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第一名文言文

作者&投稿:茶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古文常见科举名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名词释意【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ang第二声】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学院,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文言文开解及第是什么意思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

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相关记载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又如《祭妹文》中“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龙门,龙门是个地名,又称禹门口。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指出了龙门之难登,但只要登上龙门,就可以成龙,故有“一登龙门,身声价十倍”之说。于是,人们就借此来比喻,把因得到名流推荐而得提高声誉的人称为登龙门。由于唐代科举,很倚赖名流推荐,于是人们又把考上进士称为登龙门。

烧尾,据上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当鲤鱼跳上龙门时,就会“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所以唐代的举子考中了进士后举行的盛宴,其中的一道菜必须是烧鲤鱼,这种宴会被称为“烧尾宴”。因此,又有人称中进士是“烧尾”(见《封氏闻见记》)。

折桂,郤诜曾在与晋武帝的一次对答中,以月亮中的桂树枝指代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人才。后来白居易写诗祝贺其弟连中三元及第,写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是用折桂比喻中进士。

3. 名落孙山 古文 翻译

宋朝苏州有个书生,名叫孙山,为人风趣诙谐。参加科举考试以踏上仕途谋取功名,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孙山当然也不例外。那一年省试,孙山前去应考,有位同乡相约同往。十年寒窗,结果在此一举,各人心情可想而知。考试完毕,就盼放榜,巴望榜上有名。放榜那天,榜前人头涌涌,孙山好不容易挤到前面,瞪大眼睛从头看去。中举的第一名称解元,其他中举榜上题名的称解名。先看解元,不是自己;再看解名,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孙山才见着了自己的大名。而他的那位同乡却榜上无名,没有考取。

孙山中举,满面春风,赶回家报喜,比同乡早到家。那同乡的父亲闻讯,见儿子还没回来,连忙过来询问儿子考试的情况。孙山生性幽默,随口编了两句诗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那意思是:榜上最末尾的地方是我孙山,令公子的名字落到孙山的后面了。

4. 名落孙山文言文全解

原文

吴人孙山,滑稽(gǔ jī)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名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译文

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说话诙谐风趣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字词注释

1. 吴:今苏州一带。

2.滑(gǔ)稽:能言善辩,应对如流。

3.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偕:都。

5.失意:没考取。

6.缀:附着。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

7.解名:录取名单。解,(乡试)录取。

8.更:又。

9.得失:是否考中

5. 名落孙山 古文 翻译

宋朝苏州有个书生,名叫孙山,为人风趣诙谐。参加科举考试以踏上仕途谋取功名,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孙山当然也不例外。那一年省试,孙山前去应考,有位同乡相约同往。十年寒窗,结果在此一举,各人心情可想而知。考试完毕,就盼放榜,巴望榜上有名。放榜那天,榜前人头涌涌,孙山好不容易挤到前面,瞪大眼睛从头看去。中举的第一名称解元,其他中举榜上题名的称解名。先看解元,不是自己;再看解名,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孙山才见着了自己的大名。而他的那位同乡却榜上无名,没有考取。

孙山中举,满面春风,赶回家报喜,比同乡早到家。那同乡的父亲闻讯,见儿子还没回来,连忙过来询问儿子考试的情况。孙山生性幽默,随口编了两句诗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那意思是:榜上最末尾的地方是我孙山,令公子的名字落到孙山的后面了。

6. "考试"用文言文怎么说

应试

大比

科举

春闱

秋闱

乡闱

礼闱

试策

省试

礼部试

贡举

恩科

乡试

会试

……

科举考试称谓

科举知识简介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 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 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王拱辰中状元文言文
答:1. 王拱辰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

文言文吴人孙山
答: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3. 名落孙山文言文字词解释 字词注释 1.吴:今苏州一带. 2.滑(gǔ)稽:能言善辩,应对如流. 3.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偕:共同,一块儿. 5.失意:没考取. 6....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文言文翻译
答:吴地(今苏州一带)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能言善辩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他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

祝贺金榜题名的文言文
答:表达祝贺金榜题名的诗句有: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3、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4、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5、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1、《登科后》唐 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送王克敏之...

文言文怎么表达考试得了第一
答:古代科举考试得第一的,叫做状元。考得比较好被皇榜录取,也叫“高中(四声)”。考第一,你可以说“高中榜首”

科举制度文言文
答: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尧咨字嘉谟,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翻译急求
答:陈尧咨,字嘉谟,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掌判监事一职。将作监:古代官署名,官名是掌判监事,主要掌管宫事建筑。

科举第一名文言文
答:1. 吴:今苏州一带。 2.滑(gǔ)稽:能言善辩,应对如流。 3.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偕:都。 5.失意:没考取。 6.缀:附着。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 7.解名:录取名单。解,(乡试)录取。 8.更:又。 9.得失:是否考中 5. 名落孙山 古文 翻译 宋朝苏州有个书生,名叫孙山,为人风趣诙谐。

科举文言文
答:《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唐代...

文言文阅读王振辰
答:1. 王振辰,字君贶文言文 翻译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