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后浇带什么时候设置?

作者&投稿:墨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基础完工后即可进行外墙防水和土方回填等后续工序。在主体完工后,再浇筑后浇带的砼。这种用在后浇带位置,并且先于后浇带浇筑而做的止水带称为超前止水带。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由于后浇带的保留时间一般都较长。

当建筑物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采用传统的后浇带方式,后浇带必须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浇筑后浇带的砼。这就要求在主体施工过程中持续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保持在基础以下,等到主体结构完工并浇筑后浇带砼后才能停止降水。

作用:

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超前止水带



什么时候需要后浇带?比如什么结构,多层还是什么样的?
答:英文名称:post-cast strip。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 后浇带一般做法CAD 1.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

混凝土后浇带的设置及施工要求
答:混凝土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应该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至少60天后进行,混凝土强度等级宜较其两侧混凝土高一个等级,并应该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进行浇筑,其养护时间不少于15天。混凝土后浇带的设置要求主要有:(1)、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应考虑在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来获得。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是什么?
答: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 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

基础后浇带浇筑时间介绍?
答:结合最新基础后浇带浇筑施工情况,现阶段,我国对基础后浇带浇筑施工有什么规定?以下是中达咨询整理建筑术语后浇带浇筑时间基本介绍: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基础后浇带...

建筑中一般多大跨度设置后浇带?
答:建筑中一般30~40米跨度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建筑施工中的神奇工序
答:沉降后浇带沉降后浇带需要待主体结构稳固、沉降完成后再进行浇筑。️选择适宜气温选择气温较低时进行后浇带浇筑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建议使用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甚至可在其中掺入微量铝粉,以增加强度。精心设计计算后浇带的宽度、位置和距离均需经过精心设计计算,通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

一般后浇带的留设位置都有哪些?
答:设置后浇带的位置有:满堂基础、大型地下室车道、大面积混凝土楼板。在建筑施工中,长度超过40米都会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

后浇带施工做法是怎样的?
答:后浇带的施工做法及作用如下:1、做法:后浇带是在混凝土结构的墙、柱等构件周围设置一段宽度为一定尺寸的未浇筑混凝土带,待混凝土构件浇筑结束后再进行浇筑的一种施工工艺。2、作用:后浇带是现代建筑施工的常见技术之一。通过合理控制和使用后浇带,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构件的质量和韧性,还能够控制结构的应力...

建筑物的后浇带一般在什么时候浇注。?提前浇注的后果是什么
答:可能会出现裂缝吧,后浇带一般是在主题完成后才浇注的。

超过多少米需要设置后浇带?
答:(2)后浇带的接缝形式有平直缝、阶梯缝、槽口缝和X形缝四种形式。(3)后浇带内的钢筋,有全断开再搭接,有不断开另设附加筋的规定。(4)后浇带砼的补浇时间,有的规定不少于14天,有的规定不少于42天,有的规定不少于60天,有的规定封顶后28天。“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