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候的周朝,诸侯,大夫,伯,子都是什么?爵位?官职?名称?

作者&投稿:杜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周朝的诸侯都是什么爵位,秦国是什么爵位?~

周朝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国是东周时分封,公爵。以下是西周主要诸侯的爵位列表。
鲁、 姬姓,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也。佐文王、武王,有大勋劳於天下;後成王留相天子,命周公为家宰,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对其长子伯禽於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之器,俾侯於鲁,以辅周室。
齐、 姜姓, 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为四岳,生万生平水土有功,赐 姓曰姜氏, 谓之吕侯。其国在南阳宛县之西南。自太公望超自渭水,为周文王师,号为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营邱,为齐侯,列於五侯九伯之上,即山东。
燕、 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日君 。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为周太保;食邑於召, 谓之邵康公。留相天子,主自以西之诸侯,乃封其子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蓟县是也。
魏、 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 於魏国。即今河南开封高密县是也。
秦帝国之所以能够中兴,是因为一个君主,那就是秦孝公。其实不然,秦孝公虽然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但是还有一个人,他对秦帝国的崛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秦献公,即秦孝公的父亲,是秦献公将秦国从灭亡的边缘拉了出来,而后才有了秦孝公的商鞅变法。

扩展资料:
秦国统一七国的君王是秦始皇嬴政,秦庄襄王之子。 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并且,包含秦国本身才是七国,具体七国分布如下:
秦,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是楚国的最鼎盛时期。
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赵,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
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赵国在邯郸、邢台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魏,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韩,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齐,占有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南梁、南陈等。

齐、燕、赵、魏等国的爵位分卿、大夫两等,卿分上卿、亚卿;大夫分为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这些爵位其实就是之前的官职名称,反映了之前周朝官爵不分的情况。

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贾公彦又疏道:“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属有臣子。

周灭商后,天子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也称方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奴隶制国家。西周严格的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

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

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

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三公和太宰

西周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其下分设六卿、五官等。由于三公之类的官职是授予位高爵尊的诸侯的,而诸侯们在出任周朝大臣的时候也要治理自己的国家,所以三公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通常执掌中央权力的是太宰,太宰本来是王室的家庭事务总管,因亲近统治者,所以从夏商以来太宰的地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中,在西周可以说达到了顶点。

在非常时期,诸侯出任的三公就因为其本人所掌握的强大武力而发挥着实际的执政权力,周成王初立之时,以“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周公旦“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直到七年后成王成年,周公才还政于成王。此间,周公、召公数次以成王的名义征发诸国兵,平定管、蔡、武庚的叛乱,重新征服乘武王去世而叛乱的东方五国,权力实际上超越了当时的周成王。《史记·周本纪》说“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由此可见三公的权力。成王年幼时,周公为了很好的保护和照顾成王,还兼任了太宰,总领王家事务,这也是后来太宰权力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春秋时期,周朝的执政者称正卿、冢宰,其下间有一二副职,称介卿。平王东迁之后,一直以郑国的国君(伯爵)为正卿。后来周王夺取政权,并由此和郑国开战,之后的中央设两名卿士,以右卿士为首。春秋中后期,王室日渐衰落,中央执政者是所谓的伯。这里的伯不是伯爵的意思,而是受周天子授权管理诸侯的特别职务。出任伯的,都是诸侯中武力强大、道德高尚而为诸侯所敬畏者。历史上总共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位,称春秋五霸。这些受命称伯的诸侯对外以周天子的名义统帅诸侯、对内以“伯父”、“伯舅”的名义代天子理政。周朝固有的卿士等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动。

战国时代,王室衰微,已经失去了中央政府的地位,成为一个很小的地方政权。

六卿、五官、宫内官

六卿、五官分掌国家事务,在他们之下是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等较为低级的官员。大都,管理诸侯以及周天子宗亲们的采邑;小伯,管理卿、大夫的采邑;艺人,泛指有专门技术的如卜、祝、巫师、工师等官员;表臣百司,泛指在六卿、五官府上执行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吏;太史,撰写国史、记录周天子和百官举止,草撰周天子的册命;尹伯,位次五官的总执行官;庶常吉士,位次大夫,是最低级的世袭官员。

周天子除了朝臣之外,还保留了很多专门管理王室内务的官员,如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等。虎贲,周王的禁军;缀衣,管理王室的衣服装饰,与后世的尚衣相仿;趣马,管理王室车马;小尹,总管一类事务的王室总管;携仆,管理王室日常使用的各类器物;百司,执行各类勤杂事务的小官吏;庶府,管理王室财物。

内廷官

主要有宰、臣两类。这些官员主要处理商王的私人事务,包括其私人领地、以及王官内部的管理等。宰的地位非常高,特定的情况下作为商王的代表直接处理政务。《史记·殷本纪》记载,殷高宗武丁,「三年不言,政事决於冢宰」。臣的种类很多,有负责农耕的、有负责内廷供奉的、有负责祭祀的、有负责警卫的、也有管理商王私人军队的。臣的级别也很不相同,有些是商王的亲族、有些是来自臣服的部族、甚至有些属於奴隶的身份。不过,作为臣的奴隶很多成为显赫的大臣,如商汤时的伊尹,武丁时的傅说,都从奴隶晋升为宰相。

外廷官

即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以尹为长,另有卜,作册,亚服等各种名目。尹相当於後世的宰相,其中最著名的是伊尹。伊尹,姓伊名挚,尹是官名。伊挚曾「为有莘氏媵臣(陪嫁的奴隶)」,得到商汤的赏识,「汤举任以国政」。《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死後,继承王位的外丙、仲壬相继死去。伊尹立汤的嫡长孙太甲为王。太甲即位後,违背商汤所立的法度,暴虐无道,於是伊尹把他放逐於桐(河南虞城东北),由伊尹代王施政。三年以後,太甲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并有所悔改,伊尹才把他迎接回来并「授之政」。伊尹的儿子伊陟,也身居高官,「帝太戊立伊陟为相」。

卜、作册都是宗教官员,相当於罗马时代的祭司,但是地位远不如罗马祭司来得高。其中卜作为大祭司,权力比较大,作册的职务与後世的史相当,是负责记录的官吏。亚服是武官,统帅军队,有亚,多亚,大亚之分,但是具体职务与等级区别不详。商朝的武官还有射(统帅弓箭手)、犬(负责商王的田猎)、戍(要地驻屯军长官)等其他称号。

《周礼》典制

《周礼》所述的周朝体制十分精密、宏大,因此受到后人的质疑,认为是后人托古所作。按照《周礼》的记载,周朝的中央政权的组织是以冢宰为首的天地四时六官制度。

天官冢宰

“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冢宰的属官称为“治官”。包括太宰卿一(太宰为官名,卿为爵位,以下同,只有一个名称的为爵位)、小宰中大夫二、宰夫下大夫四、上士八、中士十六、旅下士三十二。。太宰的职责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其六典是: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抚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诰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可见冢宰实际上相当于首相的地位。[1]

地官司徒

“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抚邦国”,司徒的属官称为“教官”。包括大司徒卿一、小司徒中大夫二、乡师下大夫四、上士八、中士十六、旅下士三十二。大司徒管理版籍、人民田土之事。小司徒管理京城以及四郊人民、田地、赋税事务。

春官宗伯

“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宗伯的属官称为“礼官”。包括大宗伯卿一、小宗伯中大夫二、肆师下大夫四、上士八、中士十六、旅下士三十二。大宗伯管理天子、诸侯的堞谱、继承、祭祀事务。小宗伯管理太庙神主事务。

夏官司马

“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司马的属官称为“政官”。包括大司马卿一、小司马中大夫二、军司马下大夫四、舆司马上士八、行司马中士十六、旅下士三十二。司马官就是统帅周天子的军队。

秋官司寇

“帅其属而掌邦禁”,司寇的属官称为“刑官”。包括大司寇卿一、小司寇中大夫二、士师下大夫四、乡士上士八、中士十六、旅下士三十二。司寇官的职务就是管理刑狱事务。

冬官司空

《周礼》司空篇已佚。

春秋战国 当初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有自己的爵位,比如公、伯、子,所以史书称呼诸侯国君都是郑伯、楚子等。

那时候的分封制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到了战国,诸侯大国都更加无视周天子,相互称王。

你说的智宣子,智襄子,韩康子这些,宣、襄、康都是谥号,子是那时候对男子的尊称, 那时候史书习惯这样称呼以前的人。

1.周威烈王是周天子
2.如果你了解资治通鉴,你应该知道资治通鉴作为编年体通史是从战国开始记录的,司马光将"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象征卿大夫代替诸侯执政,周王室彻底丧失权威。在春秋时期,晋国是侯国,晋侯是诸侯,而周王是天子。此处的晋指晋国。
3.你要了解一下周朝的等级制度,诸侯就不说了,所有在天子、诸侯朝中担任官职的都是大夫,大夫都是士族,多为天子王族、诸侯公族。
4.智(知)、韩是晋国公族的两卿。智(知)、韩是氏,宣、襄、康是谥号。伯是排行,不是爵位。古人以伯(孟)、仲、叔、季排长幼次序,"智伯"意思就是"智氏的长子",代指每一个智氏的宗主(继承制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例如"智伯瑶"就是"智氏的长子——智瑶","赵孟"就是"赵氏的长子","鲍叔牙"就是"鲍氏的二儿子——鲍牙"

如果把周天子比作政治局,那么大夫就是中央书记处书。诸侯就是大夫,或者是有封底的大夫,并且是世袭的。剩下的各子,都是他们的丞相,或者智囊团。

春秋时候的周朝,诸侯,大夫,伯,子都是什么?爵位?官职?名称?
答: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三公和太宰西周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其下分设六卿、五官等。由于三公之类的官职是授予位高爵尊的诸侯的,而诸侯们在出任周朝大臣的时候也要治理自己的国家,所以三公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通常执掌中央...

周朝王公大夫士等人具体指干什么的人
答: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西周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其下分设六卿、五官等。由于三公之类的官职是授予位高爵尊的诸侯的,而诸侯们在出任周朝大臣的时候也要治理自己的国家,所以三公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

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大夫和国君关系的区别,和变化
答:在春秋战国,与周天子匹配的地域是天下 与诸侯匹配的地域是国 与大夫匹配的地域是家。周天分封天下诸侯,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内分配一定的土地来养活大夫。大夫就为诸侯处理国政。这是春秋时期的格局,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就是三家分晋,并且周天子将这三家封为了诸侯。这就使得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春秋时期的政治景象
答:春秋时期的政治景象如下: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朝的宗法制度已经失去其绝对权威,天子与诸侯国家的政治关系越来越松弛,相继出现了诸侯争霸、大夫擅权、陪臣执国命的局面。一些诸侯国家开始开发边疆与扩大政治、军事势力以争夺天下霸主地位。2、分封制宗法制的破坏。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

春秋五霸简介_春秋时期五大诸侯介绍
答:春秋时期简介 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东迁。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国,郑国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周朝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南方都城远离中原的楚国很早就开始称王,之后吴国和...

周朝哪些人属于统治阶级
答:1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每一代天子的兄弟成为诸侯,诸侯的兄弟又成为卿,依次递减。《左传 桓公二年》记载道:“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天子建国”即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家”即诸侯立卿大夫,“卿置...

周朝的诸侯都是什么爵位,秦国是什么爵位?
答:周朝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国是东周时分封,公爵。以下是西周主要诸侯的爵位列表。鲁、 姬姓,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也。佐文王、武王,有大勋劳於天下;後成王留相天子,命周公为家宰,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对其长子伯禽於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之器,俾侯於鲁,以辅周室。齐...

大夫和上卿是什么官职
答:大夫:是古代的官名.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周朝时期有多少诸侯国家?
答: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

春秋时期,春秋五霸都指的是谁?
答: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是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不同历史文献也有不同记载。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启了争霸战争以夺天下,春秋五霸便是该时期的历史产物。该战争,为之后战国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