吗
答:不算背弃道义收利息是自己应得的权益利息是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费,指货币持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

西晋结束了三国纷争,实力很大,怎么短短50年就灭亡了呢?
答:虽然说中国古代,清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尊崇“嫡长子继位”制,但是司马炎立司马衷为皇帝,这直接导致了惠贾皇后权利过大,外戚执掌朝政引起司马本家的人不满意,引起“八王之乱”。4、外族开始强大 西晋统一于三国,从成立后还在打南方的吴国,那时候的中国在150多年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连年征战的结果...

含义字的成语
答:负义忘恩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干名犯义干犯名教和道义。割恩断义舍弃恩德,断绝道义。孤恩负义背弃恩义。孤文只义指零碎的文字材料。含仁怀义谓有仁义之德。计行虑义计:计策。行:实施。虑:考虑。义:道义。实施计策前要考虑到是否合乎道义。见义必为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见义...

辜负的四字成语
答:【本位主义】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背信负义】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避嫌守义】嫌:嫌疑;守义:保守道义。避开嫌疑,保守道义。 【背义负恩】指背弃道义,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