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探究Cl2的化学性质:试回答下列问题:(1)用图中a装置来制取Cl2

作者&投稿:徭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某兴趣小组利用如下图装置探究Cl2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制取氯气时,在烧瓶里加入一定量的漂~

(1)实验室制备氯气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反应,所用反应仪器为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生成氯气混有HCl气体,根据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HCl易溶于水,可用饱和食盐水除杂,故答案为:分液漏斗;B;(2)硫酸亚铁溶液中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能够与氯气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故答案为:2Fe2++Cl2=2Fe3++2Cl-;(3)装置D中亚硫酸根离子具有还原性,能够被氯气氧化成SO42-,故答案为:A;(4)C在为碘化钾溶液,碘离子具有还原性,能够被氯气氧化成碘单质,所以溶液显示棕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I+Cl2=I2+KCl;氯气还能够将碘单质氧化成碘酸根离子,溶液颜色褪去,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种反应产物为HCl,故答案为:2KI+Cl2=I2+KCl;HCl;(5)氯气有毒,会对氮气造成污染,所以多余的氯气需要进行吸收,装置E用于吸收氯气;为了证明E溶液中存在ClO-,取少量E中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加稀H2SO4至溶液呈酸性,再加入淀粉KI溶液,由于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将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所以淀粉碘化钾溶液显示蓝色,故答案为:吸收尾气;溶液变为蓝色,证明存在ClO-.

(1)根据反应的原理和实验的需要,装置A中盛放浓硫酸的为分液漏斗,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是圆底烧瓶,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是+4价,是中间价态,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氯气为黄绿色的气体,其溶液为黄绿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二氧化硫中+4价的硫,生成硫酸和盐酸,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也能氧化二氧化硫中+4价的硫,所以二氧化硫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褪色,同时说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硫化氢中的硫为-2价,与二氧化硫作用,二氧化硫表现为氧化性,被还原成0价的硫,故答案为:溶液褪色;SO2+Cl2+2H2O=H2SO4+2HCl;溶液紫色褪去;还原性;有黄色沉淀生成;2H2S+SO2=2H2O+3S;(3)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加热褪色后的品红溶液,溶液的颜色能复原,故答案为:将试管E在酒精灯上加热,溶液恢复红色;(4)1体积水中能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所以用水可吸收二氧化硫,倒扣的漏斗溶液上升具有缓冲作用,能防止倒吸,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倒吸;

(1)实验室制取氯气时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因此需将浓盐酸盛放在易控制流量的分液漏斗中,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空,会污染大气,所以要有尾气处理装置,故答案为:缺少尾气处理装置,易造成大气污染;
(3)①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所以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导致的干燥管有缓冲作用,所以能防止倒吸,故答案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防止倒吸;
②假设一 氯气将铁离子氧化生成高铁酸根离子,自身被还原生成氯离子,所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3++3Cl2+8H2O=2FeO42-+6Cl-+16H+
假设二 硫氰根离子被氯气氧化,由硫氰根离子的电子式可知,S、N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所以硫氰根离子具有强还原性,能被氯气氧化;
欲探究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可设计的实验方案为: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恢复血红色,则假设二成立,若溶液不恢复血红色,则假设一成立,
故答案为:2Fe3++3Cl2+8H2O=2FeO42-+6Cl-+16H+;硫氰根离子被氯气氧化;硫氰根离子中硫、氮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恢复血红色,则假设二成立,若溶液不恢复血红色,则假设一成立.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探究Cl2的化学性质:试回答下 ...
答:故答案为:分液漏斗;(2)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空,会污染大气,所以要有尾气处理装置,故答案为:缺少尾气处理装置,易造成大气污染;(3)①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所以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如图是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和方法示意图...
答:(1)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光合作用,把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是能量转换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2)在实验前应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为的是将通过呼吸作用将天竺葵中贮存的淀粉运走耗尽.由于A叶片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而...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研制了一种发电装置如图中甲所示,图乙为其俯视图.将8...
答:所以杆ab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2V,则电流表A的示数为I=ER1+R=20.5+1.5=1A;故A、B错误.C、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为P=I2R=12×1.5W=1.5W,故C正确.D、由楞次定律判断可知,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用相同质量的锌和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实验...
答:(1)由实验数据可知,Ⅱ、Ⅲ中接触面积不同,I、Ⅱ中温度不同,则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固体表面积、温度对锌和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固体表面积;温度;(2)Ⅰ和Ⅱ表明,温度高的反应时间少,则表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故答案为:温度越高;(3)Ⅱ、Ⅲ中接触面积不同,接触面积...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A、B两区的稻田,统计了稻飞虱(水稻的害虫)和青 ...
答: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水稻)、消费者(青蛙、稻飞虱)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中稻飞虱和青蛙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在该稻田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2)从图中Ⅰ点开始,A区稻螟逐渐减少的原因是由于青蛙较多,稻螟被青蛙捕食,导致数量减少.(3)B区使用...

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图1所示食物...
答:(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

初三化学
答: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右图3个实验,请你们和他们一起探究。(1) 实验I可以证明---.(2) 实验II加入...

...如图甲所示.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对“月球车”的性能进行研究.
答:(1)F=4000N(2)x=2.625m 试题分析:(1)由v-t图像可得月球车在10~13sr 加速度大小为2m/s 2 (2分)由牛顿第二定律F f =ma (1分)得F f =2000N (1分)0~1.5匀加速时的加速度a 1 =2m/s 2 (1分)由牛顿第二定律F- F f ="m" a 1 (2分)得F="4000N" ...

(2013?曲靖)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列改进装置对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
答:(1)白磷周围产生火星.液面上方产生大量白烟,说明有氧气产生,同时证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2)氢氧化钠的作用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3)【猜想】参加反应的物质为Na2O2和H2O,分析其元素组成,只有Na、H、O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也应该含有...

学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同学们设计如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一系列...
答:(1)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Ⅱ中,与酚酞溶液中的水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故Ⅰ中无明显变化,Ⅱ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慢慢变红.(2)Ⅱ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溶液浑浊,可知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溶液浑浊的反应是CO 2 +Ca(OH) 2 =CaCO 3 ↓+H 2 O,通常产生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