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原文及赏析

作者&投稿:宗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此词礼赞花团锦簇、风光迷人的杭州西湖景色。相传是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起三行总叙形势与历史,“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处于祖国东南地理位置特别好的地方,形势险要,又是 《水经注》所称“三吴”即吴兴郡、吴郡、会稽郡富庶之地的大都会。它“自古繁华”,唐代为商业中心,五代十国时为吴越国首都,至宋朝则为对外港口,因此一直是祖国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三行气势磅礴,笼盖全篇,十分概括,饱含赞美之情。词之“起句好难得,收拾全借出场……妙在笔未到而气已吞。”(《艺概》) 此处得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行写人口众多,生活讲究,自然景色极佳。前两行对仗工稳,前者为宏观,说城外是江南水乡,河上有桥,桥上绘有彩色图纹,河边一行行垂柳,柳丝轻颺如烟似梦,令人欲醉欲痴。后者为微观,说城内住户家家窗上悬着挡风的竹帘,室前挂着遮羞的翠色幕幔,皆以绿色为基调,柔和、幽雅而富于生命活力,足见词人观察之细密。第三行纵笔放开,登高远望,只见无数住宅中起伏着楼台亭阁,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大大小小,鳞次栉比,绵延不断,总该有十万人家吧! 此行之妙在放得开,避免于前两行步步相连,拘紧呆滞。下面写钱塘江的气派:“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江堤边沙地上,贴堤环绕着防护林,宛转延伸,通向远方,烟云笼罩,葱郁凄迷,令人神往。江中怒涛相互追逐,拍打着堤岸,发出轰天雷鸣,飞起雪白的浪花。这天然的巨大濠堑,横无际涯,雄伟壮观,催人目接神驰,叹为观止。前两行亦为对句,一静一动,一绿一白,一无声一咆哮,有声有色有感,再以“天堑无涯”的慨叹收束,将奔流不息的钱塘江写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显示出词人状景摹物的艺术功力。同时,这也是对首行“形胜”的呼应与发挥。词人接着将镜头再摇向街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行呼应首句的繁华并加敷衍。杭州街上陈列着珍珠宝贝,商家店户摆满绫罗绸缎,以一当十,描写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富商巨贾摆阔气,比豪华,一时形成风尚。上片由总至分,从外到内,写杭州形胜、人众、富裕、风气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色。末以“列”、“盈”、“竞”过渡,振起下片的“重”、“叠”,自然成章而又引出下曲。
  下片换头三行:“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片结句让读者沉浸在繁华的氛围中,此处又以“重湖叠巘”把我们引到一个更美丽的境界。过片保持了曲意,词人下了一番功夫。这三行说西湖有里湖、外湖,皆美不胜收; 环湖还有层叠的峰峦,远近高低,风采纷呈,赏心悦目。山山水水皆清秀迷人,令人流连忘返。深秋九月,山中桂花吐蕊,幽香袭人; 仲夏时分,湖上荷花盛开,香飘水面。这对句虽浅显近俚,却因捕捉住西湖的典型风物而成为千古佳句。接三行写湖上之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游湖者白天则羌管悠悠,笛声飞向蓝天; 月夜则见采菱人泛舟歌唱,歌声浮在湖上。钓鱼的老翁因有所得而欢笑,采莲的少女因爱热闹而相互戏谑。总之人们兴高采烈,笑逐颜开。三行虽有粉饰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宋上升期西湖边普通百姓的生活情况。以上六行为一层,写西湖风光,清丽无匹,人民生活,怡然自乐。二层转写在杭州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宋朝转运使号称漕司,实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从二品秩,所以孙何出游时,大批马队簇拥,高大的牙旗威风凛凛地在前面开路,只五字便写尽其显赫声势。孙何在公余乘着醉意来听听乐曲,欣赏湖光山色,兴头来了也写诗吟赞旖旎的风光,显得温文儒雅。“烟霞”即指山水风景。结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刘永济说:“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 或拍合; 或宕开; 或醒明本旨; 或转出别意; 或就眼前指点; 或于题外借形。”(《词论》) 此首属点明本旨。《词林纪事》据《钱塘遗事》说:“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词人劝孙何将杭州美景画下来,祝愿他调京任凤凰池即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后,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以“图将好景”回应全词作结,让读者对风采照人、湖水潋滟的杭州城留下一完整的印象。从这个意义看,此结句又为题外借形,宕开又有力收束,“如众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张砥中《古今词论》)
  这首词是献给孙何的,作者却描绘了杭州的繁华景象和西湖的美丽风光,抒发了歌颂太平盛世的感情。刘熙载《艺概》说:“词贵得本地风光。”词人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还是值得称道的。
  全词从古及今,由外到内,自景达人,显得极有章法。既歌颂杭州,又祝愿友人,既有鸟瞰图,又有特写镜头、细节描写,确是大手笔。词从小令短调发展为长篇慢词,从只写男女之恋、离情别绪扩大为表现社会自然的广阔领域,柳永都起了推动作用,尽管他只是一位过渡人物,功不可没。善于使用白描、对偶、摹状、示现、夸张等手段,也值得称道。

用望海潮的格式写家乡
答:赏析:这首词中包含了太多过去的记忆,那里有许多难以割舍的亲人。每次来到这个地方,都会感觉很亲切。每次离开这个地方,总想给它留点东西。它是我的家乡,即使有一天远走,也不会忘记它。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原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拼音版《望海潮》古诗翻译及赏析
答:3 、古诗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

求柳永写的望海潮
答:柳永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

柳永望海潮原文及赏析
答:《词林纪事》据《钱塘遗事》说:“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词人劝孙何将杭州美景画下来,祝愿他调京任凤凰池即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后,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以“图将好景”回应全词作结,让读者对风采照人、湖水潋滟的杭州城留下一完整的印象。从这个意义看,此结句又为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及翻译
答: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及翻译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下面是我整理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望海潮(东南形胜)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柳永在杭州时作的《望海潮》是什么?
答:原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市列珠玑(jī),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chóng)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

把柳永的《望海潮》写成散文形式
答:望海潮·洛阳怀古 望海潮 【宋】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 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花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极见栖鸦...

柳永词两首有什么?
答:柳永词两首分别是:望海潮·东南形胜和雨霖铃·寒蝉凄切。1、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宋代〕原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文言文<<望海潮>>的译文及解析
答:由宏观而微观,由内而外,由陆而水,由远而近,气势时而博大激越,时而轻柔婉转,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城这“人间天堂”的美丽与富庶,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欢乐,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和谐盛世的历史画卷。可以说,柳永的《望海潮》为我们提供了城市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范本。

望海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描绘杭州的繁华,钱塘江的壮观和西湖的景色的_百...
答: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