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投稿:闽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队伍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质勘查单位数量:2006年我省所属勘查单位70个,分布在我省15个省辖市。其中国有地勘单位39个,其他地勘单位33个。
(2)从业人员:2006年末在职职工人数为16789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210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48人,其他人员2472人。
(3)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6765人,占职工总数40.3%,高级技术人员1205人,约占技术人员17.8%;中级技术人员2785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1.2%;其中地学专业432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3.9%。
(4)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人均3.10万元。
(5)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末离退休人员14442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人均1.62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具有甲级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35个,乙级的单位有11个,丙级24个。目前全省共有地质勘查资质205个,其中甲级66个,乙级58个,丙级81个。
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三)与上年度对比情况
2006年职工人数为16789人,较上年度的15881人增加5.7%。其中地勘从业人员9210人,较上年度的8839人增加4.2%,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较上年度4281人增加9.0%,矿业开发从业人员548人,较上年度542人增加6人。技术人员6765人,较上年度6320人增加7.0%。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05人,较上年度的1209人减少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785人,较上年度的2633人增加5.8%。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较上年度的43747.54万元增加19.0%。
2006年离退休人员14442人,较上年度的14165人增加2.0%。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较上年度的19036.2万元增加22.7%。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37个,具有地质勘查资质最高甲级的单位有30个,乙级6个,丙级1个。共有地质勘查资质154个,其中甲级55个,乙级47个,丙级52个。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从业人员:2006年末职工人数为13027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8559人,工程勘察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475人,其他人员1616人。
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5524人,占职工总数42.4%,高级技术人员892人,约占技术人员16.1%;中级技术人员2224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0.3%;其中地学专业344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2.4%。
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人均2.17万元。
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人均1.63万元。
与上年度对比情况:2006年职工人数为13027人,较上年度的12823人增加1.6%。其中地勘从业人员8559人,较上年度的8286人增加3.3%,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较上年度2509人减少23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475人,较上年度476人减少1人。技术人员5524人,较上年度5180人增加6.6%。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92人,较上年度的937人减少4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290人,较上年度的2130人增加7.5%。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较上年度的23142.77万元增加21.9%。
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较上年度的13450人增加12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较上年度的18176万元增加21.9%。
(二)经济发展状况
总资产:2006年总资产445653.31万元,较上年度的361627.55万元增加23.2%。其中:生产性资产128985.8万元,较上年度的110215.45万元增加17.0%,专用仪器设备39588.96万元,较上年度的34958.20万元增加13.2%;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257629.69万元,较上年度的206687.21万元,增加24.6%;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214152.10 万元,较上年度的159522.23 万元增加34.2%;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219698.90万元,较上年度的158359.45万元增加38.7%。
其中国有地勘单位2006年总资产222654.20万元,较上年度的172456.53万元增加29.1%。其中:生产性资产58849.42万元,较上年度的50728.78万元增加16.0%,专用仪器设备26368.28万元,较上年度的23238.05万元增加13.5%;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134283.19万元,较上年度的94533.02万元,增加42.0%;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184097.08 万元,较上年度的137098.45 万元增加34.3%;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176741.81万元,较上年度的124078.32万元增加42.4%。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财政地勘项目204个,由37个地勘事业单位承担,项目总费用4949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项目21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5个、资源补偿费项目7个、中央基金项目9个,项目经费5886万元。省财政项目183个,项目经费43611万元,其中勘查类110个,项目经费28131万元,公益性地质项目73个,项目经费15480万元。
2006年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地勘局、有色局、国土资源厅所属的20个地勘单位承担。共完成省内、省外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73项,项目总经费15480万元。基础地质8项,资金3189万元;地质科研17项,资金2150万元;地质遗迹12项,资金3360万元;矿山环境治理36项,资金6780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各地勘单位自筹项目14个,社会地勘项目291个。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安徽,陕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国外地质勘查项目6个。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地质填图598平方千米、钻探697207米,槽探47839立方米、二维地震165197点,电法物理点39075个,在煤矿、铝土矿、铁矿及多金属地质找矿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费用31027.76万元。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矿业开发总收入15850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建成矿山6个(其中金矿4个,煤矿1个,铅锌矿1个),各矿山生产基本正常,实现收入4500万元。
我省对国外矿产开发工作比较重视,2006年省财政对2个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安排资金460万元,并出资多次支持地勘单位出国进行实地考察,并与阿尔及利亚能源矿产部、智力、越南、津巴布韦等达成了框架协议,目前正在进行投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六)工程地质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总收入179393.61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收入49417.94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1999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实行了属地化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提升了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发展模式: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采取“以队为基础,一队(院)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基础,保留事业单位编制,以队为依托,组建矿业公司,走市场化道路。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采取以队为基础,抓住矿权这一新经营观念,在矿权经营、矿业开发上走在前列。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则是以队为单位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单位进行重组,强化地勘主业,改造多种经营,实行项目经理制,增加竞争力。核工业局坚持“以局为主,多企业并存”、“同身份,多机制,分配放开,统筹统一”和“产权多元化,模拟股份制”的原则,发展主业,保留辅业。近年来地勘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坚持“两个符合”
一是符合国家和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精神,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地勘工作新体制,各主管单位认真履行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事业管理职能;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体运行。二是符合国办发〔1999〕37号、国办发〔2003〕76号以及国土资发〔2003〕35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统一部署,推进地勘队伍体制改革。
(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坚持“四个结合”
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与良性互动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和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坚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转变经营机制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发展同地质找矿成果与发展地质勘查经济相结合。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有利于地质勘查队伍稳定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地勘队伍稳定。
一是处理好速度、质量与地质找矿成果的关系,切实加强地质工作管理,努力提升地勘工作的科技水平,力争为国家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二是处理好国家、集体、职工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要保值,集体利益要体现,职工利益要确保;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保持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
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将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文件要求,继续坚持事企分开的原则,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强化地质勘查主业地位,为中原崛起提供资源环境保障,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增强地勘单位综合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地矿队伍。
(二)注重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并采取得力措施,为地勘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做精地质勘查事业,努力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通过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战略,调整开发结构,做好矿产开发业,形成持续发展的稳定的产业基础。三是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和大公司战略,变生产经营型为经营管理型,做优工勘施工业,提高产业的鲜活力。四是通过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并尽快转化为后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改革发展的基本设想
(1)事业单位改革主要设想:一是巩固和建强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勘查工作队伍,完善专业机构设置,充实服务手段,增强地质勘查和科研能力,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依照地质勘查队伍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的现状,根据产业关联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对地质勘查队伍进行重组。三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地勘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所需人员,重点加强科研和野外一线工作力量;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
(2)企业化改革的主要设想:继续分离地勘单位所办企业(实体),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加快组建资源型公司或地质勘查公司,培育商业性地质工作市场主体。
(3)继续分离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办社会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把地勘单位所办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社会职能剥离出来,交社会有关部门管理。
五、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属地质勘查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的特殊性,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离退休职工和下岗人员较多,队伍负担较重
因年老体弱,部分职工不能再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但又无合适岗位安排,处于待岗状态和隐性下岗状态。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是地勘费的一笔不小支出。
(二)基地建设欠账较多,设备严重老化
地勘单位现有的基地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水电设施老化、道路残破,职工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环境较差。因缺少资金更新仪器设备,大多数老设备仍在超期服役,无法满足现代地质找矿的工作需要。
(三)有些优惠政策和待遇没落实到位
过去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下发的文件明确地勘队伍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的个别内容,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很好落实。
(四)个别地方地质工作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各地对地质工作认识不一,或者宥于自身利益考虑,个别地方阻挠项目实施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个别地方擅自截留国家资补费项目资金,致使地质工作顺利开展不够。
六、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
要全面贯彻国办发〔1999〕37号、〔2001〕2号、〔2003〕76号、国发〔2006〕4号文的有关政策,建议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和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发文,确保国务院有关政策的落实。
(二)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地勘队伍的改革继续根据事企分开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步实施。本着缺啥补啥的要求,重点在抓落实、抓配套、抓完善上下功夫。
(三)加强地勘队伍改革的具体指导
根据地勘队伍改革的实践,应加强地勘队伍改革模式、建设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和良性互动的机制、支持商业性地质工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国土资源部应统一指导地勘队伍改革,认真做好地勘行业调控和指导工作,加强地勘行业协调与服务,确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指导国有地勘队伍改革与管理。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实施后,全省地勘单位积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改革,稳步发展,地勘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勘行业人员情况
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地质勘查资质单位年末职工人数10304人(统计数据不含石油天然气,下同),地质勘查从业人员632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57人,占从业人员的73.6%,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1195人,占25.6%,中级技术人员1697人,占36.4%。全省地勘行业职工平均年收入3.17万元,比2005年增加19%,离退休人员共有8831人,人均费用2.58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除石油天然气外,全省有48家地质勘查资质单位,核定了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甲级资质162个(2005年底为158个),其中甲级46个,占28.4%,乙级42个,占25.9%,丙级74个,占45.7%;资质专业分布情况:区域地质调查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32个、固体矿产勘查39个、液体矿产勘查12个、气体矿产勘查2个、地球物理勘查19个、地球化学勘查8个、遥感地质勘查3个、勘查工程施工29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2个、选冶加工试验1个。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1)目前我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共41家,地质勘查从业人员617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534人(高级技术人员1151人,中级技术人员1657人)。全省国有地勘单位职工平均年收入3.19万元,比2005年增加20.8%,离退休人员共有8831人,人均费用2.58万元。
(2)在全省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国有地勘单位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升。2006年度总资产279055万元,比2005年增长11.68%.其中:生产性资产162400万元,专用仪器设备426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7%和9.8%;总负债152324万元、总收入205110万元、总支出18046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4.3%、0.6%。
(3)2006年共争取地质勘查费5433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262万万元,地方财政50071.6万元。争取各类地质专项拨款6892万元,其中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经费2938万元;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2135万元,省财政安排地质勘查补助项目15个,经费1819万元。
(4)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全省商业性矿产勘查,主要是矿山生产勘探,在服务的地域和领域都比之前有所拓展,同时还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查项目和地球化学找矿项目。全年投入资金约0.83亿元。
(5)矿产开发情况。矿产开发实现年收入1.83亿元。海外地质找矿工作起动,地质六队在老挝华潘省取得南奥村铁矿勘探权;江苏地质工程公司获得莫桑比克马尼卡、固洛两个区块金矿勘探权。
(6)工程勘察施工情况。全年实现工程勘察收入7.47亿元。其中省内6.07亿元、省外1.2亿元及境外工程勘察市场2000万元。
(7)其他产业收基本情况。主要从事服务业、贸易、加工业等其他多种经营产业,全年共完成经营收入6.21亿元。比2005年增长42.6%。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从结构调整入手,推进地勘队伍改革
在地勘队伍改革中,按照产业分离和主辅分离的原则,坚持从结构调整入手,推进改革,并把队伍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资产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产业分离,组建地质勘查队伍,推进基础地质施工业与建筑业分开运行。二是坚持主业与辅业分离,推进地勘队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主要产业,放开辅业。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因自身的年龄、性别、知识、专业等实际问题而无法适应转企的富余人员剥离出来,纳入基地管理。四是坚持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推进地勘队伍改革。主要是将经营性资产按产业相对集中,适度扩大规模,作为企业法人财产,负责保值和增值。将非经营性资产分别交给相关物业管理基地,并在经营开发上做文章,努力将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提高资产运行效益。
(二)以改革为动力,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地勘经济发展
在地勘队伍改革中,坚持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发挥了地勘队伍的地质勘查和工程勘查两大产业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地方经济与矿业开发,加快了地勘经济的发展。
(三)注重加强管理工作和稳定地勘队伍
在地勘队伍改革与地勘经济发展中,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稳定职工队伍已成为地勘单位的共识。各基层地勘单位普遍出现了地质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较快的双增长态势,地勘单位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勘单位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听取职工意见,切实关心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生活,因此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地勘队伍的总体稳定。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才高地
“十五”期间,我省地勘单位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采取引进、培养、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取得较好效果。对新引进的人才在住房补贴,岗位津贴享受特殊政策。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所有委培研究生,承担学杂费,取得学位后还给予适当奖励。每年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互促互进,激发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热情。2006年,省地调院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国省级地调院中率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为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科研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五)加大装备投入,完善规章制度
为保证高效开展地质工作,“十五”期间我省地勘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技术改造实验室,购入先进的物探仪器设备,为东部地区攻深找盲做好准备;加强内部机构调整,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质调查工作性质和特点的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制度;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实行岗位工资、计件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使得报酬与职责、收入与成果直接挂钩,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建立和实施省级地质勘查基金
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以省财政预算安排、省留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价款等收入以及其他渠道筹集的相关资金,建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专项用于全省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等前期勘查。
(二)合理部署,统筹规划江苏地质工作
根据江苏省的资源情况,主要安排省内紧缺和优势矿种的工作思路,以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增长的需求,保证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我省地质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地质勘查力争提交能源矿产地2~3处,金属矿产地5处,非金属矿产地8处,可供利用的矿产地15处;取得境外矿产资源使用权的矿产地5~8处。为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三)抓住机遇,理清思路,确保地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发挥地勘队伍的地质勘查和工程勘查两大产业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地方经济与矿业开发,以地质科学为指导,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挖掘省内矿产资源潜力,全方位开展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服务,加快地勘经济的发展。
(四)努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用市场化理念扩大地质勘查服务的能力和范围。我省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迅速。努力统筹全省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深厚基础和技术优势,做好重要城市地质工作。做大做强工程勘察和施工业,扩大勘察工作的区域范围,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技术投入和先进勘查技术方法应用,为城乡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提供地质资料和设计依据,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性、前瞻性作用,服务于经济都市群建设。
(五)积极拓展省外境外地质勘查市场
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通过独资、投资参股或并购等形式,在资源富集、投资环境好的省区或国外去勘查开发国内短缺矿产资源,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缓解江苏资源保障的压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到境外承包地质工程,勘查利用矿产资源,以获较好的勘查效益,激发地勘单位改革的积极性。
(六)加大地质勘查力度的同时,加快矿业开发工作
除省内矿业权的市场运作之外,积极推进与省外国外的技术合作。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和战略合作伙伴的资金,进行省外国外矿业交流合作范围,不断开拓矿业开发的新资源、新优势。
五、对策建议
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地勘单位的发展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期,地勘队伍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我省地勘行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物质基础薄弱。地勘队伍家底薄,人均净资产不足2万元,与其他系统事业单位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且地勘经费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支出。历史欠账多,住房货币化补贴还没有到位。
二是职工收入低。目前国家投入少,许多地方性的工资补贴、福利待遇都未能享受,严重影响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事地质工作的技术人员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较大,人才的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困难很大。人才断层明显,中青年技术人员缺口较大,严重影响了地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三是地勘单位的改革不到位。目前地勘单位是事业单位但没有足够的费用,也没有企业单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勘单位的发展。
四是外部环境制约。政策落实不能完全到位、江苏矿产资源贫乏的特点、矿业权市场不发育的现实都是制约地勘改革发展的因素。
五是地勘科技投入不足。我省地勘单位科技管理及投入需要进一步提高,野外施工技术力量较薄弱,难以满足高质量的施工要求。部分地勘单位技术装备落后,设备更新每年资金投入很少,目前的国家投入只能应付简单的再生产,特别是在专业性较强的物化探设备和资金需求较大的深孔勘探设备投入上,更显得无能为力,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强地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市场、投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同时地质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基础产业,加强地质工作,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强地质工作改革和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或建议:
(1)加快地质队伍建设,建立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地勘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急需的高层次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毕业大学生,充实壮大地勘队伍。建立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进一步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
(2)依靠科技,增强地质工作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省教育、科研优势,优化整合地质科技资源,建立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地勘单位联合研究攻关的新机制。突出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成矿类型的地质勘查科技攻关,大力推进地质找矿基础理论、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法技术的研究,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科研综合水平。
(3)加速改革调整,为地勘工作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组建矿产(集团)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走矿产勘查与开发一体化之路,允许国有地勘单位直接从事矿产开发,并通过法规建设和深化改革,把部分有条件的国有地勘单位,培育成集矿产勘查和开发于一体的矿业公司。
(4)多渠道增加地质勘查投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适当扩大国家政策性投资额度和比重,探明更多的经济可采资源储量。建议尽快制订“关于加快地质勘查、开采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和吸纳中外资金投入商业地质勘查工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5)出台地勘队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政策,出台促进海外矿产勘查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建议国家建立有效的国外矿产勘查投资动态和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系统,引导国内企业更好地参与国外竞争。
(6)实施产业分离、主辅分离。按照社会协作化分工的要求,既能促进离退休服务、基地服务、社区服务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还能使我省地勘单位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每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7)继续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进一步开展科技协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勘队伍及从业人员情况

截止到1006年12月31日,安徽省地质勘查行业共有地勘单位54个。其中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39个,中央直属地勘单位1个(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其他地勘单位14个。在属地化地勘单位中:省地勘局下属20个单位(不含局机关,下同),省煤田地质局下属8个单位,华东冶金地勘局下属10个单位,挂靠省国土资源厅直管的地勘单位1个(安徽省化工地质勘查总院)。全省地质勘查行业共有在职职工17449人(含地勘局机关),离退休人员:13833人(含地勘局机关)。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819人。其中:省地勘局地质勘从业人员4213人,其他从业人员4992人;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266人,其他从业人员1132人;华东冶金地勘局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177人,其他从业人员1100人;省化工地勘总院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0人,其他从业人员90人;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地质勘查从业人员79人,其他从业人员62人;其他地质勘查单位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044人,其他从业人员254人。

(二)地勘单位资质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地质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48个。其中: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单位4个,乙级单位13个;水工环地质调查甲级单位13个,乙级单位10个,丙级单位10个;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单位25个,乙级单位9个,丙级单位10个;液体矿产勘查甲级单位6个,乙级单位11个,丙级单位7个;气体矿产勘查甲级单位3个,乙级单位3个;地球物理勘查甲级单位5个,乙级单位14个,丙级单位12个;地球化学勘查甲级单位3个,乙级单位2个,丙级单位8个;遥感地质勘查甲级单位1个,乙级单位2个;勘查工程施工甲级单位16个,乙级单位11个,丙级单位7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单位1个,乙级单位15个,丙级单位8个;选冶加工试验甲级单位1个,乙级单位1个。按单位具有的最高资质统计: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33个,占69%;具有乙级资质的单位4个,占8%;具有丙级资质的单位11个,占23%。在48个地勘单位中,共有各类甲级资质78个、乙级资质91个、丙级资质62个,分别为34%、39%、27%;按资质类别项数统计:具有1项资质的有9个;2项资质的有5个;3项资质的有2个;4项资质的有5个;5项资质的有3个;6项资质的有6个;7项资质的有10个;8项资质的有7个;9项资质的有1个。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勘查资质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34个,最高为甲级的单位有32个,占94%;最高为乙级的单位有1个,占3%;最高为丙级的单位有1个,占3%。省地勘局下属19个地勘单位,省煤田地质局下属6个地勘单位,华东冶金地勘局下属7个地勘单位,挂靠省国土资源厅直管的地勘单位1个,中央直属地勘单位1个。此外,全省地勘行业尚有非地质勘查单位6个。其中:省地勘局1个,省煤田地质局2个,华东冶金地勘局3个。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共有在职职工15151人(含地勘局机关),比上年增加98人;离退休人员13168人(含地勘局机关),比上年减少14人;离退休人员工作费用26021万元,比上年增加1885万元。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7775人,比上年增加112人;工程勘查施工人员2576人,比上年减少7人;矿产开发人员282人,比上年增加16人;其他产业人员4518人,比上年减少23人;劳动者报酬31463万元,比上年增加3405万元。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共有技术人员4427人,比上年增加107人;地学专业人员3106人,比上年增加53人;高级技术人员880人,比上年增加22人;中级技术人员1606人,比上年增加116人。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306557.2万元,比上年增加50766.16万元,增长19.8%。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72173.01万元,比上年增加21067.17万元,增长41.2%;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8229.9万元,比上年增加2974.68万元,增长11.8%。总负债196791.5万元,比上年增加40907.71万元,增长26.2%。总收入178492.92万元,比上年增加18290.92万元,增长11.4%。其中:地勘业收入119815.49万元,比上年增加10756.8万元,增长9.9%;矿业权转让收入3321万元,比上年增加1487万元,增长81%;矿产开发收入810.73万元,比上年增加235.03万元,增长40.8%;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6403.37万元,比上年增加2798.19万元,增长11.8%;其他产业收入28142.33万元,比上年增加3013.9万元,增长12%。地勘业收入中:中央财政地勘费590.00万元,比上年增加38.00万元,增长6.9%;地方财政地勘费57451.69万元,比上年增加3198.39万元,增长5.9%;中央国土资源大调查费1240.95万元,比上年增加198.95万元,增长19.1%;中央矿产资源补偿费780万元,比上年增加240万元,增长44.4%;地方矿产资源补偿费7009.88万元,比上年增加385.11万元,增长5.8%;矿产勘查劳务收入52554.77万元,比上年增加6508.15万元,增长14.1%。国有地勘单位总支出172649.47万元,比上年增加28596.44万元,增长19.8%。其中:地质找矿支出86337.95万元,比上年增加17167.42万元,增长24.8%;矿产开发支出857.69万元,比上年减少1072.04万元,减少55.5%。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18750元,比上年增长12.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20630元,比上年增长11.3%;总资产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1.57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0.92亿元;总负债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总收入8.51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17.9%;总支出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40147元,比上年增长6.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16740元,比上年增长3.1%;总资产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4.70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1.59亿元;总负债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0%;总收入6.98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5.9%;总支出6.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华东冶金地勘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20066元,比上年增长49.5%;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19638元,比上年增长2.3%;总资产3.93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0.84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0.24亿元;总负债2.72亿元,比上年增长48.6%;总收入1.89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8.0%;总支出1.71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截至2006年底,全队人均收入3.53万元,比上年增长23.4%;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28400元,比上年增长6.7%;总资产4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生产性资产586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410万元;总负债2731万元,比上年增长17.6%;总收入3099万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6.2%;总支出2574万元,比上年增长9.8%。

省化工地勘总院:截至2006年底,全院人均收入19000元,比上年增长11.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18195元,比上年增长0.2%;总资产1485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408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98万元;总负债910万元,比上年增长44%;总收入1556.5万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6.7%;总支出1556.5万元,比上年增长6.7%。

(三)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1.基础地质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开展了安徽1:5万余集、官亭、桃溪、三河、姥山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二是完成了安徽1:25万六安市、蚌埠市、合肥市幅区调修测面积47768平方公里。三是省级财政出资实施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共7项,总投资1544万元,完成矿调面积1492平方千米,图幅11幅。四是编制了省地质勘查规划,加强了基础性、综合性地质研究工作。开展了安徽沿江地区综合物化探资料二次开发、庐枞地区找矿工程前期研究、铜陵深部找矿方法试验和综合预测、淮北市前常—徐楼地区铁铜矿产资源预查、怀宁地区和皖东地区以及北淮阳地区等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研究等一批基础性、综合性项目,发现了一批新的找矿线索和远景区,为进一步普查找矿提供了依据,这些项目成果对于指导和部署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完成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施工示范井200多眼,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4万多人的饮水困难,提出了解决该区人畜饮用水新的供水模式。二是针对淮北平原颍河、涡河、奎河、沱河等沿河地区村镇饮用水污染问题,开展了水质调查与供水方向研究工作,为解决沿河地区村镇饮用水提供了基础资料。三是完成了6个地热勘查项目,先后在淮南、亳州、阜阳等地圈定了地热远景区,为我省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资料。四是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了广德县、桐城市等13个县(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调查登记地质灾害隐患点5568处,协助当地政府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汛期地质灾害预报,发布3级及其以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15次。五是开展全省古生物化石和地质遗迹的调查工作。六是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制定了我省矿山地质环境防治规划。七是完成了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为指导农业经济区划和结构调整、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名特优农产品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地方病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八是开展了合肥市城市地质工作,首先对滨湖新区进行了三维地质和水工环调查工作,为滨湖新区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情况

2006年全省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投资总额达6.47亿元(其中煤炭勘查5.36亿元,金属矿产勘查1.06亿元,非金属矿产勘查500万元),提交经资源储量评审的金属矿大中型矿产地2处,小型9处,非金属矿大中型矿产地10处。

省地勘局系统承揽省内外商业性矿产勘查资金9804万元,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钻探量约10万米。

省煤田局系统地质勘查工作覆盖全国近12个省份,承担大型社会地质勘查项目四项,主要为罗园—连塘详查勘探、口孜西详查勘探、朱集东勘探、刘庄深部普查等。已完成钻孔104个,工程量120075米,正在施工54个钻孔,工程量41000米。合同预算金额2.05亿元,其中,罗园—连塘详查6072万元,罗园勘探2561万元,口孜西详查5409万元,朱集东勘探3549万元,刘庄深部普查2395万元。完成其他地质勘探项目97个,地震工作量183636个物理点,工程量21802米,矿产勘查劳务收入4.22亿元。

冶金地勘局系统商业性地质勘查收入347万元,比2005年的252万元增长37.7%。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实现矿产开发收入810.73万元,比上年增加235.03万元,增长40.8%。其他国有地勘单位无矿产开发收入。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工程勘查施工收入26403.37万元,比上年增加2798.19万元(11.8%)。省地勘局系统收入22462万元,比上年增加2355万元(11.7%);省煤田地质局系统收入82万元,比上年增加26万元(46.4%);冶金地勘局系统收入3055.79万元,比上年增加384.24(14.4%)。

(七)其他产业情况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其他产业收入28142.33万元,比上年增加3013.9万元(12%)。省地勘局系统收入9712.47万元,比上年增加2776.17万元(40%);省煤田地质局系统收入13009.56万元,比上年增加88.46万元(0.7%);冶金地勘局系统收入4838.3万元,比上年增加18.27万元(0.4%)。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经济建设繁荣稳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对地质工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地质勘查市场活跃,地质工作投资增加,工作量剧增,促进了地质勘查行业的蓬勃发展。一是财政投资逐年增加。我省属地化地勘单位2006年财政拨款总额为5.75亿元,比属地化第一年(2000年)的2.51亿元增加3.24亿元,增长129%。二是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资增加迅猛。从2003年度的9949万元,猛增到2006年度的6.4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83亿元。(二)国家有关加强地质工作,鼓励矿产资源勘查,活跃矿业权交易市场的政策促进了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

“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矿业权权益的保护和勘查成果的保护,认真维护地质勘查投资人的权益,鼓励矿业权的依法转让,吸引了众多的社会投资者,提高了他们从事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积极性。从我省三个地质勘查局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对地质勘查主业越重视,地质找矿成果越显著,发现的矿产地越多,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越丰富,那么其收益就越丰厚,经济发展就越快。省煤田地质局始终坚持以地质找矿为重点,充分发挥地质勘查主业的力量,在多找矿、找大矿上下功夫。“十五”以来仅在安徽两淮矿区就累计提交丁集、板集、口孜东、孙疃、杨柳、袁店、青东、五沟、卧龙湖、黄集、骑路孙、龙王庙北段井田等大中型煤炭勘探报告十余件,提交各类地质、工程等专业报告数百件,获详查程度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50多亿吨,普查程度的煤炭资源/储量22亿多吨,探矿权转让合同价款累计达16.8亿元。从而为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强势基础。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十五”以来转让探矿权19个,获得探矿权转让收益1.63亿元。其他地质勘查单位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比“九五”和“十五”初期势头强劲,大多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矿业经济的发展。

(三)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地质勘查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地勘延伸业和其他产业是地勘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发挥地质勘查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加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生态地质工作。这是矿产地质勘查的延伸和拓展,是地质勘查改革发展、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这种拓展,地质勘查之路将越走越窄,难以发展。2006年全省地勘行业年末在职职工17449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819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6%。而从近几年实际了解的情况看,真正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还不到统计数的一半,地质勘查单位有50%以上的人员从事地勘延伸业和其他产业。而2006年全省地勘延伸业收入3.49亿元,只占总收入19.88亿元的18%;其他产业收入2.83亿元,占总收入的14%。由此可见,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主要还是依赖财政拨款和地勘主业的收入。地勘延伸业和其他产业能否稳定发展,对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地勘单位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非地勘业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品牌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企业化发展进程,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财政用于地质勘查专项费用的增加,促进了地勘业的繁荣发展

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来,在中央下划的地勘费拨款的基础上省财政逐年增加,并落实了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增资政策。此外,省财政还将省级留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大部分划入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费用。中央和省财政用于安徽的地质勘查专项费用,由2001年的5555.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0.7亿元,省财政1.3亿元)。“十五”以来,中央和省级地勘专项费投资累计达5.46亿元,比“十五”初期增加4.90亿元,增长875%。另外,市、县政府为开发当地矿产资源,一是认真改善勘查投资环境,支持和鼓励地质勘查单位来当地投资矿产资源勘查;二是挤出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三是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者出资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由于政府的支持,勘查投资环境的改善,地勘单位和社会投资者投资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矿业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地质勘查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个高峰期。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设想

“十一五”期间,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总体设想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解放思想,转变机制,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促进自身加快发展。力争新发现矿产地40~50处,提交可供开发的大中型矿产地15~20处,经济总量年均递增15%以上,职工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

(一)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资源消耗大幅增加,供求矛盾凸显。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保有资源储量下降,接替不足,保障程度降低。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敢于和善于集中资金,下大决心,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抓大项目,做大项目。集中精力抓重要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找矿工作。对国家和全省经济建设急需,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又有找矿潜力的矿种,要集中力量,加强成矿远景研究,优选工作区域,集中投入,实现地质找矿的新发现、新突破和新进展。

(二)进一步深化地勘单位改革

全省地勘单位多数仍然存在实力不强、机制不活,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基本建设欠账较多,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深化地勘单位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办〔1999〕37号、〔2003〕76号文件要求,着力解决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我加压、开拓市场,发展壮大。要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鼓励管理制度创新,着力改进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投资体制、经营方式改革;要拓宽服务领域,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到市场上去争取项目和资金;要进一步落实企业化经营和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司制改革,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做好转企的准备。

(三)不断提高找矿能力和效果

地质工作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提高地质工作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技术创新、自主创新,鼓励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深入研究成矿理论、成矿规律,找矿方法,推进勘查手段和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科技含量。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成矿理论、找矿方法、找矿实践新突破。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分析研究地质勘查成果资料,在新老成果资料的研究开发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地质装备水平,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矿产资源勘查与矿权运作、矿产开发相结合

地勘单位的思想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国家找矿,为社会投资者找矿上。要牢固树立为自身找矿,为自身发展找矿和矿权就是财产权的思想意识。有了这样的思想,才能敢于承担找矿风险,才能积极于矿权运作和流转。如矿权融资、矿权转让、矿权受让和矿产开发。矿产资源勘查是矿权运作、矿产开发的前提,而没有矿权运作和矿产开发的矿产资源勘查是最低层次的勘查,始终为别人打工的勘查,不会有大的发展。我们要勇于矿权运作,勇于矿产开发,从而为地质勘查工作创造高额利润。

五、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认真解决阻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内部问题,体制改革既要积极更要稳妥

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如队伍庞大、机构臃肿、人员大量富余,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离退休人员养老负担重,职工住房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首先要落实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离退休人员经费不足、地方养老统筹、下岗职工再就业、住房、医保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过多等问题。要根据各地勘局,各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体制改革。

(二)认真解决阻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继续鼓励和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十五”以来,由于政府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鼓励政策,吸引了众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地质勘查工作中来,地勘事业蓬勃发展。国务院出台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迎来了地质工作者的第二个春天。我们要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治理整顿矿业秩序的同时,认真解决阻碍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各类地质勘查工作,尤其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政府要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商业性勘查提供更多的基础地质资料、找矿远景区、异常区,降低勘查风险,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中来。政府财政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也应与国有地勘单位或国有矿业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以吸引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的勘查资金,提高投资矿产勘查的积极性。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安徽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答: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18750元,比上年增长12.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20630元,比上年增长11.3%;总资产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1.57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0.92亿元;总负债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总收入8.51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17.9%;总支出8.29亿元...

安徽煤田三队立足地勘主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调研报告
答:地质技术由过去单一的对内服务发展到走向市场、面向全国承揽项目,成为全国同行业地质技术服务最完善、最齐全、最具竞争实力的勘查队伍之一。 10多年前,安徽煤田三队随着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的战略性调整,地质勘探任务不断压缩,不景气时全队一年仅有两三千米的国家勘探任务,事业费投入缺口越来越大,流动资金亏欠(最低时账上...

座谈会会议纪要参考
答:福建省地质勘查开发局副局长郑荣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新常态下地勘队伍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阐述了福建地勘局“三注重三突出”的地质工作新思路,展示了福建局创新拓展空间,构建服务支撑体系;扶持培育海洋地质成长空间,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巩固提升生存空间,打造地质找矿升级版的新做法,为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安徽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答:2005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51 523.89万元,较2004年增加1.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37.50万元,地方财政拨款6 094.32万元,企事业资金44 492.07万元;主要以企事业资金为主。 资金投向主要是煤、铜、铁、金和多金属。按矿产种类依次分为:能源矿产32 684.50万元,占投入总额的63%;金属矿产2 554.50万元,占7%;非金属矿产占1%;...

化工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答: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经验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在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分析形势,把握大局,发挥自身特长,提出了“发挥主业优势,提升整体素质,开拓经营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做大做强地勘主业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寻找与市场的结合点,积极推行和完善经营目标责任制,盘活资产,调整资源...

地勘单位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答: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地勘单位发展现状和思路、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等方面。问卷调查范围包括云南、广西、江苏、浙江、内蒙古、新疆、安徽7个省(自治区)的基层地勘队伍(部分省对局机关和国土资源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39份。 一、调查问卷统计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历史沿革
答: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各部门“三定”方案中对地勘行业管理职能进行了分工,大体沿袭了1988年的机构改革方案。由于当时地质勘查管理还没有实现集中管理,因此当时的地勘行业管理仍带有较强的部门管理色彩,但毕竟迈出了地质勘查管理由部门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转变的重要一步。 (四)新时期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探索与发展(1998年...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来源
答: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成立于1958年4月,主要承担国家和安徽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任务。现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已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8项;国土资源部...

安徽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答:2006年地质勘查投入46751.56万元,与2005年持平。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858.00万元,地方财政拨款9000.32万元,比2005年有较大增长,企事业资金34823.20万元。地质勘查投入主要以企事业资金为主。 资金投向矿种主要是煤、铜、铁、金和多金属,占投资总额的75%,仍然是投资热点矿种。 新查明一批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金、石膏、...

建材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答:2020-02-03 安徽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0-02-03 湖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0-02-04 青海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0-02-03 甘肃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0-02-03 贵州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0-02-04 云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