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作者&投稿:司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 秦师轻而无礼。
⑤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
② 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而:却。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劫:胁迫,挟制。
②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②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译: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翻译:厌恶(嫉妒)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
(七)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翻译: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到死为止。后来引用“鞠躬尽瘁,死
鞠躬:弯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翻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⑤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翻译:后来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本文下载于《百度文库》此次转载有删减)

可通过“而”字的词类进行区别。如下:
1、 通过名词区别
释义:颊毛。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例:而,颊毛也。——《说文》
译文:而,就是颊毛的意思。
2、通过代词区别
释义:通“尔”你,你的。
例:《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译文:而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也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了。

3、通过动词区别
释义:通“如”。好像。
例:《察今》:“军惊~坏都舍。”
译文:军士惊恐的声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样。
4、通过连词区别
释义:表并列关系。
例:《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译文:如果粮食很多、财力有余。
5、通过助词区别
释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例:《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译文: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6、通过词缀区别
释义: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例:《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译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来。

  文言文中"而"的难点在于做连词。
  区分文言文中"而"的连词用法和意义 ,先要排除它的其它义。如:
  名词:而指胡子。
  代词:同“尔”,相当于“你”;这、此。
  助词:相当于“之”。
  动词:相当于好像、如同。
  语气词:相当于“耳”。
  除了这些义项外,基本上都是连词了。
  作连词时,"而"的用法和意义如下:
  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怎么区分???拜托各位大神
答: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

语文文言文各类句型的区分
答: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答: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作为标志。可是古汉语中没有判断词。所以名词名词性词在主语后面作谓语。如果弄不清词性,那就这样记。“者”和“也”不是判断词,但一般判断形式都用。“非。。。也。”“是。。也”“此。。也”“乃”“为”这种。但记住这些不是判断词哦。一般用这些词的句子是判断句...

文言文怎么分段
答:3. 古文怎样断句 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文言文一段话中,如何区分 主谓宾?
答:方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略有区别之处,在于有“后置”的特殊情况,但这不是普遍的。如: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主语是“魏王”,后面都是谓语。谓语的中心动词是“怒”,怒什么?“公子之盗其兵符”(公子偷了他的兵符)这件事,这件事就是宾语。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经常省略主语。如:“至邺”,是...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答: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作为标志。可是古汉语中没有判断词。所以名词名词性词在主语后面作谓语。如果弄不清词性,那就这样记。“者”和“也”不是判断词,但一般判断形式都用。“非。。。也。”“是。。也”“此。。也”“乃”“为”这种。但记住这些不是判断词哦。一般用这些词的句子是判断句...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怎样区分实词与虚词?
答: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

文言文如何区分并列与顺承
答:1. 古文中‘而’表并列和顺承是怎样区分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

文言文句式有哪些?请举例子说明,如何区分?
答: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

语文的文言文怎么区分词性.
答:去买本文言文教与学不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