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汉时期的称呼

作者&投稿:五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朝廷上的一些称呼问题~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
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
太傅之上。


太傅:原为“三孤”
(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
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
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
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
曹、仓曹、主簿。


司空: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
“司空”
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
属官有长史、
东曹、
西曹、
户曹、
奏曹、
辞曹、
法曹、
尉曹、
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
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
因将军位同九卿,
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
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
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
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
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
(奉常)
:九卿之一,
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
博士祭酒、
太祝令、
太宰令、
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
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
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
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
等。


少腐: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
(宦官)
、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
、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
库令。


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
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
一般
由宦官担任。
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
“中常侍大长秋”

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
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中级太监。


中黄门:低级太监。


侍中: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
。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
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
。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
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
书省的长官)
、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
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
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
始置此官,
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
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
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
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
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
职权。


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
中之上。


博士: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
为兵部尚书的前身。
五兵指中兵、
外兵、
骑兵、
别兵、
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
和支调。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
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
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
刘备定蜀,
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
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
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汉朝末年,
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
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
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
为宫中藏书之处。
三国吴置东观令,
职司董理经籍,
掌修国史。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
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
等。


少腐: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
(宦官)
、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
、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
库令。


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
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
一般
由宦官担任。
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
“中常侍大长秋”

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
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中级太监。


中黄门:低级太监。


侍中: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
。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
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
。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
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
书省的长官)
、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
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
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
始置此官,
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
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
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
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
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
职权。


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
中之上。


博士: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
为兵部尚书的前身。
五兵指中兵、
外兵、
骑兵、
别兵、
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
和支调。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
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
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
刘备定蜀,
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
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
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汉朝末年,
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
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
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
为宫中藏书之处。
三国吴置东观令,
职司董理经籍,
掌修国史。

  诸侯王:汉代的封爵只有王、候两级。皇帝的子、弟封王;异姓的功臣封候,统称列候。汉朝的王爷是根据封地命名,比如封在代国,就是代王,封在济南,就是济南王。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倒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实际上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朝皇帝在和臣子在私下谈话的时候,和普通人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他们并不怎么用“朕”这个自称,而多数用“吾”或者“我”,连君权思想最严重的汉武帝也不例外,比如他和田吩谈的话。田吩是丞相,开了一长串用人名单,时间久了,武帝就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你用人用完没有,我也想用几个人呢)。再比如汉武帝因为打仗搞得国库空虚,号召大家捐款,大家都没反应,只有一个养羊发了财的卜式跑出来响应号召,汉武帝很高兴,想封他当个小官,卜式推辞说,我不会当官,只能放羊,汉武帝回答说,“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我在上林苑中有羊,想让你来放牧)。

  汉朝皇帝也用“朕”,但绝大多数是在公共的正式的场合,比如下诏书等等。但现在现在却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让他们开口朕闭口朕,这就有些变了味道。就好像汉朝皇帝本来平居都穿得很随便,只在公众场合为了显得正式些才穿西装,而现在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要安排他们一身名牌西服出场,搞得好像他们是一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存折有几位数的暴发户一样。

  汉朝皇帝里面刘邦是个老粗,和别人说话不高兴了,动不动就来个“乃翁”(相当于现在说“老子”),可见对别人是不讲礼数的;而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礼数,也同样不讲究,后人送他一个“无可不可”的考语,就是说他的不讲究。他不但谈话用“吾”“我”,连诏书也往往这样说话,直到死前的诏书都还是“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云云。

  刘邦是不讲究,而刘秀则是刻意谦逊,刘秀是太学生,对待大臣和家人很有点谦谦君子的风度,他的姐姐湖阳公主是怎么称呼刘秀呢,不是“皇上”,也不是“陛下”,而是直呼刘秀的字“文叔”。

1.汉代女子下人自称“婢子”
《礼记·曲礼下》“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
《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

2.汉朝称呼自己的上司,一般称公、君,也有称官职的,还有成称“大人”的。
《后汉书》 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而对于女主人一般称为“夫人”。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汉书•文帝纪》说:“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无得擅征捕”。

3.宦官自称“奴婢”
(这个还没搞清楚,据说汉代也是,但最早的记载是元朝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 刘皇后 云〕 陈琳 ,你那里去?〔正末云〕奴婢往后花园采办时新果品来。”)
常侍是官位。是中常侍的简称。秦与西汉的中常侍,东汉以宦官充之。这种宦官可以自称为“臣”,如张让。

从西汉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同时,因和亲等缘故出嫁的宗女或宫女,往往也加封为公主,如唐朝的文成公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姐姐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姐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那时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特别汉成帝时,公主和侯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影响了皇权的安定。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公主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
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汉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汉明帝女儿封隆虑公主、武安公主、获嘉公主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县名。获嘉地名来自汉武帝时,刘彻巡视至河东新中,接东越战场喜报,改地名为获嘉。像著名的汉武帝姑姑刘嫖封号馆陶公主,就在河北,现在还有馆陶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啊!),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新三国雷语误导你

关于东汉时期的称呼
答:1.汉代女子下人自称“婢子”《礼记·曲礼下》“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2.汉朝称呼自己的上司,一般称公、君,也有称官职的,还有成称“大人”的。《后汉书》 钧曰:...

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定都洛阳,历史上叫什么
答: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出身的刘秀趁势而起。25年刘秀称帝,定du洛阳,并息兵养民开创了“光武中兴”。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

东汉官名
答: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

关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朝廷上的一些称呼问题
答:太师: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太傅: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太尉: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

东汉时,老百姓对官吏的统一尊称是“大人”吗?如果不是,应怎么称呼?下 ...
答:此外,在东汉时期,对于年长者的称呼通常是“先生”、“老先生”、“某先生”(其中“某”代表年长者的姓氏或地名)或“先生公”。对于同龄或年轻的陌生人,可能会称呼其为“郎君”、“官人”、“小郎君”或“小官人”。总的来说,在东汉时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尊称来称呼所有的官吏。不同的官职和...

大汉为何又称东汉和西汉,
答:汉朝(前206—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今江苏丰县人)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南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请问东汉和西汉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一个叫东汉一个叫西汉
答:1、 因刘秀所建汉朝都于洛阳,和刘邦所建西汉都于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称刘邦所建汉室为西汉,刘秀所建汉室为东汉。又因为刘邦建立的政权和刘秀建立的政权一先一后,所以称呼西汉为前汉,东汉为后汉。2、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25年,...

东汉和西汉的称呼主要依据什么原因?
答:东西之分是以国都而论的,西汉都于长安,东汉都于洛阳。两个国都一东一西。两汉也叫前汉和后汉。王莽的新朝将汉分开。刘秀是汉宗室出身,他建立的王朝被视为刘邦汉朝的延续,故为后汉。后汉建都洛阳,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故在区分两汉时叫后汉为东汉。

东汉、西汉的说法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答:“东汉”之称,最早应是(唐朝灭亡之后)五代时期刘知远建立了后汉(国号大汉947年-951年)之后人们的史称。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西汉和新莽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新莽朝灭亡之后,曾与绿林军并肩作战的刘秀,北渡黄河,占有河北,逐鹿中原,进而兼并...

请教东汉三国时期古人如何自称
答:吾,余,在下,愚、寡人,朕,孤,本...,小人,鄙人,奴婢,臣,草民,奴才、老身,贱各阶层称呼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