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张老师给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某次聚会上,共有6个人参加,如果每次

作者&投稿:相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明在阅览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某次聚会中,共有6人参加,如果每两人都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小~

根据图表可得:当参加人数为2人时,握手次数为:1=12×2×1,当参加人数为3人时,握手次数为:3=12×3×2,当参加人数为4人时,握手次数为:6=12×4×3,当参加人数为5人时,握手次数为:10=12×5×4,…∴当参加人数为n人时,握手次数为:n(n?1)2.故答案为:n(n?1)2.

B 分析:如果有x人参加了聚会,则每个人需要握手(x-1)次,x人共需握手x(x-1)次;而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因此要将重复计算的部分除去,即一共握手: 次;已知“所有人共握手10次”,据此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设x人参加这次聚会,则每个人需握手:x-1(次);依题意,可列方程为: =10;故选B.

数学课上,张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DOG的平分线CF的、于点F,求证:AE=EF。
经过思考,小明给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ECF,所以AE=EF。
(1)小颖提出:如图,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依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点C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正确,在AB上取一点M,使BM=BE,所以AM=EC,连结ME,再用A.S.A证明ΔAME全等于ΔECF,所以AE=EF.(2)正确,延长BA,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M,使BM=BE,则AM=EC,连结ME,易证明ΔAME全等于ΔECF,所以AE=EF.(你没有画图,恨难理解.这题我恰好做过.建议你以后要配上图.这样更容易理解)

【问题情境】张老师给爱好学习的小军和小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
答:【问题情境】证明:(方法1)连接AP,如图②∵PD⊥AB,PE⊥AC,CF⊥AB,且S△ABC=S△ABP+S△ACP,∴12AB?CF=12AB?PD+12AC?PE.∵AB=AC,∴CF=PD+PE.(方法2)过点P作PG⊥CF,垂足为G,如图②.∵PD⊥AB,CF⊥AB,PG⊥FC,∴∠CFD=∠FDP=∠FGP=90°.∴四边形PDFG是矩形.∴DP...

有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
答:信任、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的,这位班主任显然不信任学生,因而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其效果适得其反。班主任工作应该遵循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上,学生才能听其言,做到老师的严格要求。

数学活动课上,老师拿出8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有如下所示数字:-5...
答:解:红色4个,绿色3个。

五一班的张老师再一次数学课中出了一道题,规定做对的2分,没做对0分...
答:楼上马虎了,既然是15余1,那么至少就是16个啊呵呵 题目问至少有几名同学的成绩相等,因为老师一共只提供了3中情况,而每个同学也只能3选1 那么就存在3中情况,以后的解答很好,就是最后马虎了。

五年一班张老师在一次数学课上出了两道题……
答:选C楼上的根本都不会是蒙的 恩2道题那么 每道题有3种可能性 所以一共九种可能性 那么假如只有9个人的话那么会有可能谁都不一样 如果有5*9 个人 那么可能都是只有5个人一样的 再多出一个人的话他肯定会和前面的5个人的一样 所以 有46 人就够了 ...

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分发彩纸,每组分了7张,多分了2张。
答:彩纸有33张。从题目可以看出,如果每组多分4张彩纸(7-3=4),则多需要18+2=20张,那么20/4=5(组),得出一共是5组,然后算出彩纸有33张。

关于三年级的数学趣题。快···~~~!
答:10、月历上的数学题 在趣味数学课上,张老师把一张月历贴在黑板上(如下图),笑着对同学说:“我们经常同月历打交道,它确实能给我们一些帮助。可是,你们知道吗?从月历上还能找到一些很有趣味的数学题呢!”接着张老师给大家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用一个正方形框出九个数,要使九个数的和等于...

数学学霸上线,鹿晗秒解的这道题,你用时多久
答:数学课上,班级里的女生显然对数学不感兴趣,毕竟体育系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老师在讲台上讲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从两个不同的车站出发,方向相同。乙在前,每小时跑八千米。甲在后,每小时跑十二千米。四小时后甲追上乙,请问两个车站相距多少千米。这是一道计算距离的题,虽然比较简单,但...

(1)问题探究数学课上,李老师给出以下命题,要求加以证明.如图1,在△A...
答:(1)问题研究,证明见解析(2)①证明见解析② 。 试题分析:(1)应用思路一:根据条件可以得出BM=CM=MA,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1=∠B,∠2=∠C,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求出结论。(2)①连接OD,CD,由圆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O=OD=OC=a,再由条件就可以得出△ODC是等边三角...

教育学论述题 在一次数学课上,张明问数学学老师:“为什么圆周率要等于3...
答:其次,从学生角度看,学生问问题说明其善于思考,或者说对数学感兴趣,他希望得到是“为什么”的解释,而不是“就是这样的”回答。教师将国家的权威压倒学生的问题上,会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短期来看他看似明白了,但这个问题会一直压抑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甚至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学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