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发行哪一年

作者&投稿:宗圣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对于邮票,大家一定都见过或用过,它原本是人们在寄递邮件时贴在信封上的邮资凭证,你知道我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发行时间吗?下面懂视小编就告诉你我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发行时间,一起看看吧!
我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发行时间在我国历史上,曾多次设置教师节。中华民国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就曾先后两次设置过教师节,1931年,教育界知名人士邰爽秋、程其保等人发起,并联合京、沪教育界同仁,拟定每年6月6日为中国教师节,得到全国的响应。但这个教师节,并没有得到官方立法承认。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孔子诞辰日,即8月27日为教师节。但由于日寇入侵,山河破碎,这个教师节并未在全国广泛推行。1947年8月27日,发行了《教师节》邮票,全套四枚。
这套邮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套教师节邮票,邮票的图案与内容均与孔子有关,分别是第一枚,广东画家关惠农所绘制的孔子像(红色)、第二枚杏坛(山东曲阜大成殿前的杏坛,棕色)、第三枚至圣塔(图案为曲阜孔林中孔子墓,绿色)第四枚大成殿(图案为孔府中的大成殿,蓝色)。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负责人,发表书面谈话,宣布废除以前的两个教师节,以5月1日国际劳动节兼作教师节。但由于该节并无“教师”特点,而实际上包括教师在内,五一都只提劳动节,加上宣传不够,许多教师都不知道有这个教师节,逐渐地,这个教师节便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而新中国的第一套关于教师题材的邮票是1975年3月8日发行的T9《乡村女教师》,邮票的图案分别是女教师在努力学习、在草原上巡回教学、在辅导学生练习珠算、在渔船上上课的场景。邮票主题鲜明,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展示了教师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1985年,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为了更好地宣传教师节,1986年9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31《教师节》纪念邮票一套一枚,邮票图案由黑板、讲台和一束鲜花组成,简洁而又寓意深刻的构图展示了教师特殊的工作环境,又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2014年,为纪念第30个教师节,中国邮政发行《教师节》纪念邮票1套2枚,内容分别为“放飞希望”、“师恩难忘”,全套面值2.40元。由曹国伟设计,北京邮票厂影写版印制。其中第一枚邮票面值1.2元,第二枚面值1.2元,总面值2.40元。
教师节礼物抱枕按摩器
推荐理由:送礼送健康。
平时疲惫的工作肯定让老师腰酸背痛,渴望有人帮忙按摩按摩劳损的肌肉,工作的时候这显然不现实,不过有个最佳解决方案那就是按摩器。按摩器的价格在20元-100元不等,而且使用方便,随时都可以使用,非常实用,在这里也不建议大家买太贵的。
空调被
推介理由:超实用!
虽然是叫空调被,其实是一年四季都实用,这也是小编送礼神器。春秋季南方可直接当被子,夏天当作空调被,冬天可作洗完澡后的披肩保暧。这款被子还可以通过拉链收缩成一个抱枕,坐高铁,大巴车必备,即可做腰枕也可做被子。
教师节祝福语1.一支粉笔,两袖灰尘,百般教诲,万般用心。您用毕生的心血换来了我们的成就,却熬白了自己的头发。教师节,愿您勿太操劳,身体健康。
2.一脸严肃,两目有神,三尺讲台,四方步伐,五湖四海,六韬三略,七步成章,八成岁月,九成心血,十分努力只为桃李芬芳,百分感激师恩无量!节日快乐!
3.批改作业的笔放一放,备案的心思停一停。今日教师节,亲爱的老师,愿您休息一下,勿太劳累。祝您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4.一心一意为学生,两袖清风洒热血,三尺讲台献青春,四季辛劳不为名,五尺身躯多保重,六尘不染育后人,七日来复终坚持,八方学子送祝福,九月来到教师节,十分感恩谢谢您!
5.老师是辛苦的劳动者,老师是伟大的创造者,老师是我的教导者,在这伟大的教师节日里,祝福您节日快乐!
6.您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您是大树,遮挡我平日的风雨;您是甘露,滋润我干渴的心灵。老师是您祝我抵达成功的彼岸,老师您辛苦了,祝您教师节开心快乐,越来越年轻!
7.今天,这里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没有甜言蜜语,更没有恶语中伤,这里只有学生们心灵的夙愿,祝愿老师节日快乐,家庭幸福美满。
8.教书匠,备课忙,耕不辍,解迷惑,驱彷徨,学识涨,书声朗,成绩强,桃李香,美名扬,节日档,送吉祥,幸福淌,体安康,寿无疆,教师节,喜洋洋。
9.清晨陪我们诵读,白昼给我们授课,傍晚为我们批改作业,您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工作,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
10.一把戒尺、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个讲台,这是您的人生;一缕微笑、一份尊敬、一声感谢、一句祝福,这是我的礼物。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
11.从幼儿园到现在,谢谢您以往的照顾,教诲,让我能够立足于这个复杂的社会上,这么久以来我一直有句话想对您说,老师谢谢您,教师节快乐!
12.我不是作家,写不出优美的文字来赞美您;我不是歌唱家,唱不出美妙的旋律来歌颂您;我不是雕塑家,雕不出伟岸的身躯来纪念您。我只是您的学生,教师节到了,学生祝你开心快乐!
13.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却是被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您就像是一盏指明灯,引导我们这些迷路在生活中,学习上的孩子,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节日快乐!
14.因为黑暗,老师化为蜡烛为我们照路;因为空虚,老师以其高贵补我们灵魂;教悔如春风,师恩深似海。祝老师节日快乐!
15.一颗丹心,两袖清风,“三顾茅庐”,四访学童,五黄六月,七上八下,九九归一,师恩浩荡。贫困山区的孩子,感谢您敬爱的老师,祝您节日快乐一生平安!
猜你喜欢:
1.关于教师节纪念邮票的发行
2.中国邮票发行史知识
3.第一个教师节是什么时候成立
4.有关教师节感言黑板报资料

教师节的邮票发行
答:我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发行于1947年8月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均与孔子有关。1986年9月10日,为宣传教师节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原邮电部发行一套“教师节”纪念邮票,全套1枚,面额8分。张磊设计。影写版。齿孔11度,背面刷胶。邮局全张枚数56。北京邮票厂印刷。票幅规格40毫米乘27...

中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图案由哪几个内容组成?
答:1986年9月10日的、编号为J131的《教师节》邮票 面值8分,邮票图案由黑板、讲台和一束鲜花组成。而邮票的面值、票铭以及“中国教师节”等字样,全都非常巧妙地设计成黑板上的板书,因此格外醒目、抢眼。

谁能告诉我教师节的来历(150字左右)
答:中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发行于1947年8月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为孔子像、孔子讲学的杏坛、孔子墓、孔府中大成殿。1986年9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一套“教师节”纪念邮票,全套1枚,面额8分。张磊设计。影写版。齿孔11度,背面刷胶。邮局全张枚数56。北京邮票厂印刷。票幅规格40毫米乘...

我国教师节是谁提议建立的???
答:中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发行于1947年8月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为孔子像、孔子讲学的杏坛、孔子墓、孔府中大成殿。1986年9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一套“教师节”纪念邮票,全套1枚,面额8分。张磊设计。影写版。齿孔11度,背面刷胶。邮局全张枚数56。北京邮票厂印刷。票幅规格40毫米乘...

我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发行哪一年
答:1947年8月27日,发行了《教师节》邮票,全套四枚。这套邮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套教师节邮票,邮票的图案与内容均与孔子有关,分别是第一枚,广东画家关惠农所绘制的孔子像(红色)、第二枚杏坛(山东曲阜大成殿前的杏坛,棕色)、第三枚至圣塔(图案为曲阜孔林中孔子墓,绿色)第四枚大成殿(图案为孔府...

教师节什么时候几月几号教师节介绍
答: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3、衍生文化:《教师节》纪念邮票1986年9月10日,《教师节》纪念邮票1986年9月10日,中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发行于1947年8月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为...

“教师节”邮票的介绍
答:我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均与孔子有关。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承印,原拟用胶版印刷,但当时的交通邮政总局在审查图样时,认为胶版印刷效果不如雕刻版精美,故而改用雕刻版印刷,致使后3枚邮票没有如期发行。当时赶在“教师节”这天发行的是先用胶版印刷的面值500元...

1986年9月10日的第二个教师节纪念邮票图案由什么构成?
答:图案由黑板、讲台和一束鲜花组成。黑板上刚擦过的粉痕历历在目,一下子把人拉回当年的课堂里,让人追忆起学生时代,联想到终日的粉尘染白了老师的鬓发,讲台后、黑板前培育出多少国家需要的人才。简洁的构图表达了教师特殊的工作环境,又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教师节的资料
答:2、中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发行于1947年8月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为孔子像、孔子讲学的杏坛、孔子墓、孔府中大成殿。3、1986年9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一套“教师节”纪念邮票,全套1枚,面额8分。张磊设计。影写版。齿孔11度,背面刷胶。邮局全张枚数56。北京邮票厂印刷。票幅规格...

教师节是谁定?
答:学生方面,有自发通过原创参与、将祝福写在板报、贺卡、绘画上;有将合影照及活动感言晒至个人空间、微博上,来表达对教师的真挚祝福及衷心问候。中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发行于1947年8月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为孔子像、孔子讲学的杏坛、孔子墓、孔府中大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