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的一些问题

作者&投稿:单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美术的一些问题~

  1.一战前
  1. 野兽派(Fauvism):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第一个现代主义画派。1905年,以马蒂斯为首的一群在象征派大师莫罗画室中学习的青年,送作品参加巴黎的“秋季沙龙”展出。这些作品大多色彩旷野、笔触飞扬、形象怪异,使观众们大吃一惊,顿时轰动了巴黎。当时有位评论家比喻这批作品像一群野兽正在吞食那些温文尔雅学院派美术,从此“野兽派”之名传播开来。这些画家认为绘画最重要的是色彩,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解放成为他们的共识和行动宗旨。其实他们既无明确纲领,也无严密组织,只是在野兽派这个名称下的一个多派系的松散组织。野兽派绘画运动在1905年至1906年形成高潮,顶峰期很短,但对后来的现代派艺术,尤其是德国的表现主义影响极大。之后他们各自的作品不再出现相同的面貌,野兽派也就自行解体。代表画家有马蒂斯、德兰、杜飞、弗拉芒克、凡东根、鲁奥、雅弗林斯基等。
  马蒂斯、弗拉芒克、德兰、
  2.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蒙克、克里姆特、凯尔希纳
  3. 立体主义:毕加索《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
  勃拉克
  4. 未来主义(futurism):巴拉、波丘尼
  5. 达达主义(dadaism):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LHOOQ》
  两次大战之间
  1. 超现实主义(super realism)
  达利《记忆的持续性》
  恩斯特、马格丽特、米罗
  2. 抽象主义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克利
  4.包豪斯:格罗皮乌斯、米斯凡德罗
  二战之后
  1.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50年代第一个出现于美国的重要现代主义绘画流派和艺术思潮。继承了从凡高到超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抽象化,直接性,自动性和表现潜意识的自我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它强调作者行动的自由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其中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为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抽象表现主义思潮适应了二战后美国人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要求。
  戈尔基、波洛克、德库宁、纽曼、路易斯
  2. 极少主义(minimalism):发端于抽象主义,又反叛于抽象表现主义
  3. 波普艺术(pop art):波普一词(pop)含通俗、大众、流行之意,这是由英国艺术评论家阿劳威提出的,他在给利用大众影像为内容的美术命名时所作的一个统称,后来被评论界所接受而广泛采用。
  劳申柏、沃霍尔
  4. 照相写实主义: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大量抽象作品使人感到厌倦,于是一部分从事波普艺术的画家转向残酷似而逼真的对现实的复制,这显然是朝保守回流。
  克洛斯、汉森、
  5. 欧普艺术(op art):欧普艺术为光效艺术之简称,是60年代同波普艺术一同发展起来的,但较晚才获得社会的注意。它植根于抽象主义艺术,是由抽象主义发展起来的新图式。一般通过静态色彩图案,使观众产生错觉、旋动、发光等视觉效果。是抽象美术在幻觉上的新发展。
  瓦萨莱利
  6. 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科苏恩
  8. 大地艺术:克里斯托


  2.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3.《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4.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度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度空间的绘画特色。
  立体主义开始于1906年,由乔治‧布拉克与帕布洛‧毕加索所建立,当时他们居住在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区。他们于1907年相识。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两人一直非常亲近地在一起工作。
  立体主义这个名称的出现含有偶然性。1908年,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年)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埃斯塔克的房子》,评论家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是帕布洛·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1910年),被认为是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
  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实质上这是20世纪初工业文明、机器时代的社会现实在画家精神中的折射反映。
  毕加索曾说过:“当我们搞立体主义时,并没有搞立体主义的打算,而是要表达我们身上的东西。”布拉克则承认:“立体主义,或者不如说我的立体主义,乃是我所创造的,为我所用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使绘画符合我的天赋。”他们两种气质的结合,又通过格里斯和莱热各自的努力将它们重新结合在一起,这就形成了有活力的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绘画方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20世纪初巴黎画坛异常活跃。继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之后,年轻的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来表现在迅猛变革的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内在情绪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相继出现。在法国,继野兽主义崛起后,另一群文艺家常在蒙马尔特的“流动洗衣房”聚会。参加的有毕加索、布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尔、A.萨尔蒙、M.雷纳尔、J.格里斯、F.莱热等。支持他们的有画商D.-H.卡恩韦勒,他在1907年在巴黎开办了画廊,这便是被人们称作的立体主义社团。参予立体主义活动的还有R.德洛内、A.格莱兹。1910年,以J.维荣为中心,建立起新的立体派社团,因经常在法国皮托活动,被称作皮托集团。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墨西哥的J.de里维拉也与皮托集团有联系。他们赋予分析的立体主义以秩序和规则,从而促进了立体主义朝着更为抽象和主观的方向发展。从1912年开始,毕加索等又进行综合的立体主义的试验。在分析的立体主义破碎而又剔透的结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综合的立体主义不再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虽然作为立体主义分支的黄金分割社于1920、1925年继续举行展览,但作为艺术运动的立体主义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
  立体主义画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是每个人按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毕加索说:“我要按照我的想像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布拉克也说:“画家并不想构成一件奇闻轶事,而是要造成一种绘画的事实。”
  立体主义的产生也是美术自身发展的必然。在传统绘画中只依看到的客观自然作画,所表现的只是自然的一个局部和一个片面,随着现代人的现代生活变化:客观与微观,速度和多变,机器对人的制约,这就要求绘画要表现这多样复杂性;古希腊柏拉图关于几何美的观点及塞尚着意描绘事物的结构、永恒性的观点加之非洲黑人雕塑的启迪,这就导致立体主义艺术的产生。
  代表人物及作品: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埃斯塔克的房子》;
  莱热(Fernand Leger,1885-1955)《三个女子》;
  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吉他与乐谱》;
  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时期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洗衣船派,这个派别的代表是毕加索和波罗克,也是正统派。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画家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的出名也是由这些蜂窝画家所催化的。
  同时立体主义有三个时期一个是早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在立体主义的发展史中也就是其孕育和起步阶段,求取单纯的几何学形态,放弃光色分析‧追求对象形态。其次就是分析立体主义阶段,这个时期仍然是只注重追求形式的分解,而不注重整体的重组,而且颜色基本是比较单一的。第三个阶段就是综合立体主义,这个阶段的立体主义是比较成熟了,也与分析立体主义有了一定的改进,这一时期,画家开始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不再只是强调局部的分解。色彩渐渐丰富起来,事物的形态又重新被重视。

说实话
你我的经历可以说一样的
我也之前很小就开始学美术
到3年级开始正式接触正规美术的学习
不知道你是国画很出色还是只是学学而已
你可以报考国画专业 但你一定要有很好的水平

如果你真的很喜欢美术 不妨继续学下去
毕竟象你这么早接触美术的人不算多
现在朋友圈里 一般都是初中或高中才开始学的
要把握好你的机会
家长给了你这么好的条件让你这么早接触美术
对你来说是一种优势
现在你才初一 还是很小
如果努力的话可以坚持学下去
不要断掉
美术这东西一定要坚持
早些下手 也不至于到快要高考是措手不及


如果现在要学 可以在当地不错的比较专业的画班学习
因为是初中 每周末学习一个上午或一天就可以
一定要坚持
跟上老师进度
一般正规的画班一定会安排课程给你

我跟你一样 很早接触美术
现在还有一年就高考了
我从初三才开始认真起来 之前也不断的学 但就是玩
有点后悔
希望你别象我一样
(虽然我现在美术还行....嘿嘿 别骂啊..)
总之就坚持嘛
什么事都要坚持

千万别找那些儿童画班
尽量能进高中生学习的画班就进那样的画班
那里气氛比较好 能让你紧张起来
进步也会快

总之 就是让你加油加油

美术很享受
如果你一直不断的享受的话...

等到希望用美术走捷径...
那是很痛苦的!

抽象艺术的产生
抽象艺术的产生被理论家解释为是人类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抽象冲动”的支配下创造的,即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 冲动去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形式的强烈3。的内在要求,这种冲动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可以直接由艺术家的内心需要产生。这一术语是本世纪初德国艺术理论 家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现实世界变幻不定,五光十色的景象引起了人类心灵强烈的骚动不安,如果人不能认识和把握这 个世界中的规律秩序,就会产生对世界的精神恐惧,因此,人有一种整理纷乱的现实、从中找到超越个别事物偶然性存在方式的内在要求,这就是强烈的抽象冲动。 所以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但是这种抽象冲动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先验心理结构内在地作用于人的情感活动,支配人类从 事精神生产的结果。
2。抽象画的特点
一般人很难看懂,但不是乱画,要靠一些食物,想象之后,通过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不能离实质。
1。抽象美术家介绍
蒙德里安(P.Mondrian, 1872~1944),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 Stijl)的主将,代表作《黄与蓝的构成》(1929)、《百老汇爵士乐》(1942~43,纽约现代美术馆)。

抽象画它是表达一些特殊的意义,如劳什伯格〈白色画布〉就是一张白色的画布在那展览,人走近后自己的影子就出现在画布上让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有时美术音乐等都有共通之处如布洛克他被称为画布上的乐师,康定斯基、莫奈等大师他们都是通过对当时历史发生的事情或社会状况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特殊的表现方式所以让人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在我们美术系的来说,我们只能说自己本能感觉美和谐很有震撼里,轻松压抑愉悦等这是画面所给的感受。

艺术源于自然

通常意义上抽象画的产生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初只是西方画家对当代艺术的探索和尝试,比如注重观察色彩的莫奈,注重线条的梵高,注重结构的塞尚都可以说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之后才有蒙德里安,毕加索这些纯粹的抽象画艺术大师。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抽象画不一定是由西方画家提出来的,甚至在原始时代就有了抽象画这个概念,因为抽象画的最初原理就是将事物更直白的表现出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南宋时期的宋楷《破墨仙人图》,就是运用了抽象原理而画成的,楼主可以自己去看看,所以抽象画的历史是有待商榷的
个人觉得抽象画其实是一种画家表达情绪的又一种方式,它本身并没有什么优越性,而是适应一种社会的潮流和时代发展的渠道,它本身一种让画家更良好和直接地表达情绪的方法和让人们理解作品本身内涵的渠道(这是个人观点)当然它也是有特点的 它往往更具有冲击力,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画面反应的问题或者事物往往相当直接和震撼等等
另外我觉得楼上的“一般人很难看懂,但不是乱画,要靠一些食物,想象之后,通过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不能离实质。”这句话有问题,因为我是艺术院校学生,所以我觉得如今的抽象艺术,与当代艺术不能划等号了,耳濡目染的,我看到的艺术,通常是最直接的,正如现在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这些艺术就是离实质的
楼主可以上百度搜搜
PS:纯手打,鄙视楼主复制帝!

关于美术的问题
答:五、 电影中与美术相关的因素有哪些?你看电影时关注哪些问题?(20分)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但是它的构成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和文学。凡是关于视觉的就都和美术有关,比如画面,摄影,道具,服装,剪辑等等。我关注的是这个电影的画面是不是很漂亮,但最重要的还是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精神。同学找得很苦吧...

美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答:而一个好的印象就需要从“新颖”做起,而“新颖”则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呈现。也就是联想一下生活,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猜一个谜语,看一幅画等等。当然不管是生活、故事还是歌曲谜语都需要紧密的联系课题。二、内容“丰富”一堂好课的基础是对内容的把握,而对于美术学科来说内容要“丰富”就...

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几个关于美术的问题,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_百度...
答:四:眼睛都知道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其实你只要表现出来它的神韵就可以了。当然貌似还要与参照物很像。能让人看出来你画的是个眼睛。这种东西就像很多学美术的人都知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五:这个要根据画者的目点来决定。。。是角度的问题。其实没有绝对的限制。一般美术考试都会有要求。但是...

关于中外美术史的几个问题。高分。可追加
答:b。试论述二十世纪欧美美术的特点以及各主要绘画流派的特点,内容,代表人物及绘画风格 二十世纪的欧洲美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时代,产生了无数的流派。1立体派 。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代表人物毕加索 2形而上画派 。意大利画家契里柯同卡拉1910年前后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形而上画派。3行动派 行动...

关于美术方面的问题!请懂的告诉一下~
答: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他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而陈逸飞的画 就属于具像 第三:你问得有点问题 中国哪个时期的绘画?是和文艺复兴同时期吗?

关于美术的一些问题
答:一般人很难看懂,但不是乱画,要靠一些食物,想象之后,通过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不能离实质。1。抽象美术家介绍 蒙德里安(P.Mondrian, 1872~1944),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 Stijl)...

关于美术发展史的简单问题
答:关于美术发展史的简单问题 1、西方美术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它们出现的时间、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2、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 1、 西方美术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它们出现的时间、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 2、中国画的...

西方美术问题 简答!!!迅速!!!
答:齐白石艺术的渊源,一是明清以来富于革新精神的画家徐渭、朱耷、石涛、金农、黄慎、吴昌硕的传统,他博采众家而融为一体。二是从浙派到赵之谦再上追秦汉碑版的刻印传统,融汇篆、隶、八分和魏碑,而自成洗练奇崛的作风。三是民间工艺和民间绘画刚健清新风格的滋育。美术书P55页也有一些介绍 7.分析 美术...

【急急急】关于美术方面的问题!!!
答:【急急急】关于美术方面的问题!!! 版画、剪纸、水彩画、中国画、油画、水粉画,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注意:每个画的特点最好多一点至少5行... 版画、剪纸、水彩画、中国画、油画、水粉画,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注意:每个画的特点最好多一点至少5行 展开  我来答 ...

美术方面的问题。
答:由于中西美术的社会背景、思维习惯和宇宙观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差异,使中西方两大美术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和风格,并由两大体系产生出美术视野和美术创作的多元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