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言文现象

作者&投稿:闵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译是专指 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是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指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是像这样.今义指这样)
(5)芳草鲜美(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3一词多义

(1)便舍船(舍:丢下,动词)
(2)屋舍俨然(舍:房屋,名词)

(1)处处志之(志:作记号,动词)
(2)寻向所志(志:标记,记号,名词)

(1)寻向所志(寻:寻找,动词)
(2)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的意思.副词)
4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A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B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
例二:便要还家(是"便要之还家"的省略."之"代"渔人")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译是专指 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是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指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是像这样.今义指这样)
  (5)芳草鲜美(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3一词多义
  舍
  (1)便舍船(舍:丢下,动词)
  (2)屋舍俨然(舍:房屋,名词)
  志
  (1)处处志之(志:作记号,动词)
  (2)寻向所志(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
  (1)寻向所志(寻:寻找,动词)
  (2)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的意思.副词)
  4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A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B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
  例二:便要还家(是"便要之还家"的省略."之"代"渔人")
  5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显示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译是专指 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是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指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是像这样.今义指这样)
  (5)芳草鲜美(鲜美:古义是<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3一词多义
  舍
  (1)便舍船(舍:丢下,动词)
  (2)屋舍俨然(舍:房屋,名词)
  志
  (1)处处志之(志:作记号,动词)
  (2)寻向所志(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
  (1)寻向所志(寻:寻找,动词)
  (2)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的意思.副词)
  4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A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B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
  例二:便要还家(是"便要之还家"的省略."之"代"渔人")
  5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显示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文言现象是什么?
答:《桃花源记》文言现象如下: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译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是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3、“无论...

桃花源记文言文现象
答: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译是专指 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是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指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

桃花源记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答: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特殊句式如下:一、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释义: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也”表判断。意为: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二、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释义: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

桃花源记文言句式,桃花源记文言句式
答:桃花源记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
答:1.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知识 参考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 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

初二文言文:桃花源记4.5段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现象
答: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2.复前行,欲穷其林。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4.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桃花源记的文言文
答:《桃花源记》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处处志之):...

文言文桃花源记讲解
答: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3. 整理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陋室铭》等【注:每篇文章要求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答:《桃花源记》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鉴赏
答:“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出自文言文《桃花源记》,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