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小孩子参加葬礼需要注意什么

作者&投稿:侯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参加葬礼应该带些什么去?~

1、要穿上黑色为主的衣饰。
参加葬礼现场时,一定要注意穿上黑色为主的衣饰;特别是外套,更加要引起重视,穿上以黑色为主的深色服饰,表达对逝去长辈的怀念和敬重之情。切记不可穿着日常喜欢的鲜艳外套,以免与葬礼现场的氛围不相协调。
2、注意表情要庄重悲哀悼念。
参加葬礼时要注意表情要庄重悲哀悼念,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切不可在葬礼期间嘻皮笑脸,无所顾忌的大声说笑,以免给健在的长辈留下不好的印象,破坏葬礼现场的氛围。
3、劝慰失去亲人的健在长辈。
要劝慰失去亲人的健在长辈,切不可因为悲伤而影响自己的健康。要及时正常的进食,给自己补充能量,可以有足够的精力来处理眼下的事情。
4、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作为小辈要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包括心理上、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遇到长辈因悲伤过度引起的焦虑、抑郁时,可以通过联系心理医生等途径,给予专业的帮助,以尽快渡过失去亲人导致的创伤。

扩展资料:
葬礼礼仪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
中国礼俗:葬礼礼仪算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下面说的这些礼仪应该在岚山区后村镇比较通俗流行的一种礼仪。其中一些说法,也不是十分明白,希望懂得这些礼仪的人的指正。
西方礼俗: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进行登记,由医生或验尸人员签发书面证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办理登记;而后对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上公开宣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葬礼

参加葬礼时要注意穿着打扮得体,要给逝者亲属送上礼金和吊唁的东西,言语要适宜。
1、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不管男士还是女士都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一般穿黑、蓝等深色服装比较合适,当然纯白色的也可以。女士切记不要穿着太鲜艳或图案太花的服装。
2、参加葬礼除了要给逝者亲属送上礼金和吊唁的东西,比如花圈、烧纸、鞭炮等,还要对逝者家属表示出关心及安慰,比如对家属说一些“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请节哀顺变”“有什么困难尽管说”等安慰的话语会给家属心理上带来很大的慰藉。
3、葬礼会场是庄严、肃穆的,参加葬礼时言辞应注意点,切记不要在现场高谈阔论、放生大笑,这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说话要压低声音,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出诚意和风度。
4、参加葬礼的人,一切都要以逝者为大,无论和逝者生前是什么关系,无论关系好坏,都应该对逝者肃然起敬,不能对逝者评头论足,谈论生前的是非。

扩展资料
建议:
1、逝者如果有工作单位,那一般会有工作单位的领导来组织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 这时一定记得手机要关机或静音。默哀和鞠躬的时候表情要庄严、肃穆,腰稍弯,头要低下来方显得真诚。
向遗体告别时记得把别在身上的小白花放在棺材上面,走到亲属跟前时要和他们握手并说一些安慰的话语。
2、追悼会完毕一般就要火化,如果没有急事尽量不要先走,可以主动询问家属有没有要你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帮着家属把花圈、逝者的衣服拿到祭奠的地方或火化的地方烧掉。

对于3岁及以下的孩子,一般建议不要来殡仪馆参加葬礼。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是重要的亲人过世,可以考虑带他们来殡仪馆参加葬礼。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参加葬礼前,要向孩子解释葬礼仪式,谈论葬礼上有可能会做的事

比如,“葬礼是为了让大家都去送送外婆,告诉她我们都很爱她。”“葬礼上,我们会看到外婆躺在那里,身体已经不能动了,但我们可以给她送一朵花,还可以和她说说话。”“我们可能会很难过,还可能会哭,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都很爱外婆。”

二、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

在经历亲人过世期间,孩子提出任何有关的问题,照料者都要及时回答,并且保证孩子明白回答,可以问他:“你还有别的问题吗?”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反复问相同的问题,照料者要耐心倾听和回答,因为他们需要反复回答问题帮助他理解所发生的事情。

三、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向孩子示范悲伤情绪的合理表达

如果照料者伤心流泪,可以告诉孩子:“我很难过,因为想念XX,过一会儿就好了”;如果照料者难以控制的大哭,最好能避开孩子,以免让孩子感到恐惧。

参加葬礼的积极意义

葬礼,是一堂最生动的演示课程。在葬礼上,所有人的行为,包括人如何释放情绪,如何向逝者告别,如何表达悲伤,这些都是真实的。作为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葬礼现场可能会有人情绪失控,但是请孩子放心,他会是安全的。

当然,让孩子参加葬礼也是他们学习和探索如何面对自己的生与死的需要。葬礼能帮助他们对此有一个恰当的认识,诚实地面对亲人的离去,在面对接下来更多艰辛的生活时踏出积极的一步。



一个月前,婆婆的婶婶,老公的叔奶奶,点点的老婆婆(我没有见过,希望老婆婆原谅我在此提及您老人家)高寿(90岁)而善终,去世后三天安葬,按照习俗,要在“五七”(去世后的第五个七天)给老婆婆举办一个仪式,所有的亲戚朋友需要再度参加,奶奶要去帮忙办饭(当天有二十多桌)因为当天遗体已然安葬,主要日程是法师念经和烧一些纸人等,点点也被带着一起参加。

去的时候首先就要戴上一个布帽子,成年人带的白色,而小朋友的则是红色。儿子辈的直系亲属、侄子、孙子、曾孙、男女的帽子的系法都不相同,点点一开始很拒绝,我跟他说清楚参加葬礼必须要戴帽子,而且请他放眼看看周围别的小朋友,他接受了这个规则,很配合的带上了。

参加葬礼的点点神情肃穆

其他的时候点点就在很耐心的看着葬礼的各种仪式,我就一直陪在他的旁边。不一会儿法师一声令下大家呼啦啦的跪下来了,爷爷立即把点点抱到了老婆婆令灵牌前,叫点点下跪。但是点点无论如何也不肯跪下,爷爷按着宝宝的膝盖,将点点往下按,点点一边挣扎一边大哭,惹来周围人的侧目。我赶紧起身走到点点身边,跟他说:点点,这是老婆婆的葬礼,老婆婆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下跪,不然老婆婆就不高兴了呀。我刚说完,点点“扑通”一声就自己跪下来了。

由此我反思中国的死亡教育,从来都不肯跟宝宝说明这些仪式的真实意图,(逼迫点点下跪),更没有从情感的角度谈及葬礼的礼仪。

中国的死亡教育有很大的缺失:

(以下论点吸收了胡萍老师的《爱的误区》第十章的部分内容,特此致谢。)

第一,是对死亡的回避。人们认为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点爸的小表姐有一件轶事很有名,她的奶奶问询:宝宝,你喜欢我吗?将来要对我好啊。宝宝大言不惭的说:嗯!将来我多给你烧点钱。奶奶气了好久,即使童言无忌奶奶也认为这是大不敬大忌讳,耿耿于怀了好久。包括我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点爸就说很不吉利,为什么要谈及这个话题呢,我说因为我是孩子妈妈,将来我要教导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必须自己要有系统的死亡教育的观念。既然性教育都能被正视,为什么死亡不可以?有一天一个9岁的小女孩和我们一起去散步,路边看到一些坟墓,不知道为什么我提及每个人将来都会死,她惊恐的看着我:我也要死吗?!我说是啊,她沉默了好久,连基本的生死的自然规律都无从知晓,我真为孩子担心。

第二,是关于死亡的黑色迷信导致了恐惧。中国的鬼神都是凶神恶煞的形象,而且都是人死后变的。奶奶的死亡是我第一次亲历的亲人死亡,她临终的时候是一个很炎热的夏天,我的小哥一边给她握着她的手一边给她扇扇子,那时候我已经15岁了,可是我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去那个房间,没有在最后陪她。也没有人意识到我深深的恐惧。今天想来还觉得很遗憾。奶奶去世后,我哭的很伤心,我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奶奶不可能去世的,人为什么要死呢?死亡之后奶奶去了哪里?奶奶呢,再也看不见了吗?我的心灵的挣扎更没有人理会,一直以来,根本没有人跟我解释这个事情并教导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恐惧至今依然存在。致使我每次参加葬礼都要鼓起很大勇气。

第三,是死亡仪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贵和神圣。中国的葬礼不乏呼天抢地,但是形式居多,成年人尤其缺乏对这一仪式的情感价值的认可,(很多人吃完饭后开始麻将。)无法给孩子做出榜样。再来看今天参加葬礼我们的下一代:有的小朋友有的在玩沙,有的拿着纸钱借机玩火,有的在捡地上的鞭炮屑继续点燃,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无关自己的甚至是一个有趣的PARTY,我们的下一代就这样被教育着。

死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为孩子建构的生命观中必然包含了死亡观,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生命观的重要环节。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出自中国健康教育丛书,邹宇华:《死亡教育》,2008,广东人民出版社。)

究竟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不回避也无需刻意为之。

不要刻意增加死亡教育的内容,只需要在孩子发问的时候给与正面的回答,或者借助于参加葬礼的契机跟孩子普及一些对死亡的基本道理就足够了,无需过多讲解这些人为的将宝宝的情绪至于负面中,毕竟这只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2、根据孩子的特点而实施。

研究表明,3-5岁的孩子通常不能够明白“活着”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5-9岁的孩子能够明白死亡是什么?知道人死后就不回来;而9岁以上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死亡是谁也避免不了的。这些知识应该在宝宝的这一阶段就应该掌握的。胡萍老师还在书中推荐了一些关于死亡的绘本,如《我的狗狗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外公》。《再见了,艾玛奶奶》等。可以结合这些对宝宝进行教育,比较适合低幼阶段宝宝死亡教育的启蒙。

3、从加强情感入手。

美国人的死亡教育注重情感因素的介入,是以情感的方式将死亡教育存入宝宝的知识库的,比如胡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电影《自闭历程》中:坦普来到心爱的马厩发现心爱的小马倒地不起,问卡洛科教授,教授说:坦普,记住他们活着的样子。这个观念深深的植入了坦普的心灵,在参加卡洛克教授的葬礼时,她怀念教授的方式就是记住他活着时举着火箭筒模型的样子,这让坦普深感安慰。死亡可以被高度的情感的方式而铭记,而非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4、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孩子悲悯的心。(这点是点爸提出的。)孩子有一颗悲悯的心是孩子终身的财富,我家有一只小狗不幸死了,点爸拿着一把小铲子找了一个地方把它埋了起来,并且带着点点一起,要求他同情小狗的遭遇,并且让狗狗有个最后的归宿,点点似懂非懂,但是这一仪式本身就是好的教育方式,也让点点对死亡怀有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

无论如何,理性的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千古艰难唯一死”,但是作为每个个体这一问题又是不可回避的,现代的家长真的需要直面这个问题了。

被发布到新浪幼儿教育圈微刊上。








带小孩子参加葬礼需要注意什么
答:一、参加葬礼前,要向孩子解释葬礼仪式,谈论葬礼上有可能会做的事 比如,“葬礼是为了让大家都去送送外婆,告诉她我们都很爱她。”“葬礼上,我们会看到外婆躺在那里,身体已经不能动了,但我们可以给她送一朵花,还可以和她说说话。”“我们可能会很难过,还可能会哭,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都很...

家里老人去世家里有小孩的要注意什么
答:其次,在穿着方面不要穿红戴绿,穿一些比较单色调的衣服即可。但由于不同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因此,其注意事项也是大不一样的,如果小孩子还比较小的话,身体相对来说会较为虚弱,那么建议家长们最好不要带小朋友去参加葬礼仪式。如果一定要去的话那么建议家长们在此期间一定要照顾好宝宝。总之,如...

小宝宝能参加爸爸的下葬吗?有什么讲究?
答:婴幼儿,一定不要带其参加葬礼等事项,也不要带其去上坟。一般要到12岁、最好是18岁以后才行。想对题主说,你尽心把孩子喂养好、培养好,让他健康成长才是对老公的最好报答和纪念。同时你刚生完孩子出月子,身体需要一个恢复期,抵抗力比较差,下葬这事本来就是个令人悲伤的事情,触景生情难免一...

明天去参加亲戚入殓,9岁小女孩怎么穿?
答:参加亲戚入殓,孩子的话和大人一样不要穿得太显眼,千万不要穿红色的衣服,其实这种事孩子不要去,毕竟孩子还小,如果没办法孩子必须去的话,你最好给孩子的裤兜里放上一块红布,或者用红布做一个小布袋放上朱砂,这是辟邪的,去了怎么穿那里有专门的人来给你弄得,有专门办事的人。

...家里有才刚满月的小孩,回家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答:比如生日或者其他原因,做一个聚会,热闹。第三、洗个热水澡,稍微喝点酒,然后好好的大睡一觉。另外,如果可以避免,这种时期不去殡仪馆,主家也不会有不好的情绪,因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当然所有的说法都是迷信,身上的衣物清洗时为了不把外界的细菌带入家中,洗澡也是这个道理。

送殡为什么要躲起来?
答:小孩为什么要躲着白事 葬礼礼仪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也是孝道传承的一种方式,虽然各地有所差异,但是对于葬礼上的一些注意事项都是大同小异的,参加葬礼的人切记不要犯了忌讳,以免造成不利影响。小孩为什么要躲着白事 在中国传统的葬礼上,小孩子都要避而远之的,尤其是六岁以下的孩童。

家里有小宝宝参加完葬礼该怎么处理
答:尽量避免带他们参加其他葬礼活动,以免再次接触到病菌和病毒。总之,家里有小宝宝参加完葬礼后,家长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通过清洁衣物、洗澡、更换床上用品、注意个人卫生、观察宝宝健康状况、提供安慰和支持以及避免带宝宝参加其他葬礼,可以有效地减少宝宝感染疾病的风险。

小孩子能不能参加葬礼呢?
答:通过参与,他们可以学习如何面对生死,理解悲伤并学会同情。父母需要明确告诉孩子,虽然葬礼上可能会有人情绪失控,但他们会在场保护孩子的安全,帮助他们安全地度过这个过程。总的来说,让孩子参加葬礼是一种教育和成长的机会,尽管需要谨慎处理,但正确引导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复杂性。

小孩可以去灵堂吊唁自己的长辈吗?
答:可以去,但是不建议去,因为灵堂是阴气和晦气比较重的地方,如果孩子比较小的话,个人气场会比较弱,容易生病,另外灵堂也是个悲壮的场所,带孩子去,可能会给他带来恐惧和心里阴影。

老人死了小孩子能去吗
答:4. 因此,建议在葬礼等场合,尽量避免带小孩子参加,特别是对于那些非常年幼的孩子。5. 如果确实需要带孩子参加,可以考虑请其他家庭成员或朋友帮忙照看,以避免孩子在不适当的时候受到惊吓。6.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个性和对死亡的理解程度,确保他们的情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