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如何收拾凌驾于盟军之上的蒙哥马利?

作者&投稿:才旦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盟军攻克巴黎后,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威尔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分歧?~

盟军攻克巴黎后,欧洲战争的结束已近在眼前。但此时蒙哥马利同以艾森豪威尔为代表的盟军最高统帅部和美国陆军部门之间却开始出现了重大的意见分歧。蒙哥马利主张以巴黎为中心,集中主力向东北方向挺进。目标是在比利时建立一个强大的空军基地,在冬季到来以前攻下法、德边界的鲁尔,摧毁德国的军事工业。他计划在该次战役的西翼作战由第21集团军群负责,东翼的行动由12集团军群负责,而由法国南部出发的龙骑兵直掏南锡和萨尔。蒙哥马利主张应该确定主力方向以及在主攻地区确保强大的兵力,以便迅速获得决定性战果。
艾森豪威尔则主张采用“宽大正面”战略,以塞纳河为基地,向北起海牙、南至瑞士边界的正面开阔地上的莱茵河各重镇出击,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蒙哥马利指出若采用全线挺进、全面出击的宽大正面战略,进攻就不会有力,以至最后非停止不可,这样会给德军以喘息机会,将战争时间拖延。虽然蒙哥马利极力争取,但由于艾森豪威尔是盟军最高统帅,他的意见终得实施。

担任主攻任务的美军伤亡较大,英军次之,这便引起了美国方面,尤其是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对蒙哥马利的不满。为配合最后在美军阵地进行突破的“眼镜蛇”闭幕,7月底,蒙哥马利命令第2集团军重新集结力量,将主力从最左翼转移至最右翼的科蒙。

1944年9月,由蒙哥马利倡导的“市场花园行动”失败,空降部队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总司令做了深刻的反省,他认为既然批准了蒙哥马利的计划,自己就应该承担一切责任,而不是推卸责任。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此次行动的失败,蒙哥马利一意孤行、贪功冒进,应负主要责任。但他毫无自我批评的意思,更有甚者,他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其他人。同时,他对艾森豪威尔越来越不尊重,是整顿“军纪”的时候了。



蒙哥马利“嚣张”的背后,少不了丘吉尔的“支持”。

要说清这个问题,恐怕要从美军参战说起。作为在欧洲一直坚持与德国对抗的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其中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在丘吉尔看来,英国的崛起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但他也不愿意美国主导欧洲的政局。

首先,“阿拉曼战役”的胜利,确实让英国找到了当“老大”的感觉,而蒙哥马利也借此战赢得了其军事生涯的最高荣誉,成为英国人家喻户晓的英雄。更让丘吉尔高兴的是,他们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就是要建立强大的“大英帝国”。



其次,为了保住“老大”位置的最好方法,就是压制美军的风头。在进攻突尼斯、西西里岛、意大利的战役中,英国人摆出一副“久经沙场”的架势,将新参战的美军当成“配角”,自己捞取最大的功劳。但事实上,这都是需要实力作保障的。

美国人十分清楚英国人的“小计俩”,只是碍于情面没有明说。但将“荣誉视为生命”的巴顿却丝毫不留情面,处处与蒙哥马利“争功”,美军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美国高层也意识到要逐渐地摆脱英国人,成为同盟国的“老大”。英、美两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尤其是诺曼底战役期间,蒙哥马利常与艾森豪威尔“唱反调”,要更多的部队指挥权,要更多的补给。终于,在一片呼吁中,艾森豪威尔亲自接管了盟军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这让丘吉尔看到了“危险”,晋升蒙哥马利为元帅,继续“缠斗”。

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总司令处处维护内部团结,对蒙哥马利和丘吉尔的“步步紧逼”,常常做出让步。蒙哥马利挂元帅衔后,更不把盟军司令部看在眼里,盟军的各国将领对此十分反感,甚至英国人自己也觉得他的“嚣张”得非常过分。



艾森豪威尔对蒙哥马利的“过分”要求,越来越没有耐性了。

随着盟军的不断推进,艾森豪威尔将总部迁往凡尔赛,并召开自登陆以来最大一次军事工作会议。23位各国将领参加,但唯独蒙哥马利不参加,他傲慢地认为自己是元帅,级别不对等,他想以此凌驾于盟军司令部之上。

还有一层意思是,由于他的霸道,在盟军将领中早就引起了不满,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他的言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甚至没有一个人支持他,这么尴尬的场面,还是不去的为好。



不去参加会议,并不影响他对盟军制定的计划提出意见,尤其是对艾森豪威尔“指手画脚”,根本不把这个盟军总司令看在眼里。过分的是,三番五次的要求将地面部队的指挥权交给自己。艾森豪威尔终于看不下去,决定 “还以颜色”。

市场花园行动的惨败,蒙哥马利非但不认识错误,而且将一切责任归咎于其他兄弟部队的不配合,尤其指责美军部队缺乏协作精神,并再次要求掌握盟军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艾森豪威尔随即通知他,职务调整由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定夺。



对于艾森豪威尔的“硬气”,蒙哥马利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一旦上报,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是不可能撤换艾森豪威尔的,而他将彻底丧失指挥权。这位元帅终于放下骄横的架子,表示服从艾森豪威尔的指挥。

但好景不长,仅过2个月,蒙哥马利的“老毛病”又犯了,否定艾森豪威尔制定的作战计划,并又一次提出由他指挥盟军地面部队。不久,盟军总部一纸解除职务的电文,放在他的面前,他顿时傻眼,急忙道歉,并再次表示效忠艾森豪威尔。



当然,马歇尔、罗斯福等人都清楚蒙哥马利的背后由丘吉尔撑腰。为了彻底打击英国人的“嚣张”气焰,艾森豪威尔被晋升为五星上将,与蒙哥马利平级。这下,蒙哥马利不再那么骄傲,与美军的摩擦也少了许多。

蒙哥马利急于建功立业,巴顿不给机会。

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盟军措手不及。为了应付危局,将突破点以北的美军部队,交由蒙哥马利指挥,并再次任用他为盟军陆军总司令。但是对艾森豪威尔来说,却是一件难堪的事情,因为他刚接管盟军地面部队,就遭遇德军反扑。



幸亏有好友巴顿的及时相助,率领部队向巴斯托涅突击,并稳住了阵脚,为盟军稳固战线,并逐渐扭转局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看来,关键时刻还是需要朋友的帮助,巴顿关键时刻不计较个人得失,艾森豪威尔感动不已。

阿登战役结束后,艾森豪威尔又接任了盟军地面部队的指挥,原属美军的部队陆续归建,不死心的蒙哥马利派其参谋长就如何突破莱茵河,与艾森豪威尔讨价还价。艾森豪威尔终于明白了英国人是担心抢了他们突破莱茵河的头功。



他对英国人只顾自己,不顾大局的想法十分气愤。他十分蔑视的告诉对方,美军不会拿士兵的生命去争取“虚头巴脑”的荣誉。最终,经过两国最高统帅决定,由英国人率先渡过莱茵河。

艾森豪威尔只得服从命令,但是巴顿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在荣誉面前没有让与不让的问题,更何况对方是他讨厌的蒙哥马利。于是,1945年3月22日深夜,巴顿的第5师一举突破蒙哥马利吹嘘的“莱茵河天堑”。



尽管艾森豪威尔对巴顿擅自行动有些不满,但一想到丘吉尔在24日祝贺蒙哥马利强渡莱茵河战斗胜利的消息,比巴顿晚了整整一天,闹了一个国际大笑话,他就由衷地高兴。有巴顿在,休想有人与美国人争功。

当然,蒙哥马利的做法,是能够理解的,但是一味的摆谱和蛮横,不但显得“小家子气”,而且常因没有得逞,成为众人的笑柄。

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一次就是告诉蒙哥马利,职务调整是由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定夺,让蒙哥马利觉得应该尊重一下这位统帅;第二个次直接将解除职务的通知书放到这位将军的面前。

在进攻莱茵河的时候,蒙哥马利吹嘘莱茵河的进攻难度,并说只能由英军才能攻打下来,由于压力艾森豪威尔只能让蒙哥马利先进攻,但是艾森豪威尔的好友巴顿提前一天进攻莱茵河并取得了胜利,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首先就是艾森豪威尔升职为五星上将,与他平级,这样化解他的高傲,在就是巴顿出其不意在之前就破了莱茵河天堑,让蒙哥马利很难看,慢慢的就把他给征服了。

因为艾森豪威尔这样的人能力真的是太强了,他所做出的事情真的是让人佩服,所以蒙哥玛丽最后也不得不佩服这位艾森豪威尔。

阿登战役企图绑架盟军总司令 阿登战役中的巴顿将军
答:此前,纳粹德国的情报部门已经得知,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住处和盟军总部相隔仅有50多公里,每天他都要乘坐吉普车往返于两地之间。长期为艾森豪威尔将军开车的是一位名叫凯·萨玛斯贝的女司机,车上仅仅有几名副官伴随左右。绑架小组的任务就是在途中的一个僻静处,拦截艾森豪威尔的吉普车,并将艾森豪威尔转移到他们的卡车上。指令...

艾森豪威尔是怎样挺进北非战场的?
答:1943年1月底至2月,隆美尔部经费德、加夫萨向卡塞林发动钳式攻势,费雷登道尔的美国第2军在塞林蒙受重大损失。艾森豪威尔急调巴顿任第2军军长。在盟军的强烈攻势下,钳形攻势结束。隆美尔部向梅德宁进攻失败之后,隆美尔认为再战无益,于3月9日报病回国,由阿尼姆代替指挥。根据艾森豪威尔批准的突尼斯作战...

为什么说艾森豪威尔是指挥盟军的不二人选?
答:1942年6月,德国在欧洲、非洲战场上的攻势凌厉,盟军处在最艰难的时期。按照“先欧后亚”战略,艾森豪威尔以英国为中心建立前进基地,在欧洲西北部登陆的战略构想,得到了罗斯福和马歇尔的认可,并担任欧洲战区司令官。这样的任命尽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对艾森豪威尔的人品、军事素养,尤其是协调能力,大家...

“市场花园行动”失败,艾森豪威尔为什么要替蒙哥马利背黑锅?
答: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有重大军事行动,盟军的所有补给只得先紧着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使用。无形之中,限制了美军的行动,从而将盟军的攻击节奏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手里。此计划一出,立刻遭到美军将领们的反对。双方据理力争,艾森豪威尔只得继续“和稀泥”。不过他倾向于蒙哥马利的计划,因为地面部队进攻过于...

艾森豪威尔对战德军时的部署和结局是什么?
答:盟军挫败莫尔坦反攻后,发现可在法莱斯形成对德军的包围圈。艾森豪威尔命令实施围歼德军的作战计划。自8月8日起,盟军通过机动兵力从北、西、南对法莱斯形成包围态势。直至20日,德国被俘5万,死亡1万。诺曼底战役至此结束,德军损失约40万人,盟军损失约21万人。

在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的统一指导下在法国北部的什么地方发起猛烈反击...
答:1944年为了策应苏军在欧洲战场上的攻势,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达成协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2战场,由艾森豪威尔将军担任盟军总司令指挥这一次行动。1944年6月6日6:30。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开始登陆行动。300万盟军潮水般发动猛烈攻势,占据了诺曼底一带海岸线。为成功开辟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

在盟军拟制的作战计划中,艾森豪威尔加入了哪些“霸王”纲要?
答:早在1943年3月,盟军就在伦敦成立联合参谋机构,研究和拟制欧陆作战计划。艾森豪威尔在计划的基础上主持制订的“霸王”作战纲要包括:在诺曼底海岸登陆并破敌军的防御阵地;用两个集团军群实施正面追击,重点是在左翼取得必需的港口,进逼德国边境并威胁鲁尔,右民办要同从南面进攻法国的兵力相连接;取得比利时...

艾森豪威尔的评价及二战中的作用
答:为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还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的.但由于政治军事等种种原因,在欧洲盟军内部艾森豪威尔使用所谓”平衡政策”,把大批的后勤补给交给了根本不会作战的英军,并且在战争中对愚蠢的蒙哥马利言听即从,造成了欧洲盟军巨大的无谓伤亡.大大的延迟盟军解放欧洲的速度.英军的无能表现在二战仅仅强于意大利...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的个人演说
答:1.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的“登陆日演讲”——反攻动员令:各位联合远征军的海陆空战士们:你们马上就要踏上征程去进行一场伟大的圣战,为此我们已精心准备了数月。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你们,各地热爱和平的人们的期望与祈祷伴随着你们。你们将与其他战线上的英勇盟军及兄弟一起并肩战斗,摧毁德国的...

盟军攻克巴黎后,蒙哥马利同艾森豪威尔之间有何重大意见分歧?
答:向北起海牙、南至瑞士边界的正面开阔地上的莱茵河各重镇出击,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蒙哥马利指出若采用全线挺进、全面出击的宽大正面战略,进攻就不会有力,以至最后非停止不可,这样会给德军以喘息机会,将战争时间拖延。虽然蒙哥马利极力争取,但由于艾森豪威尔是盟军最高统帅,他的意见终得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