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新探

作者&投稿:汤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解决资源保障问题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找矿发现有巨大潜力。但新时期,旧的体制机制已经打破,新的体制机制尚需探索完善,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大的状况,找矿难度日趋加大,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础地质薄弱
面对急剧增加的资源需求,基础地质工作准备不足。地质填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战略性矿产勘查、水工环等区域性调查工作相对滞后。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重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基础资料严重不足。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重点成矿区带覆盖率仅为33%,制约了找矿工作的突破;油气新区、新领域、新层系缺乏系统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缺乏新靶区,可供勘查的后备基地严重不足,后续勘查处于“等米下锅”状态;大批呆滞资源难以利用,综合利用技术亟待突破。因此,必须加强对基础工作的部署,迅速改变基础薄弱的状况,为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夯实基础工作。
二、投入规模小布局散
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矿业权等资源配置严重分散,进行矿产勘查的大型企业不多,在国内外矿产勘查抗风险的能力不强,风险勘查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勘单位不具备风险勘查的能力,以矿业权、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为基础实现资本化运作的意识不强。中央财政各类专项缺乏统一部署,中央与地方缺乏统筹协调,商业性矿产勘查处于游离状态,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业权配置零散。必须加强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与战略性矿产勘查。统筹部署中央与地方地质调查,形成中央各项地质工作、中央和地方地质工作“一盘棋”。
三、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地勘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旧的体制机制被打破,地质工作新的机制尚未形成。地勘单位改革没有到位,勘查开发一体化进程缓慢,勘查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形成。矿业权市场建设还不完善,矿产勘查开发中的重要经济关系尚未理顺,矿业权管理与地勘队伍改革发展联系不够。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脱节,未能充分调动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亟待建立勘查技术与资本有效结合的新模式,探索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调动中央、地方、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投入矿产勘查,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四、投资环境和工作环境亟待改善
矿业权出让不规范,片面追求出让价款。矿业权炒作投机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区块长期圈而不探,违背地质工作规律,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恶化了矿业投资环境。矿业资本市场不完善,风险勘查板块尚未建立,矿业权评估等中介市场不规范。地质找矿野外工作环境差,装备落后,待遇低,工作条件亟待改善。随着矿产勘查投入的多元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国家风险勘查投融资与财政补贴制度,完善矿产勘查投入和收益分配制度,地质勘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矿产勘查项目收益分配,形成找矿激励机制,保障投资者、勘查单位、找矿技术人员的利益,调动地勘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五、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核心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队伍规模偏小,特别是能够长期在野外一线工作的业务骨干严重不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匹配,工种不配套,调查研究能力特别是野外调查能力薄弱。缺少油气、物探等专业调查队伍,海洋地质调查队伍薄弱。专业人才断层严重,国际地学人才、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匮乏。地方公益性队伍尚未建实建强,关系有待理顺,保障条件不足。地勘单位改革不到位,尚未形成合格的市场主体。因此,需要加快建实建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进一步提高地质调查能力,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培育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勘查企业。

( 国土资发 [2001]56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 ( 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地质勘查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 [1999]37 号) 精神,促进地质勘查事业的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对属地化后地质勘查队伍的指导,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现就地质勘查队伍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若干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地质勘查队伍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地质勘查工作是保证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地质勘查队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进入 21 世纪,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地质勘查队伍承担着推动地学发展,提高国土地质研究水平,解决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严重不足,保护和治理地质环境的繁重任务。
根据国办发 [1999] 37 号文件的要求,原地矿部门地质勘查队伍和有关工业部门的部分地质勘查队伍相继进行了属地化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企业化经营。总的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属地化后的地质勘查队伍十分重视,并给予很多关心和支持,文件规定的六项优惠政策基本落实,工作进展顺利。但必须看到,地质勘查队伍在推进企业化经营方面进展还很不平衡,经营性地质市场整体上尚未建立,多年积累的队伍臃肿、设备陈旧、历史欠账多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职工思想还不安定。要精干并稳定一支技术素质较高的地质勘查队伍,把地质勘查单位逐步改造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实体,妥善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工作,确保离退休人员安度晚年,任务仍十分艰巨。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地做好相关工作。要指导地质勘查队伍认真抓好改革和发展工作,按照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活动分开的基本原则,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勘查新体制,充分发挥地质勘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前期服务、全过程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的多种功能,促进地质勘查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切实搞好地质勘查队伍结构调整,扩大地质勘查服务领域
搞好地质勘查队伍结构调整,扩大地质勘查服务领域,是当前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地质勘查队伍必须增强紧迫感,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主动做好结构调整,力争尽快在扩大服务领域方面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切实抓好观念的转变工作,要牢固树立地质勘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二是从战略的高度合理确定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矿产勘查开发工作、工程勘查施工、多种经营等产业的规模,调整好队伍结构。三是正确处理好地质勘查工作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活动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协调方面的关系,通过双向互补,互相促进,实现持续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地质勘查队伍专业齐全配套、占有大量地质信息资料的优势,在巩固原有工作领域的基础上,围绕矿产资源勘查,特别是紧缺矿产和非传统矿产勘查; 生态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 城市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 地质环境和灾害监测; 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 走向国外勘查,开发境外矿产资源; 海洋地质调查评价; 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医药地质以及各类地质信息服务等,着力抓好基础性工作,积极争取项目,不断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着力抓好省级精干地质勘查队伍的组建工作
保留一支素质较高、精干的地质勘查队伍,是贯彻落实国办发 [1999] 37 号文件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保留这支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勘查队伍在深化改革中,要依据地质勘查任务的需要,合理确定地质勘查队伍规模,并通过组建地调院,建立起以承担国家和地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为主的骨干队伍。当前,多数地方已批准了地调院的 “三定”方案,组建地调院工作普遍取得很大进展; 同时部分地方还组建了不同形式的资源性公司,建立起以承担经营性工作为主的精干地质勘查队伍。由于这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政策扶持并具备相应的物质保障,因此,完成这项任务还需要有一个探索过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勘查队伍要结合实际,继续抓紧抓好精干地质勘查队伍的组建工作,并积极争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继续在经常性经费、装备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对精干地质勘查队伍的具体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运行机构等,可进行不同形式的大胆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国土资源部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这支队伍的改革和发展。
四、加快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步伐
积极推进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增强地质勘查队伍生存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工作非常重视,考虑到地质勘查单位的困难和问题,确定企业化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并允许地质勘查队伍在企业化过渡期间继续享受事业单位有关政策。地质勘查单位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过渡期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尽快完成企业化任务。当前应努力抓好以局为单位的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突出主业的发展、核心业务能力的提高; 积极探索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积极争取国有资产部门授权经营,并大胆探索和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形式; 鼓励地质勘查单位通过组建资源性公司等形式,挖掘矿业权资产的价值,集中优良资产,融入社会资本市场,多方筹集资金,实现跨越式发展; 切实抓好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减少冗员。
五、推动科技进步,加强队伍业务建设
地质勘查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推动科技进步,关系地质勘查队伍的长远发展。加强地质勘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认真抓好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工作要突出重点,充分挖掘有科技成果的潜在价值,搞好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工作,变技术优势为经济优势; 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适用、高新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对地观监测能力、地面和深部探测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信息处理和交换能力、实验分析测试能力; 加快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有选择地发展具有行业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用好、用活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项推进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推进科技进步,人才是关键。要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技术业务精、懂经营、善管理、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要通过竞争,建立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成长的机制和制度,不断提高地质勘查队伍整体综合素质。
六、加快地质勘查对外开放的步伐
实施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为地质勘查队伍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力争在 “走出去”方面取得突破。为抓好这项工作,必须摸清国内外资源的比较优势,了解这些国家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掌握国际通行的规则; 在项目选择上,要以我国短缺矿产资源为重点,兼顾其他地质勘查服务领域,选择资源条件和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外风险勘探和矿业开发。要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利用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积极吸引国外资本来我国进行矿产资源的风险勘探,分享矿产勘查、开发利益。
为了使国务院确定的六项政策逐一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对属地化后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和发展的支持,国土资源部门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把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到国家和省两级规划计划,加大地方财政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对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力度; 二是积极培育矿业权市场,制定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究解决矿业权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为经营性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关心和支持地质勘查队伍解决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咨询机构和部内外新闻宣传媒体的作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有重点地开展专题研究; 五是在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时,省级精干的地质勘查队伍只要资格条件合格,按照 “项目联系、业务指导”的方式,鼓励其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 六是鼓励地质勘查单位在推进企业化经营过程中盘活现有土地,对将现有土地转化为经营用地的,积极争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政策支持,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疏通工作; 七是积极争取国外风险勘查专项经费,支持地质勘查队伍参与境外国家急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建立以投资环境为中心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实施 “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提供信息支持和联系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勘查队伍,要进一步按照国办发 [1999] 37 号文件和省部关于地质勘查队伍属地化会谈纪要,积极主动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汇报改革进程及问题; 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养老统筹、转产分流、住房和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结合实际提出解决建议方案; 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积极争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国土资源部
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堵海燕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要 本文从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组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四方面探讨了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问题。地质调查队伍应当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使其尽快进入地质调查主战场。

关键词 地质调查 人才 队伍建设

1 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提出: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抓紧建精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根据国务院要求,抓好地方和行业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温家宝总理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指出:地质科技的发展,根本靠人才,要切实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建设,办好地质教育,大力培养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依靠人才和科技力量来支撑地质找矿工作,既是新时期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地质工作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我国多年地质找矿的经验总结。

1.1 贯彻落实好国务院 《决定》,切实 “建实建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必须以理顺公益性地调工作管理体制为前提,以整合区域地质勘查资源为基础,组建一支综合性的、战斗力强的地方“野战军”。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按照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②有利于省级地质勘查队伍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组建成本,避免机构重叠;③有利于基础性、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实现地质工作的良性发展;④有利于省级地质勘查队伍的稳定,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按照上述原则建设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于国、于省、于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符合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要求。

1.2 加强队伍建设,人才是关键

为了承担组织实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察,我国正在推进一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装备精良、人员精干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建设一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对于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广泛需求,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抓住当前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的大好时机,采取必要措施,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在充分发挥老专家作用的同时,让大批的青年科学家茁壮成长。要建立健全新型的岗位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能进能出、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地质院校的密切合作、建设地质调查和地质科研高级人才的培训基地,加强在岗人员的培养和锻炼,努力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1.3 不断开拓创新,加快完善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体制机制

事业兴旺,关键在人才。人才队伍,是地质调查事业的中坚力量。实施凝聚力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选好配齐直属单位领导班子为契机,切实把“品德好、有能力、会干事”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的合理使用作为重点,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不断拓宽人才选用视野,引进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要以重大地质调查、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充分发挥老院士、老专家传帮带作用的基础上,加快培养年轻的、创新型的能解决重大地质科学问题的领军人才,使现有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能尽快地成熟起来,挑得起大梁、干得出成果。要开展相关活动。要把实施凝聚力工程,建设和谐系统、和谐单位的任务落到实处,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载体和抓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要经常开展一些学术活动,既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展示才华提供舞台,又为深化学术研究、推进调查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4 以人为本,加快地质人才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党的宗旨的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必须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才能找到准确位置,才能走出创新之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理解,人才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加强地质工作,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需要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学人才。

2 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组建

为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经中央批准,在中编办、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6月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国土资源部所属10个单位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2001年12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国土资发〔2001〕406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28个单位。2004年7月,中央编委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编发〔2004〕2号),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第十一条明确“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抓紧建精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增强野外调查和科研能力”。2006年11月,中编办印发《关于国土资源部所属部分事业单位机构调整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6〕 131号),同意将中国地质科学院等22个事业单位划转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有关科研机构的改革问题,请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有关规定,继续推进。

至此,初步形成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衔接,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密切合作的地质勘查新体制。经过10年努力,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位为主体的中央公益性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01~2010年,局属各单位共引进各类人才3000多人,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地调与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大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地调和科研重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在地调专业和工作领域有影响的业务骨干和拔尖人才。

目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基本形成了区域地质调查机构、专业地质调查机构、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组成的队伍框架和体系,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共有在职人员6794人,其中:区域地质调查机构1633人,专业地质调查机构1929人,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机构2424人,公共服务机构672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初具规模。

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现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建立了由中央、地方、院校和行业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构成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体系。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包括各省(区、市)级地质调查院和环境监测院(总站);院校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以传统地质类高校地质调查院为代表;中央管理的行业地质调查队伍包括原工业部门所属地质队伍组建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当前,全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职总人数是17480人(不包括中央管理的行业地质调查队伍),其中,技术人员为13634人,占在职人员的比例为78%。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职人数为6749人,占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职总人数的39%,2011年承担地质调查预算资金量占地质调查总预算资金的33%;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职人数为8647人,占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职总人数的49%,2011年承担地质调查预算资金量占总预算资金的45%;院校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职人数为2039人,占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职总人数的12%,2011年承担地质调查预算资金量占总预算资金的6%。

3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中央对队伍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国家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四方面。

3.1 队伍机构不健全,结构欠合理

专业结构不完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从事油气资源地质调查队伍刚刚起步,不能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的战略需求;缺少地面物探、化探地质调查队伍,影响了地质找矿突破,难以缓解矿产资源瓶颈制约;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方法技术研究人员比例较大,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小;后勤服务和经营开发人员比例较大,技术人员比例较小。迫切需要健全专业地质调查队伍机构,调整队伍结构,扩充地质调查队伍力量。

3.2 队伍能力亟待提高

一是队伍自身从事地质调查与科研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主要是由原地质科研机构转变而来,经过近几年的改组改造,地质调查能力有所提高,但野外地质调查能力依然较弱,地质调查与科研结合不紧密。二是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服务意识不够,为社会提供地质调查服务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国家地质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三是人才队伍能力不适应当前地质工作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断层严重,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匮乏。

3.3 公益性地质工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

当前,公益性地质工作缺乏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科目中没有保障公益性地质工作长期持续开展的科目。原中央财政列支的地质勘探费,已划拨到各省级财政和原工业部门的地勘单位,主要用于人头费支出和转产扶助。

3.4 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离退休、退职人员占的比例较大。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没有建立的情况下,离退休、退职人员经费和医疗费不足等问题突出,队伍负担过重。

当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完成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要,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建设好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通过增强人才吸引力,增强队伍地质调查核心能力,实现队伍建设目标。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勘查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做好政府服务,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加强地质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地质工作环境。

4 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4.1 继续深化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加快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步伐

要抓住落实新“三定”方案的契机,加强地质工作战略研究,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明确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工作定位,着重设计调查队伍、科技支撑队伍和成果加工服务队伍的规模和职责,形成结构合理、运转协调、以调查队伍为主体的队伍框架体系。

4.2 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引导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实建强

要建立科学的项目立项决策体系,项目执行监督体系,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等,从项目的事前决策、过程控制和事后评价等环节的控制,保证项目质量和效益;加强项目承担单位资质管理,建立项目负责人信誉评价体系,项目法人单位信誉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地方公益性队伍承担项目的质量,引导地方公益性队伍的建设;将参与地质调查的各方面人力资源纳入管理系统,建立专家管理数据库系统和项目管理数据库系统;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技术经济标准体系等。通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保证地调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4.3 加强地质工作,营造地质人才成长的环境

当前,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处于转轨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存在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地质工作整体滑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应加强地质工作,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提升我国地质工作水平。以重大地质调查项目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造就科技领先人才.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促进人才结构调整,继续实行野外地质工作的独立工资制度、提高野外地质人员的工资和津贴标准、对地质找矿、科技进步等有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国家给予奖励。对于长期奋斗在野外一线的地质人员,妥善安排其子女上学。

4.4 落实工作经费

积极争取经常性地质工作经费和重大专项,保证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稳定和发展。阶段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指对在特定阶段为了特定目标而开展的地质工作,国家对它的需求具有特定性,应该以重大地质专项的形式落实。重点试验室,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4.5 实施好人才战略

4.5.1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财富

地质队伍“野战军”建设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造就一代适合国家地质工作新形势需要的地质人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要采取一些切实措施,努力引进一批人才,培养一批人才,同时加快建立一套人才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采取特殊措施,努力为中青年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要发挥好老专家的作用。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地质工作创新与发展,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和实施好人才战略,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聚才的方法,善于用地质事业凝聚人才,用“三光荣”的精神鼓励人才,用真诚的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同时,要遵循各类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地质调查和科研的技术人才管理体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4.5.2 树立科学人才观,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人才为本,必须观念先行。作为公益性地质调查事业单位,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造就单位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如果我们固守旧的条条框框,就难以发现大批的潜在人才,就会使大量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发挥不了其巨大能量。同时,现有的人才也会因故步自封而难以大有作为,这就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效率,最终会使我们失去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所战略,健全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加快实现“人员精干、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调查与研究结合、能承担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队伍建设目标。”在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制度诸方面实现创新管理。按照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规律,采取超常规举措,更多关注、支持那些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营造使更多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造就更多学风严谨、人品高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热爱基础科学、富有协作精神的青年地质科学家.通过引导青年人才热爱野外地质工作,强化基础地质研究和野外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克服重实验室内数据、轻野外数据的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

4.5.3 立足大学教育,积极培养地质后备人才

从地质工作的未来发展看,目前地质人才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但当前国内地质人才严重短缺、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仅仅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就能解决的。因此,必须加大对地质院校培养地质人才的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科学规划,鼓励地质院校多培养地质人才。地质类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的重任,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思想教育。地质行业(企业)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立足长远,加强地质人才继续教育,积极与院校实行产学研相结合,通过“订单式”、“双导师制”、共建实习基地等形式培养继续教育人才。

4.5.4 实施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地质人才的积极性

一要推行聘用制度,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二要建立符合地勘单位性质和地质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三要建立形式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地质工作劳动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薪酬制度,加大对特殊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激励力度。四要健全人才使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系。人才的可再生性充分体现在人才经过培养后其创新力的不断提高和超越。对待人才绝不能进行“榨汁式”的使用,一定要为其生存与成长创造适当的土壤,为其日后的学习、深造和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一点对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尤为重要。要切实完善并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相结合的人才使用管理机制继续发展。

4.5.5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

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争取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各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社会、海外资金以多种形式投入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广开渠道,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地质调查和科研项目按相关规定安排技术、业务培训经费预算,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资金的投入。根据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对人才的选拔、表彰、师资培训、教材编印,以及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工作经费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的增长与地质调查项目工作经费的增长相协调。

4.5.6 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规模和结构主要取决于常态地质工作的需求

对于常态地质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性工作,应建立一定规模的、人才梯队合理、业务相对齐全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实体队伍,推进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建立有经常性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实现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常态化,保障队伍稳定。对于其他类型的地质工作,可建立由部分精干技术人员为支撑、以组织管理为主的精干队伍,建立应急性机制,通过调研论证积极申请国家专项。

4.6 重视具有 “5Q”素质结构地质人才的培养

地质人才的素质结构可以用动力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品德素质5个方面来描述,即所谓“5Q”素质结构模型。地质人才有3种典型而重要的职业岗位,即地勘企业经理(队长)、地质工程师和地质科学家,其分别对应3种不同的素质结构模型。该结构模型旨在为培养、选拔高素质地质人才,为地质科技领域输送德才兼备合格的后备军。

4.7 提高地勘单位职工工资待遇

要继续实行野外地质工作的独立工资制度。鉴于地质行业艰苦的特性,应进一步完善津贴补贴政策,工资水平应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以此增强地质工作对社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地质事业。

为全面加强国土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国土资源部2011年2月出台了《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将地质科技人才的培养纳入到未来10年的人才战略规划中,提出了涉及地质人才培养的三项重点工程和七项重点计划,并把培养骨干人才及领军人才及创新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国土资源系统应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土资源人才规划为契机,加快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大力推动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地质事业和地质科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编.2006.加强地质工作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 久宣.中国地质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J〕.中国人才,2006,(4):7~8

[3] 李连国.建设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之我见〔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1):13~14

[4] 赵奇,覃家海,崔振民,杜彦明.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10)

[5] 王文,姚震.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评估理论与实践〔J〕.中国矿业,2012,21(11):27~30



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新探
答:摘要 本文从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组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四方面探讨了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问题。地质调查队伍应当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

新时期地质工作新路初探
答:”张德江同志的批示,从战略的高度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给地勘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极大的鼓舞,为地勘队伍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向广东省地勘局提出了“探索地质工作新路”的命题,对推动全省地质勘...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队伍建设问题
答: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队伍建设,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也十分关心,但至今10年仍未真正建成,在队伍结构和数量上,离精兵加现代化,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

分析探讨:我国地质调查新体制建立的若干思考
答:因此,如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地质调查新体制,健全并完善公益地质调查队伍,尽量缩短体系形成的过程,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需求,是降低改革成本和缩短无序状态持续时间的首要问题。 一、地质调查新体制建立应...

试论公益性地质工作及其队伍建设
答:一是地质队伍属地化管理,二是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在此过程中,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已成为政府和地质界的共识。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大家有不同认识;依靠和建设什么样的队伍完成国家公益...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发展情况综述
答: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按照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的原则,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指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所属队伍。

新形势下国家对地质工作和地质队伍改革的要求
答: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国务院先后多次发文,对地质工作的改革、发展以及地质队伍建设,作了批示和决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

关于推进地质勘查队伍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若干意见
答: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地质勘查队伍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地质勘查工作是保证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地质勘查队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进入...

四 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
答: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复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快捷有效的工具,而且为新的地质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物探、化探、遥感、测试分析、钻探等技术为考古、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等开辟了新...

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
答:(一)野外地质调查数字化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野外数据采集器是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的“野外数据采集器”已研制成功。它使野外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掌上机化、定点GPS化(导航与辅助定位)、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