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革内容是什么

作者&投稿:仁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 ,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 

一、忽必烈改制的内容 

(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  

(1)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

(2)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  A、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B、设澎湖巡检司C、开发云南行省 

(3)兵民分治

(4)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5)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影响:  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转变立国之本(经济方面:农桑立国) 

1、主要措施 :

A、确定立国方针:农桑立国 

B、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 

C、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农桑之制”

D、重视技术指导:《农桑辑要》 

2、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


二、忽必烈改革的历史意义 :

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 

3、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主要措施: 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 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水利: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 民族关系: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变过去的那种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 作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这些制度在元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元代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下临安,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作用: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更有利於统治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这些制度在元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元代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下临安,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作用: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更有利於统治

(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

1、具体内容:

(1)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2)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吏,礼,户,兵,刑,工

A、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

B、设澎湖巡检司

C、开发云南行省

(3)兵民分治

(4)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5)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2、影响:

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转变立国之本(经济方面:农桑立国)

1、主要措施

A、确定立国方针:农桑立国

B、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

C、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农桑之制”.

D、重视技术指导:《农桑辑要》

2、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

主要措施: 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 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水利: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 民族关系: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变过去的那种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 作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为了巩固元朝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元中央集权制度 元世祖为了贯彻汉法,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当时全国共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

金朝的变革与忽必烈的改制的主要内容有何异同
答:金朝变革女真习俗的原因:为了适应对先进的中原农耕地区的管理,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2、采取的措施:A、仿宋制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B、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C、学习汉人生活习俗。1、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 社会发展。忽必烈即位前后...

简述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政治上:1、任用大批汉族人士为谋士,推行汉制,进行改革 2在中央设管理全国政务中书省、宣政院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管理 3、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澎湖巡检司 农业上:1、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 2、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3、治理黄河运河 作用:...

元朝统一中国后忽必烈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政策?
答:元朝统一中国后,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特别是在国家刚刚统一,政局尚不完全稳定的情况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避免再度分裂割据,忽必烈采取了招贤纳士,广采众议,改革蒙古旧制,建立了元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元朝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

忽必烈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答: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中央: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主要措施;农业,要行汉法。民族关系,变过去的那种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 作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水利: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设置中书省及...

忽必烈和孝文帝采取汉化措施有什么共同的作用和影响?
答:魏孝文帝元宏主持了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内容有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北魏的孝文帝改革是对促进汉族和鲜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忽必烈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

忽必烈为发展元朝农业而采取了那些政策?
答:忽必烈为发展元朝农业而采取了以下政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国策,大大加速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游牧经济转化到农耕经济。设立了十路宣抚司,并命令各路宣抚司挑选通晓农事的人当劝农官。发布了官吏升降的条例,明确规定"户口增"、...

.元世祖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答:经济:恢复发展农业,设立劝农司管理农业,采取召集逃亡、鼓励开荒、发展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禁止军队占田和妨碍农时。文化:推崇儒学,实行汉化政策,推行科举制度。意义:忽必烈的改革,推动了蒙古族向封建化转变,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传承儒家学说,融汇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呈现多元...

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答: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行省 制度和澎湖巡检司 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

忽必烈改制的措施及伟大意义探究
答:忽必烈改制 蒙古帝国自建立起一直实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续他们蒙古族的传统。等到忽必烈继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弃原来的制度,改革使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元朝行省制度 忽必烈从小尊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响。等到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疆域不断扩大,原有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