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的剧作《农村三部曲》包含哪三部作品?

作者&投稿:年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洪深的剧作《农村三部曲》包含哪三部作品?~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农村三部曲,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指洪深创作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三个剧本的合称;
第二是指茅盾创作的三部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的合称;


洪深的剧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简介《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这三部作品都是描写30年代中国农村的,所以被称为“农村三部曲”。这三个剧本可各自独立存在,但其中内容和人物又有所联系。
独幕剧《五奎桥》写于1930年冬,是三部曲中最早也是最好的一部作品。它围绕拆桥与护桥而展开的一场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表现了农民群众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
三幕剧《香稻米》作于1931年秋,写的是“农村经济破产”。
四幕剧《青龙潭》写于1932年,写农民去青龙潭求雨的故事,内容实际上突出了农民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的一面。
该三部曲从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生活中撷取素材,编织故事,塑造人物,通过戏剧冲突反映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广大农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英勇斗争,是“五四”以来第一次较全面反映农民状况的剧作。
茅盾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简介该三部曲以“一·二八”事变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老通宝的家境由小康走向破产的变迁过程,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经济崩溃、农民贫困的社会根源和青年一代奋起反抗斗争的历史必然性。“农村”这个总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分别体现在这三个短篇中的。

《春蚕》(1932年)通过“春蚕”丰收反而使蚕农破产的畸形现象,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和买办资本家吞并民族工业所造成的恶果。
《秋收》(1933年)描写国内各种压迫逼得农民铤而走险,以“吃大户”方式进行的斗争。
《残冬》(1933年)叙述生计无望的农民被迫进行的自发斗争。
这三个短篇连续成一幅相当完整的农村生活图画,是作者大手笔地描写中国农村生活,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取向的一部完整的力作,其中以《春蚕》最具艺术特色。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等。


著有《洪深文集》、《洪深选集》,洪深一生创作、编译了38部话剧剧本,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时代特色鲜明 。如《卖梨人》、《贫民惨剧》、《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还与别人一同创作由他执笔的多部独幕剧如《咸鱼主义》、《走私》等。他还著有大量理论批评著作,介绍西方话剧知识。理论著作有《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等。洪深的主要成就在舞台艺术方面。他30年间先后导演了《少奶奶的扇子》、《 李秀成之死 》、《法西斯细菌》、《草莽英雄》、《鸡鸣早看天》等大小剧目约40个。他重视戏剧的社会效果,并能对不同的剧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他是个深谙表演艺术的导演,善于用多种方法启发诱导演员。导演手法多样,且富于创造性,为中国的话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是他的《农村三部曲》。

洪深的现实主义剧作,带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形象化的不够,是太机械地处理了题材”),表现出一种“机械的现实主义”倾向(在入手编制的时候,总是将所希望的最后效果预先决定,而后再谨守范围地细心耐气地去寻找具体的办法)。社会问题剧与宣传剧的结合,既是其剧作的特点,也是其剧作的弱点。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是《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1933年5月《五奎桥》由复旦剧社首演,朱端钧导演,洪深自演主角李全生。李全生是个坚定勇敢而警觉的青年农民。在旱灾威胁下,他不信打醮求雨的迷信作法,更反对风水保运的妄说,他旗帜鲜明地带领村民同周乡绅斗争。大旱之年,农民租来抽水机灌溉,因五奎桥太低,船无法通过,要求拆掉五奎桥。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江南农村抗旱为背景,反映了农民与地主和官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封建剥削者的凶恶面目,歌颂了农民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该剧结构完整紧凑,矛盾冲突步步逼进。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地方色彩。

《香稻米》中真正动人的其实是剧中所蕴含的乡土追怀和审美情愫。象献新场面﹑所洋溢的农家之乐、黄二官和谢先生在冬日的阳光中负曝聊天所透出的适意与忧愁、老太公对重重孙的切盼、黄二官对老伴儿的眷爱以及丁老九推女儿下河时众乡亲对他既谴―责又悲悯的邻里情怀,无不表现出一种乡野民间的诗意之美,流溢出现代人对传统生活方式。

《青龙潭》反映了中国农村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生存现状与困难,是一部值得复兴农村的改革者借鉴的反映现实农村问题的戏剧。

作者介绍及作品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字浅哉,号伯骏,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民国时期导演、剧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有《洪深文集》、《洪深选集》,洪深一生创作、编译了38部话剧剧本,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时代特色鲜明 。如《卖梨人》、《贫民惨剧》、《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他是个深谙表演艺术的导演,善于用多种方法启发诱导演员。导演手法多样,且富于创造性,为中国的话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是他的《农村三部曲》

创作特点
洪深的现实主义剧作,带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形象化的不够,是太机械地处理了题材"),表现出一种"机械的现实主义"倾向(在入手编制的时候,总是将所希望的最后效果预先决定,而后再谨守范围地细心耐气地去寻找具体的办法)。社会问题剧与宣传剧的结合,既是其剧作的特点,也是其剧作的弱点。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是《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生平
1894年12月31日,洪深出生在江苏武进。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

1915年,他写了第一个有对白的剧本《卖梨人》,接着又创作了《贫民悲剧》,从此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成为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夏天,洪深赴美国留学,先学陶瓷工程,后来专攻戏剧。

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

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

1922年回国后,除先后在复旦、暨南、山东、中山、厦门、北师大等大学任教外,他主要从事戏剧和电影编导工作。

1923年,他加入了戏剧协会,上演第一部剧作《赵阎王》,自饰主角。其后又参加并领导过复旦剧社、南国社,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和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贡献。他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了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也由原来的平面景改为立体布景,这些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

1930年洪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至1932年,相继写出了反映江南农村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这些是洪深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第一次较全面反映农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英勇斗争的优秀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七·七”事变之前,洪深积极从事国防戏剧活动,写出了一些以抗战为主题的独幕话剧,如:《走私》、《钨》、《咸鱼主义》(与沈起予合作)等,并和夏衍创办了《光明》半月刊,使之成为宣传抗战的重要阵地之一。

1938年洪深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会政治部任戏剧科长,组织了十几个抗敌演剧队深入内地农村鼓动抗日。其间,他以旺盛的革命热情,写了《飞将军》、《米》、《包得利》等剧本,对推动抗日运动起了积极作用。1941年皖南事变后,洪深先后在桂林、重庆、昆明等地导演了《再见吧香港》、《法西斯细菌》、《祖国在呼唤》、《草莽英雄》等剧,有力地配合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除在复旦、上海剧专任教外,还编导了《丽人行》、《关不住的春光》等剧目。

1948年冬到解放区,翌年2月抵北平,5月赴苏联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主要从事对外文化联络工作,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洪深因肺癌在北京逝世,时年61岁。

电影成就
1925年,洪深发表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剧本《申屠氏》,尽管剧本最后因为电影公司资金问题没能投拍,但它的出现把中国电影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明星影片公司聘请洪深为导演,拍摄了《冯大少爷》、《四月里底的蔷薇处处开》、《爱情与黄金》等影片。到1937年“抗战爆发”,洪深一直但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导,期间他曾编导过10多部影片,并引进了有声电影技术,他编导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最初,洪深编导电影并未取得特别成就。《冯大少爷》、《早生贵子》、《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等影片延续了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的路子,还是在传统的道德训诫的框架里展开叙述。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他仍然展现了自己的特色。从细小动作的运用和内心状态的刻画,到情节结构和人物个性的处理,洪深的编导技巧都得到了同时代影人的推崇。

30年代初,洪深四十岁左右,这是他的创造力巅峰期。他写出了自己代表作《劫后桃花》。《劫后桃花》讲清朝遗老祝有为在青岛置办了房产用于养老,但青岛先后被德国和日本占领下发生的种种。1935年,当时最著名的电影导演张石川率胡蝶、舒绣文等明星来青岛开机拍摄,洪深帮他们在沙子口附近选了一处外景地。胡蝶在回忆录上说:“洪深是美国留学生,中外文学造诣都很深,他丰富的生活阅历熟练的创作技巧,使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而《劫后桃花》也确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洪深一生创作了38个电影剧本,其中有26个剧本被电影公司摄制成影片,导演过9部电影,还撰写了大量电影理论著作,如《现代戏剧导论》、《洪深戏剧论文集》、《编剧二十八问》、《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术语词典》、《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等,为我国现代电影艺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电影作品
1925年:冯大少爷(编剧,导演)
1926年:爱情与黄金(编剧,与张石川合导)、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导演)、早生贵子(导演)
1927年: 卫女士的职业(编剧)
1928年:少奶奶的扇子(编剧,与张石川合导)、一脚踢出去(编剧,与张石川合导)
1929年:爸爸爱妈妈(编剧)
1931年:旧时京华(编剧)、歌女红牡丹(编剧)
1932年:如此天堂(编剧)
1933年:铁板红泪录(导演)、压迫(编剧)、香草美人(编剧)
1934年:女儿经(与夏衍、郑正秋等合编)
1935年:时势英雄(编剧)、劫后桃花(编剧)
1936年:新旧上海(编剧)、女权(编剧)、花花草草(编剧)
1937年:梦里乾坤(编剧)、四千金(编剧)、压岁钱(与夏衍合编)、镀金的城(编剧)、社会之花(编剧)
1948年:姊妹劫(导演)、鸡鸣早看天(编剧)
1949年:几番风雨(编剧)



农村三部曲,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指洪深创作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三个剧本的合称;

第二是指茅盾创作的三部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的合称;




洪深的剧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简介
《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这三部作品都是描写30年代中国农村的,所以被称为“农村三部曲”。这三个剧本可各自独立存在,但其中内容和人物又有所联系。

独幕剧《五奎桥》写于1930年冬,是三部曲中最早也是最好的一部作品。它围绕拆桥与护桥而展开的一场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表现了农民群众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

三幕剧《香稻米》作于1931年秋,写的是“农村经济破产”。

四幕剧《青龙潭》写于1932年,写农民去青龙潭求雨的故事,内容实际上突出了农民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的一面。

该三部曲从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生活中撷取素材,编织故事,塑造人物,通过戏剧冲突反映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广大农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英勇斗争,是“五四”以来第一次较全面反映农民状况的剧作。

茅盾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简介
该三部曲以“一·二八”事变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老通宝的家境由小康走向破产的变迁过程,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经济崩溃、农民贫困的社会根源和青年一代奋起反抗斗争的历史必然性。“农村”这个总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分别体现在这三个短篇中的。



《春蚕》(1932年)通过“春蚕”丰收反而使蚕农破产的畸形现象,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和买办资本家吞并民族工业所造成的恶果。

《秋收》(1933年)描写国内各种压迫逼得农民铤而走险,以“吃大户”方式进行的斗争。

《残冬》(1933年)叙述生计无望的农民被迫进行的自发斗争。

这三个短篇连续成一幅相当完整的农村生活图画,是作者大手笔地描写中国农村生活,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取向的一部完整的力作,其中以《春蚕》最具艺术特色。



洪深的剧作《农村三部曲》包含:《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农村三部曲》是洪深在30年代初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后创作的三部主要反映江南农村生活面貌的剧作。

因这三部剧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的不同,所以作品发表后,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人们对这三部剧作的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有新的成果与进展。本文试图分前后两个时期来探讨《农村三部曲》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不断地挖掘出《农村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所蕴藏的独特价值。


作者简介

洪深(1894—1955),字浅哉,号伯骏。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清朝文学家洪亮吉第六世孙。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

1900年入私塾。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就读。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1913年,因“宋教仁事件”,举家避难于青岛。1915年开始创作剧本,《卖梨人》是受崂山梨启发而成就的处女作,此后便长期从事话剧活动。

1916年夏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学习陶瓷工程,同时继续编戏、演戏。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习文学与戏剧,并在波士顿声音表现学校学习,又在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剧场管理等课程,获硕士学位。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

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抗战爆发后,洪深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随之辗转徐州、开封、洛阳、郑州、武汉等城市,以唇为枪、以舌为剑,将舞台变成战场,用戏剧支援前线。

洪深是集编剧、导演、表演于一身,是我国影剧界罕见的全才。一生创作电影剧本38部,创作与翻译话剧剧本55部,导演电影9部,导演话剧55部,著有影剧理论专著《洪深戏剧理论文集》、《电影戏剧表演术》等12部。



五四时期迄今中国戏剧家共同追求
答:洪深以敏锐的笔触,创作了较早反映农村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系列剧作《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为话剧题材的范围进行了新的开拓。此外如田汉的《名优之死》、欧阳予倩的《屏风后》、《车夫之家》、《买卖》和《同住的三家人》,则在各类人物命运的悲苦中揭露了中国社会种种黑暗丑恶的侧面...

抗日时期作家洪森
答:如《卖梨人》、《贫民惨剧》、《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还与别人一同创作由他执笔的多部独幕剧如《咸鱼主义》、《走私》等。他还著有大量理论批评著作,介绍西方话剧知识。《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称为《农村三部曲》,是他的代表作。题目中...

洪深的生平经历了哪些文学方面的变革?
答: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浅哉,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在清华学校实科学习,积极参与清华学生演剧活动。1915年创作了有台词的处女作独幕剧《卖梨人》,翌年创作五幕剧《贫民惨剧》。1916年毕业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191...

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三部曲”?
答: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

12月31号出生的历史名人
答:。1923年,他加入了戏剧协会,参加并领导过复旦剧社、南国社,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和 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贡献。1930年洪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 至1932年,相继写出了反映江南农村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 》、《青龙潭》。这些是洪深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

判断题大学语文
答:正确的有:3、4、5、7、11、13、16(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小说,它与洪深的戏剧三部曲不存在冲突)、19。 余则都错误。下面对错误和逐一分析:1.不是商代,而是周代。2.改《左传》为《战国策》,《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简略。6.上宫体继承的是弥漫着“以绮错婉媚为本”的梁陈宫掖...

谁能说一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概况?
答:他在30年代先后创作《雷雨》、《日出》、《原野》(被合称为“生命三部曲”),在40年代初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小说《家》成功地改编成话剧,他的这些剧作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基础,使话剧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扎下了根。这一时期,洪深、田汉等人剧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作家的 三部曲
答: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李季的《杨高传》三部曲:《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女儿出征记》。叶君健的《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

找中国话剧的发展史
答:这时期成就最大的剧作家是《回春之曲》和《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和作者田汉和洪深。 5.剧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其必备条件有二,一是必须是一种艺术,二是必须有票房...

现代文学三个时期分别称为
答:茅盾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还有蒋光赤、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以及“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等作家、群体的创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3、第三个十年(1937—1949),转折期,包括了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