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高分送你!!!

作者&投稿:曲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问题!!!高分送你!!~

1、真实情况是,八年中基本没有抵抗,偶尔有所谓大捷,消灭了几十个鬼子伪军的后勤部队,以及著名的百排小战,实际上一共消灭鬼子伪军数百人。由几个师到八年后的一百多万军队,基本拜日军所赐,所以某个伟人要感谢鬼子帮助他们。

2、涸蟹版本:
国共两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国党承认共党的合法地位,共党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抗战中共党作用与地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纵队开辟了辽阔的敌后战场,并使敌后战场成了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敌后军民长时间地成了全国抗战的主力军,在打败日本法西斯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中,起了主要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成了夺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雄辩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抗战初期,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挺进沦陷区,迅速开辟了敌后战场,加速了相持阶段的到来,使抗战危局出现了转机。

在抗战初期,日寇想速战速决灭亡中国,所以,集中全力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凌厉的攻势,由于国民党中央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实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因此,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败局。

日寇占领武汉后,本可乘胜追击,彻底打垮国党残兵败将,灭亡全中国。就是因为我英勇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纵队,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挺进了敌后,在沦陷区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我军已在辽阔的敌占区奇迹般地开辟了由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10块大型抗日根据地组成的第二战场——敌后战场,到处燃起了抗日的燎原大火,已经解放人口6000万,收复县城180余座。到武汉失守前,我军已猛增到20万人。由于我军严重地威胁了日寇的后方安全,迫使日寇不得不动用了半数以上的兵力巩固后方,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它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能力,挽救了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避免了迅速灭亡的厄运,使抗日战争迅速地由被动挨打的战略防御阶段,胜利地跨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抗战中坚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而不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到1945年7月,是全民族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长达6年零9个月,占8年抗战总时间的85%,是整个抗战三阶段中时间最长的阶段,是最艰苦最难熬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我党在相持阶段,政策上始终坚持团结抗战的正确方针,军事上始终用人民战争狠狠打击日寇,因而,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日寇构成了致命威胁,成了日寇的心腹之患,“治安之癌”。为了消灭我军,日寇将三分之二左右的兵力与几乎100%的伪军一直投放在敌后战场上。。所以,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已经成了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决定性战场,即主战场,解放区军民已成了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主力军。

三、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之后,担负反攻任务的主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而不是国党军队。

在1945年全面反攻阶段到来之前的1944年,中国的解放区战场,就出现了普遍的反攻形势,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在抗日战争后期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无数不得不化整为零以应付我人民战争的日军正规师团,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一个个被消灭,剩下的不得不龟缩到少数战略点线,被动地固守,已无还手之力。因此,解放区军民利用这一有利态势,从华北到华南,从华东到华中,对日军盘踞的孤城、据点,发动了凌厉的攻势,迅速解放了大片国土,歼灭了大批日军,总计歼敌31万,解放人口1100余万,形势一派大好。


四、从八年抗战总体上看,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战场上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以下为转引回答:

泛人性化解读的歧路——从电影《南京!南京!》说起

目前,两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正在上映,由于题材相似,甚至取材重叠,自然会引发比较和议论,特别是《南京!南京!》,因其“人性化”解读日本军人,塑造正面形象而更加引起争议。

1、
《南京!南京!》很明显想另辟蹊径,从人性和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灭绝人寰的灾难,挖掘日本士兵的精神根源,将其从恶魔还原成人,因而完整塑造了角川的角色,并尽量回避了日本士兵残杀中国人的残酷画面。电影同时还虚构了几个人物并交织成悲欢离合的故事线,构成具有煽情效果的人物命运。好莱坞影片表现历史事件时常用这种手法来增加可看性和戏剧性。不过,运用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题材上恐难为中国观众接受。

“我不担心《南京!南京!》的票房,因为它就是一部商业片。”“我要在日本上映!”这是之前陆川对媒体说的两句话。单从这两句话来看,陆川对于题材的把握很可能就发生了偏差。的确,很多重大历史题材被好莱坞处理成商业大片,其中不乏对一些重要历史、政治、宗教事件进行另类读解。但这些另类读解未必能够大胆到挑战社会道德或民族情感的底线,而且,好莱坞通常不拿本国历史事件作为商业大片题材来“戏说”。南京大屠杀的题材同样不适合当成商业性大片来处理,如靠编造剧情来煽情,更会显得肤浅。对于犯罪者来说,煽情的“人性化”解读也无异于为其粉饰和脱罪。

但是,“要在日本上映”的要求可能会成为事实——毫无斡旋余地地控诉日本屠杀罪行的电影,根本没有可能在日本上映,而人性化的日本形象塑造,无疑会使《南京!南京!》在日本的公映变得有可能。

2、
影片的高潮处是占领南京的日本士兵集体举行庆典和祭奠仪式。导演不惜用长镜头长时间地表现杀戮者的舞蹈和音乐,那种以胜利者姿态对牺牲者的悼念的狂热的军国主义庆典被拍摄得很仪式化,有一种麻醉式的激昂和煽动性,这种画面更适宜日本观众而非作为受害者的中国观众。庆典结束之后,日本兵角川放走了一个中国军人和孩子,然后饮弹自尽。无论表现庆典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情节设计在中国观众看来绝不舒服、特别是决不会认同——最具有牺牲和自省精神,并为这座死城留下最后希望的正面人物居然是一名日本兵。这样的主题设置会让观众对历史和人性的正义性产生怀疑。

陆川导演没有追问、反思或回答的两个重要问题是:南京大屠杀是否是一种“反人类罪”?——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态度,不只是中日两国的恩怨或历史观问题,而是有关战争和国家行为的底线问题。战争中的“杀中国人”和“反人类罪”,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切实的人类政治问题而非仅是两个国家间的问题。二战以后,德国已经在历史观和国家法律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日本,这个问题仍悬而未决。

其次,人为什么会不把别人当人(而加以大肆杀戮)?或者说,战争中的杀人理由究竟能否为人性价值观所接受?——这个问题并不专门针对日本,却是一个比“忏悔的人性”更为普遍和重要的人性问题。其实,不需要怀疑日本兵角川饮弹自尽的正面人性意义,需要怀疑的是导演对人性理解的深度及其价值观。如果只是承受不了良知的压迫而自杀,那不会改变其他角川的杀人行为;我们关心的不是个体,或者说,个体的重要性在这里是要体现普遍人性的深刻性。忏悔杀人和探讨何以杀人,根本就是两回事。忏悔不可能抹杀杀人的人性之恶问题。“泛人性化”的陆川缺乏把握历史的睿智,没能抵达人性的深处,廉价而肤浅地处理了战争和人性的深刻性问题。

3、
同样,对于拉贝的刻画,也是《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者间引起比较和争议的地方。虽然都是以《辛德勒名单》作为模仿目标,但很显然,两部影片都没有成功。《拉贝日记》老实有余,才气不足,但看得出非常重于史料,严格依据原始日记的基础,包括对数字、日期等细节的处理,清晰描述了国际安全区从动议到收场的完整脉络,给观众补充了大量对于这段历史的知识盲点,人物和故事都显得真实可靠。另一方面,《拉贝日记》还强调了拉贝内心的冲突和转变,铺叙一个不理政治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商人,如何在战争浩劫中显露人性的过程。比较而言,《南京!南京!》为了正面塑造角川形象,“必须”模糊或削弱拉贝的面目。陆川的拉贝不仅对日本军队唯唯诺诺毫无办法,关键时刻还撤离了,导致安全区成为杀场。这恐怕是有失偏颇的。从思考和技术的多个角度来看,陆川都没能运用好拉贝的丰富资源。拉贝是可以和角川互补的,但可惜就像对角川角色的肤浅处理一样,拉贝也被简单、单向地处理了。仅从艺术手法上看,陆川在此也不显高明。

陆川是个富有才华和个性的导演,但要拍出“大片子”,还要有相匹配的深刻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支持。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亚瑟·约翰·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古代宫殿废墟上,发现一些泥版残片,上面显然刻着一些文字。最古老的泥版残片的文字,约刻于公元前2000—1650年间。较为近代的泥版残片的文字,约刻于公元前1750—1450年间.
当然也有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古希腊使用的书写工具是用一种硬皮植物Phragmytis communis造成的。这种笔尖坚硬,用途广泛。这种新笔具有与铁和木制尖笔一样的硬度,便于在蜡板上写字,所以广被采用。又叫:芦苇笔
公元前2世纪,莎草纸在地中海国家中一直是流行的书写纸。这一时期,除了希腊和小亚细亚的诸国外,罗马帝国对莎草纸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导致了莎草纸的短缺和价格上涨。波利尼长老告诉我们大约在公元前197-156年,埃及的托勒密(Ptolemy)王朝为了阻止其敌对者小亚细亚的白加孟(Pergamon)的尤米尼斯二世(Eumenesll)建立世界第一大图书馆,便切断厂了其莎草纸的供应。羊皮纸“parchment”一词即源于白加孟,是一种由皮革制造的、书写面光滑、莎草纸的替代品。事实上,皮革用于书写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了,白加孟人再改进了加工程序,造成光滑、洁白、可双面书写的皮革纸。
从中世纪到公元19世纪,羽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记录厂欧洲文明进程的每一阶段。 (以动物的羽毛做成的笔)
中国人纸的制造和使用渐渐随着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向西北传播开去。公元793年在波斯的巴格达建成了一座造纸厂。在随后的一百年里纸迅速传遍整个欧洲。
人们在15世纪就开始研究金属笔(钢笔),直到1800,钢笔才得到大批量的生产。
西方药物同样源远流长,随着长期的医药实践而逐渐发展。古希腊时代的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7年)重视饮食和药物在治疗中的意义,应用大麦粥、海葱、白藜芦等作为治疗药物;罗马最著名的医生和药物学家盖伦(约公元129—200年),曾编写了《伦治疗术》和其它有关药物学的著作,并对许多草药作了植物学分类,创造出阿片和许多其它的药物制剂,至今许多简单的植物浸膏仍称为盖伦制剂(Galenials)。

6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并积极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在这场为人类文明、进步而战、为中华民族生存、自强而战的残酷较量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脊梁和核心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中的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抗日战争60周年回顾

6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并积极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在这场为人类文明、进步而战、为中华民族生存、自强而战的残酷较量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脊梁和核心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中的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一、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主动履行抗日救国承诺,迅即担负起号召和领导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历史责任

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当时主导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却置国家民族的危亡于不顾,处境艰难的中国共产党则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

“九•一八”事变后,抵抗日本侵略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头等大事。然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却置国家民族的危亡于不顾,顽固推行“绝对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误国政策。与国民党的态度和立场截然不同的是,此时处境艰难的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了武装抗日的主张。“九•一八”事变后的第3天,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即分别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为满洲事变宣言》。随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又接连发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战争宣言》和《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等一系列正式文件,深刻揭露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罪恶目的,强烈谴责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不抵抗”的卖国政策,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的政治主张;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宣布中国工农红军准备与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战。

为履行武装抗日政治承诺,中国共产党迅速派出杨靖宇、周保中等一批重要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此后,中国共产党还对“一•二八” 淞沪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等局部抗日战争给予坚决支持,并派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红军为进入抗日前线东征。在上述英勇抗日斗争中,方志敏等一批杰出的共产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武装抗日的号召和履行武装抗日的行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响应,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斗争的进程,为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奠定了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全力倡导并积极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力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不可分离的。可以说,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没有全国抗战,就没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国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已下降到次要和从属地位的重大变化,最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并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进一步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会后,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要求党和红军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充当发起人和坚强的台柱子,并且强调党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领导作用。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大力促进全国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各地方实力派和爱国人士等社会各方面的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不断调整对蒋介石集团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力地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成为扭转中国时局的枢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9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相忍为国,顾全大局,坚持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根本保证了全民族抗战能够进行到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仅仅建立是远远不够的,它的维护和巩固是关系着全民族能否坚持抗战到底的这个至关重大问题。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的诱降和英美的劝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逐渐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自1938年9月至1944年3月间,国民党先后共动用190万军队,制造反共摩擦约 2,500余次,其中还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严重削弱了持久抗战的力量,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面临着破裂的危险。针对国内出现的妥协、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倾向,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和又联合又斗争的总政策。针对国民党内出现的反共降日逆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军事摩擦和军事进攻,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阶级斗争必须服从于民族斗争的原则,妥善处理国共两党关系,既粉碎了敌、伪、顽分裂统一战线的种种阴谋,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又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持了国共合作和团结抗战的局面,从而保证了全民族抗战能够进行到底。

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疑虑,极大地增强了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全国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和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为提出符合国情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

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提出了实行全国总动员,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一致进行全民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之战争非正义性、我之战争正义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等基本特点,针对国民党当局不愿发动与武装人民群众而实行一条单纯政府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的情况,及时提出了全国抗战所应实行的正确路线和所应采取的战略方针与作战指导原则。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向全国的通电中就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又指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为了促使国民政府军事当局迅速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中共中央于“七•七”事变后不久,就提出《确立全国抗战之作战计划及作战原则案》,强调全国抗战的战略基本方针是持久的防御战,但在战役上以速决战为原则;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避免持久的阵地消耗战;而在战役的指导上应是外线作战;在敌之侧后广泛开展游击战,配合正面主力歼敌。1937年8月 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形势,指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正式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红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在作战指导计划中,确定了以持久战为主旨的战略方针。
2具体可一参考南京.南京的评价

1、真实情况是,八年中基本没有抵抗,偶尔有所谓大捷,消灭了几十个鬼子伪军的后勤部队,以及著名的百排小战,实际上一共消灭鬼子伪军数百人。由几个师到八年后的一百多万军队,基本拜日军所赐,所以某个伟人要感谢鬼子帮助他们。

2、涸蟹版本:
国共两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国党承认共党的合法地位,共党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抗战中共党作用与地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纵队开辟了辽阔的敌后战场,并使敌后战场成了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敌后军民长时间地成了全国抗战的主力军,在打败日本法西斯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中,起了主要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成了夺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雄辩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抗战初期,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挺进沦陷区,迅速开辟了敌后战场,加速了相持阶段的到来,使抗战危局出现了转机。

在抗战初期,日寇想速战速决灭亡中国,所以,集中全力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凌厉的攻势,由于国民党中央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实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因此,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败局。

日寇占领武汉后,本可乘胜追击,彻底打垮国党残兵败将,灭亡全中国。就是因为我英勇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纵队,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挺进了敌后,在沦陷区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我军已在辽阔的敌占区奇迹般地开辟了由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10块大型抗日根据地组成的第二战场——敌后战场,到处燃起了抗日的燎原大火,已经解放人口6000万,收复县城180余座。到武汉失守前,我军已猛增到20万人。由于我军严重地威胁了日寇的后方安全,迫使日寇不得不动用了半数以上的兵力巩固后方,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它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能力,挽救了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避免了迅速灭亡的厄运,使抗日战争迅速地由被动挨打的战略防御阶段,胜利地跨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抗战中坚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而不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到1945年7月,是全民族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长达6年零9个月,占8年抗战总时间的85%,是整个抗战三阶段中时间最长的阶段,是最艰苦最难熬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我党在相持阶段,政策上始终坚持团结抗战的正确方针,军事上始终用人民战争狠狠打击日寇,因而,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日寇构成了致命威胁,成了日寇的心腹之患,“治安之癌”。为了消灭我军,日寇将三分之二左右的兵力与几乎100%的伪军一直投放在敌后战场上。。所以,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已经成了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决定性战场,即主战场,解放区军民已成了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主力军。

三、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之后,担负反攻任务的主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而不是国党军队。

在1945年全面反攻阶段到来之前的1944年,中国的解放区战场,就出现了普遍的反攻形势,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在抗日战争后期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无数不得不化整为零以应付我人民战争的日军正规师团,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一个个被消灭,剩下的不得不龟缩到少数战略点线,被动地固守,已无还手之力。因此,解放区军民利用这一有利态势,从华北到华南,从华东到华中,对日军盘踞的孤城、据点,发动了凌厉的攻势,迅速解放了大片国土,歼灭了大批日军,总计歼敌31万,解放人口1100余万,形势一派大好。

四、从八年抗战总体上看,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战场上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以下为转引回答:

泛人性化解读的歧路——从电影《南京!南京!》说起

目前,两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正在上映,由于题材相似,甚至取材重叠,自然会引发比较和议论,特别是《南京!南京!》,因其“人性化”解读日本军人,塑造正面形象而更加引起争议。

1、
《南京!南京!》很明显想另辟蹊径,从人性和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灭绝人寰的灾难,挖掘日本士兵的精神根源,将其从恶魔还原成人,因而完整塑造了角川的角色,并尽量回避了日本士兵残杀中国人的残酷画面。电影同时还虚构了几个人物并交织成悲欢离合的故事线,构成具有煽情效果的人物命运。好莱坞影片表现历史事件时常用这种手法来增加可看性和戏剧性。不过,运用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题材上恐难为中国观众接受。

“我不担心《南京!南京!》的票房,因为它就是一部商业片。”“我要在日本上映!”这是之前陆川对媒体说的两句话。单从这两句话来看,陆川对于题材的把握很可能就发生了偏差。的确,很多重大历史题材被好莱坞处理成商业大片,其中不乏对一些重要历史、政治、宗教事件进行另类读解。但这些另类读解未必能够大胆到挑战社会道德或民族情感的底线,而且,好莱坞通常不拿本国历史事件作为商业大片题材来“戏说”。南京大屠杀的题材同样不适合当成商业性大片来处理,如靠编造剧情来煽情,更会显得肤浅。对于犯罪者来说,煽情的“人性化”解读也无异于为其粉饰和脱罪。

但是,“要在日本上映”的要求可能会成为事实——毫无斡旋余地地控诉日本屠杀罪行的电影,根本没有可能在日本上映,而人性化的日本形象塑造,无疑会使《南京!南京!》在日本的公映变得有可能。

2、
影片的高潮处是占领南京的日本士兵集体举行庆典和祭奠仪式。导演不惜用长镜头长时间地表现杀戮者的舞蹈和音乐,那种以胜利者姿态对牺牲者的悼念的狂热的军国主义庆典被拍摄得很仪式化,有一种麻醉式的激昂和煽动性,这种画面更适宜日本观众而非作为受害者的中国观众。庆典结束之后,日本兵角川放走了一个中国军人和孩子,然后饮弹自尽。无论表现庆典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情节设计在中国观众看来绝不舒服、特别是决不会认同——最具有牺牲和自省精神,并为这座死城留下最后希望的正面人物居然是一名日本兵。这样的主题设置会让观众对历史和人性的正义性产生怀疑。

陆川导演没有追问、反思或回答的两个重要问题是:南京大屠杀是否是一种“反人类罪”?——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态度,不只是中日两国的恩怨或历史观问题,而是有关战争和国家行为的底线问题。战争中的“杀中国人”和“反人类罪”,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切实的人类政治问题而非仅是两个国家间的问题。二战以后,德国已经在历史观和国家法律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日本,这个问题仍悬而未决。

其次,人为什么会不把别人当人(而加以大肆杀戮)?或者说,战争中的杀人理由究竟能否为人性价值观所接受?——这个问题并不专门针对日本,却是一个比“忏悔的人性”更为普遍和重要的人性问题。其实,不需要怀疑日本兵角川饮弹自尽的正面人性意义,需要怀疑的是导演对人性理解的深度及其价值观。如果只是承受不了良知的压迫而自杀,那不会改变其他角川的杀人行为;我们关心的不是个体,或者说,个体的重要性在这里是要体现普遍人性的深刻性。忏悔杀人和探讨何以杀人,根本就是两回事。忏悔不可能抹杀杀人的人性之恶问题。“泛人性化”的陆川缺乏把握历史的睿智,没能抵达人性的深处,廉价而肤浅地处理了战争和人性的深刻性问题。

3、
同样,对于拉贝的刻画,也是《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者间引起比较和争议的地方。虽然都是以《辛德勒名单》作为模仿目标,但很显然,两部影片都没有成功。《拉贝日记》老实有余,才气不足,但看得出非常重于史料,严格依据原始日记的基础,包括对数字、日期等细节的处理,清晰描述了国际安全区从动议到收场的完整脉络,给观众补充了大量对于这段历史的知识盲点,人物和故事都显得真实可靠。另一方面,《拉贝日记》还强调了拉贝内心的冲突和转变,铺叙一个不理政治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商人,如何在战争浩劫中显露人性的过程。比较而言,《南京!南京!》为了正面塑造角川形象,“必须”模糊或削弱拉贝的面目。陆川的拉贝不仅对日本军队唯唯诺诺毫无办法,关键时刻还撤离了,导致安全区成为杀场。这恐怕是有失偏颇的。从思考和技术的多个角度来看,陆川都没能运用好拉贝的丰富资源。拉贝是可以和角川互补的,但可惜就像对角川角色的肤浅处理一样,拉贝也被简单、单向地处理了。仅从艺术手法上看,陆川在此也不显高明。

陆川是个富有才华和个性的导演,但要拍出“大片子”,还要有相匹配的深刻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支持。

抗战的主要力量是国民党,这是人所共知的。共产党主要是在北方,国民党势力薄弱的地方发展自己的实力,当然期间就要有‘大捷’了。

但是,共产党这么做事有其历史原因的,除了发展自己之外,就是共产党不敢暴露实力。‘百团大战’的发生其实是个意外,彭德怀只打算打一次‘大捷’似的战斗,但是当时各地武装组织纷纷参战,导致共产党过早的暴露实力。这也导致了‘皖南事变’的发生。

看历史不要只看一面。

说道屠杀,历史上屠杀的事太多了。长平之战后,白起一下就坑杀了降者四十五万人。当然有人会说白起杀的是‘军人’,但是蒙古军队‘所到必屠’,清军的嘉定三日,扬州三屠,以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杀的都是平民。或者又有人说蒙古和清军是‘外族’,那么曹操屠城就不只一次了,徐州、彭城、邺……等等,杀人何止百万。

这么说不是为日本开脱,只是说在历史上,战争中屠杀一事很常见。

有…… 人名中的敌后运动是明显的地位调高……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党员的人数急剧增加……
在南京的日本人当时就是没有人性的,都是丧心病狂的……

历史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1.中共在抗战全面爆发后,通过与国民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取得了合法地位.军队有了两个军的正式番号(八路军和新四军),政府有了边区政府.这是中共地位最显著的变化. 另外,中共通过敌后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了军队.从最初几万人军队,到抗日胜利时已经有百万人的军队.
2.no

各位大神帮忙回答几个八年级上的历史问题呗?高分赠与!!!
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各是:请抄书,太多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给我们的启示是:1、落后就要挨打 2、政府的无能、制度的落后会导致国家的衰弱,必须不断创新自强 3、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4、 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很重要;

历史难题 急急急 高分求解
答:郑和下西洋受到了沿途各国的欢迎和支持, 按说明朝政府应趁势控制这条商路, 在当时的南洋群岛无主之地上拓荒移民, 进而扩大与中东以至欧洲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可是, 历史的发展却与此相反. 明初的一点新气象很快便被已长期形成的因循保守, 不思进取又盲目自大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扼杀.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 ...

历史问题,高分呐!快些儿!!!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答: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

历史弱智提问..莫笑我...帮帮我吧...高分悬赏...
答:1 公元前共有多少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你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公元”。公元:即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 详细资料见这里http://baike.baidu.com/view/22993.htm 2 什么时候开始用的“世纪”这个词的?在公元前嘛?一...

历史问题,高分!!
答:事实上,皮革用于书写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了,白加孟人再改进了加工程序,造成光滑、洁白、可双面书写的皮革纸。从中世纪到公元19世纪,羽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记录厂欧洲文明进程的每一阶段。 (以动物的羽毛做成的笔)中国人纸的制造和使用渐渐随着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向西北传播开去。公元793年在...

问点历史问题啊
答: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

历史问题!!
答:此为中国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秦军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高三历史,c此题原创,请尽量回答详细。高分送上。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概 ...
答:(1)一、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由人民赞助成为君主。二、依靠贵族赞助成为君主,并想方设法争取人民。(2)“人民主权”说,政府只是人民的公仆。(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依据。

高中历史题,(在线等,给高分哈)
答:这题目好熟悉啊,做过耶。标准答案是: (1)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2)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3)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4)1956年人民政府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略)。广告词中必须...

初中历史问题。急!
答:初中历史问题。急! (1)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它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2)江南制造总局炮厂,...你死我活的阶级矛盾决定了它这样做。但在鸦片战争这样的对付外来侵略者的战争中,它却那样地易于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