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文章翻译成古文,300字以上的啊,可扩充。谢啊!

作者&投稿:厉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篇文言文 每篇300字左右 加翻译~

一。观潮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潮水最旺盛的时候。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越来越近,就出现玉做的城墙、雪山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 ,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操练检阅水军,数百艘战船分列两边;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人)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涛而被水淹没。 数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样的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艺。
在江岸东西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道路被数量众多的车马堵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的价格)比平时加倍的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个座位(所占)的空地也不容有。

二。核舟记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lòu)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将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都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各自具备各自的情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开启窗户观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按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
船的底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作者的名字,写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又刻了一个篆字的图章,写的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应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三。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四。闻鸡起舞
【古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抱歉,确实只找到四篇了

德行第一

一陈仲举礼贤

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⑦廨(xi ):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二鄙吝复生

周子居①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

「注释」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竟然。

「译文」

周子居(周乘)经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三汪汪如万顷之陂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

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领袖。

②造:拜访。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④弥日:整日。信宿:连住两夜。

⑤汪汪:水深广的样子。陂(b ēi ):池塘。

⑥器:器局,气度。

「译文」

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就告辞了;到黄叔度(黄宪)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 叔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四身登龙门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①,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②。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③。

「注释」

①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名臣,被宦官杀害。风格秀整:风度品德高雅正派。高自标持:指在道德操守方面对自己期许很高。

②名教:儒家礼教。

③登龙门:喻身价提高。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黄河流此地,两岸峭壁耸立,水位落差大。传说鱼游到此处,能跳过去即可成龙。

「译文」

李元礼(李膺)风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视甚高。以弘扬儒教,正定天下是非为己任。后辈的读书人到了李元礼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认为自己登龙门了。

五李元礼赞贤

李元礼(李鹰)尝叹荀淑、钟浩①曰:" 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②。"

「注释」

①荀淑:字季和,东汉人。钟皓:字季明,东汉人,归隐后收徒达千人。

②清识:高明的见识。尚:超越。至德:大德,高尚的品德。师:动词,指可为人师表。

「译文」

李元礼曾经赞扬荀淑、钟浩二人说:" 荀淑见识卓越,别人很难超过。钟浩道德高尚,足以为人师表。"

六真人东行

陈太丘诣荀朗陵①,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②,长文尚小③,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④,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 真人东行。"

「注释」

①陈太丘:陈寔(sh ),东汉人,曾作太丘长。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

②元方:陈寔长子陈纪字。将车:驾车。季方:陈寔次子陈谌字。

③长文:陈群字,为陈纪子,陈寔孙。

④叔慈:荀靖字,荀淑的儿子。慈明:荀爽字,荀淑的儿子。

「译文」

陈太丘(陈寔)去拜访荀淑,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着车,二儿子季方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孙子长文年岁还小,也坐在车里。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让三儿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儿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 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去了。"

七泰山桂树

客有问陈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家君:尊称别人的父亲,或者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荷:担负,承受。

②阿(ē):山脚。

③沾:浸润。

「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八难为兄弟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 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①。"

「注释」

①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是说兄弟二人才智不分高下。后世用" 元方季方" 、" 难兄难弟" 来赞扬兄弟才华俱佳。

「译文」

陈元方(陈纪)的儿子长文才华出众,他和叔叔陈季方(陈谌)的儿子孝先各自评论自己父亲的功德,一时争执不下,就到爷爷陈太丘那里问讯,请求公断。太丘先生说:" 元方是哥哥,但难说胜过弟弟;季方是弟弟,也难说不如哥哥。"

九舍生取义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③!" 巨伯曰:" 远来相视④,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人。

②胡贼:胡人,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③可:应该。

④相视:看望你。相,偏指一方。

「译文」

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胡人攻打这里。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今天可能没救了,你快点离开吧!" 荀巨伯说:" 我远道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这种弃义求生的事,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 胡人攻进城内,对荀巨伯说:"大军来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 荀巨伯答道:" 我朋友有病,我不忍丢下他一个人。我愿用我的生命换取他的生命。" 胡人听罢互相说道:" 我们这些无义之人,攻进的是有道之国啊。" 于是就撤兵离去了。这座城池得以保全。

十不失雍熙

华歆遇子弟甚整①,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②;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③,而二门之里④,两不失雍熙之轨焉。⑤

「注释」

①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遇:对待。整:严整,严肃。

②闲室:私室,家中。朝典:朝廷拜见皇帝的礼仪典制。

③恣:放纵。

④二门:两家。

⑤雍熙:和乐。

「译文」

华歆和晚辈相处很严肃。即使在家中,也仪态庄重,犹如朝见皇帝那样讲求规矩。陈元方兄弟却极随和,两家之间并没有因性格不同而失和。

十一割席分座

管宁①、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③,曰:" 子非吾友也!"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时人,不仕而终。

②轩冕:此单指车子。

③宁割席分坐:后人以" 管宁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断交。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十二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①。歆腊日尝集子侄燕饮②,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③,张曰:"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注释」

①王朗:字景兴,汉末魏时人,儒雅博学,官至司徒。推:推崇。

②腊日:年终祭祀的日子。燕饮:举行宴会饮酒,燕,同" 宴".

③张华:字茂先,以博学著称,官至司空,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译文」

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气度。华歆腊日那天曾召集子侄们宴饮,王朗也学着华歆那样做。有人把这事儿说给张华听,张华说:" 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表的东西,所以王朗和华歆的距离就更远了。"

十三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蚂蚁脚爪里的肌肉是一个效率非常高的“原动机”,比航空发动机的效率还要高好几倍,因此能产生相当大的力量。我们知道,任何一台发动机都需要有一定的燃料,如汽油、柴油、煤油或其他重油。但是,供给“肌肉发动机”的是一种特殊的燃料。这种“燃料”并不燃烧,却同样能够把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为机械能。不燃烧也就没有热损失,效率自然就大大提高。化学家们已经知道了这种特殊“燃料”的成分,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磷的化合物。这就是说,在蚂蚁的脚爪里,藏有几十亿台微妙的小电动机作为动力。这个发现,激起了科学家们的一个强烈愿望——制造类似的“人造肌肉发动机”。从发展前途来看,如果把蚂蚁脚爪那样有力而灵巧的自动设备用到技术上,那将会引起技术的根本变革,那时电梯、起重机和其他机器的面貌将焕然一新。现在我们用的起重机一般也是靠电动机工作的,但是作功的效率比起蚂蚁来可差远了。为什么呢?因为火力发电要靠烧煤,使水变成蒸汽,蒸汽推动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中间经过了将化学能变为热能,热能变成机械能,机械能变成电能这么几个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燃烧所产生的热能,有一部分白白地跑掉了,有一部分因为要克服机械转动所产生的摩擦力而消耗掉了,所以这种发动机效率很低,只有30~40%。而蚂蚁“发动机”利用肌肉里的特殊“燃料”直接变成电能,损耗很少,所以效率很高。人们从蚂蚁“发动机”中得到启发,制造出了一种将化学能直接变成电能的燃料电池。这种电池利用燃料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直接发电。它没有燃烧过程,所以效率很高,达到70~90%。

难死了!我是小学生!

请将下列文章翻译成文言文,谢谢!!!
答:门右一书柜,乃吾知识之来源。内有十二书,吾知与趣之源也。伴于日,师于学。然吾认其书阁为“智能”也。此为吾“独一无二”之阁也,吾爱之哉。自己把一些关键字或词挑出来,再用一些连词,比如“也、然、哉”等。太长的可以找关键断开,这样就成了。古文里3、9、12、49、81代表多数,“...

古文翻译
答: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探索它深奥的旨意。不知满足地多方面学习,力求...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1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67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古文翻译,,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个古文开头...

请翻译下面这段文言文
答:翻译: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

谁能帮我把下面的现代文翻译成古文?
答:你爸爸是不是教古文的老师啊,这麼有趣!概从前天始,秋雨沥沥,天气骤降,吾以为能耐寒也,盖不能受,故著长衫长裤。而粤人更甚,竟以毛衣耐寒...

请帮我把作文翻译成古文
答:初遇吊篮 某日,余归途于苑逢一叟,适贩吊篮,此余初识吊篮也。余问母曰:“吾可观之否?”母曰:“可。”余径趋之,临之而卧。母推之,乃曳曳,余卧之甚惬,若摇篮。余问母曰:“可贾之否?”母问叟曰:“其价几何?”对曰:“十三元,贾之若何?”母购之乃归而炊。余卧其上,使之...

哪位高人帮我把下面的内容翻译成古文
答:吾祖母身衰日渐,吾与其相隔甚远,少见。一日随父母探其身,吾推祖母之车玩乐于行,因时过,吾遂归行。但见其人独咽,心下生悲。忽觉察,随吾身者,日终渐离。现如有时则当陪于其身,吾日随其逝,觉察亏其者甚多,难以弥。虽尔有千金,人不在何以孝之。

哪位高人帮我把下面的内容翻译成古文 “我亲爱的外婆啊!您就这样匆匆地...
答:吾至爱之阿婆,尔飘然逝去,令人为之扼腕,手足无措。往昔种种,慈音笑颜,徒留于梦寐之间。吾思之良久,无甚词句,惟愿吾婆含笑九泉,佳信频传!

求 帮忙现代文翻译成古文,很简单的内容
答:余有志,欲破万卷书。以读书为乐也,不求甚解,一日,顿悟,方知美书中旨者,谓之得也。悲夫,悟以往之不慧,蹉跎岁月 涕零不已

跪求把这篇文章翻译成古文(文言文)
答: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吾当尽心竭力,以期徐图进取.望诸位支持,小生感激,皆融于今后行事之中.我尽力了,大概意思差不多,但是个别语句我改了改。由于你这片和现代贴得比较紧,且是演讲稿,所以我尽量改成古文中浅白一些的,以让受众能明白你在说什么。如果有不妥当,你再参考一下大家的意见。

把下面的文章翻译成古文,不要求很严格,像那么回事就好了,十分感谢。
答:五分确实少了一点,不过能帮到你就好了。原味太琐碎了。大概意思表达一下:二八花季,如春之息。恰如朝露,吾辈舞轻。是岁,春花如蜜,亦艳阳如织。虽路漫漫而吾辈何惧,必以上下索之。二八之际。天下为任,虽有琐碎,必以肩负之。二八之际。虽为黄口,当以雄心照吾辈。如炫之彩,绘吾青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