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只有正统王朝才能称为朝,为什么南北时期也可以被称为朝呢?

作者&投稿:邗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秦至清,为何各代王朝都称“朝”,而不叫“国”?~

从秦朝至清朝,一共跨越了2000多年的时间,江山易主、王朝更迭,更是达到数十个之多。在这千年的岁月里,这些政权国家的代名词,都是用“朝”或者“国”来代指。
只是不知道大家在翻阅史书的时候,是否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春秋战国年间,称呼一个国家政权都是用“国”来代替,可是到秦朝大一统以后,国家政权的称呼转变成为了“朝”,在接下来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周边政权用“国”来代指以外,一直都沿用着朝代的说法,这到底是何原因呢?
秦朝疆域
先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入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不同,“朝”的含义为“面对、面向”,可以引申为上朝、君臣朝见等意,所以“朝”特指一个国家政权或者是政府。而后世的史学语言家认为,“朝”所指的就是在中原上确立了政权的各个王朝。
“国”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一个国家,但是这个字在古文中仍然包含着“疆域、领土”的意思,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它还特指某一个地方的“都城”,所以“国”字主要指领土主权,是客观存在的政治实体。
秦朝大一统
至于从秦朝至清朝,为何不使用“国”字,其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点:与古人的传统思想有关。《周礼》中曾有记载:“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西周的周天子实行的是分封制,所以追溯“国”的最早的本意,就能够知道它指的是分封以后的诸侯国。
这个时候的诸侯国,是为了拥护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存在的,所以“国”的概念,在古人的心中要远低于“朝”。因为“朝”在秦统一六国以后,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统治政权的代表,“朝”指的是血脉相连的帝王,将自己的皇帝之位世代相传。
春秋诸侯国
从这一点上来看,“朝”的地位要远高很多。因为古时候人们所指的“国”,其实只是依附于一个王朝的“藩属国”,比如汉朝时出现的齐国,明朝出现的朝鲜,这些“国”不仅每年要给中央朝贡,他们的地位也是远低于中央的。即便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史学家都是按照这些政权的正统地位,来决定它们是“朝”还是“国”。
东晋十六国
第2点:就从上文所提到的两个字的含义入手。“朝”字倾向于指国家的历史时间段,而“国”字指的是一个国家客观存在的疆域。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从夏商西周,再到中华民国,除了五代十国和南北朝分裂,让国家出现了短暂的断代以外,在这4000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有不同的国号、不同的政权在主导着国家历史走向,但是整个国家的法统、道统,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断绝。
三国时期
“朝”在历史中横跨的是一个时间段,而“国”只是出现于历史中的某一块政权疆域,并不是“一家之天下”,从这两个方面看,“朝”的地位在封建政权存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要远高于“国”。所以为了称呼这些封建政权,才会用“朝”不用“国”。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
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 (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 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57年 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

西汉时期形势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汉太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满意请采纳

因为南北时期承上启下,直接开启了正统朝代,隋朝是隋文帝接受北周上饶后才建立的,唐朝直接继承了隋朝,宋朝也是直接继承了历史正统。北魏政权也是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所以当时的人们简单地继承了北魏政权也就确立了正统的地位,所以在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场景,也就是南北朝被称为正统。

中国古话说的好,一山难“两只老虎,一个国家内不会容纳两个皇帝,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历史上每一次王朝只会有一个天之骄子宝座。如果还有别人当皇帝,也就是自立为王的一种形式。这种历史也来自于中国悠久的中华文明,一个人是否有资格继承大一统,或者他的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有过分裂的状态,比如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尽管当时还不是皇帝的概念,但我们所有的人都默认最高统治者,也就是周天子。当时其他的诸侯国如果想发展下去,就必须得到他的赋予,否则朱红就是一种非法的国家。从历史学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在历史上是一个正统的政权,那么它将被称为王朝,如秦朝和汉朝等,而其他分裂政权的证据都被称为国家,如五代和十国。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南北朝时期是非常特殊的,只有它能够在不统一的情况下被称为正统王朝。这个史料最早见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说明南北朝时期确实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公元420年,晋安帝被刘裕杀害,建立了南北朝的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刘宋。在南朝朝代时期更替的顺序是宋,齐,梁,陈。与此同时的北方也不甘落后,北魏在逐渐的发展当中也趋向成为了一个整体,他们的大致顺序为北魏,北周,北齐等等。再往下发展,历史并到了隋朝和唐朝,众所周知,隋朝的政权是杨坚接受了北朝的北周的上饶之后建立的,而唐朝更是直接继承了隋朝的一波,唐朝后建立的宋朝政权更是直接继承了历史的正统,自从秦汉以来,华夏的正统就是在南朝那边一代代传承。但是北方的政权也在一代代的往下延续,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干脆将北魏遗传下来的政权也套上了正统的地位,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绝无仅有的场面,南北朝并列被称之为正统。



我们都知道“一山难容二虎,一国难容二帝”,在正常情况下,历史上一个朝代只会有有一个被尊为正朔的皇帝。其他的当了皇帝的我们称他们为“自立”。这个“自”就说明了史学家的态度,他们都只是叛逆。

这也源自于我们中华文明的正统观。这往小了说是一个人是否有资格继承大统,往大了说则是这个政权是否具有正统的合法性。我们的历史上也有一些时期是处于割据状态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概念,可是我们是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的。其他的诸侯要想名正言顺地生存下去就需要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在史学家的描述下,正统的政权会被冠以“朝”来表示,比如秦朝,汉朝等。其他的割据政权则是用一个“国”来称呼,比如唐末的五代十国等。下面就为大家捋一下正统朝代。要看这个政权是否具有正统地位,就要看他是否继承了上一个正统朝代的“衣钵”。

我们从小背诵的朝代歌的顺序是这样的:“夏商周,春秋战。秦朝以后是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夏辽。金元明清二十朝。”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眼尖的同学已经看到了“南北朝”这个让人有些困惑的说法。

因为按照刚才我说的,华夏只会有一个正统被称为朝代。可是,为什么南北朝时期的割据政权被称为了“朝”呢?我们来看下。

从头说起,我们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后来夏桀残暴失了江山,被商汤起兵替天伐夏,建立了商朝。然后商朝也出了个暴君纣王,于是周武王替天行道,经历“牧野之战”建立了周朝。周朝又因为分封制导致天子的权力逐渐薄弱,开启了中国第一个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时期。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段时期的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没有正统的资格。不过,大家都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周天子就成了鸡肋。鸡肋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后来秦国强大,攻入周王畿洛阳城,周天子被俘。没过多久周天子老死了,也没有留下子嗣。周在名义上宣布亡了。

按照后世的观点,其实正统已经留给了秦国。秦国也果然不负历史重托。历经7代明君的积累,到嬴政的时候终于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朝代,秦朝。接下来就是秦无道,刘邦于是站出来创立了汉朝,替代了秦朝的正统。

汉朝疆域

到了东汉末年,又是一轮乱战,中国进入了“三国时代”。这期间,严格来说,孙权他们的东吴只能是局域性的政权。刘备的蜀汉算是半个正统,毕竟他打的旗号是“匡扶汉室”。而真正意义上的正统则是曹操的魏。后来也是汉朝末帝汉献帝禅让天下给了曹丕。

三国时期

至此,正统落在了曹魏。很快司马懿家族篡夺了曹魏权力,建立了晋朝。到了西晋末年,天下又躁动了。北方被割据了,形成了大大小小的16个政权,史学家们把他们统称为“十六国”。正统落在了南安的东晋身上。

公元420年,刘裕杀了晋安帝后,取代晋朝建立了南北朝的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至此,东晋的正统资格转移到了南朝这一脉。南朝朝代更替大致为宋、齐、梁、陈。

我们再来看北方。此时的北方在北魏的壮大下,也趋向成为一个整体。他们的顺序大致是这样的:北魏、北周、北齐等。

接下来,华夏便又一次有了大一统的朝代隋朝和唐朝。我们都知道,隋朝是杨坚接受了北朝的北周的禅让才建立的。唐朝更是继承了隋朝的衣钵。可是,唐朝包括后面的宋朝都是我们历史的正统朝代,这个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尽管自秦汉以来的华夏正统是在南朝那边传承。

或许这也正是古人的智慧,既然如此,干脆北魏传承下来的那些政权也具有正统地位不就好办了。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局面:南北朝并立为正统。

司马光

到了北宋时期,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时候就把南北朝的那些都统称为“朝”。这或许也是史学的无奈吧。

参考《资治通鉴》

自汉朝正统传承到魏晋和南朝,而从隋唐的正统倒溯源则是北朝北周,既然如此,干脆北魏传承下来的那些政权也具有正统地位不就好办了。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局面:南北朝并立为正统。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时候就把南北朝的那些都统称为“朝”。这或许也是史学的无奈吧。



自汉朝正统传承到魏晋和南朝,而从隋唐的正统倒溯源则是北朝北周,既然如此,干脆北魏传承下来的那些政权也具有正统地位不就好办了。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局面:南北朝并立为正统。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时候就把南北朝的那些都统称为“朝”。这或许也是史学的无奈吧。自汉朝正统传承到魏晋和南朝,而从隋唐的正统倒溯源则是北朝北周,既然如此,干脆北魏传承下来的那些政权也具有正统地位不就好办了。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局面:南北朝并立为正统。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时候就把南北朝的那些都统称为“朝”。这或许也是史学的无奈吧。

有一国始终不承认日本天皇,说中国皇帝才是皇帝,日本天皇是国王_百度知 ...
答:只有皇帝这个称号才能体现自己的尊贵身份,所以,此后,天子才称自己为“皇帝”,虽然从秦朝开始,中国的君主开始使用“皇帝”的名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君主都能用,这里面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首先,必须是大一统王朝的君主才能称“皇帝”,即使没有“大一统”,也要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以后,才能称...

多尔衮真娶了孝庄太后吗?历史上是怎么记载的?
答:应当指明,虽然清朝是中华正统王朝,但是毕竟是少数民族,而且刚刚入关,仍保留了少数民族风气,和中原文化难免格格不入。比如清朝的官方文字是满文,诏书的写法也是先满文,后翻译为汉文。这就出现了翻译问题。根据《满文内国史院档》所载的满文原文诏书来看,最开始的“皇叔父摄政王”满文写为&...

隋唐历史
答:在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据推测,在全组建筑四周可能有廊庑围成庭院。麟德殿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丰富。除了大明宫,唐长安的西内太极宫为朝会大宫,以凹字形平面...

各个朝代黄袍的颜色
答:相应的对于之前朝代的德行进行了修改虞土、夏金、殷水、周木,这种理论刚提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很受重视,直到王莽的新朝。由于王莽名义上是接受的禅让,所以为了给自己政权的正统性找到支撑点,王莽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理论,在刘向的理论中同样将秦朝给撇掉了,汉直接继承的周朝,木生火,所以汉朝...

大家告诉我肖氏的来源,高赏金
答: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

清代历史上的多尔衮是不是真的娶了孝庄太后?
答:应当指明,虽然清朝是中华正统王朝,但是毕竟是少数民族,而且刚刚入关,仍保留了少数民族风气,和中原文化难免格格不入。比如清朝的官方文字是满文,诏书的写法也是先满文,后翻译为汉文。这就出现了翻译问题。 根据《满文内国史院档》所载的满文原文诏书来看,最开始的“皇叔父摄政王”满文写为“doro be aliha han i 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