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作者&投稿:箕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是靠道德还是法律~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扩展资料: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与道德之关系,只是法律之性质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对法律之性质的看法,蕴含于所有对法律发展的解释之中。 当今关于法律之性质的讨论,即将被关于法律之目的或目标的考虑所取代。同样,以往关于法律和道德的讨论,即将被并入关于法律在整个社会控制过程中的地位这一更广泛的考虑之中。
有关法律史的解释,争论也不再以那种假设为基础,即存在某种单一的理念,凭此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解释所有关于法律和法律史的现象。但19世纪的讨论绝未因此而丧失其重要性。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已有的法律材料和法学工具,惟有批判地研究昨日的法学思想,才能把握那些材料及其潜在价值,以及那些工具的潜在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律与道德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虽然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道德和法律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对社会关系都有调节作用。但两者的调节作用不同,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靠教育的力量 、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的力量,所以,道德要发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必须有人的自觉性这个重要条件;而法律则不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法律发挥它在调节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这个条件。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决定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只有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由此可见,无论道德万能论还是法律万能论都是片面的。因为,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在它们单独起作用时,都会表现出它本身的局限性。法律的特点是强调强制和他律,道德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和自律。法律重在对人们犯罪后的惩罚,以发挥它的警示作用;而道德重在教育和规劝,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以避免犯罪。法律着重要求的是人的外部行为的合法性,思想意识领域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而道德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人的外部行为,它还要求人们行为动机的高尚、善良。对人们行为的“内在”影响,是道德发挥作用的特殊机制。动机与行为、教育与法制,是道德和法律的不同功能,但又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法治是必不可少的,在没有法治的社会中,其正常的生活秩序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对那些微观的生活领域,对那些特殊的人际矛盾,法律无法发挥作用。而且,法律作用的刚性特点,还必须有政治、道德、文化等意识形态因素做基础,否则,它的作用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如果是法律单独发挥作用,而没有一定的道德舆论相辅佐,那么就常常会由于失去社会的支持而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同样,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如果是道德手段单独发挥作用也是不可能的。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没有法律手段作后盾,道德的作用常常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力量而显得软弱无力。对那些没有自觉性的人,对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无能为力的。如对一个黑社会的头目讲道德、讲良心,是不会有丝毫效果的。就是对那些个人道德水准高的人,也无法摆脱制度弊端的影响。因此,在治理国家中,道德和法律必须紧密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古代的中国社会主要宣传以德治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主体内容,大多包括在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中。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家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经过汉代学者初步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论证,再经过宋明以来诸多思想家的理论思辨和逻辑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内容庞大、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要求国家统治者和社会管理者,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性情,先成为仁德贤明的君主或清正廉洁的官吏,然后,再用已修之身去管理国家、社会和人民,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民爱物,孔子和孟子学说的主体即是以仁为本,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以宽厚、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教化人民,惟其如此,君主才能与天同德。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还主张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爱国图强、尊贤惜才、提倡廉政、反对腐败。但是,由于缺少法治做基础,道德便成为政府控制社会各阶层、平衡矛盾冲突的手段,道德被政治化了,它还要担负起本应由法律承担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是不堪重负的,因为道德教化无法改变政治权力的现实运作规则,于是便形成了政治人的双重人格,即他们嘴里高唱礼义廉耻,暗地里却做着一些伤天害理之事。因此在非法治的国度里,腐败是很普遍的,并且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表现为官僚集团一致对下的压榨,对庶民百姓无节制征收赋税,敲诈勒索、搜掠民财。综观古代中国,腐败还具有公开性、猖獗性和贿价不断上涨的特点。汉唐以后,随着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腐败现象随之迅速蔓延。唐代穆宗时,大臣韩弘以财物贿赂权贵,满朝文武除一人没有受贿外均接受贿赂。到了元代,“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其间颇能自守者,千百不一二焉”。到了清代,腐败更加公开,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破获了一起清朝最大的贪污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侵吞赈灾银两案,1000多万两银子全部被蛀虫侵吞,甘肃省上至总督,下至州县衙役,全省官员 “无不染指”,先后有56人被正法,46人被流放,甘肃省的官员几乎“为之一空”。

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随风倒。由于中国有“官本位”传统,中国人自古便“以吏为师”。没有法律和制度的有效制约,政治的清明与否,完全依赖于做官者的品德、操守。清正廉明、道德高尚者能够领袖群伦,垂范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相反,如果大部分官员放纵自己的私欲,道德败坏,便直接诱发、刺激了社会风气、公共道德的败坏。由此可见,以德治国只有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乃治国之道。“法治”如同做手术,“德治”如同预防疾病和锻炼身体,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乏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取得成功的范例,如独立以前的新加坡政府,官场腐败不堪,被称为20世纪世界瘟疫。自1959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同时对公务员的道德自律的实现,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很快,一个贪污舞弊成风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国际上公认的廉洁政府。

总之,“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乃是科学的治国之道,加强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要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是“以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道德建设,能够促进广大人民群众道德水平的提高,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思想根源。道德是通过说服教育、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变化人的气质,转变社会的风气,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无论在哪个年代,社会要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秩序。那么该如何来维系社会秩序呢?我方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社会秩序的前身是社会关系体系,一种社会关系体系要成为一种社会秩序,首先必须通过国家政权使之合法化、制度化,即我们所说的立法活动。
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所谓规矩,指的是校正方形、圆形的工具,多用来指标准法度。
我方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都是调整社会秩序的手段。道德分善恶、辨美丑,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热爱道德、崇尚道德,讲道德可以改善民风、民情,道德可以影响社会风尚,但维系社会秩序只讲道德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靠法律来维系。道德能够约束人们的意识,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法律却是集预防、保护和惩戒三大功能于一体。在维护社会秩序上能够标本兼治。通过立法活动,确定社会秩序的具体内容与规则,使生活有序化、条理化、规范化。一方面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会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对于危害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能够通过强制性手段进行惩戒,迅速修复局部受损的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可分为既定的社会秩序和理想的社会秩序两种,法律从属于社会秩序,并反作用于社会秩序。对于既定的社会秩序而言,法律是对秩序的强化和发展;对理想社会秩序而言,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在当下,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都未能达到理想的社会条件,人们的道德素质不足以起到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大家都在学习法制史这门课程,在我国,从原始社会的部落规范,到夏商周时期初步建立的法律体系,再到今天这样一个法律体系相对完善的现代化法治国家,实践证明:法律伴随这社会要的维系需要协调一致的步伐,法律的基础是理性,他对其命令范围内全体成员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而道德却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性,会影响人们行为的协调一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每个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社会秩序需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天下必定是非不明;天下是非不明,社会秩序从何谈起呢?
综上所述,所以我方坚定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

我说现在还存在很多违法犯罪活动,拿出每年两院的案件数量来看,第二很多人在走法律的漏洞,打擦边球。违法成本很低,变相鼓励违法犯罪活动。

此类辩题网上很多。
你搜关于自律和他律的辩题,法律即他律,道德即自律,社会秩序的维护是依靠道德自律还是法律他律。
这个辩题很老,已被反复辩论过

主要是靠法律的 强制性
理想的社会是靠道德 来维持秩序的 实行自我约束

  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方才正方一辩说过……(3—4句话)

  下面由我来阐述我方观点。我方认为维系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首先,让我们来对辩题有个更好的理解:社会秩序指的是社会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条不紊的客观状态。下面来了解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由经济基础决定,为维系社会秩序服务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而道德是人们以善恶为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通过影响社会风尚间接影响社会秩序,而法律则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直接维系社会秩序。

  既然要比较二者对于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当然要从二者的衡量标准是否统一、约束力大小、公正性。

  1.法律具有在指引和衡量人们行为上的明确性。它明确规定了法律主体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它是一种统一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则。而道德取决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是对个人利益取向的判断。可见,道德判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是仁者该听智者的还是智者该听仁者的呢?试问,这样的道德怎样能很好地维系社会秩序呢!

  2.法律具有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强制性。只有通过国家机器保证实施的法律才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威慑作用。而道德是不具备这种约束力的。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道德能做的充其量是舆论的谴责和当事人内心的自责,如同隔靴搔痒,是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的。

  3.法律具有公正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可以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人间正义。与此同时,法律的教育作用和惩戒作用使人们将之内化为自身的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从而能更好的维系社会秩序。

  4.社会秩序的某些领域是道德无法涉及的。在这些领域只能通过法律来维系。例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政府的组织规则等领域,法律的指导更便利同时更有效率,道德是做不到的。

  综上所述,法律具有明确性、强制性和公正性,同时法律涉及了道德无法涉及的领域。这样就比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道德更有利于维系社会秩序。法律凭借与生俱来的外部强制力,调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这种强制作用使社会秩序更加直接迅速的得以稳定的维系。所以我方认为,维系社会秩序靠法律比靠道德有效。谢谢!

在现代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而不是道德。
答: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
答: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社会秩序是指动态有序平衡的社会状态,是社会学范畴。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治”,就表示社会的有序状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与巩固,“乱”则表示社会秩序的破坏和社会的无序状态。16世纪英国哲学家T·霍布斯用社会契约论来解释社会秩序的起源:独立的个人为摆脱“人自为战”...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
答:都靠。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律是准绳,任...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
答: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但是也要知道德来辅助,人类之所在文明,离不开这两样法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秩序的维系要靠道德规范来引导,使人们心中有对与错,是与非的价值观。而法律是作为社会秩序维护的坚实后盾,犹如雷池不可逾越一步,是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法宝。法律是由国家...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答:我方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都是调整社会秩序的手段。道德分善恶、辨美丑,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热爱道德、崇尚道德,讲道德可以改善民风、民情,道德可以影响社会风尚,但维系社会秩序只讲道德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靠法律来维系。道德能够约束人们的意识,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能够...

辩论赛社会秩序的维系是靠法律还是靠道德?
答:我方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也就是说国家主要靠法律来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协调运行。第一,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职,日月同辉、道德分善恶,辨美丑,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法律定规则划界限,更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我们热爱道德,崇尚道德。讲道德可以改善民风、民情,影响社会风尚。但...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
答:靠法律来维护 因为道德缺乏强制性 道德从来就有 法律是后出现的 如果道德能解决问题 就不会出现法律了 人在大多数情况下 可以遵守道德 但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置道德于不顾 只因为畏惧法律 才会遵守社会秩序。道德是法律之母,法律来源于道德。没有道德的法律是空荡荡的法律,没有道德支持的法律是没有...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
答: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虽然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辩论-正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反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
答:核心论点是:法律是底线,道德是基础。1、社会秩序是指:社会运行过程所表现出的有条不紊的客观状态。2、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以善恶为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3、维持是指保护、维护与支持。首先道德对社会秩序的调整相较法律更...

辩论-正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答:道德是做不到的。综上所述,法律具有明确性、强制性和公正性,同时法律涉及了道德无法涉及的领域。这样就比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道德更有利于维系社会秩序。法律凭借与生俱来的外部强制力,调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这种强制作用使社会秩序更加直接迅速的得以稳定的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