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族的丧葬方式以什么为主

作者&投稿:释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满族的殡葬方式~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烧饭”之礼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奔跳过去就可以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丧葬,仍有殉葬之恶俗。此俗亦系沿袭自辽金女真奴隶主贵族“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故俗。努尔哈赤死,有大妃乌喇纳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迹根三人从殉,虽然其中不无政治斗争的需要,却反映着殉葬的陋俗;皇太极死,亦有二个亲信侍卫从死。此恶俗,在满族入关后逐渐消失,沈阳满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入葬后,丧家门外不设殃榜(一般汉族在门外设殃榜。所谓殃榜,是由阴阳算命先生开列的含殓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领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庙。服丧期间,丧家男女以白布袍带为丧服。葬前,带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间,女戴“包头”。百日内,起居不释白,男截发,冠不缀缨;女剪发,头不戴簪花。清帝王因政务繁忙,受汉族影响,皇太极之丧规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老皇帝死,新皇继位,虽在丧期,临朝大典时仍要求官员“冠宜缀缨”。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至百日,备香楮祭品到坟前敬奠,脱去孝服,称之“释服”。三年内,男不穿红衣,女不戴簪花,保留着满族的古制。满族有清明上坟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贴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为“坟花”,寄托哀思。进入二十世纪,丧葬旧制有所改革,一个时期曾袭用汉俗,但丧服之制仍保留下来。解放后,又能了进一步的改变,现在丧葬旧制已不见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仪式。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女儿、孙女,用长孝带围一宽箍,结于头后,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边、收边,与旗籍大致相同。旗人丧服和汉人丧服 丧礼在北京有种种的分别,丧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满蒙丧服最轻(内务府三旗尤轻),汉军较重,汉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汉礼,才渐渐不易区别。满蒙的丧服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即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和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前后还有两开启和袍褂的袍子一样。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不钉钮扣,只钉布条,系粗布孝带。头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线帽顶,不用白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几乎看不出是亲丧来。本族人丁,孝袍用"绒花粗布"缝制,唯胞侄为胞叔服孝也应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儿子为父母穿孝一样,分别只在领子。子用白领,侄用青布领。凡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条而钉纽袢。外甥为舅父母、姨父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母皆应穿漂白洋布孝袍,是为孝服中最轻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无尊长老亲,也可穿绒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纽袢全用广扣铜钮扣。婿为岳父母服丧并穿石青马褂(绸布均可),腰系凉带,带活计(即"跟头褡裢"、"表绢"、"扇套"等物)。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蓝绸卷头、挽袖,甥婿的区分,只在马褂的有无。以前办丧事并没有递送纸花的办法,一律全送孝带。至亲送绒花粗布孝带,远亲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带,所以早年到人家吊祭,该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带,只等在灵前行过礼后丧家必用铜茶盘,双手送过孝带来,并说"您给免免罪",谓之"递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递孝带,至亲过"探丧"的,在人死未大殓以前来探丧时,即送过孝带。丧家富足还有对至近戚友送孝布的办法。朋友穿孝没有一定规矩,只看感情。其中义子为义父母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数。满蒙旗族妇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见,孝袍和男子没有大的分别,只孝袍不留开启,孝带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过背后(以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旗族妇女因都梳"两把头",所以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的分别,又有"拆头撂单辫"和"拆头撂双辫"的不同。妇女最重的孝服是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应摘去两把头,拆开头□和燕尾,另扎一个大把,用青线扎把,将大把分为两绺,编成两个小辫,辫梢散开不系辫绳。头把上安白骨扁方(内务府人用铜扁方),长只三四寸,用发绕住将辫撂在脑后,然后用大庄粗布包头带子将头上缠好,结于头后用针卡住,所余带子头即垂在身后,太长的可以拴在腰带上,这叫作"拆头撂双辫"。儿媳为翁姑服丧也同样拆头撂辫,只撂一个辫,可以用青头绳系辫梢,翁死撂左辫,姑死撂右辫,这叫作"拆头撂单辫"。扁方可用银或白铜质而较长一点的(扁方以骨质为孝重,银、铜以短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长两把头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饰。耳环也有区别:妻光耳,媳系青线,侄媳可以戴白银圈。所有拆头撂辫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辫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辫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双辫,只撂左边单辫。其余诸人也照旧撂下,只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便永远不再撂下,专候百日脱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极远族媳辈孝妆不拆头撂辫,仍梳两把头,将左或右一把拆开(系指头发两把头)以死者男左女右为分,梳一小辫。头上用绒花粗布作包头,白头首饰。亲家媳妇和甥妇用漂白洋布盘俩双十字,交叉在两把头上,脑门不围箍,戴点翠首饰,也可以用青布将黄首饰包扎代用。内侄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但用绒花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并将脑门箍着,以示和撂辫及洋布的区别。凡拆头撂辫的,都应有跪灵陪孝的义务,甚至出殡后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旗籍的丧礼由清中叶以后事事讲排场,礼节仪式虽极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较比汉人却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换的。孝期是为母亲服三年丧,为父亲服二十七个月丧。只在百日之内穿孝袍,过百日即换青衣,以至除服,并没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丧制。尤其出阁的闺女,孝服更轻,和甥妇差不多,外孙也不跪灵,这个原因是根据清代帝室对于外戚"尊而不亲"的缘故。汉军八旗编入的成份很复杂,大部是明代居住满洲的汉人及入关后编入的河北、山东各地的汉人。此外还有清真教入汉军旗的(如黄、马、金、邓等八家回民),俄国阿拉巴金人、朝鲜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汉军旗内。因此,汉军旗人的丧礼在清初时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礼,俄罗斯牛录下旗民还守东正教礼外,其余的和满蒙旗已大致一样了。沈阳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农村有年节杀牲祭祀请亲朋宾客吃福肉之习。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最近正在看,书里讲到旧北京城(满清时期)的丧葬习俗.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都抄录过来的话,估计管理员该有意见了!

落炕

家人病危,称为"落炕",也就是躺在炕上起不来了.病人一旦落炕,如果是家中长辈,就要从其他房间迁到正房的炕上或太平床上躺着.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求医问药,要亲自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端屎端尿。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值夜。在病人清醒的时候要询问有何遗嘱,并记录在纸上。家中主事的长子要与叔伯等长辈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后事,像请画师为老人画像留影;请懂行的亲属到棺材铺去定购棺材;联系出殡的仪仗、搭灵棚、雇吹鼓手、订制纸糊的冥器等;到饭庄预订酒席;到寺庙里请僧道来念经、放焰口等。

换床

病人临终要换床,一来是为了冲喜,二来是怕以后没人敢睡在这张床上了。一般人家是从附近的杠房租一张灵床,也称“吉祥板”。穷苦人家就是将门板卸下,支上两条板凳充当灵床。换床要由儿子亲自上手,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脚将病人头朝西,脚朝东放好,以便“西方接引”。

换寿衣

病人临终要换上寿衣。男的是长袍马褂,女的是袄裙。身下边必须铺上草褥子,身上必须盖上白色单子,叫做“铺金盖银”。穿寿衣前要先给病人净身沐浴,包括洗脸、洗发、刮脸等。

清代的寿衣有一定的规矩:

凡是王公大臣的寿衣,都是自身品级的官服,身穿丝绸制成的蟒袍、补服及内衣,头戴官帽,脚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莲花图案,表示脚踩莲花,修成正果。

平民百姓的寿衣都是棉袄、棉裤、棉长袍,用藏蓝色或古铜色的绸子做面,内衣用白布做成,脚穿白布棉袜,满族人穿宁绸青靴(汉族则是圆口鞋或福字履),头枕平金枕;女用寿衣外边是棉袍,里边是小棉袄、棉裤,一般是红里蓝面,头上戴蓝底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脚穿白布棉袜、尖口鞋。寿衣、鞋、帽绝对不能用皮子做,据说如果死者穿皮衣、皮鞋,下辈子就会投生为畜生。另外,寿衣也绝对不能用缎子做,因为“缎子”与“段子”谐音,有“段子绝孙”的意思。寿衣上还不能钉纽扣,只能钉带子,取“带子”——“后继有人”之意。棺材里铺盖少则三层,多则九层,都是取单数。

含敛

清代王公大臣死后经皇帝允许,可以铺上陀罗经被,就是在黄绫子上印上红色的梵文经字,有钱人家还要给死者戴上首饰。帝王和贵族死后要用一颗穿上红线的珍珠填入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死者衣襟的飘带上,平民百姓则用红纸包一些茶叶填入死者口中,称为“含敛”。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红、白两色的绳子把死者的两条腿绑上,并且在死者胸前放一本黄历,上边再压上一面镜子,也有的压一个秤砣。

停灵

病人死后,如果是长辈要停放在正房堂屋中,灵床前要设立供桌,桌上必须摆放长明灯。传说阴间像黑夜,点一盏长明灯是给死者引路。还要摆上一碗倒头饭,上边插上三根秸杆,每根的顶上插上一个面球,叫做“打狗棒”,饭上放三张小烙饼,叫做“打狗饼”。

设上供品、焚上香后,所有亲属要跪在灵前高声举哀,将纸钱和纸元宝焚化。有钱人家还要请和尚、道士在灵床前念倒头经,将彩纸糊的轿子等焚花。满族人家要在门前竖起三四丈高的幡。

死者的亲属要穿孝服。孝服分五等,称为“五服”,分别是粗麻布、熟麻布、熟布制成。按照与死者的血缘远近,不同亲属穿不同的孝服。满蒙旗人男子的孝服是四开气袍子,不钉纽扣,只钉布条,头戴青布小帽,脚穿青布靴,不蒙白布。旗人妇女的孝服大致与男子相同,只是孝服不留开气,孝带系在腰中间,头上的发式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还有撂单和撂双之分。

报丧

病人死后,大殓之前,家属要向亲朋好友报丧。平民百姓家一般口头报丧,官绅富商则要发报丧条子。家属还要请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并开具殃榜(也就是现在的死亡证明)。殃榜上写明“死者的出生年月、去世年月、实际年龄、确定入殓的时间、入殓时的禁忌属相、出殡、发引、破土下葬时间等,贴在门口。

大殓

大殓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正式放入棺材中,盖上棺盖。从此以后,亲属与死者就再也不能见面了,也就是亲属与死者的遗体告别仪式。此时,全体亲属都要到场,尤其是直系亲属,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在大殓之前赶回来。

大殓有高敛和低敛之分。高敛就是将棺材放在长凳上,低敛是将棺材放在地上。大殓时,亲属先在棺材内放一层香面子或锯末,起到吸水的作用,以防止尸体溃烂流出脓血。香面和锯末上铺一块红布,上面用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的布局,称为“垫背钱”。到了吉时,死者的儿子亲手将遗体从灵床上抬入棺材,要先入脚、后入头,随即往棺材里放上随葬品,还要放一些镇物,像镜子、铜钱、五谷、生铁等,然后去掉绊脚丝,将棺材内的空隙用棉絮填满,由死者的长子用棉球沾清水擦拭死者的眼睛,称之为“开光”,再用镜子照死者的脸。在场的亲属要逐一探视死者的面容,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然后由孝子插上棺材的子盖,长子将开光镜摔碎在地,全体亲属大声痛哭,最后由杠夫加上棺盖,钉上木楔。

大殓后,按死者的身份分别停柩在北房中厅或其他房间。灵柩下面用交木支起来。灵柩前要按放灵龛、摆放大幅遗像,设供桌,桌上摆放香炉、蜡扦、花筒、供品,讲究的人家还要搭月台。

按照佛道两教的教义,停灵的时间最长四十九天,最少要三天。一般平民才采用五、七、九天,富贵人家则十五、二十一、三十五、四十九天。停灵期间要做佛事、法事。逢“七”都要办事,备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灵堂上挂幛子和挽联,灵柩左右要有亲属守灵。吊唁者到灵堂行礼,并走到死者亲属面前表示慰问,守灵的亲属要道谢。

接三

人死后三天要举行接三仪式。传说,人死后三天,灵魂要被鬼神佛接走。临走前,灵魂会登上望乡台眺望家乡,或亲临与家人做诀别。为了让死去的亲人升天,需要在他死第三天请僧人来诵经、放焰口,还要由家人送给死者一些生活用品(纸车马、纸钱、纸衣服等)。接三前要到冥衣铺订一份车马、箱子,在接三当日将这些车马箱子摆在门前,放上一些纸钱在车内、箱内,亲属还要在大门内外安排鼓乐。

接三当天招待亲友用炒菜和面。通常是四个冷菜,四到八个热菜,最后端上一大海碗面卤,一小碗炸酱,各色面码等。炒菜大多是家常菜,席面上不预备酒。来宾仅仅是入席坐一会儿,象征性的吃几口。亲友入席后,本家孝子要来谢席,各位来宾要还礼。来宾不能自行离席,要等到众人都吃完,一同站起来离席。

接三日的下午要举行“开咽喉”仪式,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头,摆上一桌子祭席或摆上一张饽饽桌子。小户人家则是到熟食店买上一个盒子,内装香肠、酱肉、肘花、小肚之类的熟肉制品,供在灵桌上。

接三日晚上要放焰口,亲属请来和尚念经后,将买来的馒头掰碎撒在地上,喇嘛则将白米撒在地上,以此向饿鬼施食。所用的馒头是用发面蒸熟制成圆环状,像一个个手镯。这些“手镯”,一个比一个小,码起来像一座塔,可以摆成一个个小馒头,最上边放一张小饼,饼上放一个桃形馒头,上面写着梵文佛经。饽饽码好后插上四面彩纸小旗,顶上插一面黄灯花纸剪的小幡,上面写“西方接引”。

接三当天晚上天黑后,要举行放三仪式。参加送三的有和尚组成的鼓乐队、冥衣铺伙计携带纸糊的轿子或坐骑,送三的亲友要手拿长香或打一只白灯笼。起行时鼓乐齐鸣,亲朋好友一起高声举哀,孝子孝女要高声喊“爸(妈),您上路吧!”

送三的队伍由鼓乐队走在最前边,纸活冥器其后,再往后是清音、文场、举香提灯笼的亲友,最后是和尚。送三的地点在住宅的西边,一般是指定的广场或城根,到达后将纸活放在中间,车头对着死者的坟地,鼓乐队三面围住冥器吹奏,孝子跪在中央,由茶房将挑纸钱接过去放在纸车里焚化,亲属三叩首后,鼓乐队在一声锣后停止演奏,送三仪式结束。

做七

在人死后的第七天或七的倍数之日,要请僧道诵经烧香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各家根据经济状况不同,有做三七、五七的,最多做到七七,也叫“做道场”。道场圆满后,亲属捧着给佛的黄表到指定的广场去焚化楼库,叫“送库”。每做一次道场要送一次库,每次都要由吹鼓手和僧人吹打乐器、法器在前边开路。

出殡

出殡前一天夜里,僧人要通宵做佛事,称为“伴宿”或“坐夜”。这一天死者的亲友要前来祭奠,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亲属要大摆酒席答谢,晚上做最后一次送库。

出殡就是将灵柩从家里抬往坟地。出殡前要举行最后一次总祭奠。要准备成桌的酒席,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亲属和亲友依次叩首,各搛一筷子鱼肉菜肴放入焰食罐内,由孝子用一个苹果将罐口堵住,再用一个小烙饼咬去四边放在罐口,用红布包好,再用花红线扎紧,摆在灵前,叫“搛罐”。

出殡当天清晨,孝子要用新扫帚把棺木上的浮土扫下来,倾倒在炕席上,由杠房的人将棺材前端抬起来一点,由孝子将一个铜钱垫在棺材下边,最后将棺盖上的楔子钉好,亲属要大声哀号,再次向灵柩行叩拜礼,称为扫财、掀棺、辞灵。

出殡大多是在早上八九点钟,富户人家在十点左右。由长子打幡走在最前边,次子抱灵牌随后,其他亲属手持白纸剪穗糊成的哭丧棒,大儿媳妇等人抱焰食罐跟在后边。杠夫们将灵柩小心地抬出灵堂和院子,吹鼓手们吹响两把大号。灵柩出门后,鼓乐齐鸣。灵柩抬到街上,放在大杠上,一般用十六个杠夫抬杠,也有用三十二或更多的。灵柩上往往有一个用红缎子制成的棺罩,上杠时孝子要跪在灵柩前将丧盆摔碎,送殡队伍起程。

送殡队伍最前边为打执事的,其中一些人手持雪柳。孝子打着幡走在灵柩最前边,其他送殡的男眷走在他的后边,灵柩后边的轿车里坐着送殡女眷。送殡队伍有专人负责扬纸钱。他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串,用手指将整叠的纸钱搓开后,在起杠、遇到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边、桥梁、井台、祠庙、城门和下葬地时用力将纸钱高高扬起。

起杠后杠头要高喊“加钱”,这时亲属必须要另外再给杠夫们加赏钱。杠夫还要将给赏钱的人员和数目一一喊出来,如“本家老爷赏钱四十吊”之类的,全体杠夫随后应道“哎,四十吊!”所喊数目一般是实际数目的十倍,以此来讨死者亲属的欢心。一路上还要多次喊“加钱”,直到坟地,以显示送殡队伍的声势浩大。

出殡队伍因各家而异,富贵人家出殡,行列可达几里,行列中有纸糊的冥器、花圈、挽联和执事、僧道、孝属、亲友,还有各种仪仗,像各种古代兵器、肃静回避牌、金执事、功名牌,但一般只有满清王公贵族才有这样的排场。至于一般人家,可分为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等,依次由简入繁,以适应不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家庭办丧事。

送殡队伍出城后,一般亲友就告退了,杠夫的人数也减少了,只留下一班鼓乐、一班和尚前往坟地,执事撤出。灵柩抬到墓地,按照风水先生事先选好并已挖好的墓坑下葬。到吉时由杠夫按风水先生测出的方向,用大绳将灵柩缓缓放入墓坑。此时,孝子跪灵,鼓乐声起,随后摆上供品,和尚高声诵读有关经文,亲属将花圈、挽联、纸活、纸钱等点火焚化。亲属与亲友在杠夫递过来的一铁锹土上抓一把扬入坑内,随后由杠夫用铁锹往坑里填土,堆成坟头,再将引魂幡插在坟上。孝子向送殡的亲友致谢,众人脱下孝服回城。

下葬后第三天要到坟头烧纸,以后在三七、五七、七七及60天时,还要到坟头祭祀或在家里祭祀。五七时要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钱糊一把大伞插上五朵石榴花,送到坟地焚化,称为“烧伞”。60天时亲属必须预备纸糊法船一只,金桥、银桥各一座,在僧道诵经加持后焚化。据说,死者可以乘上法船,通过金桥、银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称为“烧船桥”。人死后百天还要办一次祭奠仪式,一般家属在家里设奠。死后一周年还要办一次祭奠,亲属要在院内搭席棚,设酒宴招待亲友,正房祭堂,堂内悬挂影像,设牌位,也有搭月台的。富贵人家还要请喇嘛、道士、和尚念经。在死者逝世三周年、十周年时也有办祭奠的,但比较少见。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且八旗战死将士之尸骨不便送回故里。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死后均用火化,沿袭满俗。满族入关后,则逐渐发展为以土葬为主。玄烨尊汉俗土葬,乾隆初年则明令满族民间须行土葬,火化者按律治罪。
  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
  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
  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满族的殡葬方式
答:满族的殡葬主要是火葬。 也有少数土葬,但满族的土葬有二次葬这种特点。火葬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满族的火葬仪式有个特点就是把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同时焚化,这个风俗叫“烧饭”。二次葬主要流行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情况分两种,一种是深冬季节去世的,由于东北冬季有很厚的冻土层,不便挖掘墓坑,于是...

满族的殡葬方式
答:满族的殡葬主要是火葬。 也有少数土葬,但满族的土葬有二次葬这种特点。火葬大家都知道。满族的火葬仪式有个特点就是把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同时焚化,这个风俗叫“烧饭”。二次葬主要流行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情况分两种,一种是深冬季节去世的,由于东北冬季有很厚的冻土层,不便挖掘墓坑,于是停棺半年等来年再葬。另一种...

满族丧葬习俗
答:备材 备材,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丧仪 丧仪,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

满族丧葬习俗的特点
答: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报庙、烧饭。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

满族人的丧礼习惯是什么样子的
答:清代王公大臣死后经皇帝允许,可以铺上陀罗经被,就是在黄绫子上印上红色的梵文经字,有钱人家还要给死者戴上首饰。帝王和贵族死后要用一颗穿上红线的珍珠填入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死者衣襟的飘带上,平民百姓则用红纸包一些茶叶填入死者口中,称为“含敛”。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红、白两色的绳子把死者的两条腿...

满族丧葬习俗
答:生老病死,人之长理。满族人在处置老人丧事时的确有着和其它民族所不同的特征。年纪较大的老人病危,家里人要不分白昼黑夜的看护,叫“守夜”,并准备好“装老衣裳”(寿衣)等物品。一般衬衣衬裤用白花旗(一种白布)制做,外套的上衣和裤子都用青(黑)花旗。如果是老太太故去,白衬衣外罩上深...

火葬乃系满族传统,从何时起逐渐被废黜直至明令禁止呢?
答:初入关时,并不以火葬旧俗为羞,顺治朝廷发布的丧葬条例公开表示允许官民火葬,这当然是对满人而言。据考证,顺治帝福临和他的后妃们死后也都行火葬,所以记载上说安放到地宫的不是他们的遗体,而是“宝宫”。火化地点,在景山的寿皇殿。对普通的满族人而言,当时要效法汉俗实行土葬的可能性不大。因为...

清朝那会有火葬么
答:清朝(也就是满族)之前是女真族 属于游牧民族 ,女真人的火葬习俗是由于受契丹族火葬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和契丹人一样,女真人火葬习俗的盛行是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的。是效仿佛祖释迦摩尼火葬之习俗。佛教的影响是辽金时代火葬墓盛行的主要原因。但是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康熙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就开始了...

满族的风俗习惯
答: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

满族的风俗习惯越简单越好
答: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3、丧葬: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