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作者&投稿:邓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矿产勘查开发现状~

南岭地区是我国有色、黑色(锰)、稀有、稀土、放射性矿产的重要产地。据粗略统计,主要矿种占全国保有储量比例为钨15%,锡35%,铅33%,锌28%,银24%,铋16%,硫48%,汞13%,铜2%,离子吸附型稀土位居全国前列。区内共有矿床260余处(有正式报告者),其中大型矿床50余处,世界级特大型矿床2~3处。但这些成果主要是“六五”以前获得的,此后随着地质勘查业的低谷走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除个别商业性勘查外,战略性矿产调查工作基本处于中断状态,直至“九五”期间才逐步得以恢复。1999年地质大调查于南岭片湘南地区重新开启锡多金属矿调查评价项目两个,2001年又相继部署了粤北、桂北及赣南的锡铅锌矿评价工作,两年中新发现矿产地近十处。其中,千里山-骑田岭地区锡铅锌矿调查在完成并提交铅锌103×104t、银1000t、锡13×104t、铋10×104t的基础上,又在锡多金属的找矿上再获重大进展,新发现的芙蓉矿田现已控制具大型前景的单脉在5条以上,其中王牌脉估算资源潜力在(20~30)×104t间。点上取得的重大进展,不仅使实现特大型矿产地目标成为可能,且有悖于传统理论的大岩基中找与成矿小岩体有关的大矿、根据成矿元素组合好的弱异常找隐伏-半隐伏大矿等认识,在一定程度为重新评估南岭矿产资源潜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但由于南岭片区资源调查评价启动时间较短,现有项目较为分散,普遍存在综合研究滞后于找矿进展的现象。基础数据库散布各省及现有项目缺少交流的现状,使汇集全区成果资料的工作难度大,利用区域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数据成果渠道不畅,导致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模式研究现状较之以往有所下降,加上现有成矿远景区划工作以省为界,致使南岭全区找矿区划薄弱,资源调查工作的规划及布局有待从整体上加强。
南岭地区因其特具的矿产资源优势而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区内共有各种所有制成分的矿山企业数千个(国有企业所占比例较低);开发矿产以有色为主,次为黑色(锰铁)、能源(煤炭)、非金属等;构成矿业主体的矿山采掘、选矿业年总产值(不变价)近百亿元,按行政区划现已形成以湘南、赣南、桂西、粤北为代表的4个矿业集中区,其中湘南地区郴州市最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该市现有矿山企业2000多个,其中,国有独立核算矿山企业69个,独立开采的矿山(井)123个,矿产采、选业总产值(不变价)1997年度达28亿元,在经济构成中位居主导产业的重要地位。矿产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资源利用水平低下,破坏、浪费严重,如个别主要产区的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约为50%,其中伴生组分仅30%左右,采富弃贫、采大弃小、采厚弃薄、采主弃副现象在各类矿山企业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②环境污染严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③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为原材料粗放经济型,市场应变能力差;④包括湘南柿竹园、香花岭、三仙(瑶岗仙、白云仙、邓埠仙钨矿),桂北栗木、珊瑚、新路,粤北大宝山,赣南西华山等在内的大部分国有矿山企业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据郴州市123个国有独立开采矿山统计结果,开采年限仅能维持5年的占50%左右,近年因资源枯竭闭坑的矿山达38个。随着浅部资源耗尽,近年关闭的乡镇矿山更是高达上百个。全市矿业开发,特别是小型矿山总体出现逐步萎缩的走势;⑤非法开采屡禁不止,部分地区矿业秩序仍较混乱。
南岭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现已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发达区与欠发达区的连接桥梁,代表该区主导产业的矿产开发必将在实施这一战略构想中发挥出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南岭矿业要从上述存在的问题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决贯彻执行资源、环境并重的发展方针,使中国南方这一传统地理与人文屏障,真正成为保护湘、赣、桂、粤四省环境的绿色源头。

(一)基础性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工作程度低
我国内蒙古地区中东部的边境地区地质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目前,1∶5万专项区域地质调查只完成5%左右,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1∶20万区域重力测量约有60%为空白区,化探工作尚有待精细与深化,而1∶5万化探普查工作则刚刚起步。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用于找矿勘探和深部探测和壳幔结构基本上处于“空白”。
(二)传统找矿方法组合遇到严峻的挑战
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决定了本区找矿勘查工作方法的复杂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如风沙大、戈壁滩广布、地形相对平坦、水系不发育、草原植被覆盖厚等因素还导致一些在内地地区找矿具明显效果的方法,如水系沉积物测量在本区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找矿勘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先后在本区及邻区专门设立了针对化探找矿方法试验研究的课题,但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最近,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又联合在本区开始实施新一轮以高精度物探和遥感为主要方法的找矿勘查实验,准备利用2~3年的时间对本区进行一次全面的物探扫面工作。正是考虑到化探方法在本区的应用局限性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相信随着该项工作的开展,有可能获得一批有价值的找矿勘查成果。
(三)矿产勘查程度低,资源不清
由于兴、蒙地域具有特殊的地貌景观、地表广为第四系所覆盖,找矿难度大,再加上前期国家地勘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了本区矿产资源勘查程度很低,正如国土资源部的报告中所指出,“区内每平方千米产出的矿床数是全国平均数的12.5%,远远低于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程度的平均水平”。目前在已有工作中仍有80%以上的矿(化)点,物、化探异常等找矿线索未能得到有效证实,还有众多有望的找矿信息(包括中弱信息)尚有待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
(四)矿产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由于开发条件差、资源品位低和伴(共)生矿选矿技术不够过关等因素的制约,区内一半以上的大、中型矿床尚未开发,特别是多宝山、乌努格吐山两个最大的铜矿至今尚缺乏详细查明(特别是深部)与进一步开发利用。区内已建矿山除白音诺尔铅、锌矿、大井银、铜矿、甲乌拉铅、铅、锌、黑牛王矿、梧桐花铅、锌矿外,其他矿山生产规模均小于1万t/a(金属含量),且部分在边探边采。另外,还有一部分民采矿点,乱采滥挖,亟待整顿。
本地区及区域上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历来为人们所瞩目。20世纪70年代在大兴安岭中南段的黄岗-甘珠尔庙矿带相继发现了白音诺尔铅、锌、银;黄岗铁、锡;大井铜、银、锡、铅、锌;浩布高铜、铅锌等大型、超大型有色金属矿床,一时被誉为“草原上的小南岭”。80年代又在得尔布干成矿带发现了乌奴格吐山铜钼、甲乌拉银、铅、锌;查干布拉根银、铅、锌;孟恩陶勒盖等大型、准超大型矿床,再次引起关注。但这以后由于探矿投入不足、找矿难度增大,又必须向深层发展,故找矿工作一度停滞不前。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区内找矿、勘查工作又有了新的突破,展示了良好的资源前景和潜在效应。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主要勘查的矿种有:滨海砂矿、建筑砂砾石、滨岸平原地下卤水、海底煤矿、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和大洋多金属结核(壳)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勘查程度差异较大,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特别是石油资源探明程度较低(与资源量或地质储量比),石油探明率约20%、天然气约10%,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仅刚起步调查。各类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就更低了。

2.3.1 管辖海域石油天然气

2.3.1.1 近海海域

我国近海海域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近海诸沉积盆地包括渤海、黄海、东海陆架、南海北部陆架诸盆地(其中台西南盆地台湾中油公司已完成大量勘探工作,但我们了解不多,暂不列入),其中北部湾盆地、渤海盆地及珠江口盆地勘探程度最高,已发现构造钻探率分别为45.0%、40.0%和36.0%。莺歌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及丽水、椒江、闽江、福州凹陷勘探程度次之,已发现构造钻探率分别为27.0%、22.0%和20.0%。南黄海南部盆地及琼东南盆地已发现构造钻探率分别为18.6%、18.0%。而南黄海北部盆地已发现构造钻探率仅为4.5%。当然这并非最低的,就盆地而言,北黄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我国目前尚未钻探。

2001年开始,国家“215”专项及“429”专项在北黄海、南黄海及东海冲绳海槽等盆地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包括二维数字地震、地球化学等勘查工作,尤其是通过国家“429”专项的调查,北黄海盆地内的地震测网大部分已达到物探详查程度。而冲绳海槽盆地内目前地震测线还很少,测线网密度仅48千米×48千米,可谓是我国勘探程度最低的海域沉积盆地。就坳陷、凹陷而言,即使是勘探程度很高的盆地内,也有不少坳陷、凹陷的勘探程度很低,如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内的秦南凹陷、济阳坳陷内的青东凹陷与庙西凹陷、埕宁隆起上的埕北凹陷,至今均未实施过钻探,其构造钻探率为零。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的区域大多数与其油气地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有关,但也不乏与海域划界争议有关。如东海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内基隆凹陷,油气地质条件很好,但由于钓鱼岛争议致使我国基本上尚未钻探(仅中国台湾中油公司在其凹陷南部边缘钻过一口探井)。

(1)渤海湾海域

渤海属我国内海,是近海油气资源最丰富海区,也是目前我国近海油气勘探程度最高的海区。渤海盆地主体部位的渤中坳陷、黄骅坳陷、济阳坳陷及辽东湾坳陷的生烃凹陷及其周缘凸起(如石臼坨、沙垒田及渤南凸起等)区的二维地震测网密度已达1千米×1千米,绝大部分的油气富集构造带已实施三维地震勘探,钻探井及评价井近400口。目前已发现含油气构造和油气田115个,其中CB、CD、BZ34-2/4、QHD32-6、PL19-3、CFD11-1/2,SZ36-1、JZ9-3、QK18-1、QK18-2、CFD1-6、BZ28-1、QK17-2、QK17-3、LD10-1等油田及JZ20-2凝析气田已开发投产,并已形成了辽北、辽中、石臼坨、渤西及埕岛5个独立开发体系。2004年仅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渤海的原油产量就达1000万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渤海的浅滩地区获得了近300万吨的原油产能。因此,渤海是我国近海油气开发最好的海区,近几年内达到年产3000万吨原油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2)黄海海域

黄海海域发育北黄海盆地、南黄海北部盆地及南黄海南部盆地3个沉积盆地。目前这3个沉积盆地仅北黄海盆地在朝鲜一侧(124°E)已突破了工业油气流关,并进行过试采。

1)北黄海盆地。2000年,国家专项在北黄海海域东部海区的油气资源评价,新采集了972.80千米多道数字地震,同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还完成了224.73千米的试验测线,在这一区域基本形成了20千米×40千米的新测网。同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了重新评价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完成了2条十字测线共487.00千米的多道地震采集。2002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实施的国家专项在北黄海盆地进行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及地球化学探查取样工作。2002~2004年,在该盆地共完成了1.63万千米二维(2D)数字地震,海洋磁力测线10490.95千米,海洋重力测线长10878.16千米,航空磁力测线13.40万千米及301个站位地球化学取样。迄今,北黄海盆地主体部位地震测网密度已达到(2千米×2千米)~(2千米×1千米),盆地东部坳陷及中部坳陷重点工区达到1千米×1千米的地震详查密度,航磁测网密度达到10千米×0.5千米。根据资料的处理、解释及地球化学样品分析与解释,提出优选初探构造若干。

2)南黄海盆地。我国曾在南黄海2个沉积盆地中国一侧投入了较多的勘探工作量,相应地韩国也在南黄海北部盆地东侧投入过较多的勘探工作量,但均未获得工业性突破。我国在南黄海海域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在南黄海东经124。以西海域全面开展地球物理调查与钻探工作。目前,在南黄海北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的地震测网密度为4千米×8千米,达到地震普查的测网密度,局部地区(主要在以前的对外招标区块内)地震测网密度达1.5千米×2千米,共钻井11口(其中我国钻探井6口,韩国钻探井5口)。累计钻遇白垩系大于3000米,古近系大于3000米。已证实的生烃岩为上白垩统泰州组和古近系阜宁组、戴南组。阜宁组砂岩和戴南组砂岩为储层,而阜宁组内泥岩和戴南组泥岩既是生烃岩也是局部盖层。除诸城1-2-1井在泥岩裂隙中见油气显示外,其余钻井均未见油气显示。南黄海南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的数字地震测网密度为(4千米×8千米)~(8千米×8千米),达到地震普查的测网密度,局部地区(主要在以前的对外招标区块内)地震测网密度达到地震详查的测网密度。迄今南黄海南部盆地内共钻井12口(包括2001年所钻的无锡4-2-1井),在盆地南部的勿南沙隆起上,2001年钻探了常州35-2-1井。累计钻遇古近系大于3000米。已证实的生烃岩为古近系阜宁组和戴南组,储层为阜宁组和戴南组底部砂岩,局部盖层为阜宁组和戴南组泥岩,除常州6-1-1井测试日产原油2.45吨外,其余各井均未见油气。1997~1999年,国家“126”专项为了进一步评价该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在南黄海盆地布置了820千米的二维地震,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1999年及2000年又分别完成二维地震1077千米及1660千米。2000年,国家专项在南黄海北部盆地完成了地震测线4条,测线长共500千米。同时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完成地震试验测线1条长250千米。同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东海公司在盆地的南部坳陷内和勿南沙隆起区,施工探井各1口,均未见到油气显示。2001~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时,又在南黄海海域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约3000千米。至今黄海海域的油气地质调查尚未获得突破,但通过上述的地质调查与研究,我们认为就目前油气地质条件而言,北黄海盆地比南黄海2个盆地条件优越。尽管我国尚未在北黄海盆地钻井,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与南黄海2个沉积盆地相比,至少北黄海盆地已经解决了中生代生油问题,而且也突破了工业油流关,这是南黄海2盆地所不具备的。

(3)东海海域

自1979年以来,我国已在东海陆架盆地多个凹陷进行油气勘探。据统计,在东海共投入重、磁工作量约23.30万千米,覆盖面积达73.00万平方千米;二维地震约26.00万千米,勘探面积64.00万平方千米;地球化学勘探控制面积7.50万平方千米;三维地震近5000.00平方千米。由于东海面积大、地质构造复杂,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程度很不平衡,总体上工作程度较低。根据初步的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东部坳陷的西湖、基隆凹陷油气地质条件最好,陆架盆地西部的瓯江凹陷次之。在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及瓯江凹陷,并在这两个凹陷进行了系统的油气勘探与钻探,大部分地区已完成了地震详查,在油气富集带大多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并钻获了22口工业油气井、6口含油气井,发现了平湖、春晓等9个油气田和玉泉、丽水36-1等6个含油气构造。平湖油气田于1998年投产,该气田目前正处于产量平稳期;春晓气田群的开发也即将进入投产阶段。陆架盆地西湖和瓯江这2个重点含油气凹陷的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其他地区勘探程度较低,一般仅处于油气普查、概查或初查阶段。

(4)南海北部陆架海域

截至2004年底,在南海北部陆架的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及琼东南4大盆地内共完成二维地震勘探47.00万千米,三维地震勘探2.24万平方千米,探井413口,钻井进尺217.00万米;共发现42个油气田,其中油田34个,气田8个;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6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234.00亿立方米;已经建成年产能力近1700.00万吨油当量,累计生产原油1.40亿吨,天然气产量303.00亿立方米。

1)珠江口盆地。目前已完成二维地震勘探25.00万千米,三维地震勘探超过10000.00平方千米,迄今发现局部构造400余个,已钻探约150个,发现40余个含油气构造和油气田。其中HZ21-1、HZ26-1、HZ26-2、HZ32-2、HZ32-3、HZ32-5、HZ19-1/2/3、XJ24-3/1、XJ30-2、、LH11-1、LF22-1、LF13-1、LF13-2、PY4-2、PY5-1等油田及WC13-1/2油气田已投入开发,在珠江口盆地已建成投产西江、惠州、流花、陆丰13、陆丰22及文昌6个开发区,其油气开发都各自以单点系泊、浮式储油轮和油田内部管线组成开发系统。

2)琼东南盆地。目前已完成二维地震勘探近7.00万千米,三维地震勘探近5000.00平方千米,发现圈闭130余个,已钻探20个,探明1个气田及1个含气构造。目前仅有崖13-1气田投产,其天然气通过780.00千米及40.00千米的输气管线分别输送到香港及海南海口市。

3)莺歌海盆地。目前已在盆地内完成二维地震8.00万千米,发现圈闭110余个,已钻探25个,探明9个含气构造和气田,其中东方1-1浅层气田已投产,其天然气通过管线输送到海南东方化肥厂。

4)北部湾盆地。目前已在盆地内完成二维地震7.00万千米,三维地震近2000.00平方千米,发现构造120余个,已钻探50余个,共探明14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其油田均集中在盆地涠西南凹陷内,其中WZ10-3、WZ10-3北、WZ11-4、WZ12-1、WZ12-8等油田已投入开发,油田开发通过油田内部管线汇集后输送到涠洲岛终端处理厂。

2.3.1.2 南海中南部海域

我国在南海中南部海域的油气勘探程度比较低。周边国家勘探表明,南海南部是世界上油气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南海中南部主要发育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南薇西盆地、中建南盆地、礼乐盆地、文莱-沙巴盆地、西北巴拉望盆地等沉积盆地。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南海中南部的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1987~2002年,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在南沙海域万安、曾母、北康、南薇西、南薇东中建南盆地及礼乐盆地等沉积盆地区实施以油气勘查为目标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共执行了16个航次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完成多道地震调查86714.92千米、重力测量65360.56千米、磁力测量70143.94千米和水深测量72414.01千米。地震测网密度达(2千米×4千米)~(32千米×32千米)不等。

此外,1994~2000年,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对南海南部进行了2次航空磁力测量,共完成测线137784.52千米,覆盖面积96.90万平方千米。利用上述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分析了南海中南部海域诸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沉积环境和油气地质条件,大型局部构造的形态以及含油气远景等,通过调查发现一批有利的大型局部构造和圈闭,并对重点局部构造圈闭的地质特征、含油气性、资源量预测及地质风险分析等,进行了一系列地质综合评价,从中优选了可供上钻的2批共4个预选井位。这些预选井位构造后来被越南对外招标,由西方石油公司施钻,均打出了油气,发现了1个大油田(兰龙油田)和3个气田。

2.3.2 天然气水合物

2.3.2.1 南海北部陆坡调查研究现状

199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在西沙海槽进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并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间接证据——BSR。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专项,要求对我国南海陆坡、陆隆区和东海冲绳海槽区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

据初步统计(2001~2004年),到目前为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陆坡的西沙海槽、神狐、东沙群岛区及琼东南已完成4个航次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共完成海上调查工作量:多道地震测量15547.05千米,多波束测量21024.50千米,单道地震、浅层剖面测量7127.27千米,地质取样652个测站和海底摄像245个站位及相应的样品测试分析工作(表2.8)。通过调查,初步了解调查区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及其分布情况,圈定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分布范围,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初步预测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范围、厚度、资源量及其下部存在的天然气(游离气),为实施钻探验证,直接获取天然气水合物提供了目标靶区。

表2.8 海上调查项目执行情况统计表

2001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预研究项目——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预测与勘查开发技术跟踪研究,下设4个课题10个专题,该项目下属课(专)题在2002年已通过评审验收。

2.3.2.2 东海冲绳海槽调查研究现状

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东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负责,相关单位参加,该项目于2002年5月通过评审验收。在东海冲绳海槽完成1个航次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共完成海上调查工作量:多道地震测线1517.95千米,其中高分辨地震测线717.70千米,常规多道地震测线800.25千米,同时随船采集低层大气样100余件;对以前采集的138个浅表层样进行了烃类地球化学分析,对本项目采集的100余件低层大气样进行了轻烃(C1~C5)和C02分析,总数约1000个,碳、氧同位素分析20个;收集俄罗斯和中国台湾在1992~1993年3个航次200多个底水甲烷分析样品,收集国内外400多个海底地壳热流数据,收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3个航次124个站位的海底温度测量数据,收集该区在1992~2000年间卫星热红外异常照片31张。通过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调查和研究,预测了东海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范围、稳定带厚度及其资源量,为下一步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提供了靶区(表2.9)。

表2.9 东海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工作统计

2.3.3 滨海砂矿、建筑砂砾石

目前滨海砂矿开采程度较低,在沿岸的砂矿开采中,仅建成国有和地方矿山10余个、民采点百余处。采选场一般为中、小型,开采的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也不高,工业矿物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程度也较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各类金属、非金属砂矿产量:钛铁矿20余万吨、锆石2万余吨、独居石1500多吨、金红石3000多吨,玻璃石英砂逾百万吨、建筑砂砾石逾亿吨。

2.3.4 滨岸地下卤水

在渤海、黄海沿岸预测圈定的6个地下卤水远景区内,先后在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等地沿海滩涂,探明13处矿床,获卤水净储量25.00亿立方米(折合NaCl1.60亿吨),其潜在经济价值为250亿元。这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普遍推广“井滩晒盐”开拓了少投入、高产出的广阔前景。山东莱州湾盐田利用高浓度卤水生产溴素,1座年产百万吨的盐场,每年利用10波美度的地下卤水1500.00万吨,可年产溴素4000.00吨,莱州湾及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浓度地下卤水净储量数十亿立方米,如果都被开发利用,仅溴素产量就可达数百万吨,其他元素(如钾盐、镁盐等)的生产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3.5 滨岸地下淡水

由于海岸带的开发建设,使其成为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并存的缺水地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日缺水190.00万立方米,北方沿海城市年缺水甚至高达200.00亿立方米以上。一些沿海城市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出现严重的地面沉降和漏斗问题。为了保障和满足海岸带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寻找各种类型的地下水资源,解决日益缺水的危机。

2.3.6 浅海海底煤田

我国首个海底煤田,于2005年由山东龙口矿业集团北皂煤矿投入联合试采运营。该煤矿已探明煤炭储量为12.90亿吨,其开发前景广阔。2005年6月,第1个海底采煤工作面投产的水平设在-350米处,首采面长150米,共开采原煤8.20万吨。第2个采煤工作面于2006年8月10日正式投产,距离海岸线600多米,位于海平面下300多米的海底,工作面推进长度为594米,倾斜长度146米,采高4米。至2007年1月底完成试采,并成功试采原煤42.5854万吨。



矿产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目前,尽管我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工作从总体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约束并未因此而缓解,有些还越来越突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矿产勘查领域形成了一整套通过国家行政体系配置资源、保障资源供给的体制,形成了矿产勘查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大的...

中国的物产丰富吗?
答:一、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现状 中国现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铀、地热等能源矿产10种,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产54种,石墨、磷、硫、钾盐等非金属矿产91种,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矿产地近1800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7000余处。中国矿产...

我国地质勘查投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答:这种事企混合运行的管理模式,导致了矿产勘查的产业属性模糊,并使之游离于矿业越来越远,无法形成勘查开发的良性循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多年来地质工作积极探索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的地质工作新体制,积极探索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

新疆能源矿产资源现状、优势、潜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
答:2005年,新疆能源矿业产值721.5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59%,其中,石油、天然气产值694.63亿元,占全区能源矿业产值的96.27%,煤矿产值26.93亿元,占能源矿业产值的3.73%。能源矿产是新疆的最重要矿产,也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一节 石油、天然气资源 一、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新疆主要沉积盆地有30多个,...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因此,只有把矿产勘查当成矿业的一部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质工作同它的服务对象的结合问题。 3.3.2.2 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体现所有者的权益,凭国家政治权力征收矿产资源税;征收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体现有偿取得探矿权、采矿权。由于中央没有统一的探矿权、采矿权有偿...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答:受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转型难度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需求旺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勘查登记和矿业权交易活跃与资源增储缓慢并存,在旺盛的需求条件下,却没有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繁荣景象。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形成背离和反差,反映出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或规范的...

矿产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现状怎么描述
答:可作参考 2 泥用粘土、水泥用页岩、菊花石、高岭土、石英砂岩、砖瓦用 砂岩、砖瓦用页岩、炭质页岩。其中熔剂用石灰岩、熔剂用白 云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用粘土等五种矿产资源 储量居全州首位。全市已发现的优势矿产资源有:1 、黄铁矿(中型矿床):赋存于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一段 (...

矿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地质勘查基金和矿业权招拍挂运作中政府与地勘单位和矿业权人争权、争利,没有体现地勘单位智力投入的价值,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充分发挥地勘单位找矿主力军作用及促进其企业化不利;地质找矿发现矿产资源较多(可靠性差的资源量),但探明可开发利用的矿产储量很少(为了不缴或少缴矿业权价款,有...

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答:1.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现状 河南省能源矿产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表6.2.1),它们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其产值占省矿产采选业的73.2%。 表6.2.1 河南省能源矿产开发利用一览表 (1)煤炭 1998年,煤炭在关井压产的形势下年产8002.42万t,实际销售8034万t。煤产值占省矿产采选业工业总产值的45.9%。其中本省...

我国固体矿产勘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而固体矿产资源大多属于市场配置的范围。因此,原来那种由中央财政统包地质勘查投入的做法必然要改革。果然,以国办发[1999]37号文为标志,中央财政基本上撤出了对固体矿产勘查的直接投入:①将原有的地勘费以1998年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