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如翠羽拥抱栉比翻译

作者&投稿:植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翠叶如孔雀羽毛,层层抱拥;花蕊似金粉装饰,气质华贵。

出自唐代舒元舆的《牡丹赋》。

《牡丹赋》是唐代诗人舒元舆的代表作,是辞赋中的上品,也是第一篇咏颂牡丹辞赋。赋前有序,序中追述了唐代洛阳牡丹的起源、来历、以及写赋的动机等等,还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批驳了那些对牡丹一类花卉不屑一顾,或认为歌颂牡丹是“儿女之心”的世俗偏见。

其优美豪放,颇有气度。描绘了牡丹的千姿百态,描述了京城栽培历史和花季繁荣。语言优美,对仗工整,描述细致,想象丰富,节奏流畅紧凑,且比喻形象贴切,用语也比较朴素自然,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却将牡丹描写得极富人情味。颇受称道。唐文宗一日绕栏微吟,曾为之泣下。

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从南北朝"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栽培历史也有1500年了 [5]  。牡丹原本鲜为人知,自武则天将其移植于上苑,经代代花匠精心培育,方有魏紫、姚黄、玉版、紫巾等名贵品种。

武则天钟情牡丹且有很高鉴赏品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牡丹的兴起与武则天的推动是分不开的。舒元舆《牡丹赋》载:武则天命人向上苑中移植牡丹,“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武后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虽无稽可考,却可佐证武则天把牡丹引入洛阳。 

大和五年至八年夏,舒元舆以著作郎分司东都,与李训过从甚密。大和八年李训入朝,与郑注等人密谋诛杀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在逐渐把握朝政之后,李氏召舒元舆入朝,舒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仕宦通显,很快由左司郎中升迁至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大和九年十一月,李训等谋诛宦官之事败,舒元舆与李训、郑注、王涯诸人一起死于“甘露之变”。《牡丹赋》的写作时间可能是大和六年至九年(832~835年)的暮春时节。



但问其所赋之旨何如
答: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焕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使其花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

[山水牡丹赋]牡丹赋
答:古县牡丹,美在壮观。花呈树质,巨冠如伞,云冠峨峨,荫地摩天。叶如翠羽,蕊如金屑,花开六百,沁芳满园。皎洁如白玉,朵大赛冰盘。远望如玉蝶翩跹,近观若大佛伟岸。晨如白鹤卧雪,暮似栖霞映天。熠熠生银光,灿灿着华装。风箫声动,仪态万方。牡丹三姐妹,同根滋生,三株并蒂,风华绝代,蔚为...

牡丹花赋全文
答:牡丹赋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庶士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亦上国繁华之一...

牡丹花赋全文
答:回答:貌似没有你说的牡丹花赋 现代有许多人写 找了一篇 祝允明写的 不知是不是你要的 牡丹赋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