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恒星和自转盘?

作者&投稿:仲长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原恒星的观测?~

在星云核收缩形成原恒星和它周围的盘之际,下落中的星云仍然温度很低,约为10开。但是随着新生的恒星和它的盘充满物质,恒星胎被加热并开始在远红外波段和亚毫米波段发光。下落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茧星变得十分稠密,使得光学的,甚至红外的辐射都不能逸出。一旦被形成中的恒星周围吸收了它所产生的第一批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茧星便开始上升温度。
在这个最早期的阶段,只有用亚毫米波观测才能探测到萌芽期恒星的存在。处于这一阶段的天体称为0级源。0级源通常只有一小部分在恒星胎里,剩下的大部分质量被包含在下落的壳层和盘内。此乃年轻恒星成长的第一阶段。
在几万年的时间里,恒星胎、盘和内部壳层的温度逐渐上升。富含尘埃的茧星的平均温度终于达到了30开到40开。这时,温暖的尘埃已经发射了足够的远红外辐射,使得远红外波段和中红外波段可以探测到形成中的恒星。在这个稍有进展的阶段,年轻恒星已经积累了整体质量的一半以上,它现在称为I级天体。
通过对恒星生成区的研究,科学家发现I级源大约有0级天体的10倍之多。如果它们是从低到高演化的关系,那么0级阶段所用的时间一定只有I级阶段的1/10。然而,估计这些早期演化阶段的用时非常困难。虽然从天文学的时间尺度来看,这些阶段都很短暂,但比之于人类寿命却又显得十分漫长。当前,对0级阶段所用的时间,最好的估计是1万-2万年。I级阶段延续得较久,可能是几十万年。

NGC7000HⅡ区中的暗星云,正在受其破坏性环境的摧毁。
原恒星是深邃而黑暗的,而它的盘更是只有在射电波段和亚毫米波段才能看到。用单面的碟形射电望远镜指向原恒星,会探测到来自周围星云核和分子云的信号,使得它难以与来自盘的辐射相区别。即使是位于金牛座的最近的原恒星,盘的角直径也十分小。最大的盘的直径可能达1000天文单位,金牛座的盘只有7角秒,猎户座的盘只有2角秒,超过了普通射电望远镜能够分辨的极限。研究盘要求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大约是1角秒。天文学家把多面射电望远镜连接成干涉仪一起操作,才能够获得符合分辨率标准的星周盘图像。运用这些射电测量能测定星周盘的大小、质量、成分、颗粒性质和轨道运动。
有些I级源已经充分耗尽了周围的壳层,足以允许近红外辐射有时甚至光学辐射外逸。除了它们盘的侧面朝向我们时,在这一阶段的原恒星往往都可以在这些波段被观测到,在这种情况还能看到偶极反射星云。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照相机拍摄了许多处于这一演化阶段的年轻恒星周围盘的像。光线被星周环境中的物质散射,而星周盘相对于明亮的背景只能看到侧影。当中央恒星不被盘掩盖时,微弱的星光反倒使盘黯然失色。
虽然在某些场合已经可以探测到壳层和盘,但是测量它们的下落运动和旋转还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些运动很不明显,在离1太阳质量的年轻恒星1000天文单位的距离上,其速率约是每秒1千米。新生恒星壳层的下落运动和它们盘的旋转已经可以被干涉观测所检测。观测表明,沿视线向着原恒星的气体,经常显示出远离我们却向着恒星的微弱运动;另一边的气体却同时趋向我们和恒星。这正是预期中壳层下落的情形。此外,已经有手段可以用于直接测量盘的轨道运动,那就是利用分子产生的辐射的多普勒位移。

已经看到了。天文学家在原恒星周围发现了吸积盘。
根据恒星诞生和演化理论,天文学家早就认为,当恒星从一大团星际气体云中引力收缩诞生出来时,在原恒星周围应该存在吸积盘。这种吸积盘就像恒星的食物,帮助原恒星不断长大。与此同时,原恒星周围的吸积盘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它可以补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合成行星的材料,因此,对于原恒星系统来说,吸积盘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观测技术原因,一直没有直接观察到。
2017年,天文学家借助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缩写为ALMA,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望远镜群),终于捕获到了世界上第一张原恒星“HH212”吸积盘的清晰的高清图像。
“HH 211”是英仙座中最年轻的原恒星系统之一,距离地球约770光年。位于该系统中心的原恒星只有1万年(也有资料介绍是4万年)的历史,它的质量也不大,可能只有太阳质量的5%。然而,就它在两极喷射出强大射流的状况来看,它必定需要对周围的物质进行有效地吸积。
在这颗年轻原恒星的周围,有一个旋转着的吸积盘。天文学家认为该吸积盘是由硅酸盐、铁和其他星际物质组成,它也是原恒星稳定的“食物”来源。并且由于该吸积盘是三层的,中间暗,外面两层亮。然而这些吸积盘非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的尺寸太小了。借助ALMA的帮助,天文学家们终于可以揭开恒星吸积盘的神秘面纱,从细节上对它们进行研究。ALMA所获取的最新的图像,第一次揭示了恒星形成最早阶段的吸积盘的垂直结构。

原恒星吸积盘照片(右上)与模型(右下

星云凝聚成为恒星导致其大小和密度发生巨大变化。银河系内星际气体内氢的平均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1个分子。反之,恒星内气体的平均密度约高达每立方厘米1023个分子。也就是说,为了形成恒星,星际分子云的体积必须以超过20个量级的倍数收缩!

引力导致了尺度和密度如此的巨大改变。恒星产生的第一阶段是形成受其自己引力束缚的分子云核。巨分子云被微弱的磁场穿透,拥有混沌的结构和湍流般的内部运动。在运动的分子云内部,气体分子团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一般比其成员分子的随机速度大1个量级。星云内部混沌态的剧烈扰动说明这类气体分子团迟早都会碰撞,而后这种碰撞产生的强烈激波就会压缩气体。

但是气体通常不会长时间保持着致密,因为内部压力和在内部冻结的磁场起了弹簧的作用。在这些激波通过之后,内部压力的作用使压缩的气体层重新膨胀,恢复到原先的密度。湍动分子云的计算机模拟模型显示,受激波压缩的气体层常常形成混沌的网格,它由瞬息万变的羽片状或纤维状稠密气体组成。但是,有时很多的物质积累起来,导致引力阻止了重新膨胀,催生了星云中受引力束缚的前恒星核。随着这类核的收缩和密度增长,它们会碎裂成更小和更致密的子核,这些子核相互绕转,产生相互作用。

在湍动的巨分子云内,核的引力凝聚和碎裂的过程是高度动态和混沌的。当物质在某些地方积累之际,在引力的作用下,将会有更多的物质掉向那里。模型显示,在几十万年的过程里,致密云核的坍缩形成了羽片状物质、纤维状物质和团块状物质,它们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彼此碰撞、并合和作用,导致具有各种质量的大量恒星个体到处生成。然而,在深入讨论多个恒星和星团的生成之前,我们将聚焦于单个孤立恒星从单个星云核里生成的基本过程。

IC1396HⅡ区中巨大的彗星状球状体在其近旁大质量恒星(图中未显示)的强烈紫外辐射下形成了现在的形状。

科学家最早阶段的对恒星生成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理论工作。这么做的原因部分是探索星云内部的最深处的观测才刚刚起步,而所涉及的时间尺度太长,没有一种观测能够完整地跟踪其过程。但是高速计算机的出现,使从收缩阶段开始模拟恒星的产生已成为可能。

最简单的情形是理想状态下的球状星云核,这时使星云收缩的引力与支撑核抵抗收缩的气体压力相平衡。如果核变得越来越致密,引力会超越气体压力占据上风,核就在自身的引力下开始坍缩。另一方面,如果温度升高,那么气体压力也增高,坍缩受到阻止。

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金斯,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金斯质量”的概念,它是能够产生引力坍缩的星云核的最小质量。金斯质量仅与星云密度和星云温度有关。温度较高而密度较低的星云会形成质量较大的恒星,温度较低而密度较高的星云则会形成质量较低的恒星。金斯质量描述了一种理想化和简单化的情形,它忽略了诸如磁场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多只能告诉我们何时将发生坍缩。

星云核的坍缩从中心最稠密的部分开始,而且总是不均匀的。坍缩从那里出发,按从内而外的方式扩展。底部基本上是从核心内不断增高的气体层掉落下来的。气体一旦开始运动,它就自由下落,直到抵达中心,在那里一个密度极高、体积很小的恒星胎开始形成。所以说,原恒星由一个恒星状的中心物体构成的,它包含小部分自己的最终质量,而由不断下落的大质量壳层包裹着。

磁场穿透分子云并通过抵抗收缩而阻碍恒星形成。当磁场抵抗收缩的时候,气体肯定会透过磁力线而扩散,并落向星云核的自引力中心,这个过程称为“双极扩散”。这能把星云核的坍缩延迟几百万年。不过在没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引力将最终克服磁性星云的支撑。一旦这个过程开始,星云核从里向外的坍缩过程只是比无磁场的情况稍稍延缓一些时间而已。

恒星形成过程中还会遇到另一个障碍,它来自于自转的形成。分子云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随着分子云结构的发展并形成稠密的团块和更加稠密的核,气体的随机运动可以导致缓慢的自转,这已普遍地从分子云的核内观测到。有一个物理量,对这类核或任何其他旋转物体的旋转作定量的计量,这就是角动量,它是质量、大小和自转的度量。

如果没有外力矩,旋转物体将保持角动量守恒。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旋转是这种情况中最知名的例子。当她收拢双臂时,她的旋转速率加快,因为她的角动量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在恒星形成的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角动量问题”,其根源就在:一个自转星云核的角动量通常等于一个恒星所能拥有的角动量的数千倍。假设一个直径为0.3光年的典型星云核每100万年完成1次自转,而如果压缩到太阳的大小,它将绕自己的自转轴每10秒旋转1次!离心力将远远超过引力,物质将飞离出去。坍缩中的星云核因为这种不平衡性必须释放它们大部分角动量才能形成恒星。

正在形成恒星的星云核能经过几个途径分散它的自转。首先,它可以碎裂为双星系统或聚星系统,它们的轨道运动继承了星云核的大部分角动量。其次,来自核内的具有较高角动量的物质将不断地向旋转盘掉落,这个盘环绕着由低角动量气体掉落而产生的稀薄的恒星胎。

不过,为了成长为恒星,恒星胎必须从周围的盘内吸积更多的质量,这就使它进一步耗散盘内的轨道角动量。冻结在盘内的磁场和受自引力团块作用的力矩可以把盘的轨道角动量从其内部转移到外部。随着盘内物质盘旋着趋向中心,盘的外半径必然胀大,以保持角动量守恒。

但是,从盘的内边缘吸积物质到原恒星的赤道仍将加速恒星的自转。正在成长中的恒星的磁场,可能是由内部发电机机制产生的。当物质从盘的内边缘吸积到年轻恒星时,恒星磁场应该会消除其多余角动量。星周盘内角动量与吸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演化最年轻恒星的基本动因。

恒星胎的性质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引力在与压力的抗衡中取胜,因为坍缩星云核起初是冷的。由坍缩核中的原子、分子和尘埃颗粒发射的红外辐射能够通过下落的气体逃逸,科学家称这个阶段的气体是光学薄。随着星云变得稠密,它开始拦截自己的辐射,并变得不透明,科学家将这时的介质称为光学厚。当辐射不再能够逃逸,中心温度开始上升,提升着气体的压力。这时光学厚的核再次抵抗引力,有一种新的平衡在发展在坍缩核的极内部区域:恒星胎产生了。在这一阶段,新生的恒星称为流体静力平衡核,因为引力与气体压力达到了平衡,这与在下落壳层中的高度动态的情况相反。

流体静力平衡核产生时的质量很小,只约有太阳质量的1%,但是与大多数恒星相比,它相当大,直径可以达到几个天文单位(AU),大约等于火星的轨道半径。强烈的激波包围着恒星胎,下落的壳层继续迅速地落向它的表面。随着核的质量快速增大,它的内部温度上升到大约2000开,这时氢分子开始离解。结果,流体静力平衡核再度不稳定起来,导致了自身的收缩。第二次收缩进行得极快,只持续约10年,当核内部的大部分气体都电离后就会停止。这时就形成了第二个稳定的流体静力平衡核,它的大小和太阳差不多,也被激波包围着,正在冲击的激波由来自壳层的气体暴雨形成。新恒星的真正开端就是这个稀薄且快速增大的恒星胎,即原恒星。



请问天文望远镜里有的寻星境是做什么的?目镜是做什么用的?巴罗?赤道仪...
答:很多天文普及书籍会教大家通过计算时角来找星,而根据我的经验,真正做业余观测时使用时角并不方便,因为得先算出恒星时,还要知道你想观测天体的赤经赤纬值。加上时角盘的精度的问题,这样找星远不如用星图直接找星方便。所以,只有对于那种有固定底座、极轴已经对准的固定望远镜,以及对星座很不熟悉的人...

时间在哪里消失
答:有人会问假如时间是以时间圆圈的状态在运行,那么他们总有一天会碰在一起,有这个可能但也有其他可能,例如1.起点越快终点也就越快他们在扩大的时间圆圈上互相用相同的速度追逐对方,2.时间圆圈在以扩大方式自转而起点和终点是停止的.3.大家都可能看见过一种动物玩具就是老鼠在一个转盘上不停的跑,那只老鼠跑的越...

科普作文
答:这是因为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这个大气体球时时刻刻都在释放者大量的光和热。地球正是因为有了太阳的照耀,才有了温暖和光明,才有了生命。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也为1500万摄氏度。这是由于太阳内部进行着剧烈的原子反应。太阳由70多种元素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太阳内部温度高、...

测绘在古代是什么称呼
答:此次仪器制造的规模在我国测绘史上是少见的,共制造象限大仪、纪限大仪、平悬浑仪、转盘星晷、候时钟、望远镜等27件。利用新制仪器,进行了大范围的天象观测,取得了一批实测数据,其中载入恒星表的有1347颗星,这些星都标有黄道、赤道经纬度。总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徐光启都算得上传播西方测绘术最卓越的...

科技话题作文
答:然后,我们观看了火山爆发,我自言自语道:“真壮观呀!原来火山是这样喷发的呀!”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座吊桥上。我连忙说:“我们马上就可以体验到地震了。于是,我们就站在吊桥上,等待地震。不一会儿,吊桥开始抖动了。接着越抖越厉害,我听到了一阵房子塌了的声音。我和表弟差点摔倒。周围石柱里,有些小石子也掉...

科技馆话题作文
答:我进门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滚铁球,只要扭动一下旁边的小转盘,铁球就会滚动起来。 科技馆里面的高科技很多,比如:蒸汽球、摇动的棒子、幻想每一样都吸引着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就是看电影了。看电影的地方是一个大黑篷子,每次只能容纳30人。篷子里的中央有一台摄影机,4d电影就是。电影里讲述的是:...

一个关于时空隧道的问题..
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十分的发现,如果恒星形成了黑洞,那么时空在史瓦西半径,也就是视界的地方是与原来的时空完全垂直的。在不是平坦的宇宙时空中,这种结构就以为着黑洞的视界内的部分会与宇宙的另一个部分相结合,然后在那里产生一个洞。这个洞可以是黑洞,也可以是白洞。而这个弯曲的视界,叫史瓦西喉,也就是一种...

古代发明
答:但是,千百年已经过去,国人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值得夸耀的大发明呢?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改变人类历史的大发明却层出不穷,不计其数。例如:蒸汽机,电力,电灯,电脑,汽车, 飞机,互联网,等等。尤其是美国人和欧洲人改变世界的大发明真是数不胜数,大家是否看到他们因为自己国家的大发明而沾沾自喜,乐此不疲得到处宣扬呢...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
答:10、电能表上写有“220V 5(20)A 600revs/KWh”,其中220V表示额定电压, 5 A表示标定电流,20A表示允许通过电能表的最大电流是20A, 600revs/KWh表示电路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动600圈。11、测出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圈数,可用比例式来求用电器消耗的电能。12、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W=P t 电功的...

有质量的物质都有惯性吗?那光有质量吗?
答:我认为要利用光的惯性才能完美解释这三个包含光速的实验.一切运动都有惯性,光的运动也不例外,在塞格尼克实验的光路中,如图: A、B两点到光源O点的距离相等,当光子刚从O点射出时,它的惯性方向是A、B两点,惯性方向相对空间是固定的,而转盘是逆时针转动的,所以光子就射在a、b两点上,虽然不是同时到达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