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姓三异堂号出自什么典故

作者&投稿:归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褒有感于这种时事,隐姓埋名写了一篇文章,叫什么~

相对于鲁韦马这三个常见姓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较少会遇见姓昌的朋友。那么昌姓究竟来源于哪里?在历史中都有哪些名人典故?在鲁韦马三个姓氏中,鲁姓的“三异堂”到底是哪三异?为什么说韦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在流传至今的《马氏家训》中又有哪些治家教子的良策呢?
现在在鲁姓的祠堂里面,经常可以看到一副非常有意思的对联,上联是,指囷济急。下联是,论钱惩贪。
囷是什么呢?囷就是仓库,粮仓,古代叫囷。指囷济急。就是说有人指着这个仓库,然后肯定就有人答应,把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来震灾,这个故事讲的就三国时候吴国的名将鲁肃。下联叫论钱惩贪,也就是讨论钱的问题,来告诫大家不要贪心。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鲁褒。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有一个人叫韦思谦,他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为人刚正不阿,不为权势。
大家读《后出师表》里边就有,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你看,曹操厉害吧?打一个昌霸,姓昌的人,打了五次打不下来,昌霸就是昌貕,三国时候的徐州太守。
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个典故是东汉马援的故事。而另一个典故叫车水马龙。这个典故讲的是东汉马皇后的故事。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今天为您解读《鲁韦昌马》四姓。
鲁,姓的姓氏来源也很清楚,虽然多但不乱。
第一,出自姬姓,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这一支因为封在鲁国,鲁国到了战国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灭掉,鲁国的一些公族的子孙,或者鲁国的另外一些人,他就以鲁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是一支很重要的来源。
第二,源于鲜卑族,来源非常有意思。是东晋时期的北方有个少数民族叫乌桓,这支民族现在已经没了,乌桓里边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改汉姓的时侯用的鲁姓,而这一支还是鲁姓当中很大的一支,人数很多。
第三,其他民族改姓,金朝的时候有女真人叫孛术鲁氏,改成了鲁姓。在清朝的时候,甘肃平番县有个土司,他的名字叫巩卜失加,这样跟鲁没有任何关系的姓,这一支是蒙古人的后裔,明朝的时候赐姓鲁,这一支后来人也不少。其他的满族、佤族、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都有鲁姓。
但是在这当中有两支最重要,一支就是姬姓之后,也就是鲁国的子孙。第二支就是乌桓族改姓鲁的这一支。而古代的鲁国,它的范围是今天山东的一部分,江苏的沛县,安徽的泗水一带,大致的地方在这里。被楚国灭掉以后,鲁国的子孙就迁到下邑,也就是今天安徽砀山县一带,所以鲁氏的子孙就移过来了,而这个地方,后来又被齐国占领,都在齐国的大范围内,所以鲁姓在今天山东境内,繁衍特别多。

  ▲姓氏源流
  鲁(Lǔ 鲁)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的考烈王灭掉。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
  2、出自其他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通鉴》所载,东晋时乌桓人有鲁姓。
  ② 金时女真人孛术鲁氏汉姓为鲁。
  ③ 清时甘肃平番县土司巩卜失加(元蒙古人后裔),明时赐姓鲁。
  ④ 清满洲八旗姓秦楚鲁氏、博都里氏有改鲁姓者。
  ⑤ 佤族姓木依库氏,子孙分别以三子之名为姓,其一曰鲁。
  ⑥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者有鲁姓。
  ⑦ 今彝、白、苗、土家、布依、朝鲜等民族均有鲁姓。
  ▲得姓始祖: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绕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如今,鲁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安徽之鲁姓为多,上述两省之鲁姓约占全国汉族鲁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历史名人
  鲁 班:春秋时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建筑家。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他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确是少有的勤劳、机巧的匠工,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他是“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
  鲁 恭: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东汉名臣。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不使刑罚,后擢侍中,直言不讳,累官至大司徒。“德化为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想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而在大约两千年以前的东汉时期,却的确有人办到了,那就是鲁恭。据史书记载,鲁恭当中牟令时,以德为治,结果出现了“三异”,那就是“虫不入境,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心。”如此的政治境界,鲁恭办到了,真是鲁姓人士最值得自夸的一项莫大的殊荣。
  鲁 丕:鲁恭之弟,东汉名臣,累官至侍中。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鲁 峻:昌邑(今属山东省)人,东汉官吏、学者。专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累官至屯田校尉。
  鲁 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三国东吴名将。家富于财,好施与,的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故过候,且求资粮,肃有米六千斗,以一半与之。瑜遂荐于孙权,独建议结刘备拒曹操。权甚重视。鲁肃为人方严,虽在军陆,手不释卷,善谈论,又能属文,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鲁 胜:代郡人,西晋学者、逻辑学家。少有才操,曾宰建康令。其所著涉及到极为丰富的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和逻辑对象争论的历史情况。著作仅存《墨辩注序》。
  鲁 瀚:清江(今属浙江省)人,宋代诗人。涉猎广泛,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鲁 贞:元浙江省开化人,字起元,号桐山老农。元统举人,隐居不仕,其邃于理学,胸怀夷旷,著有《桐山老农文集》、《春秋按断》、《中庸解》、《易注》等。
  鲁 治: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明代画家。善画花卉、翎毛,美伦精巧,着色天然,饶有风韵,落笔潇洒脱俗,活泼有生趣。
  鲁 迅:本姓周,名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和革命家。文学著作主要有《呐喊》、《彷徨》、《野草》等。他的评论文章尖锐深刻地剖析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由此遭到了当时反动政府的仇视。同时,他的诗作也非常出色,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充分表现了其满腔救国家于危难中的爱国热诚。他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却是中国共产党最亲密和最可信赖的朋友。
  鲁仲连:齐国人,战国末期学者。不任官职,好持高节,坚持儒家道德观点,反对尊秦为帝,以义不帝秦而被传诵千古。其肯定事物的两重性,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
  鲁伯能:安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学者。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
  鲁宗贵: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画家。工花竹、禽鸟、窠石,用笔意趣有余,描染佳妙,尤长于写生,鸡雏乳鸭,颇有生意。传世作品有《春韵鸣喜图》。
  鲁得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书画家。善书,工写竹,发竿爽劲,扫叶清利,纵笔自如,备见潇洒。著有《墨君题语》、《竹史》、《细香居集》。
  鲁九皋:清代江西省新城人,字洁非,号山木。乾隆进士,出选山西夏县知县,有惠政。著有《山木居士集》。
  ▲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省乾县东)。
  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在今天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北齐改广宁郡。
  2、堂号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鲁姓的主要堂号有:“琴书堂”、“扶风堂”、“敦厚堂”、“五经堂”、“孝思堂”等。
  ▲宗族特征
  1、鲁姓来源比较纯正。
  2、历史上,鲁姓人济济多才,多为文人雅士,纵有武将,亦为儒将,与其姓氏截然相反。
  3、鲁姓人源出曲阜,望出扶风,可能有某种根深蒂固的情结,现今鲁姓以山东人为最多。
  4、堂号来历发人深省。如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鲁姓
堂号:三异堂
郡望:扶风郡
堂联:扶风世泽,中牟家声
《元和姓篡》记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最初封在鲁(山东曲阜一带),为辅佐周成王就留在都城,让儿子伯禽去鲁国。伯禽到鲁国后征服了周围的夷国,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公元256年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鲁为姓。”
鲁氏起初在发源地发展,后在扶风(陕西咸阳)形成望族,史称鲁氏扶风望。
鲁姓名人,史不绝书,其最受氏人称颂的是东汉时期中牟县令鲁恭,字仲康,平陵(陕西咸阳)人,汉章帝(公元76年--83年)时任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县令,邻近各县蝗虫成灾,而中牟县却无蝗灾,上司来检查时,看到一只野鸡从小孩身边经过,上司问小孩为何不捉,小孩答:“雉鸡正在带雏,不能捉。”上司听了也不检查了。对鲁恭说:“蝗虫不飞汝界,德化施行飞禽,小孩有仁爱之心,此三异矣。”说完便回复上司去了。为纪念和歌颂鲁恭的德政,氏人以“三异”为堂号,以“扶风世泽、中牟家声”为堂联。

鲁姓名人
答:鲁姓三异堂号出自什么典故 鲁姓 堂号:三异堂 郡望:扶风郡 堂联:扶风世泽,中牟家声 《元和姓篡》记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最初封在鲁(山东曲阜一带),为辅佐周成王就留在都城,让儿子伯禽去鲁国。伯禽到鲁国后征服了周围的夷国,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公元256年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鲁为姓。” ...

鲁氏家谱辈分怎么排
答:重庆秀山鲁姓字辈:“侯其言世泽诗礼振家声”。四川鲁氏一支字辈:“哲世圣朝大安德彩正庆永承恩泽经文光宗必耀祖纬武齐家能治国”。四川简阳鲁氏字辈:“宗太守敦希孙耳子三寄继述光先德永昌东国基客佳原重学从本启亭诗人才常药秀万世仔文慈。湖南蓝山鲁氏字辈:“文东国世积富贵德全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