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吕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蒙古族长调?~

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长调民歌”和“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双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首次与外国就同一非物质遗产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通过的项目。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其高亢悠远的风格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中蒙两国联合申遗的成功,足以显现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


蒙古长调属于蒙古族的音乐,而蒙古族音乐大至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在狩猎音乐文化时期,其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


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二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因此,从公元7世纪至公元17世纪的千年历史中,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也是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大约自公元18世纪(清朝中后期)起,随着历史变革及发展,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可概括为: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据了解,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气势;而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曲《走马》,就会有排山倒海之气概。二者均能使人产生一种雄浑壮美的崇高体验。


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音乐语言、曲式结构都是简洁精练的,全曲只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古老的宴歌《六十个美》,仅在一首单乐段淳朴的歌曲中就唱出六十个美的事物。歌中列举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候鸟鸿雁、阳光云霭、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风光、怒放的鲜花、清澈的流水、弹拨的琴弦、嘹亮的歌声、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义、长者的训导、天下的太平……这种情景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和神韵,在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更为突出显示出蒙古族长调民歌高度的美学价值。

学习蒙古长调首先要有场地的要求。如果居住环境太拥挤,就会吵到周围的人。因为当学习的初期,首先要学大声高声唱,绝大多数人刚开始发出诺古拉的时候会是高音唱的嗓子嘶哑的状态,在介于嘶哑与圆润之间,不停的从嘶哑到圆润,再到嘶哑,这样反复的控制好了适当的嘶哑与圆润之间的交替轮换的频率,就会开始接近声带诺古拉了。
方法:
1,首先练气,能拖长音。长调每句都很长,不换气,一首歌就2到4句,也就3到5口气唱完,
2,练习诺古拉,蒙语元音,但是有两个和前五个区别不大,所以实际上练习五个元音的诺古拉就行了。碰到任何单词都能唱诺古拉。




最简单的是ee这个音,类似汉语的“也”的韵母。可先练习绵羊那种“咩咩”的叫声,挺间断短促的抖动。 这个音是为了练习ee结尾的音的诺古拉。直到练到非常习惯了,抖动波浪颤音很强,很大,抖动的快慢频率随心所欲。就可以练习别的元音了。比如 aa, o,ii,e,u.




高音好唱,低音难唱. 人唱高音通常可以吃力的嚎叫,叫破嗓子. 只要有意的加以运用和控制,让声音声带在破嗓凄厉号叫与平时正常中音的圆润不破的状态之间来回变化,也是一种诺古拉,中音低音本来就不容易唱破嗓破音,因此施行这种诺古拉要非常的控制自己声带,反而是比较难的.所以也可以从高音歌曲去琢磨诺古拉.



3."下颌诺古拉",就是抖动下巴.这种诺古拉不累,不过下颌单独使用是不好听的,不是长调, 而要与声带诺古拉一起用, 所以声带诺古拉是重要的. 还要求下巴动的频率与声带动的频率一致.这个一致就是难点.要多练习.学会下颌诺古拉,会使声带诺古拉没有原先那么累,而且对于加强诺古拉的连贯圆滑大有帮助.


4.最后是多练,多听.听得越多越能体会和琢磨,
一个共同的抽象的长调附着在不同歌手身上就具有了个性,而个性很难学,因为人的嗓音条件是不同的.只有多听才能抽象出归纳出长调的共性,得到演唱的技巧. 并且听的越多,见到的技巧,掌握的技巧也越多了. 诺古拉目前有50多种唱法.互相间区别不是很大,也无法文字描述,全靠自己听,掌握多了歌曲唱出来才更有味道.

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长调民歌”和“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双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首次与外国就同一非物质遗产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通过的项目。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其高亢悠远的风格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中蒙两国联合申遗的成功,足以显现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

蒙古长调属于蒙古族的音乐,而蒙古族音乐大至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在狩猎音乐文化时期,其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

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二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因此,从公元7世纪至公元17世纪的千年历史中,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也是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大约自公元18世纪(清朝中后期)起,随着历史变革及发展,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可概括为: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据了解,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气势;而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曲《走马》,就会有排山倒海之气概。二者均能使人产生一种雄浑壮美的崇高体验。

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音乐语言、曲式结构都是简洁精练的,全曲只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古老的宴歌《六十个美》,仅在一首单乐段淳朴的歌曲中就唱出六十个美的事物。歌中列举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候鸟鸿雁、阳光云霭、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风光、怒放的鲜花、清澈的流水、弹拨的琴弦、嘹亮的歌声、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义、长者的训导、天下的太平……这种情景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和神韵,在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更为突出显示出蒙古族长调民歌高度的美学价值。



蒙古族长调是怎样的?
答:“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

本人想要了解蒙古族音乐长调与短调的区别,请用通俗易懂语言解释,请不要...
答: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

蒙古族传统民歌中长调包括哪些内容?
答:长调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婚礼歌等,节奏自由,曲调悠长,深沉委婉,是最具草原气息的蒙古族民歌。因流行地区的不同,又有察哈尔长调、呼伦贝尔长调、哲里木长调、鄂尔多斯长调之分。除了单声部长调,还有带持续低音的长调蒙古语叫“潮尔音道”蒙古族民间歌手。新疆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则保留着一种...

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特点
答: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在旋律、节奏、演唱形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长调的特点:1、长调旋律流畅、起伏较大;节奏自由,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2、歌词为上下句结构,声多词少,包括赞美辽阔的草原、歌颂爱情和友情、思念家乡亲人、祝酒歌等内容。演唱形式丰富,并以各种装饰...

什么是长调短调?
答: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1、短调特点: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它们统称为短调民歌。其音乐具有曲调简洁、装饰性强、旋律线起伏小、叙事性强等特点。节奏规范多采用单节奏,曲调多为对称的长方形结构。除了大量的上下词组外,还有...

蒙古长调是什么样的唱法?
答:1、拖腔式长音的唱法 蒙古长调具有草原韵味的旋律表现手法之一就是多在旋律骨干音上采用较长的拖腔来抒发感情。这也是称其为蒙古长调的原因之。但这种拖腔不是说拖得越长越好,一般的说,长调民歌的每个乐句或乐节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理解的长调。2、诺古拉式的装饰音唱法 诺古拉...

蒙古族长调是怎样的?
答:蒙古长调属于蒙古族音乐,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狩猎音乐文化时期的民歌风格以短调为主,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等特点。从公元7世纪至17世纪,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是以短调民歌为基础,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18世纪起...

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征
答: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征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

蒙古族长调民歌特点
答: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收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蒙古族长调的唱词特点有哪些?
答: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即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长调演唱艺术只能根据演唱者的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掌握,而不能象短调歌曲的节拍那样以“强和弱、1和2”来固定地表达。即不同的人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