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的?

作者&投稿:苌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中省略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有什莫意义.怎样解释????~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属于文言语法知识。它与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汇知识一起,是学习和掌握好文言文的根本途径。文言所固有的这些特点,被称为“文言现象”。
  掌握文言语法知识并不难,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与现代汉语语法差别不大,只是一些用于判断或被动的词不同而已。比较难一点的是倒装句。
  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学好文言倒装句的前提是,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必须牢固,做到能轻而易举地分析现代汉语不同类型的句子,才能在文言句中找出句子成分,并根据句子成分所处位置的特点,知道它的倒装结构。
  例如,见到这样一个文言句:“莫之听也”,根据已经掌握的文言词汇知识,按词义可理解为:没有人、他(的)、听(听从)。但会发现它们的排列不“正常”,仔细分析,“没有人”是主语,“听”是谓语中心动词,“他(的)”才是宾语,意思是:没人听从他的话。原句把宾语“他的话”放到了谓语中心词前面,就是文言现象,也就是提问中说到的“宾语前置”。
  学会文言语法知识并不难,多读,不要过于依赖辅助资料,尽量不看“译文”,自己多做“翻译”训练,并不需要耗用很多精力。‍

我把这些编辑整理到一块啦^_^
-----------------------------------------------省略句---------------------------------------------------------------
(一).省略句的古今异同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二).省略句的形式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做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简洁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部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⑴主语的承前省。
承前省的意思是,承接前面的成分,在后面省略。如: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⑵主语的蒙后省。
蒙后省的意思是:蒙借后面的成分,在前面省略。如: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⑶主语的对话省。
在对话时,根据具体的对话语言环境来省略。这种省略的灵活性最强。
①(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相比现代汉语还是要多一些,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⑴承上文谓语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⑵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有版本作“竖”)追之。
⑶共喻省略。
就是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翻译:等到左公被抓投入东厂的监狱,史可法每天早晚(守候)在监狱的门外。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的大多是代词“之”。
⑴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⑵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⑴省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⑵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⑶省略介词“自”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判断句-----------------------------------------------------------
A.概念: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B.判断句式的古今不同点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C.常见的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
主语后面“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吴广者,阳夏人也。
④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⑤南冥者,天池也。
⑥齐谐者,志怪者也。
⑦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2.“……者,……”表判断;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同样不用翻译,只直接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②粟者,民之所种。
3.“……,……也”表判断;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用翻译。如:
①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者也”表判断;
不出现主语,只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用翻译。如:
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②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也可表判断;
“者”、“也”都不用,即“……,……”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语谓语之间加“是”。这种判断句式常常称作意念判断句。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粮之国,不可信。
③此亡秦之续(老路)耳。
6.“……,为……”表判断;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7.特定副词表判断;
用“乃、则、当、系、即、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这类副词可以直接解释为“是”。还可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黄山当生平奇览。
⑤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⑥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⑦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
8.“是”表判断;
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这种义项开始比较晚,并且很少见。如: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汝是大家子。
-----------------------------------------------------介词结构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1、行者休于树,负者歌于途 。“于树,于途”就是介宾短语后置。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 “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语文中的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怎么区分?
答:1、宾语前置 2、判断句 3、省略句 4、状语后置

古文中省略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有什莫意义.怎样解释...
答: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文言文句式怎样判断
答:《语文科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及翻译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

语文文言句式判断方法
答:(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

文言文解答技巧!如何掌握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答:被动句。顾名思义,就是表示被动的句子,标志词有“见”“为”“被”“于”。当然也有不带标志词的被动句,这时我们同样需要依靠句意来进行判断。省略句。文言文中通常会对主语或者上文提到的内容进行省略,这时我们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倒装句。这个是...

文言文省略句的特点
答:【特点】主语/蒙后省略。 附: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下面省略句补充完整,体会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 【解析】从省略的对象看,有省主语的,有省谓语的,有省动词或介词宾语的,还有省略介词的。从省略的方式看,常见的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

文言文的句式怎么判断
答: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

文言文的基础句式和怎么判断以及文言基础知识?
答: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如“甚矣,汝之不惠”。省略句则是省略了主语、宾语或谓语等成分的句子,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判断文言文的句式,需要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来分析。首先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然后根据...

文言文的省略宾语人现象
答:附带还要谈一点,文言文还有把专有名词省掉一截的现象。 如:“赏句类陶渊。” (孟郊《寄陕府郑给事》)(像陶渊明那样欣 赏诗句)这种省略现象虽不足为训,但阅读古书时不可不注意。 2.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的 我把这些编辑整理到一块啦^_^---省略句--- (一).省略...

判断句文言文标志
答: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