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什么宰相的度量就一定要大

作者&投稿:曲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其意思是指人的度量大,为人处世提倡豁达大度。不过这句话为什么是以宰相为例呢?难道说古人对宰相的要求就是肚里能撑船?其实这背后说明了一些古代官员所秉承的价值观,想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必须弄清楚,宰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官职,他们职责都有哪些。想知晓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看吧,或许能带给你一些有用的想法。

1、宰相所指何人?

这问题,要是问听评书的老大爷,他准告诉你,宰相就是最大的官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老儿,数他最大。

真是这样么?

翻了翻故纸堆,好像,宰相,作为官职,在我们国家封建史的八大王朝(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中,还真不是正式的官职。相、丞相、相国,倒是都有。似乎是宋朝吧,有过宰相之谓;又或者说,是从那以后,才把这个词汇广泛地指代高级文官。

高级。文官。

未必非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高级。比如宰相刘罗锅那位,顶到头儿,也就是某个部的尚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部长。他那时候的最高级别无爵官员,可能叫军机大臣,就是军机处领衔的那位。当然,一般来讲,到了这个级别的大人,往往身兼数职,全要把名号报出来,得写一整篇儿。

清朝时,为在满族和汉族之间搞平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领衔官员尚书,有两位,一位满族、一位汉族。那么问题来了——两人意见不一致,听谁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各部就又多了一名职级高于两尚书的官员,正式办公时,满汉尚书分坐两厢,这位坐在大堂之中,就是中堂。中堂大人一来,实际上,按我们的民族习惯,二位尚书,也就成秘书、听喝的了。所以,刘罗锅那个宰相,可以说既无实权,职级也最高是第二等,肯定不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许,把他称为宰相,是后人的一种敬意吧。即:后人认为,欲使之崇高、愈发崇高,不妨以虚夸其官位职级表现之。

这是我们民族官本位文化的典型体现!

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分裂时期,可能宰相被当作正式的官职名称使用过。

秦汉再往前,好像也没宰相之称。那时候,倒真可能会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要么是大贵族,要么是深得君主信用的权臣,或二者兼备。

有宰相说法的后来,除去政局动荡、朝纲不整的一些特别时期,顶级官员,通常会有至少两位——较早时候,是一文一武;文官集团正式形成后,两位可能都是文官,职级相同,职责各分;也可能不止两位,是君主(皇帝)的制衡之术。

所以说,被称作宰相的古代官员,常规地看,不大可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跟同级别的,至少还有一位。

2、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很显然,是个极度夸张的比喻,其所指的意思,是想说做官做到宰相那么个高度,就是很有肚量的人。

什么叫有肚量?

肯定不是指饭量大,而更可能是指能够包容、包容性强。

包容谁?

他或他们上面的皇帝老儿?

也可以这么说。不过是放在今天。搁在他或他们的那个时候,对皇帝,不存在包容或者不包容的问题。因为——他或他们,必须无条件服从皇帝。当然,他或他们,似乎有权利也有责任,向皇帝进谏。似乎而已。似乎过后,最后说了算的,应该还是皇帝或其代言人。

代言人?

皇帝还有代言人?

皇帝的代言人不是宰相么?还会是谁?

很多朝代的很多时候,皇帝是有代言人的。而且,通常,都不会是被称作宰相的高级大臣,而更可能是另外一些人——摄政亲长(如吕雉、多尔衮)、牛X的外戚(如霍光、王莽)、独揽大权的大权臣(如董卓、曹操)、深得皇帝信用的宗室成员(如太子),还有明朝的秉笔太监……

跟这些皇帝的代言人相比,宰相、被称作宰相的高级文官,只能算是底下办事儿的。

有可能,在某些领域,他们是最后的、最高的负责人——负责人!他们需要承担顶级责任。因而,他们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对皇帝及其代言人负责。

他们需要,至少,是皇帝及其代言人认为,他们需要、必须——总揽天下、治理百官。

总揽天下,须得有宽广的视野、灵通的讯达、全局的思维;治理百官,须得有知人善任的慧眼、人尽其才的魄力、协调平和的道行……总之,当个宰相,是很难的。基本来讲,古往今来,没几个人能真正达标。

不达标怎么办?总得有人坐这个、这些位子啊!总得有人对皇帝及其代言人总负责啊!没合适的人,就只能调整或说降低标准,也就是制度适应人。

降低了的标准,大抵集中在三个方面:学养或说学问、经验或说功绩、肚量或说包容性。

对于皇帝及其代言人,前面两个方面比较重要,而对于治下之臣以至万民,第三个方面,也就是肚量、包容性,则更被关注、欲求。

大抵,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不说肚里有千山万水什么的——能撑船,似乎隐喻着由着折腾而又有水儿的意思——您那肚子里,用不着装着千山万水乃至天下,只要有点儿水儿,让咱们能平和而比较自由地移动,就很好啦。引申:当宰相的您、你们,让咱下面办具体事儿的中小官员们,能有既可汲取又能腾挪的空间,便是基本到位了。

3、文官集团的治理价值观

文官集团,前面也有提到。有可能,这个集团式的存在,是我国封建社会比较独特的现象。可以对应来看的欧洲封建社会,因为基本还是封建领地式的层级状态,所以几乎不存在完整的文官集团。他们的文官阶层,是在资本革命之后真正形成的。

而我们,则是在最晚唐末宋初的时候,就开始形成文官集团了。

在那之前的历史,告诉了算是后来人的他们——无论是权贵、外戚,还是藩镇,只要放权给了武官,就可能被武装逆反,以至于宗庙不保、社稷倾覆——韩信、王莽、曹操、李渊、安禄山,还有——赵匡胤!

赵匡胤是什么人——节度使!藩镇!

黄袍加身的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武官是有多么不可控,多么危险!

所以,他把国家的治理权,几乎都交给了文官;对武官,则采取限制甚至打压策略。

这种思想及其执行结果,几乎贯穿了整个两宋;甚至于,面临战事,必须武官出头的时候,军队的最高决策人,仍由文官担任。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仲淹。获得文正公封誉的范仲淹,纯牌儿文官一枚,政绩中却赫然有抗击西夏的大功。另一典型的反面例子,可推岳飞——虽然本人文韬武略,但职分上属于武官,所率岳家军里,没有朝廷空降的文官主官,浩浩大军,就他一人决策,结果……众所周知,不多赘述。

从宋朝的文官主帅,到明朝的督军太监,再到清朝的军机大臣……近千年里,武官都基本处在听喝儿打手和炮灰的地位,文官渐渐形成宠信、重用他们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始料未及的新的利益集团,宋明两代尤显!

这个新的利益集团,虽然不掌兵,没有武装割据的条件和能力,但却成了比武官割据甚至干脆造反更纠结也更阴险的反制——他们有学问,很容易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他们能写文章,随随便便就能把任谁(包括皇帝及其代言人)整得云里雾里;他们师长门生地构成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依存关系,能把谎言编的很圆、很颠簸不破,甚至代代相传;他们还掌控着修史的笔;最后,他们还可以很坦然地说吾等食君之禄,手无缚鸡之力,唯有赤胆忠心,一切皆为社稷,拿把裁纸刀横在脖子上,或者解下裤腰带绕到脖子上——纳谏,就是听我的,你便是圣明之君,不然,我死给你看,真死了,你就是逼死忠诚的昏君!

他们比那些武装割据最后造反的武官聪明多了——当皇帝多累啊,让皇帝听姆们的,那才是大治。

《沁园春·雪》,提到五位风流人物——秦皇(嬴政)、汉武(刘彻)、唐宗(李世民)、宋祖(赵匡胤)、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五位中,成吉思汗,算不上皇帝,真正的皇帝,是那四位。四位中,真正完完全全把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受臣下强制约的,只有两位——秦始皇帝嬴政,和,宋太祖赵匡胤。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纪年),其间多少被臣下制约的苦楚,随便翻翻史籍,就不难看出。那时候,文官集团还没正式形成呢。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同样也还没形成十分完备的文官集团,但他也让魏征为代表的诤臣整得够呛。

再没有了——除了老人家提到的几位,历史上几百位皇帝,再没有能真正当家作主的了!宋朝中期至明末,可以说,皇帝也好,代言人也好,都在文官集团的掌中!

而那些被称为宰相的人,多数情况下,会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甚至是领袖!好像,领袖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好像!

这个、这些代表人物甚至领袖,需要有强大的包容性。不然,坐不住的。

到老百姓这儿,宰相,便高高在上如神了。至少也是神的化身。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应该还是老百姓说出来的——老百姓没啥文化,绝大多数更不懂政治。他们只要包容——有肚量,就很了不起了。青天大老爷,不需要多有本事,能安安静静听听老百姓诉苦,就已经可以得牌匾了。

于是,上行下效,几乎整个文官集团,都秉持着有肚量、能容的理念。做到做不到另说,但理念是秉持的。而且,相当趋同,以至于追求一团和气。

有人说,一团和气是中庸、抹稀泥,宰相肚里能撑船是片面、不重视能力。

说的有道理。

但并不是全部的道理。

在我们这个道德社会中——没错,我们是道德社会,不是法制社会,从来不是——道德社会中,包容,真的很可能比能力还要紧。

包容,意味着兼听,意味着谅解,意味着教化,也就意味着有德。而德,是我们民族的最本源的精神依托,是一切今天文化遗存的基石。重能而轻德的意识,或许会在短时期内呈现某种效果,但经不住时间的磨砺。道理很简单——能力这东西,可能是越用越少的;而德行却往往越积越厚。

简单说,能容,笔者认为,是我们民族在历史上的核心治政理念。同时,也衍射成了普遍的道德观念。这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几乎是全世界最具有包容性的民族。这种包容性,使得我们海纳百川,成就博大和深远。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什么宰相的度量就一定要大
答:大抵,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不说肚里有千山万水什么的——能撑船,似乎隐喻着由着折腾而又有水儿的意思——您那肚子里,用不着装着千山万水乃至天下,只要有点儿水儿,让咱们能平和而比较自由地移动,就很好啦。引申:当宰相的您、你们,让咱下面办具体事儿的中小官员们,能有既可汲取又能腾挪的空间,便是...

“宰相肚里能撑船”究竟是怎么来的
答:因为这个典故相传来源于王安石,王安石是当时的宰相,所以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且宰相这个位置位高权重,行大事者需不拘小节,而且如果心胸狭窄,就容易因为个人喜好任命官员,于社稷不利。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的由来是什么?
答:虽然他特别能吃但是她可不是酒囊饭袋哟,他在宰相的位置上也是为了北宋出了不少力的,所以后来人们也称它为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则形容他也比能吃,第二则是形容他的度量特别大。

古时候,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乘船
答:宰相肚里能乘船一般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大人有大量的意思。“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倡导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待人处事要宽厚仁慈。典故 其一 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长得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

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答:原因: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娶名门才女姣娘为妾。婚后王安石忙于国事,常不回家。而姣娘难耐寂寞,与家中一仆人偷情。一天王安石假称外出办事,深夜他溜到居室的窗外,听到俩人正调情,但他并没有惊动屋里的人。到了中秋,王安石借饮酒赏月之时婉言相劝姣娘,姣娘一听就脸红了,扑通跪在丈夫面前答...

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这句话的由来
答:1."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起源 相传古时某宰相请一个理发师理发。理发师给宰相修到一半时,也许是过份紧张,不小心把宰相眉毛刮掉了。唉呀!不得了了,他暗暗叫苦。顿时惊恐万分,深知宰相必然会怪罪下来,那可吃不起呀!理发师是个常在江湖上走的人,深知人之一般心理:盛赞之下无怒气消。他情急智生,...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来历?
答:宋时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续娶了一妾名唤姣娘。老夫少妻的生活,使得姣娘私下与年轻仆人偷情。王安石知道后,本来火冒三丈,但一忍再忍,干脆在中秋节对诗的时候,诱使姣娘讲出实情,但姣娘一句"宰相肚里能撑船"让王安石深知其苦,即赐银千两,送姣娘与仆人成婚。

终于明白“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怎么来的了
答:这句俗语的整句是“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一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心胸豁达。也用来褒奖那些处世豁达大度,待人处事宽厚仁慈的人。这句俗语的由来有几个典故,我比较熟悉的典故是王安石的事例:王安石到中年的时候妻子病逝,后来娶了一个叫姣娘的女子。姣娘嫁给王安石的时候才十八岁,...

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答:所谓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就是说明情商、智商都在线,很有肚量,待人宽容大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必须拥有这样的品质才可以。其实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是这种大度,是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人来潜移默化影响的。在古代,宰相掌握的权利极大,大大小小的事情也都需要宰相去处理,这个时候如果宰相有...

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答: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此话的由来是这样的: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娶名门才女姣娘为妾。婚后,王安石忙于国事,常不回家。而姣娘正值妙龄,难耐寂寞,便与家中一仆人偷情。事情很快传到王安石的耳朵里。一天,他假称外出办事,悄悄藏在家中,让轿夫抬着空轿子出了门。深夜,他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