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介词省略句

作者&投稿:朱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的

我把这些编辑整理到一块啦^_^-----------------------------------------------省略句--------------------------------------------------------------- (一).省略句的古今异同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二).省略句的形式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做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简洁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部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⑴主语的承前省。

承前省的意思是,承接前面的成分,在后面省略。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⑵主语的蒙后省。

蒙后省的意思是:蒙借后面的成分,在前面省略。如: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⑶主语的对话省。

在对话时,根据具体的对话语言环境来省略。这种省略的灵活性最强。

①(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相比现代汉语还是要多一些,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⑴承上文谓语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⑵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有版本作“竖”)追之。⑶共喻省略。

就是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翻译:等到左公被抓投入东厂的监狱,史可法每天早晚(守候)在监狱的门外。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的大多是代词“之”。⑴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⑵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⑴省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⑵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⑶省略介词“自”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判断句----------------------------------------------------------- A.概念: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B.判断句式的古今不同点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C.常见的判断句式1.“……者,……也”表判断;主语后面“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吴广者,阳夏人也。④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⑤南冥者,天池也。⑥齐谐者,志怪者也。

⑦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2.“……者,……”表判断;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同样不用翻译,只直接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②粟者,民之所种。3.“……,……也”表判断;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用翻译。如:①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⑤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者也”表判断;不出现主语,只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用翻译。

如: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也可表判断;“者”、“也”都不用,即“……,……”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语谓语之间加“是”。

这种判断句式常常称作意念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粮之国,不可信。③此亡秦之续(老路)耳。

6.“……,。

2. 谁有大约100句文言文的省略句例子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字串3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

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二)谓语省略 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

1、承前省。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2、蒙后省。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对话省。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三)宾语省略 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如: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语省略 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五)介词省略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介词“于”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省略。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

今臣至,大王。

3.

1、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2、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4、主谓倒置句、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6、定语后置句、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7、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 文言文 省略句多少种类型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①旦日,客从外来,(我)与(客)坐谈。(((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二、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转·曹判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三、省略宾语。(1)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2)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四、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初中文言文省略句中省略介词“以”的例句。
答:七年级下册 狼 课文中,“屠惧,投以骨。”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复投之 句中省略了以骨,全句应是“复投之以骨”

文言文省略句的特点
答:【特点】主语/蒙后省略。 附: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下面省略句补充完整,体会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 【解析】从省略的对象看,有省主语的,有省谓语的,有省动词或介词宾语的,还有省略介词的。从省略的方式看,常见的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几种
答:(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

初中文言文省略句省略宾语
答: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此)忠之属也。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便要(渔人)还家。(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急湍甚(于)箭。(5)省略量词:孔子...

问判断文言文省略句的方法
答:(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省略句的几种形式
答:省略句(一)主语省略 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1.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型
答:3. 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是什么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他们的特点分别为: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答: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3、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4、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在句子中...

文言文里什么是省略句,什么是被动句,倒装句
答:省略句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的句式,如一鼓作气,再(鼔)而衰,三(鼔)而竭 被动句是以 为,于,为。。。所表示的有标志被动和无标识被动,如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倒装句是指宾语后置 忌不自信 (信自)主谓倒置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定语后置 尝贻余核舟一 (一核舟)介...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是什么?
答: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一、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二、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宾语。 5.省略介词“于”。四、主谓倒置句、这种情况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