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鸡”明明是江西特色美食,怎么就成了台湾的招牌美食呢?

作者&投稿:函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其实三杯鸡是江西传统名菜,因其烹制时不放汤水,仅用米酒一杯,猪油一杯,酱油一杯,故名三杯鸡。此菜色泽酱红、原汁原味,醇香诱人,酒饭皆宜。

三杯鸡是客家菜。其中,江西省内以宁都三杯鸡、南昌三杯鸡、万载三杯鸡最有名和最具代表性

说起江西三杯鸡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涉及抗元英雄文天祥。

1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民众十分悲痛。

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降元,都死了节

相传,就在文天祥临刑前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手拄拐杖,提着竹篮,篮内装着一只鸡和一壶酒来到狱中探望他。在一位狱卒老乡的帮助下,老婆婆见到了文天祥。她把带来的鸡切成块,在瓦钵中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煨制。一个时辰后,鸡肉酥烂,香味四溢,二人哭泣着将鸡肉端到文天祥面前。文天祥饮酒汤、食鸡肉,心怀亡国之恨,慷慨悲歌。

第二天,文天祥视死如归,英勇就义,这一天是农历十二月初九。后来,狱卒从都城回到江西老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九这一天,必用三杯酒煨鸡祭奠文天祥。

因为此菜味美,便在江西一带流传开来。后来,厨师为使此菜更鲜美,便将三杯酒改为一杯甜酒酿、一杯酱油、一杯猪油,而且用江西宁都特产的宁都黄鸡做原料,这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三杯鸡”了。

文天祥遇害时,年仅47岁。在他的衣带上,系有他被害前所做的绝笔自赞,即著名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意思是: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有把道义做到极致,仁德才会也达到极致。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究竟要学什么?当然就是仁义。既然学会了仁义,从今往后,就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如此慷慨壮举,怎么能不令人钦佩?时至今日,我们在品尝这道历经时间的色与味时,是否还会想起曾用碧血丹心谱写出一曲人生壮歌的文天祥?

2

关于三杯鸡的来源,台湾当地也有一个温馨的传说。

台湾以前有一个穷妈妈,家里很穷,只能杀了家里的老母鸡招待客人,因为怕不够香,就采来家里院子长的一种叫作“ 九层塔 ” 的香草做作料,再加进调料、放入锅中焖烧。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女性,又要烧菜又要招呼客人,所以鸡肉很快就烧干了,但没有想到居然更香浓、更好吃,这就是三杯鸡的故事。

久而久之,这种做法也就流传下来了:台式三杯鸡以鸡肉、干辣椒、小红葱头、九层塔等食材制作而成。风味独特,以色泽红润光亮,鸡肉软滑细嫩,酱汁醇厚香浓而闻名。

从时间线上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台湾地区才开始流行起三杯鸡来。虽然台湾菜主要来源于闽菜,但也会吸纳苏浙赣粤等地的特色,三杯鸡就是其中的范例。台湾的三杯鸡,学福建人炒薄壳的做法,加了九层塔,所以鸡肉里有特殊的香味。九层塔去腥,所以米酒不用放了。

台中,中华路夜市

这种三杯鸡也尝过,确实很香,但油糖交加,感觉吃一口就会胖三斤,罪恶感太重。

那么,三杯鸡到底是什么时候由江西传到台湾的呢?

3

有学者认为,三杯鸡是离乡闯荡的江西老表的乡愁。后来落户台湾,多半是因为这一口家乡的味道,能安抚漂泊的心灵。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还是与国共内战有着一定的关联。

从1926年至1948年,除抗日战争八年外,蒋介石一生共18次上庐山,主持召开了11次重要会议。

据说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庐山美庐居住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庐山三杯鸡”,并且这道菜还是蒋夫人用来招待重要贵宾和政界要人的必备菜。



“三杯鸡”明明是江西特色美食,怎么就成了台湾的招牌美食呢?
答:其实三杯鸡是江西传统名菜,因其烹制时不放汤水,仅用米酒一杯,猪油一杯,酱油一杯,故名三杯鸡。此菜色泽酱红、原汁原味,醇香诱人,酒饭皆宜。三杯鸡是客家菜。其中,江西省内以宁都三杯鸡、南昌三杯鸡、万载三杯鸡最有名和最具代表性 说起江西三杯鸡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涉及抗元英雄文天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