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贾谊论》一文中认为贾谊怀才不遇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作者&投稿:龚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在《贾谊论》一文中认为贾谊怀才不遇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苏轼《贾谊论》别解

周桂钿

学者对贾谊的评论中,影响很大的是苏轼的《贾谊论》。文中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谊有王佐的大才,很可惜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才能。

我的看法,贾谊是善于用才的。理由有二:一、贾谊能做官。年二十余就入朝为官,受到汉文帝赏识,一年中就升到太中大夫。天子还想让他任公卿之位。二、贾谊能作文。贾谊死时才三十三岁,留下《过秦论》、《上疏陈政事》、《大政》等诸多名作,如《过秦论》堪称千古名篇,被司马迁收入《史记》。《上疏陈政事》被班固录入《汉书》。汉人著述虽多,能留下千古名篇的能有几人!贾谊虽然英年夭折,却也高度施展了他的才华。怎么能说他“不能自用其才”呢?

苏轼认为汉文帝是明君,在明君当政的时代还不被重用,那就是臣子自己不善于用才。理论上似乎可以这么讲,实际要比理论复杂得多。君臣合作是成功的保证。但是君臣是否能顺利成功地合作,有四方面的因素:时代,形势,君主和臣子。君主是很重要的,但明君并非没有冤假错案。

东坡先生还提出“待”与“忍”的问题。认为有王佐之才的人要等待机会,要忍耐,不要着急。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说法。人生苦短,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应该“只争朝夕”,机会难得而易失,不能错失良机。既然得到皇帝的赏识,贾谊怎么能不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呢?董仲舒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虽然等待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写了《士不遇赋》,而归隐终老。没有“待”出什么结果来。

至于“忍”,东坡以为贾谊是“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贾谊是这样的人吗?他被贬后,先任长沙王太傅,再任梁怀王太傅,也曾与汉文帝长谈至夜半,还一再上疏陈述政见,建议削诸侯的领地,认为这不是古代的制度,强调这将成为后患,他一直为社会的隐患而忧虑。他并没有因为被贬就一蹶不振。在这里,东坡先生还是有猜想的成分。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从天上落到地下,心理不平衡是正常的,能够处之泰然,才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中老年被贬,也很少能够那么平静,那么不在乎。如果贾谊从一开始就能“待”且“忍”,也许还不会登上天子之庭,也不会写出《过秦论》、《治安策》、《大政》之类的雄文。虽然可能寿命长一点,但也未必就会留名青史了。因此,我以为苏东坡用“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来评价贾谊,是不太切当、有失公平的。

贾谊提出改革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损有余而益不足”。他的方案必定要损害王公贵族的利益,自己要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这是古今中外毫无例外的。苏轼为贾谊设计人生道路:“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惟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这是天真的想法,至少是书生气十足!如果与绛(周勃)、灌(灌婴)深交,就会同流合污,还怎么能去改革!如果真想改革,即使是深交,也会因为利益冲突而断交。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就是要从既得利益的当政者、权势者手中将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拿出来分配给其他应该获得利益的人。当政者如何不反对?商鞅、吴起的改革,虽然得志,君主一死,他们就遭殃。管仲、子产也搞过改革,没有待且忍,仍然得到成功,因为死在支持改革的君主之前。所谓“十年可以得志”,也是靠不住的。十年,世事变迁,三十多岁的贾谊如果真的得势,位居众臣之上,七八十岁的老臣岂能不忌?怎么能“举天下而惟吾之所欲为”?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幻想,那么贾谊就可能变成改革的对象,不但不支持改革,还可能极力反对改革,迫害改革者。

周勃、灌婴批评贾谊说:“擅权纷乱”。王夫之认为,“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对贾谊来说是不合适的,是诬陷;对于苏轼来说则是公允正当的。“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终哉?”如果真的将“幼主危邦”委托苏轼去料理,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王夫之认为:“王安石之于谊似矣……然则世无逆求于己,己未豫图其变,端居臆度而欲取四海而经营之,未有能济者也。充谊之志,当正学之世,尽抒其所蕴,见诸施行,殆可与齐黄并驱乎?”(《读通鉴论》卷二《文帝》)贾谊与王安石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想经营四海大事,从来不考虑自身的安全问题,结果遭人陷害,导致失败。如果有明君能够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肯定会做出一番大事业,“功不在禹下”。

李贽认为贾谊“通达国体,真实切用”,“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后代一些儒臣“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却“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焚书》卷五《读史·贾谊》)。李贽以大无畏的精神议论古今,不崇拜权威偶像,独抒己见,对贾谊能做出这样的评价,实属不易。后代当官的没有研究,只是随声附和,议论贾谊,不能理解贾谊的切实政见。这大概也包括苏轼的《贾谊论》中的观点。

陈平与贾谊,都是西汉的政治思想家,都是智力非常高的杰出青年,命运却大不相同。差别在哪儿?同样有奇才,同样在年轻时展示出来,同样有人告状,而告状者同样是周勃、灌婴这些文盲或半文盲的武夫。不同的是君主,刘邦与汉文帝。刘邦经过了解,认为陈平的受金盗嫂只是小节,他的才智正是当前激烈竞争所急需的,因此,不但没有责备陈平,还给予厚赐,并赋予特殊的权力。为陈平以后立奇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叫良匠不因小节弃大材。汉文帝就不一样了,他对于周勃等诸老臣特别尊重,不敢得罪先帝时代的老臣,开国元勋,只好牺牲青年学者。当时没有对立面的压力,不用贾谊暂时还没有亡国的危险。汉文帝是继位之主,也没有那点远见卓识,也缺乏刚毅果断的气魄,实在顶不住那些老臣的围攻。刘邦是创业之君,汉文帝是继业之君,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刘邦如果像汉文帝那样,就不能夺取天下。总之,由于时代和形势的不同,由于君主的不同,决定了陈平与贾谊的命运不同。

我以为,后世有贾谊之才者,应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要进行改革,就要坚持到底,不管别人说什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甚至将身家性命全都置之度外,也应该将后人可能的议论放在一旁,他们爱说什么就让他们随便说去,你该干什么照样干去。不要因为苏轼的议论而错失良机,如果“待”而且“忍”,可能失去难得而易失的机遇。如果有人想的全是私利,又是急功近利,急急忙忙,跑官谋利,那么,以上的话对他们就不适用。那些人如果急功近利、一意孤行,不听劝告,拼命向“钱”,那么,可能更快地进牢狱,或者更早地上断头台。

东坡真赤子。

苏轼在文章中指出,贾谊“有三者之佐”,却不过是洛阳一少年,欲使汉文帝“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须不知,“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才能有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使暂时受挫,也可以“默默以待其变”,“不过十年,可以得志”,怎能认为“夫谋之一不是用”会“终不复用”呢?至于最后贾谊“自伤哭泣,至于关绝”,苏轼则认为是“非汉文之不能用生(贾谊),生之不能用汉文也。”逝者已矣,鉴古知今。贾谊之早死,在于其不能审时度势和急功近利。用今天的话来评价,在于其没有正确的从政观,乃性情浮躁所致。故笔者认为,读《贾谊论》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特别是对于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从政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述题 : 苏轼在《贾谊》一文中认为贾谊怀才不遇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
答:苏轼的《贾谊论》。文中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谊有王佐的大才,很可惜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才能。这个可惜有两点:1贾谊才外露.没有忍.2贾谊没有很好的展握时机,没有待.

苏轼在(贾谊论)一文中认为贾谊怀才不遇的原因有
答:论贾谊的人生境遇,主要论点是人应该善用其才。对于贾谊,作者抓住了他的以卓越的才能,遭逢了为历代称颂的贤明君主汉文帝,然而其结果则是以失意夭折而告终一事来做文章。经过分析,认为贾谊不善于运用自己的才能。贾谊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最终未能施展,未必都是君王的过错,有其性格原因。人有出类拔萃...

苏轼在《贾谊论》一文中认为贾谊怀才不遇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
答:贾谊之早死,在于其不能审时度势和急功近利。用今天的话来评价,在于其没有正确的从政观,乃性情浮躁所致。故笔者认为,读《贾谊论》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特别是对于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从政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苏轼在《贾谊论》一文中认为贾谊怀才不遇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
答:学者对贾谊的评论中,影响很大的是苏轼的《贾谊论》。文中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谊有王佐的大才,很可惜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才能。我的看法,贾谊是善于用才的。理由有二:一、贾谊能做官。年二十余就入朝为官,受到汉文帝赏识,一年中就升...

苏轼《贾谊论》认为贾谊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认为贾谊的悲剧是不合时宜 这也是苏轼他自己认为自己的悲剧,这有一个故事,苏轼因为爱美食,所以有大肚腩,一天,他让他的侍妾们来说说他的肚子,多数人说“老爷是满腹诗书,一肚子的墨水”只有一个侍妾,叫王朝云,她说,“您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于是苏轼哈哈大笑,说:“唯有朝云能识我”告诉今...

2、苏轼《贾谊论》认为贾谊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
答:而苏轼在《贾谊论》中却一反古人观点,认为贾谊的悲剧在于“不能自用其才”,是“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对其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至今细细读来,仍使人悲叹不禁。用今天的话来评价,在于其没有正确的从政观,乃性情浮躁所致。故笔者认为,读《贾谊论》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特别是对于年轻...

苏轼《贾谊论》认为贾谊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答:认为贾谊悲剧的原因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并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末段总结文章目的: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劝解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论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苏轼贾谊论认为贾谊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苏轼认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不过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贾谊在政治上的失败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苏轼《贾谊论》认为贾谊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意...
答:急于求成,不能够忍耐暂时的逆境,颓唐颓废 告诉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逆境的挑战,积极地面对困难,能忍受一时的不顺,才能成功

3、苏轼在《贾谊论》一文中认为贾谊怀才不遇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
答:JJYY贾谊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最终未能施展,未必都是君王的过错,有其性格原因。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若非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