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生态区的粮食生产力

作者&投稿:脂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专栏耕地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光照、温度、降水、土壤(包括地表特征)、农田基础设施(灌溉与排水系统等)等因素决定的耕地所能达到的粮食潜在产量。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借鉴产量调查法,将“各种因素对于耕地生产能力的复杂的作用过程”作为“黑箱”处理,但是也不完全照搬产量调查法,采用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的耕地作为计算粮食生产能力的土壤质量基础,采用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作为计算粮食生产能力的单产基础,力图使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的核算更具有现实性。对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总能力的计算,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条件下,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各县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并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生产总能力。在本次计算中,我们根据农业部2007年底公布的《最新国审品种公告》,将部分作物的区域产量进行了更新。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基于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现代化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生态园设计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观光农业旅游园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农业博物馆、展示厅等,对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应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园区规划成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培训基地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体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2、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3、观光旅游区域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4、科普教育功能区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园路规划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给水排灌工程规划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园区绿化设计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永记生态园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大岭镇,于1997年由香港永记食品集团独家投资兴建,投资额超过千万美元,占地面积1000余亩,是惠州重点旅游项目之一。于2004年1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试业,通过引进各种外国先进的高科技农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农业﹑环保农业﹑园林农业﹑观赏农业,全国首屈一指。各式各样的外国品种蔬果直销海外,其农业不断走向国际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元化,成为中国农业的模范先锋,让人耳目一新!永记生态园是惠州唯一一所集教学、会议、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服务于一身的现代化生态农庄。通过引进外国高科技农业技术,并按照自然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进一步拓展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功能,完完全全是国际级的生态示范。永记生态园采用高科技种植各式各样国内罕见的外国绿色蔬菜,产品销往海外各地。于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家成功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蔬菜种植企业; 2001年省环保局授于“广东省生态示范园”称号; 2003年获颁为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还是惠东县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基地,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外实习基地,惠州农业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惠州旅游的校外实习基地。永记生态园所有景观设施项目采用澳大利亚直接进口的开放式建筑设计,具有浓厚的外国风情,让您有如置身海外环境当中。其中重点设施包括全天候多功能透视式的会议中心,在5星级的环境,享受户外优美的天然景色,绝对能带来新一代生态旅游的新体验。永记生态园环境质量高,自然风光优美,全园均按国家级风景区的标准建造,突出欧式农庄特色,在青山碧水中,各种配套设施先进完善,是尽享休闲和美食的最佳场所。 高科技温室种植教育区: 数十座大型温室,先进的自动调控装置及无土栽培系统,培植全球各种无公害蔬菜,色彩缤纷,仿如置身外国农庄。外国蔬菜种植培育区: 过百种外国名优蔬菜,展现海外高科技农业文化,必让您叹为观止。会议中心: 全天候多功能用途,透视式装修设计,可以同时享受室内户外高雅休闲的景致,给您带来生态旅游的新体会。百花香薰园: 缤纷的香草及各种名贵鲜花打造一片花的海洋,是您拍下最动人时刻的最好选择。绿色礼品店: 亲身感受采摘外国鲜果蔬菜的乐趣,选购世界特色水果,琳琅满目的西式礼品及薰衣草制品必让你喜出望外。绿色自耕地: 在专业技术指导下,学习耕种知识的同时,让您和您的孩子感受耕种及收获的乐趣。野火乐园: 让你享受西式健康烧烤美食餐,感受外国烧烤风情。时代广场:欧陆风格的设计,浓郁的西方文化艺术氛围,让您陶醉于浪漫的欧陆风情之中。观光车,情侣单车:敞开式精美观光车,浪漫情侣单车,适合不同人士的需求,带您尽览欧式的田园风光,休闲自在。风筝乐园: 蓝天、白云、草地、风筝与您的身影,营造一个欢乐天地。潜能训练区: 让您发挥无限潜能、进行力与汗、智能与活力的较量,体验潜能活动的刺激与乐趣。高尔夫球场: 让您一展身心,锻炼球技,更设有迷你高尔夫球场,其乐无穷。露天茶座: 西式浪漫露天茶座让你“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捉鱼乐: 池塘边,小树旁,让您在浮光掠影中擦亮捉泥鳅的童年时光。直升机停机坪: 设有国际级直升机停机坪,配合高级商务及观光度假人士需要。生态餐厅: 全天候,全方位的三维绿色生态空间,无论举行宴会或是团体用餐,实现真实拥抱自然生态的感受。香莓园:芳香馥郁,令人沉醉于收获的喜悦。

5.5.1 构造隆起带岩溶生态区(Ⅰ)

5.5.1.1 黔南、桂西纯碳酸盐岩亚区(Ⅰ-1)

根据1998年的统计结果,粮食单产最小的县(小于2 t/hm2 )共有22 个,广西、云南各1县,贵州有20个县,其中非岩溶县为6 个,全部在贵州。粮食单产最高的前4 个县全部是非岩溶县,广西粮食单产普遍高于贵州,广西1998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03.04亿元人民币,贵州1998年为841.88亿元。由于耕地与地区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弄清岩溶面积比例与粮食单产的关系,必须以省为单位进行比较。图5-27显示了贵州省岩溶面积比例与粮食单产之间的关系,随着岩溶面积比例的减小,粮食单产逐步上升,用直线拟和粮食单产变化,直线斜率为0.0026,R2 为0.4853。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广西区岩溶比例和粮食单产的关系(图5-28),发现广西区粮食单产随岩溶面积比例减少而增加的现象没有贵州省明显,并且各县单产波动比贵州剧烈,拟合直线的斜率为0.0007,直线接近水平,R2 为0.0117,比贵州小得多。从两省的粮食单产与岩溶面积比例的关系来看,在目前的耕作水平上,岩溶生态系统不利于农业生产,它对农业发展起到副作用。

图5-27 Ⅰ-1区贵州各县岩溶面积比例与粮食单产的关系

图5-28 Ⅰ-1区广西各县岩溶面积比例与粮食单产之间的关系

广西的马山和贵州的荔波是代表桂西、黔南纯碳酸盐岩区的岩溶生态系统典型研究点。现从这两个典型点分析岩溶生态系统与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关系。

马山县岩溶面积比例为77.74%,岩溶地貌类型有峰丛洼地、峰林平原、丘林谷地和丘丛谷地四类,其中峰丛洼地面积最大,占岩溶地貌的75%。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5大类(图5-29),林地面积最大,其他有草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耕地占18%,其中水田占65%。粮食单产4.73t/hm2。人口密度208人/km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740元。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产值占48.36%,第二产业占24.23%,第三产业占27.41%,主要农产品有甘蔗、粮食、水果、油料。马山峰丛洼地面积大,适合灌木林生长,宜耕地少,水源少,不利于发展农业,是一种石漠化岩溶生态系统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荔波县岩溶面积占71.42%,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草地、耕地为主,其他类型很少(图5-30)。耕地比例20.5%,粮食单产1.70t/hm2,第一产业占33.15%,第二产业占27.20%,第三产业占39.66%,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55元。人口密度66人/km2。荔波人口稀少,粮食产量低,土地利用类型简单,但第三产业较发达,是一种原始的经济模式。

图5-29 马山县土地利用类型及比重

图5-30 荔波县土地利用类型及比重

1—林地;2—草地;3—水域;4—建设用地;5—耕地

5.5.1.2 黔、渝、湘西、鄂西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互层岩溶生态区(Ⅰ-2)

分布范围是贵州、重庆、湘西、鄂西,其岩溶面积比例55.8%,岩溶县平均岩溶面积比例62.1%。耕地面积比较大的岩溶县位于贵州省和重庆市,耕地面积最小的在湖北省。从总体上看,由于耕地比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岩溶面积比重和耕地在土地利用中的比重之间的关系不明显,采用同一省市之间比较的方法更有助于发现问题。将各省市的岩溶县按岩溶面积比重从大到小排列,同时将各县的耕地比例绘制成折线,并用直线拟和,结果如下:

重庆、湖北、湖南、贵州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岩溶面积比重下降,耕地面积比重升高的现象,比如重庆和湖北;另一种是耕地面积比重随着岩溶面积比重下降而下降的现象,比如湖南和贵州。重庆岩溶面积比重和耕地面积比重呈负相关的现象比较明显,相关系数为-0.871,拟合直线的斜率大于零,R2比较大(图5-31)。湖北的相关系数为-0.4,相关关系不明显,这与各县之间岩溶比重相差不大有关,由于岩溶比重相差不大,岩溶比重导致的差异也不显著。湖南和贵州也属于这种情况,岩溶面积比重和耕地面积比重之间的正相关可能是因为非岩溶区为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岩溶区虽然干旱少土,但地势较低,适合人类居住。

图5-31 Ⅰ-2区重庆市各县耕地面积比例与岩溶面积比例的关系

粮食产量最大的10个县全是岩溶县,8个分布在湖南,反映湖南耕作水平较高,同时说明,在同一区域,岩溶生态系统并非一定带来贫困。粮食单产最小的16个县也全是岩溶县,贵州占据13个,可以看出,对同一类型的岩溶生态系统,湖南和贵州有如此差距,说明人类活动对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利用类似的方法分析岩溶面积比重与粮食单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重庆市岩溶面积比重与粮食单产呈负相关(图5-32),但贵州、湖南、湖北二者基本不相关,贵州岩溶县粮食单产变化不大,拟合直线斜率为-0.0018。湖北相关系数为-0.34,拟合直线斜率为0.0033。湖南拟合直线斜率也大于零。整个亚区岩溶面积比重和粮食单产的相关系数是-0.29。总体来看这个亚区岩溶县的岩溶面积比重与粮食单产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但相关性不好,原因是粮食单产与海拔、气候等多因素有关。

湖南省保靖县的白岩洞地下河流域是研究这个亚区岩溶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点。流域地层为寒武系碳酸盐岩,含泥质成分和碎屑岩夹层。地貌类型有丘峰洼地和丘峰槽谷。土地利用受岩性和地貌控制,在碎屑岩和泥灰岩分布区的峰丘多分布有林地和灌木林,有时为草地,在洼地、槽谷多为耕地和居民点。由于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部分林地被改造成耕地。流域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业。

图5-32 Ⅰ-2区重庆市各县粮食单产与岩溶面积比例的关系

5.5.2 湘桂沉降带岩溶生态区(Ⅱ)

该生态区内岩溶县的岩溶面积比重和耕地比例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是0.34,耕地比例拟和直线的斜率为负值(图5-33),说明随着岩溶面积比例的下降,耕地面积比例也在减少。岩溶县和非岩溶县的耕地比例平均值分别为0.32、0.33,非常接近,说明岩溶环境对耕地面积无明显抑制作用,相反,岩溶面积比重大的地区耕地反而多,说明该区岩溶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粮食单产与岩溶面积比重之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拟合直线的斜率为负值(图5-34),显示粮食单产随岩溶面积比重的减小而降低。这是因为在地势上,这个地区比较平坦,海拔较低,岩溶县主要在广西的桂林盆地、湖南的低溶丘洼地和红层盆地的边缘,这种地貌比较适合农业生产,而非岩溶区,如南岭山峦起伏,交通不便,不利于人类农业活动。本区典型的研究点是桂林。桂林漓江流域发源地——桂林盆地周围越城岭、海洋山、架桥岭是非碳酸盐岩分布区,为侵蚀中山地貌,海拔1000m以上,交通困难、经济落后。桂林盆地是峰林平原地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是农业发达区。桂林的情况表明,该区岩溶环境比非岩溶环境更适合农业生产。

图5-33 Ⅱ区岩溶县耕地面积比例与岩溶面积比例之间的关系

图5-34 Ⅱ区岩溶县粮食单产与岩溶面积比例之间的关系

5.5.3 四川盆地岩溶生态区(Ⅲ)

包括四川东部98个县,重庆西部16个县,云南北部4个,贵州北部1个县。其中岩溶县14个,分布比较零散,包括四川的13个县和重庆市。岩溶县平均岩溶面积比重为42%,最大的为68%。由于岩溶县个数少且分散,因此,统计结果无规律,意义也不大,仅用岩溶县和非岩溶县作对比。非岩溶县无论是耕地比例还是粮食产量都远高于岩溶县,反映岩溶区自然条件差。本区的研究点是重庆金佛山。金佛山最高海拔2251.1m,相对高差1300~1500m,受海拔影响山顶和山脚的岩溶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山顶为温带岩溶生态系统,山脚为亚热带岩溶生态系统。从这个点可以看出,影响岩溶县耕地面积比重和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是起伏剧烈的地貌和高海拔的低温(见表5-18)。

表5-18 Ⅲ区岩溶县与非岩溶县耕地比重与粮食单产的比较

5.5.4 滇东断陷盆地及周边山地岩溶生态区(Ⅳ)

包括贵州西部9个县和四川南部19个县及云南省的大部分。共有岩溶县74个,岩溶县平均岩溶比例51%,其中贵州9个县,四川9个县,云南56个县。岩溶县比较分散,往往与非岩溶县相间分布。

耕地面积比例平均为19%,岩溶县与非岩溶县相差不大,岩溶县岩溶面积比重与耕地比例之间也无相关关系。粮食单产岩溶县与非岩溶县比较接近,随着岩溶面积比例的减小,粮食单产稍微有下降的趋势,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图5-35)。这与岩溶县的分布有关,岩溶县和非岩溶县相间分布,说明碳酸盐岩分布比较零散,难以对人类活动构成比较大的影响。

图5-35 Ⅳ区岩溶县粮食单产与岩溶面积比例之间的关系

5.5.5 川西北中高山岩溶生态区(Ⅴ)

分布在川西,共7个岩溶县。岩溶县平均耕地比例为2%,粮食单产平均为5.11t/hm2。该区海拔3000~4000m,人口稀少。岩溶县平均海拔比非岩溶县低,而平均人口密度为52人/km2,高于全区平均值23人/km2。说明该区的岩溶区有利于人类活动。

总体而言,西南岩溶区耕地与粮食生产力有如下基本特征:

Ⅰ-1区耕地比例与岩溶比例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粮食单产与岩溶比例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显著,二者为负相关,说明岩溶生态系统不利于农业生产。

Ⅰ-2区耕地比例与岩溶比例之间的关系因省而异,重庆和湖北是负相关关系,湖南和贵州是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显著。粮食单产与岩溶比例的关系与前者类似。

Ⅱ区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与岩溶比例是正相关关系。说明岩溶生态系统有利于农业生产。

Ⅲ区岩溶县比较少,比较岩溶县和非岩溶县的耕地比例和粮食单产,发现非岩溶县大于岩溶县,说明岩溶生态系统不利于农业生产。

Ⅳ区耕地比例和粮食单产与岩溶面积无相关关系。

Ⅴ区岩溶地区比非岩溶区更有利于人类活动。



各生态区的粮食生产力
答:粮食产量最大的10个县全是岩溶县,8个分布在湖南,反映湖南耕作水平较高,同时说明,在同一区域,岩溶生态系统并非一定带来贫困。粮食单产最小的16个县也全是岩溶县,贵州占据13个,可以看出,对同一类型的岩溶生态系统,湖南和贵州有如此差距,说明人类活动对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利用类似的方法分析岩溶面积比重与粮食...

专栏耕地粮食生产能力
答:但是也不完全照搬产量调查法,采用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的耕地作为计算粮食生产能力的土壤质量基础,采用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作为计算粮食生产能力的单产基础,力图使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的核算更具有现实性。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的中国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及其特点
答:不同的粮食作物分布相对集中:①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稻谷生产为主,同冬作(小麦、油菜、蚕豆、豌豆)进行复种轮作,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95%。②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生产为主,在其偏南的冬麦区主要和夏作(玉米、谷子、大豆、绿肥)轮作,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安徽全省五个生态区是哪五个
答:安徽全省五个生态区是: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皖西大别山生态区、沿长江平原生态区、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淮北平原地处黄淮海平原南侧,自然条件较为优越,适合“两高一优”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主要农作物 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

我国的粮食生产情况
答:区集中。同时,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 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出现合理分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外 向型农业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75来源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发挥 粮食生产优势,逐步成为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 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构建设想
答: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分析系统就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并且拟投入开发的系统,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区域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所带来的影响,为国土资源决策提供依据。耕地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可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支撑人口发展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是面向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的...

中国储粮生态区域的划分有何意义?
答:国储粮生态区域的划分:1、第一区:高寒18℃。主要粮油作物为青稞、春小麦、冬小麦,代表干燥储粮区性储粮害虫为褐皮蠹、花斑皮蠹、黄蛛甲、褐蛛甲,空气稀薄,太阳能、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寒冷、干季干燥,是储粮最适宜区域。2、主要粮油作物为春高湿储粮区风、烘干小麦、玉米、大豆。代表性储粮、大谷...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的区位...
答: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a、区位因素分析:区位优势: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农业制约因素:① 受季风...

青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
答:青稞、小麦、豌豆等。1、由于本区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和“寒”成为本区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气温低也成为制约本区农牧业的主导因素,本区的农牧业为一种特殊的高寒农牧业。2、受气温的制约,本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温度较高的谷地,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称为“谷地农业”。

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产地分布在哪里?
答:粮食主要指小麦、水稻、玉米三种主要的农作物。小麦生产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 欧洲平原至西伯利亚南部 地中海沿岸及土耳其、伊朗及南亚平原 、中国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平原 、北美洲中部平原 、南半球的不连续生产地带等。水稻产地集中于高温多雨,人口稠密的亚洲南部和东部,如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