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和广读书的区别

作者&投稿:道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书时是精读好还是广读好~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人们赞誉苏步青为“数学诗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三)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四)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

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多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的气质完全不同,多读书的人,素质修养会很高,而且他们懂得知识也很多,他们会有很有礼貌,并且在很多时候知道该说什么话,但是不读书的人可能就是大糙汉子一个,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办?知道按照他们想干的事情去做,完全不会变通

区别在于多读书指的是知识累计较多,广读书指的是知识面广。
读书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多读书和广读书的区别
答:区别在于多读书指的是知识累计较多,广读书指的是知识面广。读书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读...

读书重在读得精还是读得广
答:读书广:读书是提高一个人品味,思想境界和个人魅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通过博览一定的书籍来充实自己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使人眼界变得开阔,思维变得敏捷。知识丰富,能与更多的人打成一片,增加了自己的亲和力;知识渊博,受到更多人的尊敬,增加了自己的个人魅力。所以读书是精还是...

辩论赛读书宜广宜深
答:正方:我方的观点是读书求广。大家想想看,现在是21世纪,倘若你读书还求精的话,你能应付的了么?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化学、生物、物理···你要求精的话几辈子都学不完!!!然而,求广有莫大的好处。你可以同时学习很多的科目,使你的眼光并非如此短浅,可以使你的阅历更丰富。难道这不是好...

读书时是精读好还是广读好
答: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三)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

读书是广而博好还是少而精好?并说明原因。越多越好!谢啦!
答:广而博好是读的知识面广大,博学多才;少而精好是读的书虽少,但是却把每本书都理解的真真确确了。 从广泛的知识来说,是广而博好;从理解的角度来说是少而精好。但是两者相结合会最好,知识既读的多,又精确理解。 但是读的书多,却不去理解它的意思,这样等于白读;而少而精好读的书虽然少但却字字理解了...

读书少和读书多的区别?
答:而读书多的人,通过阅读和书中的人物交朋友,跟着他们一起经历各种喜怒哀乐,学习和借鉴了一些好的处理方法和经验教训……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因为读书少,文化水平低,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很少,就只能干一些卖力气的体力活;而反之,如果读书多,文化水平高,可选择的就业机会更多...

忆读书里面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表达了哪三层意思
答:一、读书可以让人明理,学到知识。二、书中的知识很多,多读书,才能学到知识。三、书有好有坏,尽量读让自己受益匪浅的书。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

读书多的人和读书少的人有什么区别?
答:读书多的人和读书少的人有一定的区别,想事,处事,办事不一样,讲话水平,读书多的人讲话文气,有层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而读书少的人心里有数的也讲不出道道来,素质高低,处事原则不一样,总之,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有一张图片解释读书多少的区别
答:读书的价值 1、多读书就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经常读书就成为一个固定的学习习惯,一段时间内不读书就会空落落的。用读书来填补自己空虚的精神世界。2、 多读书可以增加知识量提高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多了脑子里积累的知识多了,写文章会更富有文采、美感。书是...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含义是什么?
答:2、多读书:在读书的数量上给予建议,多读多收益。多读书对人的意义是能够指导人生的方向,个人所能知道的东西实在是不多,而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更多不同个体的知识。3、读好书:在读书的选择上给予指导,选好书,受益无穷。总之,读书是好的,且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是冰心老人一生读书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