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县地名来源

作者&投稿:泰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湟源县的历史沿革~

湟源,在三代(夏、商、西周)、春秋时,称“西戎氏地”。秦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当时,陇西郡实际控制着包括今湟源在内的青海东部地区。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临羌县,湟源属临羌县地,归金城郡。曹魏期间,因军事需要,县治移驻湟水北岸。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汉书》谓“湟水出金城临羌塞外,东入河”。湟源即:“湟水源头”之意,从后来在湟源境内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存的卡约文化和湟水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足以说明湟水流域同祖国的中原一样,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公元4年,王莽在高原明珠青海湖以东设西海郡(辖湟源地区)。公元23年王莽政权崩溃,西海郡随之废弃,羌人复占湟源。三国(220--265年)曹魏政权时设立西平郡,依西平亭,增筑南、北、西三城,以为郡治,湟源复属临羌县地。西晋时(265--420年)先后建立前凉、后凉、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今湟源及其以东的湟水流域地区。隋开皇五年(581年),在石堡山(今日月乡哈城村)修筑石堡城,设戍屯兵,吐蕃人称铁刃城。《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石堡城(今指哈城)西三十里有山,山石皆赤。北接大山,南依雪山,号曰赤岭”(赤岭即今日月山)。日月山之所以驰名中外,一是它具有神奇瑰丽的迷人色彩,同时也因文成公主汉藏和亲成为汉藏人民友谊的象征,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唐(618--907)划全国为十道,废西平郡,置鄯州都督府,湟源为鄯城县地。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为吐蕃属地,湟源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遂立碑于赤岭(日月山),以分唐与吐蕃界,从此,商贸交易频繁,成为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有“日月山界限中外”之说,著名的“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因此得名。湟源不仅是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要冲,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枢纽,名噪一时的“环海商都”就是今日的湟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今甘肃敦煌)汉人张义潮起义,恢复河西走廊,甘肃和青海东部又回到唐朝的管辖之下。五代十国(907--960年)期间吐蕃贵族失去对青海东部的控制,南宋、西夏期间湟源曾一度为金人和西夏所控制。元(1227--1253年)宋理宗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克西宁州,湟源属元西宁州地。明(1368--1644年)洪武五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湟源为西宁卫地。明末,湟源属李自成农民军大顺政权西宁防御使管辖。清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起事,曾以湟源为据点,进行反清活动,后经清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所奏,特准“以日月山为集,不准擅移”。雍正五年(1727年)筑丹噶尔(湟源县城)城,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噶尔往来交易之所为由,向清政府上奏,后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因此,湟源被誉为“小北京”。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民国(1912--1949年)二年,西宁府改为西宁兵备道,丹噶尔厅改为湟源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从甘肃省分出,成立青海省政府,辖西宁、大通、湟源、循化、化隆七县及青海蒙藏地区。1949年9月9日湟源解放。1949年10月至1978年9月,湟源为省直属县。1978年10月9日,海东地区成立,辖湟源县。1999年12月5日,湟源正式划归省会西宁市管辖。

湟源有7乡两镇,城关镇和大华镇
乡:东峡乡,波航乡,申中乡,巴燕乡,寺寨乡,日月乡,和平乡,

  曲曲唐蕃古道,滔滔河湟流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牵引着这里悠久的历史。以国山之祖,冰川之父闻名于世的昆仑山东北的日月山下,便是湟源县。
  湟源,在三代(夏、商、西周)、春秋时,称“西戎氏地”。秦初,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当时,陇西郡实际控制着包括今湟源在内的青海东部地区。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临羌县,湟源属临羌县地,归金城郡。曹魏期间,因军事需要,县治移驻湟水北岸。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汉书》谓“湟水出金城临羌塞外,东入河”。湟源即:“湟水源头”之意,从后来在湟源境内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存的卡约文化和湟水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足以说明湟水流域同祖国的中原一样,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湟水源地处要隘,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湟水河作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养育了湟水两岸300多万人民,这300多万勤劳而智慧的河湟两岸人民所创造的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60%以上。
  它是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丝绸南路要冲,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取道日月山而抵拉萨。它像一条金色的彩带,飘落在银装素裹的青藏高原,留下了汉藏人民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足迹和情深意长的美好传说,源源流长,经久不衰。
  公元4年,王莽在高原明珠青海湖以东设西海郡(辖湟源地区),公元23年王莽政权崩溃,西海郡随之废弃,羌人复占湟源。三国(220--265年)时设立西平郡,依西平亭,增筑南、北、西三城,以为郡治,湟源复属临羌县地。西晋时(265--420年)先后建立前凉、后凉、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今湟源及其以东的湟水流域地区。隋开皇五年(581年),在石堡山(今日月乡哈城村)修筑石堡城,设戍屯兵,吐蕃人称铁刃城,《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石堡城(今指哈城)西三十里有山,山石皆赤。北接大山,南依雪山,号曰赤岭”(赤岭即今日月山)。日月山之所以驰名中外,一是它具有神奇瑰丽的迷人色彩,同时也因文成公主汉藏和亲成为汉藏人民友谊的象征,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
  唐(618--907)划全国为十道,废西平郡,置鄯州都督府,湟源为鄯城县地。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为吐蕃属地,湟源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遂立碑于赤岭(日月山),以分唐与吐蕃界,从此,商贸交易频繁,成为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有“日月山界限中外”之说,著名的“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因此得名。湟源不仅是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要冲,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枢纽,名噪一时的“环海商都”就是今日的湟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今甘肃敦煌)汉人张义潮起义,恢复河西走廊,甘肃和青海东部又回到唐朝的管辖之下。五代十国(907--960年)期间吐蕃贵族失去对青海东部的控制,南宋、西夏期间湟源曾一度为金人和西夏所控制。
  元(1227--1253年)宋理宗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克西宁州,湟源属元西宁州地。明(1368--1644年)洪武五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湟源为西宁卫地。明末,湟源属李自成农民军大顺政权西宁防御使管辖。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起事,曾以湟源为据点,进行反清活动,后经清抚边大将军年羹尧所奏,特准“以日月山为集,不准擅移”。
  雍正五年(1727年)筑丹噶尔(湟源县城)城,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噶尔往来交易之所为由,向清政府上奏,后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因此,湟源被誉为“小北京”。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
  期间民族贸易极为繁荣昌盛,大量畜产品、药材和矿产品云集丹城,内地各省商客辐辏,年终贸易总额白银达250万两,比当时西宁的贸易总额高六、七倍。特别是国际市场紧缺的羊毛、皮张,更是供不应求。为此,国内外商人合资经营的天津洋行,开始伸入西宁地区,以湟源为据点,大量收购羊毛,先后来湟源驻庄的外商有英商新泰光、仁记,美商泰和、怡和、居里、瑞记,俄商美最斯、瓦利等八大银行。
  由于湟源皮毛在国际市场上负有盛名,转手之间,获利很大,丰厚的利润,对省内外大商巨贾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于是清光绪时,钦差大臣命令全省皮毛集中于湟源。当时,有名商号已有四十多家,每年集散的羊毛总额就达400万公斤以上,各类皮张30多万张,湟源县城大中小商及手工业者达1000余户。湟源成为当时蒙藏牧民出入之门户,又成为全省皮毛的唯一集散地,故省内外商人前来湟源进货,市场繁荣、商务发展。每逢元宵佳节,商店用彩布蓬街,爆竹通宵,沿街吊灯排灯齐放光彩,火树银花,各路社火,顺街演唱,笙簧悦耳,人人喜形于色,可谓极一时之盛。
  民国(1912--1949年)二年,西宁府改为西宁兵备道,丹噶尔厅改为湟源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从甘肃省分出,成立青海省政府,辖西宁、大通、湟源、循化、化隆七县及青海蒙藏地区。
  一九四九年九月九日湟源解放。
  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七八年九月,湟源为省直属县。一九七八年十月九日,海东行署成立,辖湟源县。
  二00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湟源正式划归省会西宁市管辖。
  丹噶尔因湟水发源地而遐迩闻名,日月山因文成公主掷日月宝镜而得此殊荣,因而,她在国内外颇有点名气,可说是蜚声中外了。
  追踪历史,丹噶尔有过辉煌的过去,她的昔日繁华仍是难以抹去的历史。如今,当我们徜徉在县城街头时,尚存的古城小街、县衙门、清真寺、排楼、民俗宅院等等,雕梁画栋,建筑精美,风彩依旧,其豪华气派仍不减当年。
  随着农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湟源市场逐渐繁荣,虽几经兴衰,仍曲折向前,时至今日,湟源仍然是沟通农区与牧区以及汉藏贸易的重要枢纽。无论她曲折辉煌的过去,还是充满希望的未来,都将给我们以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莽莽昆仑山,涛涛湟水河,无论怎样审视都能找到历史的启迪,现实的激情和创业的凯歌。

自然地理: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宁格铁路、109国道、青新公路穿境而过,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位于东经100°54ˊ至101°25ˊ,北纬36°20ˊ至36°53ˊ之间。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62公里,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海拔在2470-4898米之间。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0℃,无霜期27-71天。湟源历史悠久,古为羌地,汉置临羌县,隶金城郡,三国改隶西平郡,北魏属西都县,隋改为湟水县,隶鄯州(西平郡),唐代归鄯城县,唐安史之乱后属吐蕃辖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以后隶属西宁州,明隶西宁府西宁县,清设丹噶尔厅,仍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1978年归海东地区管辖。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2号)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湟源的出处即为湟水河上游.

青海湟源县地名来源
答:湟源,在三代(夏、商、西周)、春秋时,称“西戎氏地”。秦初,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当时,陇西郡实际控制着包括今湟源在内的青海东部地区。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临羌县,湟源属临羌县地,归金城郡。曹魏期间,因军事需要,县治移驻湟水北岸。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汉书》谓“湟水出...

青海省县名的由来(一):汉语地名
答:湟源,意为湟水上源。道光九年(1829年)设丹噶尔厅,驻主簿,1913年改为湟源县,丹噶尔与东补尔,同字异译。有人云,丹噶尔系藏语,在湟水岔口处。湟中,1944年设,治鲁沙尔镇。鲁沙尔,藏语,新村落新部落之意。“湟中”之名始见于《汉书》。谓两山对峙、湟水中流。古时湟中指西宁、乐都一带地...

青海省有多少个城市和县? 地名详细点 求助!!!
答:截止到2019年11月青海共辖8个地级行政区,包括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4个县级市,6个区,34个县。西宁市: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

青海省有多少个城市和县? 地名详细点 求助!!!
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包括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茫崖市,以及天峻县、都兰县和乌兰县。此外,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相邻,东至甘肃省天祝、永登等地,南接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地区,总面积为1.32万平方千米。以上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对于青海和海东的详细介绍。

青海省有多少个城市和县? 地名详细点 求助!!!
答:青海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历史沿革(青海省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地图 西宁市 海东地区 海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 玉树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西 宁 市:城东区 城中区 城西区 城北区 湟中县 湟源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海东地区:平安县 乐都县 民和...

青海地名有哪些地方
答:1. 青海省的行政区划中,省会为西宁市,下辖5个市辖区、2个县和1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地为城中区。2. 市辖区包括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和城南新区,以及海湖新区和湟源县(城关镇)、湟中县(鲁沙尔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3. 海东地区涵盖2个县和4个自治县,地区公署...

日月泉的人文历史
答:天地之初,女娲用泥造人时,一对最完美的男人和女人沿着黄河东岸来到了平阴一带,他们在此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拂晓,他们站在高山上看日出,傍晚,他们躺在大树下观月亮。太阳很强壮很热烈,像男人,月亮柔顺美丽,像女人,于是,他们便有了自己的名字:男人叫太阳,女人叫月亮,那星星呢?天空中的...

中国地名
答:29. 青海省 西宁市 湟源县 湟中县 平安县 乐都县 海晏县 祁连县 刚察县 同仁县泽库县 尖扎县 共和县 同德县 贵德县 兴海县 贵南县 玛沁县 班玛县甘德县 达日县 久治县 玛多县 玉树县 杂多县 称多县 治多县 囊谦县乌兰县 天峻县 都兰县 曲麻莱县 德令哈市 格尔木市门源回族自治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

中国所有地名
答:29. 青海省 2005年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自治州;4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30个县、7个自治县。 西宁市 湟源县 湟中县 平安县 乐都县 海晏县 祁连县 刚察县 同仁县 泽库县 尖扎县 共和县 同德县 贵德县 兴海县 贵南县 玛沁县 班玛县 甘德县 达日县 久治县 玛多县 玉树县 杂多县 称多县 治多...

县级及以上地名
答: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湟中县平安县乐都县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同仁县泽库县尖扎县共和县同德县贵德县兴海县贵南县玛沁县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玉树县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乌兰县天峻县都兰县曲麻莱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门源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