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大的军工厂,为避日本想迁到内地,为何却遭到多方反对?

作者&投稿:吕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人在前线英勇抵抗日军的同时,在后方也进行着一场数十万人参与的工厂大内迁行动,上千座工厂得以在内地重建,这可谓是战争中的奇迹和人民的壮举。其实早在40年多前,清政府便考虑过工厂内迁。此时的中国已经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击败,面对强大的日军,政府决定将重要工厂内迁,以防止日军破坏。明明是件好事,却遭到各地反对。



抗战时期搬迁到内地的工厂

一、李鸿章的先见之明

1860年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学习,数座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在中国拔地而起,开启了中国现代企业的先例。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建在上海、南京等东部沿海地区,例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内地则寥寥无几,而且除了湖北枪炮厂以外,规模都比较小。原因嘛,自然是沿海地区比内地有经济优势,可以有效地从西方获取技术与招聘工人。

1894年甲午海战的爆发,让清政府发现就在自己的家门口竟有如此强大的敌人,我们费尽心力建造起来的工厂,都在沿海地区,这可就直接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了。



位于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发现了工厂积聚在东部的弊端,1875年他给朝廷上折子,说工厂可以设立在东部沿海,但是要设重兵把守,但这也并不稳妥,以后再建工厂最好建在内地且有江河的地方,既可以与外地沟通,也可以在沿海发生战事时源源不断地给前方军队输送物资。

遗憾的是,李鸿章的折子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即便1883年中法战争中,福建的马尾船厂被法军炸毁,清政府都没回过神来。



中法海战中马尾船厂被炸毁

但10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让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自称“裱糊匠”的李鸿章,再也无力填补清政府这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海军覆灭了,大清朝数万里的海疆就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

这下,清政府终于从梦中醒过来了,开始考虑工厂内迁。

二、内地沿海并举发展

1897年,兵部尚书荣禄向朝廷上折子,他的观点非常直白,既然我们失去了防卫海洋的海军力量,那么沿海地区的工厂就得考虑内迁。他特别强调当时中国最大的军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既没有天然的煤矿资源,还容易受到战争威胁。内地有内地的好处,自然资源丰富,而且相对比较安全,也应该扩大工厂规模,大力新建工厂。



影视剧中的荣禄

荣禄说的有道理,清政府就让各省督抚按照他的建议去做,这是晚清工业布局的一大调整,由原先的注重东部沿海,到现在的发展内地以及搬迁沿海工厂,尤其是江南制造总局。

在1895年甲午战争到1900庚子事变之前,内地共有省级军工厂近10所,其中张之洞开办的湖北枪炮厂,甚至可以与江南制造总局比肩,就连新疆、青海等边远省份,也开始设立军工厂。



湖北枪炮厂

三、工厂内迁困难重重

内地修建扩充工厂进展得比较顺利,但把江南制造总局搬迁到内地却很难实行。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就不同意搬迁江南制造总局。他有他的道理,工厂已经设在上海数十年了,各种关系与习惯都已经根深蒂固,江南制造总局搬迁到湖南,不但会丧失沿海的地理优势,还要花好大一笔搬家费。

这些“道理”,都不是“真理”。刘坤一反对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江南制造总局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每年能为他制造大量军火,还能提供大量的经济利润,如果搬到湖南,这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两江总督刘坤一

时间转眼就到了1900年,就在这一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光绪与慈禧仓皇出逃至陕西,此时的清政府迫切需要大量军需物资,眼见搬迁江南制造总局已不可行,为了补充枪炮弹药,清政府只得下令暂停搬迁工厂,清政府第一次内撤工厂的政策至此失败。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决定实行更为彻底的变革,江南制造总局内迁一事又被提起,此时入京的张之洞与两江总督魏光焘也不得不考虑内迁一事。最终经各方商讨,江南制造总局内迁至江西萍乡,这是一个折中的选择,既可以满足清政府内迁的考量,同时江西仍属于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他的利益也没有受损,可以说皆大欢喜。



张之洞雕塑

照理来说,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中央大员、练兵处的铁良又跳出来反对。铁良被誉为是清末唯一可以和袁世凯抗衡的人,他提出要整合国内工厂资源,着重建造所谓的“南、北、中”三大军事工厂。

铁良有自己的小九九,通过调整全国工业布局,就能借机把地方的军事、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一点其实很符合清政府的胃口,清政府搞新政,也想收回地方督抚的权力。还有,铁良希望南、北、中三处工业中心并举,但最强调的还是为保卫北京所建的“北方大厂”,搬迁江南制造总局所需的财政资金,正好可以用在建设“北方大厂”上。

你看,庚子年后以江南制造总局为首的沿海工厂内迁一事再度被提起,但由于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最终还是失败了。



大家觉得清朝的军事发展战略现如今怎么样了?
答: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

我想问问,日本军有那么次吗?小坦克小机枪给大清会怎样?(德国是顶级...
答:科技还是综合国力,一流像法、日、苏、意,其实法、意是发挥失常,日是超常发挥,清没法和他们比,先不说时间线上就算一战也到清末了,那个时候清朝其实玩不转工业,最多有几个炼钢厂和军工厂,其实产业都没有,玩不转小坦克,到了后来张作霖的东北工业发展起来了才有可能,可惜最先丢了东三省 ...

晚清时候的科技,真的可以比肩欧美列强?
答:1892年江南制造总局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气体复进机技术,制造出了口径为120毫米的野战快炮。而当时的日本只能生产75毫米的快射山炮。日本的军工技术落后中国10年。当时的英国记者参观完中国的兵工厂后感叹道,中国的军工厂工人的技术水平一点不比欧美国家军工厂工人技术能力差。

求2篇1000字的人物传记的人物评论
答: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为了与海军配套,他也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为了使军工厂生产出来的轮船可以找到...

清朝的李鸿章的正确评价
答: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

大清帝国最后的裱糊匠,李鸿章:一生功过谁与评说呢?
答:同时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念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多数舰艇老化,在为慈禧准备的万寿庆典的颐和园中,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颐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北洋舰队的先进战备是不可能的。终身不履日地李鸿章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

北洋水师的功亏一篑,李鸿章该负全责吗?
答:可是当时的美国技术很厉害,1888年日本就有了新的游艇。我国的航速都在15海里左右。 日本的却都在18海里以上,主力舰艇吉野舰更是达到23海里,这样的科技差异早就了北洋水师的失败。后续资金不到位,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掌管着经济大权,而这个人和李鸿章素有嫌隙自然不会给他多拨款。还有就是当时的幕...

大清火器究竟有多强
答:而对付南方零星邪教作乱以及土司割据,也用不了重型红衣大炮,而是轻炮最好用,加上清朝康熙之后相对稳定...。1842年6月英军攻陷吴淞时,在一座军工厂里,“我们看到有10门游击炮队所用的大炮,这些都是安装在手...条中又云:“向闻大炮击远二三十里,姑之不信,意者或有十里,其弹子弯者不计,直者想有六七里可用...

三省经济等于一省?东北价值绝非GDP可以衡量,他的贡献远超GDP
答: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窃据我国东三省长达13年之久。 在这期间,为了将东三省打造成进攻我国的桥头堡,日本在东三省建设了大量的军工厂。据统计,当时的东三省工业总量甚至超越了日本本土。 当时东三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49.5%,接近一半,铁路总长占全国一半。生铁和钢铁产量占...

甲午大海战日本战胜的原因
答:首先从舰队的管理来看,大清水师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这三支,但是他们都是各管各的只会不统一,就像当时日舰进逼威海卫,其他两支水师见死不救。而日本只有一个海军省来统领,中间省去大量不必要过程便于舰队调动。第二中国军工生产劣质,就拿炮弹来说,在海战危急关头,炮弹塞不进炮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