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富得流油的时候,我们还吃不饱饭呢!那东北以前是什么样的?

作者&投稿:敏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那个时代决定了东北支援全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北资源枯竭,设备落后,国家改了发展方向,一比五、一比十的贷款额度,给谁都不会太差。另外东北因为天气的原因,成本太高了。你看看东北产大米的几个地方,哪里不是富得流油。朝鲜战争,东北工业南迁,给了南方太多资源。锅炉厂,电机厂,轴承厂,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军工改过去的。资源给予南方很多。没落主要两个原因,1东北.包括华北平原较多,农耕面积多,常驻人口少。2.东北多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枯竭城市没落了。

资源,东北人民真的都用到了吗?钢铁,煤炭;粮食,石油,木材我看到的这些东西八五年前我看到的都是整列火车南下,往北的列车都是空的。我家就在车站附近,一车车原木,煤炭,全是进关的,活我们干了,苦我们吃了,钱你们花了,还要来骂我们,如果南北政策都一样,把山海关砌上,东北现在都能赶赶欧洲了。


咱们东北人自己也不争气。咱不说出去的,就还在东北的,自己心里都有点数。当然南方的发展和自己的努力分不开,可是政策倾斜也占了很大原因。计划经济时代,东北支援全国。那时出关的火车大多是空车,而进关的全部是重载,粮食,煤炭,木材,石油,全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现在资源没了,没有理了,但你们要纪住,没有当时的东北,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另外你说靠日本的建设,你好好学学历史,没有日本长达14年的掠夺,东北会是这样吗?


东北工业基础是张作霖搞得,后来苏联援助中国放在东北也是因为东北工业化程度全国最高,铁路最多,可以很快发展起来,不要什么都撤日本人,日本占领东北总共才14年,没有张作霖留下的工业基础日本人也没有大作为。我觉得,东北的问题,主要还是国家政策的问题。具体说的话,东北其实是国家的原材料基地了,比如粮食、石油、木材等。说老实话,既然是粮食基地,那么为国家维持粮食稳定,那是重中之重了。而原材料这种东西,是不可以价高的,比如粮食(比如东北的大苞米)若是涨价,那会引起一连串恶性反应,各种肉类、奶类无不涨价,那很快就会通货膨胀了。而要想富,那得搞工业呀,农业不会富的,农业是保稳呀。


但是呢,要真搞起来工业且人们富裕了,谁还会搞农业?因此,东北所承担的任务,就决定了东北不能发展那么快且也不能像广东那样去发展。另外,以前东北工业“厉害”,但那也是国家政策决定的,因为当时与苏联是老铁呀,所以很多大工厂就建在了东北。实际上,就地缘政治讲,发达的工业不适于放在东北,因为与俄罗斯的关系,实际不那么稳定的,两个大国相邻之地区,不太适于发展经济呀。一句话:当年东北很牛,不是东北人有多能干,政策而已;现在广东很牛,也不是广东就一定有那么强的能力,也是政策而已。而政策,则取决于国家的方略了。

那个年代东北是重工业基地,重工业发达,上海是轻工业发达,不一样,你要懂得没有重工业哪来的轻工业。重工业煤,钢铁,机器不能吃,你上海轻工业发达衣服鞋帽,吃得当然要好,创造的利润重工业多,但都上交国家了。工人得的很少。东北是共和国工业之母,上海是轻工业也搞了点重工业,没重工业就没共和国的今天 轻工业是挣钱的,重工业花钱多见效慢,应该是都欠东北的,后来怎么变得真不知道。


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鱼米之乡。从来没有听说过东北富裕。就是在清朝,江南的丝绣陶瓷也是很出名。还有江南的盐商。我觉得东北三省真正的名字应该是中国绝户省;在辽宁最落后的地方的70岁的农村老人早都看淡了香火传承,未来都极可能绝户已经深刻烙入了每一个东北人的心底,感谢城管式的计划生育让东北的未来回归了大自然,为低碳环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东北的穷富是几起几落,满清时期东北是富裕的,到东北闯关东的人群中一部分是为了种地,另一部分是因为东北工业化大生产,煤矿,铁矿,和森林的木材开采,需要大量的人力。 由于矿产资源的丰富,所以在东北日俄发动了两次战争,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争夺东北矿产。由于矿产的争夺,反过来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东北的老百姓是富裕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被日本人统治,这时的中国百姓是贫穷的。

由于日本实行的是以战养战策略,所以那时东北工业是迅猛发展。1947年,48年东北陆续解放后,由于南方当时没有解放,东北又同苏联相连,所以相关援助工业产业落户东北比较多。你说的东北的工业一夜之间就完了,其实他是以下面因:首先是国家的价格双轨制,造成工厂大流血。其次是清理三角债,把东北的资金全部调到南方,而南方资金没有及时回流造成了工厂流尽后一滴血。工厂人员过多,那是因为按照国家的指令接受了79年全部回城的下乡知识青年。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


东北建国前就有比较完善的工业基础了,一五计划投东北是因为有工业基础有产业工人有资源,投进去钱有收益。投在西北戈壁、西南山区、岭南丘陵根本出不了成果。国家投入东北,东北向内地输入了大量资源、人才、钢铁、煤炭、粮食。三线建设东北特别是辽宁支援内地数千个项目。建国初期国家大力发展东北是因为当时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最好,这些家底一部分是张氏父子建设的,一部分是日占时期建设的,虽然被苏联红军抢掠破坏了一些,但是工业设施仍然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完善得多。我本人先后在河南洛阳和宁夏石嘴山见过大量祖籍东北的工人后代,他们的爷爷辈都是五六十年代去那边支援建设的东北技术工人。可以说,建国初期无论设备还是人才,东北都遥遥领先全国。

儿时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吃肉是奢侈的,穿衣是随意地,玩闹是愉悦的,警察是怕怕的。曾经印象里,持南方口音的人在儿时的映像里都是做一些脏活、累活的人,当地人不做的事,不干的活都由他们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努力、勤奋和善于与人沟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里的大人每日都在工厂上班,到上班的时间自行车潮汹涌,家里只偶尔有些老人,白天几乎看不到年青人,本地人做生意是被瞧不起和说三道四的。


说真话当时东北富确实也富,当时的东北大庆产石油,供给了全国各地,鸡西鹤岗产煤碳,也供给了全国各地。东北是大粮仓,粮食供应给了全国各地。东北的林业伊春大兴安岭,木材也都供应给了全国。军工设备也是为了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时都是无私奉献给了全国各地,当地的居民还都是正常的凭票供给制,日子过得也挺艰辛。感谢作者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那个时期那个年代的那个人的真实故事,挺感人的,也比较真实。


东北下一个致富点,就是把东北的蔬菜品种,老品种的种子收集好,进行良性改造,提高产量,供应全国,大家都知道,特别是东北人,知道,东北的蔬菜下来以后,大家都爱吃原产地蔬菜,因为口感特别好,南方的蔬菜很硬,做起来没香味,吃起来口感没有东北菜好吃,这是因为东北的无霜期短,动植物在东北生长,必须储存大量的糖和脂肪,这样东北的,动物与蔬菜生长起来就会缓慢,但储存的营养价值会高一些,口感就会好,所以东北应该,发扬这一优势,搞好育种,我相信这是另一个致富点,南方的蔬菜,使用高科技手段,尤其是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技术产量非常高,但口感不好,我想除了太空种子育种,是一个发展方向,第二个大面积可以提供优良种子的基地,就在东北。



东北以前很富裕。因为当时人口比较多,资源丰富,因此东北相当有钱。

东北清末以前只有辽宁经济有些活跃毕竟是清朝满族的老家政府所在地,气候条件也可以。黑龙江吉林基本就是待开发的地区,尤其黑龙江是充军发配的边疆苦寒之地。反观南方的江浙地区历代一直都是手工业商业发达。富庶之地,国家的税收来源地。

东北以前被称为北大荒,后来经过一系列改造和开拓。最后被称为北大仓。

在建国初期,作为老工业基地,当然是工人聚集的地方,而且重工业发展的非常好,很多机器都是从这里出产的。

东北富得流油的时候,我们还吃不饱饭呢!那东北以前是什么样的?
答:东北的穷富是几起几落,满清时期东北是富裕的,到东北闯关东的人群中一部分是为了种地,另一部分是因为东北工业化大生产,煤矿,铁矿,和森林的木材开采,需要大量的人力。 由于矿产资源的丰富,所以在东北日俄发动了两次战争,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争夺东北矿产。由于矿产的争夺,反过来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在张作霖统治...

有网友说“东北富得流油的时候,我们还吃不饱饭呢”,那么东北曾经有多富...
答:所以,东北高产值与低人口,确实衬托东北的富庶,但更多是长子担当,服从国家的分配政策,支持国家在各地的建设,说“东北富得流油的时候,其他地区还吃不饱饭”,很明显是官宦子弟的口气,或者是杠精的吹嘘,根本不是多数民众的体现。

在我们都吃不饱饭的时候东北为什么富得流油?
答:二、全国的富裕不过当时的经济困难只是一时的,在之后的人们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所带来的是全中国的富裕。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在外部的沿海地区,经济逐渐的上升起来,而东北地区不再是当时唯一富裕的一个地区。各个地区都进行工业的改造,各个地区的人均的经济水平不断的上升,不再会存在人们吃不饱饭的...

难忘的关东往事
答:我们初到东北时,看到人们都穿得很好,青壮年身上穿的是制服,大人小孩都穿着球鞋,人人都有雨衣。在山东老家穿的衣服和鞋都是手工做的布鞋便服,我还没见过有穿球鞋的。我们在东北安居下以后的第二年,星期天有时我跟着我娘坐着生产队里的大马车去石人镇上卖鸡鸭蛋,记得那时一个鸡蛋就一毛多,一大筐鸡鸭蛋能卖几...

作为东北人,你有哪些贼喜欢吃、逢人就想夸的家乡特色美食?
答:1、粘豆包 粘豆包是东北地区的特色美食,而且历史源远流长,满族人早年外出打猎的时候,要携带几天的干粮,因为粘食水分不易流失,有饱腹耐饿,抵御寒冷,所以是最受欢迎的主要食物。每当过年的时候,东北的家家户户都会做粘豆包,这样才算过年,才有年味。农户人家会一做一大缸,能吃一冬天。粘...

东北人为什么爱吃大酱?
答: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这就谜面也充分诠释了东北人对大酱的热爱。 改革开放以前,东北半年多没有青菜吃,冬天还可以有储存的白菜,土豆,萝卜可以吃一下,开春后,每天只能吃咸菜和大酱了,长此以往,也造就了大酱的好多烹饪方法,成了几辈人改不了的一种生活习贯。虽然现在...

"富得流油"是怎样来的?它的本意是什么?
答:“富得流油”这个意思我也只能是意会,在家乡都这么说,说谁谁发大财了或者是很有钱时,就说“发得流油了”。拿猪来说,肉厚了就有膘了,膘上的油多了就会流出来,大概是一样的意思。希望大家都成为“富得流油”的人

东北的特产鱼,你吃过哪些呢?
答:鳊花鱼应该是我们东北的特产了,因其嘴小钓鱼人在垂钓鳊花鱼的时候,一般都使用比较小的鱼钩,这样才能提高上鱼率。我觉得鳊花鱼最好吃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红烧,二是清蒸,吃上一口鱼肉会有满嘴流油的感觉,那肉才叫一个香,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个口福的。三、鲫花鱼 有人说鲫花鱼就是江鲫,其实东北...

东北人最爱吃的食品的来历
答:炖讫,佐以韭花、腐乳、蒜末等小料,趁热吃下,顿觉通体舒泰,心境一流,哎呀,做一个东北人多幸福! 如有条件,放入血肠、粉丝、冰蟹、牡蛎,锦上添花,更其幸福。 从前——对不起,又要忆苦思甜了,这道菜只有富人吃得起。湖北人林彪掌兵东北,曾在地主老财家尝过一次,连连赞颂。过后又连连说:“不能再吃了,不能...

东北人心中最爱的下酒菜前五名有哪些?
答:【炸三样】这道菜肴用猪鸡冠油、猪腰子和猪连体一起炸制而成,猪油炸过后,就是我们所说的:”油梭子“,油梭子吃到嘴里是酥香,鸡冠油炸好后,吃到嘴里是脆香,味道比油梭子还香。这道菜肴做好后,这三样食材都吃着干香,特别下酒。文章图片3 【蒜泥血肠】血肠是东北的一道特色美食,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