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作者&投稿:习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古人推算和确定二十四节气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叫等分法,将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即365.2422日/24=15.218日,即每两个节气的间隔,平均为15天;另一种叫“定气法”,由于太阳在黄道上每天移动的快慢不均匀,冬至前后移动快些,夏至前后移动慢些,这样,均分法就不尽合理,古人创造了用定气来规定节气的具体日期,使春分、秋分排在昼夜平分这一天,将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分作二十四段,分配在阴历十二月里,每月月首称“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个节气,月中称为“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等十二个节气.

西汉。

二十四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扩展资料:

中国的日历有两个,一个是公历,也就是国际上通用的日历;另一个是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历法。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长期农事耕作经验的具体体现。

二十四节气有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结合了气象学和天文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已经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即以黄道升交点春分点为起点0度(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一般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夏代。

最早的历法是“夏历”,相传是夏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西汉时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部分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至今,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后,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早在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这是一件顺天理、应地气的工程。我们期待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早日成功,期待东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绽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历二十四节气



西汉。

节气最早出现在商代,到西汉首次出现了24节气。

据现流存下来的文献记述,商代时,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代时,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

汉代时,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也是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二十四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先秦时期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含义如下: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惊醒冬蛰。春分:昼夜平分。清明:天晴草茂。谷雨:雨润百谷。

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饱满。芒种:麦类成熟。夏至:热夏来临。小暑:炎夏开始。大暑:全年最热。立秋:秋季开始。处暑:炎夏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秋分:昼夜平分。寒露:将要结冰。霜降:开始有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雪量增多。冬至:寒冬来临。小寒:开始寒冷。大寒:全年最冷。



二十四节气从大概从什么朝代开始出现的!
答:根据现有的资料看,二十四节气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起始于中国那个朝代?
答: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的24节气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是谁编造的节气歌呢
答:中国的24节气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歌是由中国勤劳朴实的农民根据节气时分和自然规律所编制的。相传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了《太初历》并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在当时,利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量黄河流域的日影最长、白昼最短的时间,并把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

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答:西汉。二十四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

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古人推算和确定二十四节气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叫等分法,将...

我国在立法上测定出24节气在???朝代,谁先回答采用谁!!!
答:应该是汉朝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即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是汉武帝的第七个年号的第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答:最早的历法是“夏历”,相传是夏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这是中国、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中国的24节气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是谁编造的节气歌呢?
答:《节气歌》的作者是邓平等制定的,公元前104年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邓平汉朝初期人,汉武帝时为官。汉朝时,中国历法开始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

24节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经过后人的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西汉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被正式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我们先看看24节气:分为四组...

我们的祖先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哪个朝代
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