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简介及生平事迹

作者&投稿:鲜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陶渊明隐居原因与陶诗之美(上)
1、陶渊明简历:
陶渊明(公元365-426年),活了63岁。曾祖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祖父做过武昌太守,父亲不详。
陶渊明故居不详,据传世居柴桑,后又有两次迁居,一次在41岁归田园居以后,迁居上京村,位置在今庐山南侧;46岁因家中失火,迁居浔阳城郊南村,在庐山北侧,这里交通比较发达些,社交活动多些。
陶渊明一生的经历,简单说就是三句话:
28岁以前,一直在家闲着;随后断断续续入仕13年,41岁正式隐居,再没出来。
稍微详细点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段:
第一段,从出生到28岁(365-393年)
,在家闲居,家居可能是小城镇,也可能是小村落;少年早孤,社交不多,但家族亲情是有的。
此期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诗文。
第二段,29-41岁(394-405年),断断续续出仕13年。
最早被启用为江州州祭酒(首席文员),干了没多久就回来了。
后来又出仕,起始时间不详,只知道在荆州做过桓玄的幕府人员。
直到401年36岁的时候回家丁忧,丁忧3年期间,脑洞大开,开始尝试亲耕,想当个自耕农。写了几首描写当自耕农的好诗。
但是干一段时间又受不了,于404年底再次出仕,先后入幕刘裕、刘毅幕府,后转任彭泽县令,干了80多天,彻底不想干了,挂冠而去,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第三阶段:42-45岁(406-410年)。
好像刚从牢里逃出来一样,亲耕务农,心情大好,写下了大量田园好诗,包括《归田园居》。
但不久心情又不好了,其间还家中失火,被烧了个干净,经常饥寒交迫,没有酒喝。
第四阶段:46-50岁(410-414年)。
迁居到庐山北侧的浔阳城郊南村,这里有好多朋友,一起喝酒扯淡,心情大好,写了一些好诗。
第五阶段:50-53岁(415-417年)。
生病,贫病交加,没写什么东西,而且对原来的山水田园都是失去了欣赏的心力,只剩下咬牙硬扛。
第六阶段:54-58岁(418-421年)。
病似乎好了,同时东晋灭亡,改朝换代了,刘裕建立刘宋,有好多热闹看,又写了大量与历史和现实相关的诗文,其中也包括《桃花源记》、《饮酒》。
第七阶段:59岁-63岁(422-427年)。
灯油耗尽,贫病交加,死前一年又遭受饥荒,不得不跑到人家蹭饭吃。没写什么东西,主要留下的是给子女的遗嘱,还有给自己的《挽歌三首》和《自祭文》,成为绝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之美,千古流传。
但陶诗之美,绝不仅仅是因为陶渊明有诗才,又处于隐居中,有大量山水田园的生活积淀,所以能写这么好。
陶诗的灵魂在其背后的意境,而这个意境的背后,又隐含着一个巨大的心理张力,一方面是强烈的功名心,另一方面则是对职场生活的种种不适应,而把职场当成人性的牢笼。
这种矛盾心理,导致陶渊明把归隐当成一种类似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样的“逃出生天”,把山水田园当成一种人生的归宿。
正是陶诗背后隐藏的这种逃出生天的快感,和田园的惬意,才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魅力所在。
2、从陶渊明的功名心说起
所谓的功名心,是一般士大夫固有的,如后世辛弃疾所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一般来说,一个人才华越出众,自我意识越强,则功名心愈烈。
初涉陶渊明,一般人大概和我一样,很容易忽略陶渊明是个有功名心的人。
《晋书》将陶渊明列为隐者;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隐者鼻祖”;而一般人看来,既然陶渊明是个连“为五斗米折腰”都不愿意的人,田园诗又写得那么好,怎么还会有功名心?
我原本也是这么看的。
理由一:从时代背景来说,整个魏晋,尤其是陶渊明所在的东晋,士大夫们基本上都漠视功名,鄙薄事功,向往山水田园。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应该也承继了这种时代风气。
理由二:从陶渊明个人来说,陶诗中一再透露,他从小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入仕十三年,就是为了混饭吃,才不得已“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的。
在职场上又总说不爽,想家;而且最后毅然决然地隐居了;而且后来又多次辞掉朝廷征聘的机会,宁肯贫病交加,酒都没得喝,也强忍着拒不出士。这说明他完全不是此道中人嘛!
但这都是假象:
首先,
从大环境背景来说,东晋名士们看淡功名,厌恶事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因为他们是门阀士族,根本既不缺职场,也不缺功名。
想出仕,随时有机会,出仕就像出门一样方便;即使不出仕,也拥有各种贵族政治、经济特权,
而且成日在名利场里泡着,就像现在京城里的学界名流一样,他们所在的顶级的学术机构,已经确定了他们的江湖地位了,一出场总有人点头打招呼,完全足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成就感了,还说什么功名不功名的?俗!
而陶渊明不一样,名义上来说,他也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但实际上与门阀士族差着十万八千里,和陶侃家族的第四代袭爵嫡系,都已经行同路人了。
又少年早孤、家道中落,又没有居住在建康、会稽郡,而是偏居江州小县城,所以他是妥妥的寒士。
那就不能把他和那些门阀士族放在一起说了。
其次,陶诗中,有太多的“马脚”,暴露陶渊明的功名心:
(1)少年时节: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希望像刚长成的雄鹰一样,一飞冲天。
(2)将近四十岁,在家丁忧的时候:
39岁作《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当时正处于居家丁忧期间,忽然想通了,想和弟弟一起种地做自耕农了。本来干得好好的,却忽然莫名发狂: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凉风)。
不驶(疾)亦不驰,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愿及时(及时行乐),每恨靡所挥(没酒)。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缓慢)。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这首诗的心境是很奇怪的:前面八句,多么的悠静。
到了第十句,忽然笔锋一转,由欣欣向荣的紫葵的可能衰败,联想到人生苦短。
又因此而心里不能自已,要借酒抒发一下,结果却没钱买酒,得等到秋收才得。
等不及啊,发疯。
按:就为了等不及喝酒,至于发狂吗?还“长悲”吗?】
40岁,最后一次出仕之前,作《荣木》。诗文中,先是哀叹荣木凋零,人生易老;然后又给自己打气说,吉凶祸福都是自找的,只要守住善道就不怕。
然后又说: 年华如流水,我既然没有丢掉我的宏志,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成日沉湎于醉酒?我好惭愧啊。然后说: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用的典故是,孔子哀叹自己到了四五十岁还一无所成。这里陶渊明与孔子情同此心,所以要不远千里,再去投身仕途。
按:这不是妥妥的想最后赌一把,追求功名,又能作何解释呢?】
(3)五十岁,陶渊明已经正式隐居之九年后,
作《杂诗八首》,八首诗整体上写得都很沮丧,失落,却没说为什么失落。
其二,写夜景,一轮弯月,孤独地挂在中天上,北风送夜寒,睡不着觉,失眠了,想找个说话抒发感情的人都没有。然后说: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按:不是已经决定隐居了,遂愿吗?心里面有什么未了之志呢?】
其三:春花秋月总有衰落,我也衰老了,青春不再了。然后又说: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按:哪个往昔?有什么事情,至于想到断人肠的?不是已经遂愿隐居了吗?】
其五:明确说了,随着年龄渐衰,“猛志逸四海”之心也稍稍去掉一些。但是,隐居打发时光,却不知道会把自己带向何处?于是: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按:既然是隐居生活,本来就图的是个逍遥,又不用赶点打卡,何必要珍惜光阴呢?更何必为了光阴流逝而“使人惧”呢?】
总之,陶渊明每逢30、40、50这种整年岁,人生又该翻篇的时候,年老而一事无成的失落感,就会集中翻涌在心头,焦虑得不行。还能说他没有功名心吗?!
实际上,陶渊明出身士人家庭,祖上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又从小“游好在六经”,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一生都尊重孔子;又自视甚高,还“猛志逸四海”。
所以,他有功名心,太正常不过了,没有则反而奇怪了。
3、那么,既然如此地有功名心,为什么又要辞职隐居呢?
陶渊明诗文中,几乎总是说,出仕就是为了混饭吃,无聊,劳累得很,没意思。
不能为了口腹之欲而役使自己的心神,这个太不值得了。对职场的厌倦心情也是一目了然的。
但是陶渊明诗文中,又从未具体说过他在职场都经历过些什么?都有什么不愉快?好像他每次入仕之前,都是猛志逸四海;而一旦涉足职场,就像霜打了的茄子;而一出来,却又念念不忘,又感到焦虑。
那么,陶渊明的职场生涯,究竟遇到了什么呢?
在他50多岁的时候写的
《咏贫士不遇赋》
中,谜底已经间接地折射了出来,这是陶渊明眼里的职场:
他在文中,一共举了四对八个职场中人的“贫困”遭遇。
西汉文帝时期的张释之、冯唐,
两人都是栋梁之才,但是却被长期消磨在小吏生涯中,默默无闻,很偶然的机会才被发现,受到重用,然后如日中天,做了一番大事业。
但陶渊明眼中看到的是:第一,两个人这么大的才华,被发掘出来,机会太偶然了。
第二,即使不说这种机会有多么“偶然”,那他们耽误的那十多年的青春,又怎么说呢?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想,等待啊等待,无尽的等待,默默无闻地苦熬的心情,该有多么憋屈啊?多煎熬人啊?
伯夷、颜回:
老子不是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为什么弄得两个极品大善人,如此穷困,到头还饿死呢了?不是说只要做个善人,就会有好报么?
贾谊、董仲舒:
一个才气冲天,一个学富五车,都是命世之才,为什么官场会给他们那么多小鞋子穿,让他们一再遭遇险境呢?
李广、王商:
多么德才兼备的优秀的人啊,却遭到外戚无耻小人嫉妒陷害,最后都自杀了。
又说:天地人三才,人为其一;天生万物,人为最灵。
既然人为最灵,人就应该有人的自适、自足、逍遥、和傲娇。如上古尧舜禹时代的《击壤歌》所说的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可为什么职场上的人,就没有人性的自由逍遥,没有自适自得呢?!
以上,就是陶渊明对职场的看法。也可以看成是他十三年职场生涯中,心境的折射。
他大概认为,英才到了职场上,就应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建功立业,如喝凉水一样的。那才对得起“天生万物,认为最灵”。要不然呢?
他说的八个人的情况,基本上都是事实,但是却只是看到了问题的某一面,可算是很偏颇的。
关于张释之、冯唐:
《史记》七十二列传,记载了那么多建功立业的人物,陶渊明都没看到,只看到了张释之冯唐,这能概括职场的全部吗?
又,做任何事情,不需要有机遇吗?!你去河里钓鱼,不需要耐心吗?!一下钩,马上就得来一条大鱼吗?!
关于伯夷、颜回:
伯夷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找的。庄子批评他“适人之适,而非自适其适”;孔子赞颂他,也说他“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至于颜回,缺乏独立人格,没有开拓精神。但是个好学生,执行能力极强,跟着谁就容易成什么样。可他老师孔子都是个倒霉蛋,他跟着学,又能好到哪儿去?!
关于贾谊、董仲舒:
你上山打猎,没有可能被猎物反噬吗?你下海捕鱼,不会遭遇台风吗?你做生意,不用冒风险的吗?这世上有无风险的事业吗?!
关于李广、王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哪里不是这样呢?
既然要以此为业,就不能光惦记吃肉,也要惦记挨打。
而且陶渊明对卫青陷害李广的说法,还是错误的,那完全是汉武帝从全局的角度刻意安排的,关卫青何事?!况且,卫青虽是外戚,但本身却是个谦谦君子。
但是,这都不重要。一个人的行动,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他所认为的事实。
陶渊明所看到、所认为的职场真相就是:
或者庸人在上,天才在下,贫乏无聊,干的全都是无意义的事情;
一片纯真,像伯夷一样地坚守原则,像颜回一样地一心向善,却好人没好结果;
像贾谊、董仲舒、李广、王商一样地命世之才,壮怀激烈,却一再遭受小人嫉贤妒能,遭受迫害,职场总是给人一种惊涛海浪的感觉,一点儿都没有安全感。
既然职场如此乏味、险恶,而我的欲求又不多,不过就是为了吃饱而已。
那么回家种地呢?不也能混口饭吃吗?
种地虽然也会有歉收饿肚子的风险,却可以悠然自得啊,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啊,岂不美哉!
如此说来,再没有更强烈的理由回归田园隐居了。
作者:专栏《探寻魏晋风度的心迹》主讲人——徐华

陶渊明生平简介 详细一点
答: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又称靖节居士。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

谁提供一段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急用,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答: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六月十五日,渊明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乐县义钧乡七里山安成村,即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安成自然村。后迁居故里陶家园,再徙南山陶家坪。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冬起为江州祭酒,时二十九岁,离开南山陶家坪到江州赴任,理五斗米道科仪事,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

陶渊明的资料`生平事迹`文章
答: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

陶渊明的事迹有哪些?
答: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求陶渊明的生平名片
答:2013-05-08 陶渊明生平及作品和家族背景家庭成员 9 2014-05-25 陶渊明的生平主要事迹 59 2016-10-10 陶渊明的生平100字 41 2007-04-18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趣事 394 2011-06-26 陶渊明事迹!!! 135 2014-03-01 求陶渊明名字的意思和他的字!!! 7 2007-05-21 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156 更多类似...

陶渊明生平做过什么大事?
答:陶渊明生平做过什么大事?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孩子之间打架 父母要不要干预?匿名用户 2014-02-17 展开全部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

陶渊明,王维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作品及主要内容.
答: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生平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 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陶渊明的生平
答: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

陶渊明简介及生平事迹
答:1、陶渊明简历:陶渊明(公元365-426年),活了63岁。曾祖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祖父做过武昌太守,父亲不详。陶渊明故居不详,据传世居柴桑,后又有两次迁居,一次在41岁归田园居以后,迁居上京村,位置在今庐山南侧;46岁因家中失火,迁居浔阳城郊南村,在庐山北侧,这里交通比较发达些,社交活动多些。陶渊明一生的经历,简单...

有关陶渊明的介绍
答: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