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系列有哪些

作者&投稿:丹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有哪些?~

中国的文学大师有:罗贯中、杜甫、韩愈、白居易、巴金等等。
1.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4.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5.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贯中
百度百科-杜甫
百度百科-韩愈
百度百科-白居易
百度百科-巴金

  这样的名家简直就是浩如烟海,在这里为你奉上最有代表性的十四个人,请你参考:
  第一讲 中国现代最苦痛的灵魂:鲁迅
  一、“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三、《阿Q正传》:中国民族的自画像
  四、杂文:掷向中国社会的匕首与投枪
  五、今天,鲁迅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第二讲 知识分子人格分裂的悲剧:郭沫若
  一、“我以前所写的东西,应该全部烧掉”
  二、《女神》: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三、不可以选择什么:反思郭沫若
  第三讲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巨匠:茅盾
  一、“一生最大的荣耀”
  二、《子夜》:中国三十年代的都市风景线
  第四讲 世纪的良知:巴金
  一、“掏出自己鲜红的心”
  二、《激流三部曲》:不死的青春
  三、一部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
  第五讲 市民文学的杰出代表:老舍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骆驼祥子》:撕裂的人生悲剧
  第六讲 在戏剧王国中永生:曹禺
  一、“把你心灵中的宝贝交出来”
  二、“我写的是一首诗”:《雷雨》
  第七讲 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
  一、“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二、边地风情的长轴画卷:《边城》
  第八讲 与悲剧命运抗争:丁玲
  一、“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二、莎菲女士是丁玲?
  三、褒贬丁玲其人其文
  四、丁玲现象启示
  第九讲 毁誉褒贬之间:周作人
  一、“叛徒”和“隐士”
  二、苦与涩: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三、毁誉褒贬之间:周作人的是非功过
  第十讲 天才奇女:张爱玲
  一、“出名要趁早呀!”
  二、人性的深度沉沦:《金锁记》
  第十一讲 浪漫与才情:徐志摩
  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觅惟一灵魂之伴侣”
  二、“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第十二讲 文化昆仑:钱锺书
  一、“你既然认识了蛋,何必去认识生蛋的母鸡呢”
  二、讽世人生奇书:《围城》
  第十三讲 中国现代的名士:郁达夫
  一、“我要的就是爱情!”
  二、青春期的自我暴露:《沉沦》
  第十四讲 “双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
  一、“绅士的演讲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二、六朝如梦鸟空啼:《京华烟云》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朱自清简介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逝世后,魏巍灵堂设北京军区大院里,2008年8月26日起接受公众吊唁.遗体告别仪式于2008年8月3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刘心武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肖复兴简介

  肖复兴(即萧复兴),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沧县,1947年生于河南信阳,在北京长大,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居北京.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

  他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又名《中学生梦幻曲---一个女生的日记》》,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 、《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报告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近著有《音乐笔记》、《音乐的隔膜》、《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纸的生命》、《遥远的含蓄》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小溪巴赫》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到天堂的距离》.较近的作品还有长篇回忆录式的纪实文学《黑白记忆》和散文集《蓝调城南》.散文《拥你入睡》被选入北京版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宽容是一种爱》人选2006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生命的平衡》入选2007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代表作:

  线上作品阅读 报告文学 《啊,老三届》《当金山的母亲》

  中短篇小说 《面的司机》《今冬无雪》《远在天边》《影壁》

  肖复兴,北京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1982年赴北大荒插队务农,大学毕业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新体育》编辑.1978开始发表作品.《人民文学》副主编.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我叫儿子写作文》上有大量的他的作文.

  还著有《一幅画像》(现被选为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

  铁凝简介

  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陈忠实简介

  陈忠实,一个厚积薄发的作者,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该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自然情况: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陈世旭简介

  陈世旭,男,汉族.1948年1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4年9月初中毕业往赣北农场务农.1970年由九江县委宣传部借调从事新闻报道.

  1977年12月调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1979年创作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由《十月》杂志推荐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学习.1981年调江西省文艺研究所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及研究.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1987年毕业,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任江西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1991年转为文学创作二级职称,1993年晋升为文学创作一级.

  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2000年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现任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

  创作作品 先后出版长篇小说《梦洲》、《裸体问题》、《将军镇》、《世纪神话》、《边唱边晃》、《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等以及《风花雪月》、《都市牧歌》、《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陈世旭卷》等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多部.发表有关先秦诸子文论、中国小说史及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数十篇并有多篇被转载.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

  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惊涛》获全国第四届优秀短篇小说奖,《马车》获全国1987年-1988年优秀小说奖,《镇长之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等.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 》,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新文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系列有哪些
答: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

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姓名和简介
答: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又名《中学生梦幻曲---一个女生的日记》》,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 、《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报告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

作者萧红的简介
答: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

介绍几个当代文坛大师及其写作风格
答:朱自清 文风属于清雕型的,缜密细腻,有一种委婉的语调与特殊的风彩,犹如月下品箫,幽隽温雅而满蕴诗意,故而有人将他的散文概括为“月下人生”。在语言上他采用提纯过的口语,颇见功力,因此杨振声评述他的艺术风格是“腴厚从平淡中来” 。周作人 他的散文以其简约亲切、平和冲淡的闲适风格,在现代...

新文艺·现代艺术大家随笔:倪贻德艺术随笔目录
答:在新文艺的探索中,现代艺术大师倪贻德留下了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艺术随笔。他的文字如同一幅幅艺术画卷,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首先,序章《秦淮暮雨》如同一首淡淡的诗,引领读者进入他艺术的起点。接着,他以《秋夜书怀》抒发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对生活与艺术的交织有着深刻洞察。《艺术...

中国的文学大师有哪些?
答:中国的文学大师有:罗贯中、杜甫、韩愈、白居易、巴金等等。1.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

鲁迅简介
答: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 资料
答:[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