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七七有什么讲究?

作者&投稿:集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问题一:烧七七有什么讲究 七七四十九天,是佛教中认为的超升的一个轮回。过去,人死后,是要请僧人设坛念经的,叫做“打醮”。每七天一个段落,逢单数(比如七、三七、五七、七七)要做大功课,孝子们也得随着悼念和哭祭。
后世,这种悼念和祭奠形式,就流传了下来。在农村,一般三天到五天,就得发丧入土,所以烧七日纸,只能到坟上了。七七纸烧完,再烧百日,下来就是第二年的“忌日”纸了。
现在,在祭奠形式上,人们已经不是太讲究了,尤其城市里,尽到孝心是最重要的。

问题二:做七七有什么讲究 魂灵超脱离家,先至东南角上,坐视家人一天(这一天千万不可有争执,否则魂灵记挂不安。)
次日子时离家出行向西,因魂灵不舍,牵挂家人。向西每行七日,便回头一次。(这四十九天亦不可有争执,否则魂灵仍是牵挂,久久不忍离去,错过轮回)直到七七过后,魂灵见家中安宁,子孙祥和。便放心归天,重走轮回转生。

问题三:人死过七七有什么讲究 很多人自小从各种电视书本上都有看过死后要供“七七四十九天”之类的说法,其实历史上这是真实存在的,至于为何要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做七”也叫“七七”,是民间举办丧事活动时普遍举行的一种祭奠仪式。之所以普遍,是因为民间相信灵魂的存在,人死还会转生。通常“做七”要举行超度死者亡灵的佛事。从做“头七”起,就要为死者设灵堂,并早晚供食如生时一般,直到“;断七除灵”为止。但是,现在民间在“做七”过程中,也有在“整七”的时候才供放祭品的。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做七”是从人死之日算起,七天为一期,最多为七期,七七四十九天,因此,死者家属要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目的是修福。如果七期已满,就要举行“断七”或叫“满七”的祭奠活动,同时撤掉灵堂,取下黑纱。
在“做七”的日子里,丧家要注意的事项较多,但已不象旧时那样繁文缛节,主要设祭台,祭品一般为单数以讨吉利,要戴黑纱,不串邻居家门等等。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在我国民俗中,对已故的亲人都有固定的祭祀之日。到了这一天,人们都会在家或到墓地祭祀亲人,以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

问题四:东北给老人烧七七有何说法 人从死开始就为一天,比如今天老人不在了,那么今天就算第一天,隔夜就算第二天,每7天算一个“七”。一般是头七出殡[老人在家要放整7天,特殊情况提前或推后都行,但要让阴阳先生看过才能决定],意思是纪念妈妈生下我们以后,7天就要自己动手干家务了。一般二七没有什么讲究,到了三七家里人要聚在一起怀念老人的功德。到四七不过。到了五七,也就是5*7=35天,也就是我们生下来已经到“满月”了,这也是要大家聚在一起好好过的。六七不过。七七到后,大家要到坟地里大哭一场,因为七七以过,我们的服丧期就满了,就不需要在过什么“七”忌日了。七七过后再过就是百日忌和周年忌日了

问题五:去世七七烧纸讲究什么 去世七周称为七七功德圆满日。讲究为亡者做足功德。
凡做任何功德(指一切佛事、法事等),仍以念佛最重要。
现代社会人们很少在做法事、念佛。只是进行祭祀、祭拜、烧烧纸钱,了却思念之情。烧纸的目的,是让人逐渐习惯故去的亲人,已经离开自己了。让自己逐渐摆脱对故去的亲人的强烈思念。摆脱对故去亲人的依靠感。让自己能独立面对世界,开拓自己的事业。别让因思念亲人而影响学业和事业。
一般人家,在为故去的人过完七七以后,就会暂告一段落,直到来年‘清明节’、‘周年祭’才会再次为亡故之人祭拜。因此七七就要做得圆满。摆放的供品要齐全、特别为去世之人生前最喜欢的,例如茶叶、香烟、酒、扑克牌等等要带上摆供,燃香。
向去世之人诉说49天里对丧事的后事处理情况、办理结果,告慰亡灵现在一切安好。
所有为过七七而去祭拜的人,都要等香燃尽了、纸灰完全熄灭才可以离开,不可以中途离场,这里不光是防火问题,更主要的是对亡者的不尊。

问题六:七七忌日有什么讲究 七七四十九天,是佛教中认为的超升的一个轮回。过去,人死后,是要请僧人设坛念经的,叫做“打醮”。每七天一个段落,逢单数(比如七、三七、五七、七七)要做大功课,孝子们也得随着悼念和哭祭。
后世,这种悼念和祭奠形式,就流传了下来。在农村,一般三天到五天,就得发丧入土,所以烧七日纸,只能到坟上了。七七纸烧完,再烧百日,下来就是第二年的“忌日”纸了。  现在,在祭奠形式上,人们已经不是太讲究了,尤其城市里,尽到孝心是最重要的。

问题七:七七上坟有什么讲究 各地方的习俗不一样,不知道你那里是怎么说呢?可以问下家里的老人。
一般都是晚辈要准备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烟酒、馍、香、纸钱、鞭炮、小花圈等),到死者坟前进行祭祀,以表后人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
这里值得一提是供香了,这是很重要的,不能马虎的,因为香是沟通凡圣的媒介,一炷好香也可以将你对先人的思念更好的传达幽冥之地,
从而得到先人的庇佑保护。所以一定要用心请香才可以,可以到无相铜炉定一款祈福香来传达你的思念之情,可以按照你的意愿制作一款香品的,可以按你的意愿加入一些先人生前喜欢的某种花草,都是可以的,
用这样的香也足以表达你满满的孝心,先人在天上看见了也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的。
也会去保佑你家宅安康的。

问题八:去世的人为什么要过“七七”,有什么讲究 这是民间取佛教地藏经中关于亡灵七七之内转世轮回的说法所形成的民间风俗。
地藏经讲:
命终之人,七七日内,望诸眷属,与造福力救拔。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根据佛经所讲,七七之间,家人要多多为亡灵造福,也就是行善积德,如做超度、送往生、放生、印经、修寺院造佛塔,等等,通过做这些功德,把功德回向给亡者,愿他能往生善道或极乐世界。这样就能让亡者得到真实的利益,免于受苦,免于转生在地狱、饿鬼和畜生道。

问题九:烧七七需要烧什么东西 七七四十九天,是佛教中认为的超升的一个轮回。过去,人死后,是要请僧人设坛念经的,叫做“打醮”。每七天一个段落,逢单数(比如七、三七、五七、七七)要做大功课,孝子们也得随着悼念和哭祭。   后世,这种悼念和祭奠形式,就流传了下来。在农村,一般三天到五天,就得发丧入土,所以烧七日纸,只能到坟上了。七七纸烧完,再烧百日,下来就是第二年的“忌日”纸了。   现在,在祭奠形式上,人们已经不是太讲究了,尤其城市里,尽到孝心是最重要的。

烧七七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烧七七一般有以下的讲究:
1. 烧七七的地点:在农村,烧七七一般是在坟地,这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在田野或路口烧纸。
2. 烧七七的时间:死者去世以后,从去世之日起,每七天要烧一次纸,俗称“烧七”。其中“头七”和“六七”(或五七)的烧纸时间是丧事中比较重要的。
3. 烧七七的注意事项:在烧纸钱时,一定要先“画圈”,圈要画得圆,不能留缺口。纸钱不能全部烧完,要在“二七”时留下一份,等“回魂夜”逝者回来找钱用。
以上就是烧七七的一些讲究,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烧七七有什么讲究?
答:问题一:烧七七有什么讲究 七七四十九天,是佛教中认为的超升的一个轮回。过去,人死后,是要请僧人设坛念经的,叫做“打醮”。每七天一个段落,逢单数(比如七、三七、五七、七七)要做大功课,孝子们也得随着悼念和哭祭。 后世,这种悼念和祭奠形式,就流传了下来。在农村,一般三天到五天,就得发丧入土,所以烧七日纸...

头七二七三七五七什么讲究
答:头七举办哭祭,二七只留儿子参加,三七子女共同参与,五七亲戚邻里都要参加。1、头七凌晨时,家人需要举行“哭祭”,还需要请相关人士来诵经,之后还需要焚化纸钱等祭祀品,烧完后关灯睡觉不允许在外面玩。2、二七是只有儿子能够参加的祭祀活动,孝子只烧纸钱,不哭灵。3、三七是一般子女们都有参与的,...

烧头七有什么讲究
答:烧头七的讲究如下:1、为了减轻痛失亲人的悲伤和死者家属的压力,现在的做七次数,多数由原来的七次改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和七七。2、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给死者烧一七、七七时,应以死者的儿子为主,也就是烧七所用的必需品,全部由儿子采买。因为儿子是家族的传承人,...

人去世后的七个讲究是什么?
答:小七”,所以都只需要供饭烧纸就好,“做七”的话,最后一个仪式就是“七七”,一些地方也叫“圆七”做完它整个过程就结束了。“七七”需要儿子亲自办理,与“头七”一样,蕴意为“有始有终”和“功德圆满”。一些地方还把“七七”称之为“断七”和“起服”,也就是不需要再穿孝衣的意思。

烧“七七”是什么意思?
答:对于近亲在叩头时要三拜九叩,远亲一般就叩四个,而所谓的人三鬼四就是给活人磕三个响头,给逝者磕四个响头。而对于每个祭祀的七而言,主祭品也是各不相同的,包子、面条、饽饽等各有各的讲究。一七是饺子二七是面条,三七是饽饽四七是荷包蛋,五七饽饽六七的包子,七七虽随意,却也意味着顺意吧!2...

七七烧纸的说法和讲究都是什么啊?
答:烧七,又称为做七,是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种祭祀方式,其基本规则是在人死后,每隔七天烧一次纸,共进行七次,以纪念死者。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四十九天。在现代,做七的习俗有时会简化,改为在特定的几个时间点进行祭祀,如一七、三七、五七和七七。烧七的计时方式是从死者去世的那天开始算起,第一天即为...

烧三七有什么讲究
答: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设斋祭奠死者,称为“烧七”。“三七”即第三个“烧七”,也就是人死后的第二十一天。“烧七”一般看死者几个儿子,就不烧那"一七”。如有三个儿子,则不烧“三七“,而“三七”也一直有着由女儿或者儿媳办理烧纸钱、烧香的仪式...

老人过世后烧头七,有什么讲究?
答: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一种习俗叫做"烧头七",也被称为"七丧"。这是一种对逝去的亲人进行祭祀和追思的仪式,具有以下讲究: 1. 七天祭拜 "烧头七"通常指的是在逝者去世后的连续七天内进行祭祀。每天都会准备食物、纸钱和其他供品,摆放在祭坛或者逝者的灵位前,然后点燃纸钱,以示对逝者的敬...

丧事一七到七七详解
答:烧七计时从去世当天起算,第七天为头七,依次类推,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尾七),(具体时间为18点-20点的时间段)。烧七日不烧全,也就是七个七日祭,不可都进行祭祀。虽然逝者为大,但毕竟已经死去,给后人留福积福更大一分,故一旦祭祀全,即为福尽。由此七个七日祭中以头七、...

人死后为什么要烧一七,三七,五七,七七纸?
答: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白天要烧“头七”,以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