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作者&投稿:缑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1.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迫在眉睫。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僵化、教学程序化,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改内涵,只有通过对教师进行日常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使之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深刻理解新课改的内涵与意义,最终更好的实现新课改。
2.科学、合理的进行高中语文课堂的配置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好课堂时间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配置,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之外还要培养其它能力,如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中国文化中对教师的有关隐喻。
教师是什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唐代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天,这个说法还能适应我们的新课改要求吗?
①有关教师的作用,可分成正面和负面两类:
正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人”,“教师是梯子”,“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拐杖”,“教师是乐队指挥”,“教师是球队教练”,“教师是导演”,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负面:“教师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两害是警察、医生)”,“教师是条子(意即警察),是太平洋的警察”,“教师是法官,而且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教师是身心摧残者”。
②有关教师的敬业献身精神:“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春蚕”,“教师是孺子牛”,“教师是铺路石”,“教师是太阳”。
③有关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水,不断更新,长流不断”,“教师是活的诸葛亮”。
④有关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是酸酸(甘肃某县俗谚,有两重意思:一是“穷酸”;二是“摆臭架子酸”)”。
⑤有关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我们以其中的“蜡烛”角色做一个分析:
“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使人感到既喜又忧。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即生重于师。光是有方向的,光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照;而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它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可以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那么高,不必一味顺从社会的期望,将其作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把自己全部燃尽了口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如果自认为是蜡烛,一味燃烧,蜡烛会越烧越短,终有熄灭的一天。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断充电。因此,有的老师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元穷。
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一看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对教师隐喻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他的文章解说的更详细。
二、新课程标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提出的现代教育六大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一技之长,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知识、思想方面的水平和正确的情感态度。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时,必须把握两点: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弄清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时,必须把握三点:第一,要正确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读书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向对话,阐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对话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提升自己的认识。通过文本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第二,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过去,我们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与学、考与评都框定于课本与教参的范畴,结果是教师教得死,学生也学得死。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该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课堂上听、说、读、写、演等活动,还包括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第三,要正确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感情色彩强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走出“先系统讲解语文知识,再安排相应练习”的理性化教学设计的误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情感熏陶功能,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首先,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和学习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做到乐学、会学。其次,现代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是以承认个人的差异性,并将其视为学习资源为前提的。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第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如果只接受,缺乏探究,那么,语文学习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探究过程,是获取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探究乐趣,比探究获取的结果更为重要。由此看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时,必须把握四点:第一,从课程目标上看,语文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使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第二,从课程时空上看,要走出传统语文课程“课本是世界”的误区,确立“世界是课本”的新的语文课程时空观。这个世界不仅包括实存的物理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且还包括师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三,从课程功能上看,语文课程要尽可能满足培养语感; 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根据社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 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第四,从课程类型上看,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还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这些理念,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们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并付,之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才能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现在,语文学科教育曾引进和还在继续引进的有全国影响的重要理论和经验大致如下:
【美】布鲁纳的“发现法”
【美】斯金纳“程序教学法”
【美】罗杰斯的“不指导原则”
【瑞】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
【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
【苏】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理论”、“高难度教学原则”
【苏】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沦”
【苏】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法”
【保】罗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法”
【苏】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反馈学习”
【美】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和意义学习理论”
【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理论”
除上述名家理论以外,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一些从国外学习归来的学者还先后引进了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西方教育思潮与理论,并倾力用以疗救语文教学长期陷于瓶颈难以自拔的痼疾。
三、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装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俗话说,怎样的师父带出怎样的徒弟。古代先哲墨子从染丝者那里受到启发,得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结论,并殷切告诫人们“染不可不慎”。这些话说的是一个道理:在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存在着染与被染的关系,施教者的思想水平和智能素养将给受教者以深刻的影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两个方面: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学科基础知识。
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的基础知识。语文教师在语言学方面的素养,不是体现在能不能用教科书上的概念、定义、规则来解释文章中那些被分割出来的、孤立的字词和句段;而是体现在是不是掌握我们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应用规律,能不能熟练地综合运用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发现、分析、品评一些范文的精妙和一些病例的错失,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语言的知识,而且领略到语言运用的“诀窍”,变得聪明起来。
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读文章、写文章。但在事实上,那种肢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用解剖尸体、拆卸机器的办法把血肉丰满、活跃着生命的优秀作品分解成一堆堆零碎知识的教法,至今还随处可见。至于在文学方面,语文教师当然要具备中外文学发展史和文学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素养。
此外,语文教师是搞教学的,他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法方面的基本素养,懂得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具有遵照教学原则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案的本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一个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科方面的素养,主要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能把教育理论化为随机应变的教育技巧,也就是说善于察觉教学进程中发生的任何细微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符合教学原则的新的行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巧妙地、自然地把教学进程引向既定目标。
2.由“教书匠”转向专家型、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语文老师难当,它不仅是要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语文(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老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老师要“学者化”。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但说到底,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考试“专家”容易,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实在困难。
所以,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炽热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终日以书为伴,这个书最好不是教参、教材和其他考试资料,而是一些所谓的“闲书”,即“三教九流”之类的,语文教师要具有为某种目的而广泛阅读并从中搜求各种有用资料的能力,也要具有翻查各种工具书自行索解疑难的能力,还要具有通过圈点批注对文章深入研读进而吸取其精华、发现其错失的能力,等等。
语文教师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与语文课文直接有关的书。如著名作家的评传、节选课文的原著、著名作品的赏析、名家名作的手稿、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等。第二层次,读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书。如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书。如《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文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还有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赞科夫的论著《和教师的谈话》等。第三层次,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方面的书,这些书是高品位的书,细致地去读它,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专家型的教师也肯定不是一位好教师。如果你不是完全为了混饭吃的话,教师要有小人物做大事业的气魄!
3.由固定的模式化教学向灵活多变的个性化教学转变。
以往教学研究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总结教学模式,并试图用一定的模式来架构和评价老师的教学,因此不太注意发现和总结教者的教学个性、惯用自己的意志规范教者的教学设计,致使教者放弃自身的特点、长处,刻意按照他人的“指导”去做。结果,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公式化。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向教学模式个性化发展,形成个性化教学。要做到个性化教学,首先,要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用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赢得学生的喜爱。
也许是学者对“语”“文”两字过于烦琐阐解,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它只存在于教育领域,准确地说是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名称。到了大学或其他专业研究领域,这词就不复存在了,成了“中文”,成了“汉语”,就连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只一也是冠之以——汉语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均可以成“家”,或加“学”再成“家”。如: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 历史学家等,唯独没听说什么“语文家”或“语文学家”的。有的也仅仅是“语文教育家”、“汉语学家”、“文学家”而已。
所以有人说,语文老师是最容易当的老师,识几个字,讲几篇有统一说法的课文,做几张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这话不假。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不是容易当,最容易当,而是难当,最难当。因为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师太难了。
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应该反省自己,可以写教育日记,可以写教学反思,可以写教育叙事等等,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最终我们成为“四个一”教师:即要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一个不断学习的教师,一个以身作则的教师,一个关注学生行为的教师。

初中语文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高中语文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逐步推进。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初中新课程有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使学生一入高中便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初高中语文学习“断层”的烦恼。因此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是有效地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比较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淡化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古诗文“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考试大纲有“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都能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存在着重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语法专项训练少或者根本不训练等问题,这也是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表现出的严重的语法断层现象的原因。
又因考试大纲“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要求,初中老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没有对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等语法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在做题时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相关知识,但也都被教师淡化处理。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于初中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理解文言作品的基本内容,重点篇目能做到熟练地背诵,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标准的突然提高令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措手不及,语文成绩有所下降。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现状
1、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考点,但要求则不尽相同: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2、作文教学。初中阶段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高中阶段则要求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4、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应对措施
1、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
研究初高中本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初、高中各本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如果高中教师没有仔细研读初中教材,在高一期始,以巩固学生基础为目的对某些初中必讲的进行了重复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片面认为自己进了高中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知识,会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在某某知识点(如文言各项语法知识)是学生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出具体细致地讲解,又会使学生感到高中语文之难,压力之大,使他们对高中语文学习望而生畏,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高中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把握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各知识间的联系,并施之于教学实践中,把高中语文教学带入一片新天地。
2、具体篇目力争做到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教师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这样在学生对高中课文的理解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析《荷塘月色》(必修二)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共同温习初中时学过的《春》以及必修一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统领的诗句,启发学生归纳出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择典型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虚实相生,高低俯仰进行描述;其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多种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动形象,并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再如在讲解白居易《琵琶行》(必修三)时,教师可将之与初中学过的《卖炭翁》进行比较,《卖炭翁》属讽喻诗,作者点明此诗 “苦宫市也”,并在诗中揭露出统治者的腐朽与残酷,深刻地反映出衰唐社会的凋弊与腐败;而《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白居易在此诗中借写琵琶女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比喻的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这样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便会对白居易的诗风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3、加大语法教学力度。
由于初中教师没有对语法进行系统的讲解,而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又没把语法列为教学计划之中,所以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高中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①、在复杂多样的课文中讲解语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思考。运用语法知识就能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再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②、在文言文中要把握特殊语言现象。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文言词语,对文言用法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也建立了一定的文言语感。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而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没有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和把握。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如果不能理解“犬”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就会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面前”,和文章所写是内容就风马牛不相及了。又如“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如果不知道“苦”是使动用法,那么,这句话根本就不成其为一句话,因为“苦”是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
如《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讲解这个句子,教师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但如果从语法分析入手,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他们可以从“久”字入手。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这句的结构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个整句。要让学生理解“席”“包”“囊”属于句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三个并列短语联合做“意”的定语。全句气势贯畅而有变,显示秦之雄心,加强了学生对文章总体上的把握。
③在练习题中讲解语法知识。
目前的高中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具有社会效应的是应对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纵观以前,预测未来,高考试卷中许多试题和答题都离不开语法知识。A、语言知识部分。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修改病句,实际上大多是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查。前者中对虚词的考查近年从关联词的使用逐渐扩大到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除了要辨析清楚词义外,也要根据词的搭配对象、词性等语法功能角度进行思考;后者所谓病句是指由于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使用不当造成表意不清的语句。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B、语言表达部分。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C、古诗文阅读部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运用,文言句子的翻译等,在前文文言学习中已经讲过,也都要运用语法知识。D、现代文阅读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前者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分析,尤其是复杂的长单句,必须作语法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后者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考生答题时词不达意,就是缺少语言表达训练,而用语法知识就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E、作文部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运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教学任务,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才能未雨绸缪,决胜高考。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更好的开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首要任务、关键步骤便是将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做好。但针对当前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中仍然存有诸多衔接不合理、不顺畅的地方或问题,对教学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差异
(1)学习心理差异。此方面差异多因初高中校园环境变化所致。一般情况下,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时,学生多为就近入学,学校多离家较近,因此,在学习环境上也比较熟悉。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则面临着新校园、新教法、新同学、新老师及新要求等。这些突出变化除了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外,还会出现一种迷茫感,此种心理反差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心理焦虑与不安。所以部分学生会对高中语文学习不适应,认为高中课堂缺乏活力,高中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关心等,甚至有个别学生还会由此而产生厌学心理。(2)教学目标差异。此方面差异多由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所致。通常情况下,初中阶段的任务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而对于高中阶段,则为向高等教育、乃至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其对于学生的要求便为口语交际、写作、阅读及识写字等;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则为发现与创造、思考与领悟、积累与整合、应用与拓展及感受与鉴赏。基于某种意义而言,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在着重点上,更偏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积累,而对于高中阶段,则注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并将其更好的应用在实际当中。(3)教学内容差异。此差异由初高中不同的教材难度所致。对于初中教材内容,则具有坡度缓、要求低、难点少及密度小等特点,另外,无论是单元还是课文,均详细的指出了课文重点与预习内容,另外,还包含有作文训练、听说及阅读等,具有比较完善的课后练习设计,有序、合理的知识层次安排,可便于学生的切实掌握。但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而言,其往往立足于高考,内容坡度陡、要求高、难点多及密度大,另外,在教材上,还有选修课与必修课之分。高中课文在篇幅上也长于初中,在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上,通常渗透或掺插有个学科知识,体现的是高中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二、强化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一)提升语文教师衔接意识
语文教师乃为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高效衔接的关键,因此,其衔接意识的高低,会对能否顺利完成衔接起到直接影响,另外,还会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针对当前课程目标而言,其仅规定有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但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则未作出明确规定。所以要想强化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高中语文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据相关调查得知,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衔接意识方面普遍缺乏。一些教师认识程度不深,即使有文件或要求发布,也仅抱着应付态度来落实,仅单纯性的用几节课便结束了衔接工作;此外,部分高中教师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所质疑,认为学生具有较差的基础等,这些均会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造成影响。对此,需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此乃保证所有对策均可实施的基础与前提。可通过召开高一学生代表座谈会、召开初高中语文教师座谈会、组织高中语文教师到初中听课、组织高一新生摸底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基本情况给予全面掌握,提升教师的衔接意识与效率。
(二)做好心理层次衔接
高一学生由于受到初高中语文衔接当中的学习心理差异的影响,造成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降低。至此,可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将学生心理层次的衔接工作做好。首先,需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如组织召开高一新生家长会等,使学生、教师、家长明确掌握与了解初高中各方面的差别,积极引导学生将高中语文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另外,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还需基于心理特征差异,全面、深入的了解初高中学生,以便在后续实际教学中,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例,初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但在思维批评性与独立性方面,却略显不足;而对于高中学生,其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在思维批评性、独立性上也在不断增强,能将自己的关键完整的表达出来。教师还需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及民主的课堂环境,帮助并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提升语文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三)熟悉初中语文教材
当前,伴随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初高中语文教材也随之发生了诸多改变。至此,高中语文教师为达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需熟悉初中语文教材,特别是九年级的教材,做到温故知新,并在此过程中将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工作做好,帮助学生平稳过度初高中语文教学。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初中阶段仅要求学生能够完整背诵,而对于高中阶段,随着文言文篇幅及难度的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对此,高中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文言文知识进行回顾分析,梳理知识点,还可通过设置专题形式,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进行讲评,从中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差别,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阶段的文言文。
三、结语
总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会对高一新生能否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起到直接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积极提升自身衔接意识,了解初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差异,并有效克服这些差异,提升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效率。

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衔接的教学探究
答:同时,还应该深入初中英语课堂,主动与初中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从而找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点。2.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师生情感沟通 《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素养五个方面组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

新课程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
答:由于初高中教学知识的变化,许多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成绩却不像初中时立竿见影或卓有成效,因而产生困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根源在于初、高中英语的衔接问题。以下就新课程的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答: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初中新课程有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使学生一入高中便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初高中语文学习“断层”的烦恼。因此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是有效地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

中学语文语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
答:这是一种较为折中的观点。所谓简化,一是指教材的简化,不求全,不求细,不必太强调“系统”,最好是结合课文选编语法知识;二是教学方法的简化,不必从词的定义开始,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是侧重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用语和作文有关的知识。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对策 1....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五篇
答:制定 工作计划 的过程是个思考的过程,制定好工作计划以后,在心中基本上对某个项目已经有谱了,“胸有成竹”了。以下是我整理的初高中语文 教学工作计划 ,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答:要使新课标精神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教学理论,提升自身素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初中英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其次,英语老师还要了解同教材相关的内容,介绍外国文化的背景,以便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如何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
答:一、传统初中英语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随着新课改的影响扩大,许多教师开始思考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不仅缺乏教学上的互动,对于学生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不甚清楚,这种填鸭式教学普遍是教师讲解占用课堂时间非常多,而学生之间并没有互动,长此以往...

新课改下怎样做高中语文教师
答:今天,这个说法还能适应我们的新课改要求吗?①有关教师的作用,可分成正面和负面两类:正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人”,“教师是梯子”,“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拐杖”,“教师是乐队指挥”,“教师是球队教练”,“教师是导演”,教师的...

根据新课标要求,谈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英语语篇教学?
答: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三是许多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和软件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提高。总之,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一气呵成,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
答: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 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层面来思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文章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