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以及黄山市休宁县的历史

作者&投稿:郜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安徽省南陵县以及休宁县的历史~

一、南陵县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 战国,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 年),越王勾践兼并吴,属越。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楚灭越,又为楚地。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 年),秦灭楚,归秦。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设郡县,属鄣郡。 西汉,公元前109 年(武帝元封二年),始置宣城县(治今弋江镇)、春谷县(治今繁昌县境内),县域属上述二县,隶属丹阳郡。 东汉,宣城县废,改设宛陵、春谷二县,县境属丹阳郡春谷县地。三国入吴,恢复宣城县。 西晋,281 年(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阳郡一部为宣城郡,宣城县隶属宣城郡。 东晋,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随晋室南渡,于今南陵县北侨置当涂县,属淮南郡。晋末分于湖为境,隋徙治于姑孰(今当涂县),遂废。383 年(孝武帝太元八年),改春谷为阳谷属宣城郡,又为淮南郡地。413 年(安帝义熙九年),并阳谷县入于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芜湖县陶辛圩内),属淮南郡繁昌县地。东晋于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芦南乡)置南陵戍。 南朝,525 年(梁武帝普通六年),以赭圻城置南陵县,兼置南陵郡。陈兼置北江州。隋平陈,州郡并废。 隋,589 年(开皇九年),并石城、临城、定陵、故治诸县入南陵县,属宣州。时改宛陵县为宣城县,改故宣城为青弋江(镇)。605 年(大业元年),改宣州为宣城郡。 唐,621 年(武德四年),改属池州。627 年(贞观元年),又归宣州,属江南道。704 年(长安四年),移治青阳城(今南陵籍山镇),属江南道宣州。733 年(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宣州。742 年(天宝元年),属江南西道宣城郡。758 年(乾元元年),属宣歙观察使宣州。890 年(大顺元年),属宁国军宣州。 五代,937 年(南唐升元元年),属宁国军宣州,隶江宁府。 宋,975 年(太祖开宝八年),南唐平,改宁国军,仍称宣州,隶江南路。103年(天圣八年),分东西两路,属江南东路宣州。南宋,1166 年(乾道二年),升为宁国府,属江南东路(亦称江东路)宁国府。 元,1277 年(至元十四年),属江浙行中书省宁国路。1357 年(至正十七年),属江浙行省宁国府。至正二十六年,改为宣州府。 明,1368 年(洪武元年)八月,属中书省宁国府。1380 年(洪武十三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宁国府。1403 年永乐元年(永乐元年),属南京直隶宁国府。 清,行省下沿明制(宁国府),直至宣统,所属府如故。1645 年(顺治二年),属江南省徽宁道。1667 年(康熙六年),属安徽省徽宁道。太平天国期间,由浙江巡抚兼辖。1865 年(同治四年)仍由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分辖。 1911年(民国元年)1 月,裁府,直属安徽省。1914 年6 月,划属安徽省芜湖道。1928 年8 月,废道,直属安徽省。1932 年10 月,划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8 年10 月25 日,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0年8 月6 日,划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949 年)4 月22 日,南陵解放,同年5 月13 日,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 年5 月26 日,划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1952 年2 月4 日,划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是年8 月27 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71 年3 月29 日,属安徽省芜湖地区。1980 年1 月29 日,属安徽省宣城地区。1983 年6 月7 日,划归芜湖市。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 战国,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 年),越王勾践兼并吴,属越。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楚灭越,又为楚地。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 年),秦灭楚,归秦。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设郡县,属鄣郡。 西汉,公元前109 年(武帝元封二年),始置宣城县(治今弋江镇)、春谷县(治今繁昌县境内),县域属上述二县,隶属丹阳郡。 东汉,宣城县废,改设宛陵、春谷二县,县境属丹阳郡春谷县地。三国入吴,恢复宣城县。 西晋,281 年(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阳郡一部为宣城郡,宣城县隶属宣城郡。 东晋,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随晋室南渡,于今南陵县北侨置当涂县,属淮南郡。晋末分于湖为境,隋徙治于姑孰(今当涂县),遂废。383 年(孝武帝太元八年),改春谷为阳谷属宣城郡,又为淮南郡地。413 年(安帝义熙九年),并阳谷县入于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芜湖县陶辛圩内),属淮南郡繁昌县地。东晋于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芦南乡)置南陵戍。 南朝,525 年(梁武帝普通六年),以赭圻城置南陵县,兼置南陵郡。陈兼置北江州。隋平陈,州郡并废。 隋,589 年(开皇九年),并石城、临城、定陵、故治诸县入南陵县,属宣州。时改宛陵县为宣城县,改故宣城为青弋江(镇)。605 年(大业元年),改宣州为宣城郡。 唐,621 年(武德四年),改属池州。627 年(贞观元年),又归宣州,属江南道。704 年(长安四年),移治青阳城(今南陵籍山镇),属江南道宣州。733 年(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宣州。742 年(天宝元年),属江南西道宣城郡。758 年(乾元元年),属宣歙观察使宣州。890 年(大顺元年),属宁国军宣州。 五代,937 年(南唐升元元年),属宁国军宣州,隶江宁府。 宋,975 年(太祖开宝八年),南唐平,改宁国军,仍称宣州,隶江南路。103年(天圣八年),分东西两路,属江南东路宣州。南宋,1166 年(乾道二年),升为宁国府,属江南东路(亦称江东路)宁国府。 元,1277 年(至元十四年),属江浙行中书省宁国路。1357 年(至正十七年),属江浙行省宁国府。至正二十六年,改为宣州府。 明,1368 年(洪武元年)八月,属中书省宁国府。1380 年(洪武十三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宁国府。1403 年永乐元年(永乐元年),属南京直隶宁国府。 清,行省下沿明制(宁国府),直至宣统,所属府如故。1645 年(顺治二年),属江南省徽宁道。1667 年(康熙六年),属安徽省徽宁道。太平天国期间,由浙江巡抚兼辖。1865 年(同治四年)仍由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分辖。 1911年(民国元年)1 月,裁府,直属安徽省。1914 年6 月,划属安徽省芜湖道。1928 年8 月,废道,直属安徽省。1932 年10 月,划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8 年10 月25 日,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0年8 月6 日,划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949 年)4 月22 日,南陵解放,同年5 月13 日,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 年5 月26 日,划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1952 年2 月4 日,划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是年8 月27 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71 年3 月29 日,属安徽省芜湖地区。1980 年1 月29 日,属安徽省宣城地区。1983 年6 月7 日,划归芜湖市。


二、休宁县

根据出土文物的考证,休宁一带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8世纪)时期,就已有文化较为发达的定居居天开神秀齐云山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后为吴、越、楚三国的领地。秦汉为歙县西乡地。秦属会稽郡,秦末或楚汉之际改屈鄣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为丹阳郡。 [1]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黟、歙一带的“山越”居民,分歙县西乡地置县,设县治在鸺山(又名“灵鸟山”,即今凤凰山)之南,故名休阳县。隶属新都郡。吴永安元年(258年),为避景帝孙休名讳,改名海阳县,县治迁万岁山(今万安古城岩)。 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海阳县为海宁县。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隶属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复置黎阳县,分新安郡置新宁郡,郡治海宁,轱黎阳、海宁、黟、歙4县。陈天嘉三年(562年),又并黎阳县入海宁县,并新宁郡入新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并黟歙入海宁。歙州治在海宁。十一年,复置黟、歙二县,海宁县篁墩划属歙县,州治迁黟县。十八年,县治迁“南当山水口上”(今渠口乡一带),海宁县改名休宁县(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命名),县名自此沿用至今。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郡治休宁万岁山。十二年,汪华起兵保郡,据郡治,并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称吴王。次年,郡治迁歙县乌聊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新安郡仍改为歙州,休宁属之。七年,县治迁至万岁山。 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10道,休宁随歙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分15道,休宁随歙州属江南东道。开元二十八年,划休宁南境回玉乡与鄱阳怀金乡置婺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休宁属之。九年,县治迁至“松萝山之南”(即今址)。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复改为歙州,隶属宜歙饶道。次年,废宣歙饶道,歙州属浙西道。永泰二年(766年)设宣歙道。析休宁、歙县地置归德县,大历五年(770年)并回。大顺元年(890年)升宣歙道为宁国军。天复三年(903年)复改宣歙道。休宁均随歙州而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休宁随歙州先后属吴、吴越、南唐。 宋开宝八年(975年)灭南唐,休宁随歙州入宋,隶江南路。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歙州隶江南道东路。至道三年(997年),改江南道东路为江南路。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休宁随之隶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州为路。休宁属徽州路,隶江东道。二十一年改隶江浙行中书省,二十三年隶江南行台。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徽州路为江南省兴安府,休宁属之。二十四年兴安府改为徽州府,休宁随之隶属江浙行省。二十六年改隶中书省。明洪武八年(1375年)废中书省,全国设13布政使司,京畿府州直隶六部。休宁随徽州府直属南直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属浙江按察分司徽宁池太道。隆庆六年(1572年)改属徽宁道。 清,休宁均属徽州府。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徽州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年),始设安徽省。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安徽省徽宁池太道。咸丰四年(1854年)改为徽宁池太广道,暂属浙江省兼辖。同治四年(1865年)复归安徽省。徽州府均属之。徽州徽州历为路、州、府名,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废府留县,原领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歙、黟、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太平、旌德、石埭(即石台)九县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此时之“道”亦为行政监察区,而非行政归属)。民国十七年(1928年)八月,废道,直隶安徽省。休宁、婺源、祁门、绩溪、歙、黟六县划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休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于“剿共”的需要,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与徽州感情极深,不愿脱离母州,人民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二十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十五日,第八、第十行政督察区改属国民政府皖南行署,治所设屯溪。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二十三日,撤销第十行政督察区,歙、黟、休宁、祁门、绩溪、旌德六县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歙、黟、休宁、祁门、绩溪五县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于婺源人民的持续抗争和徽州其它县人民的强烈要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江西省的婺源县被重新划回安徽省,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一度迁安徽省会于屯溪。 1949年,祁门县于4月26日、休宁、歙县于28日、黟县于29日、绩溪县于30日先后被解放军二野解放;婺源县于5月2日被解放军四野解放,婺源县的解放标志着徽州全境的解放。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因此为了便于管理,从此将婺源划归江西省。同年5月13日,中共皖南区党委通知,设徽州专区(治所初在歙县,不久迁往休宁县屯溪镇),属皖南行署(行署初设屯溪,后迁芜湖),改屯溪镇为屯溪市(屯溪原为休宁县一镇),属徽州专区,全区领屯溪市和休宁、祁门、绩溪、旌德、歙、黟六县;1952年2月4日原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的太平、石台二县和原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的宁国县划属徽州专区,全区共领一市(屯溪)九县(休宁、歙县、祁门、黟县、绩溪、旌德、太平、石台、宁国)。同年4月12日.废行署区,徽州专区属安徽省。1953年12月1日,屯溪直隶安徽省,徽州专区领九县,1955年屯溪降为地辖市。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原领九县划属安徽省芜湖专区;复升屯溪为省辖市。5月16日,将屯溪交由休宁县领导。6月,旌德县并入绩溪县。1960年12月13日改屯溪市为休宁县辖镇。1961年4月13日,重设徽州专区。8月16日,又改屯溪为地辖市;1963年5月20日屯溪降为休宁县属镇。1965年7月19日,复设石台县,改属池州地区。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属县不变。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1975年12月19日,复升屯溪为地辖市(县级)。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同年1月29日,徽州地区领八县一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太平、石台和屯溪市。198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歙县黄山乡、石台县广阳乡和太平县建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徽州地区领七县一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改原县级黄山市为黄山区,属地级黄山市;将屯溪市改为屯溪区;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石台县划归池州地区。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划歙县岩寺镇新立)、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2004年底,休宁县辖9个镇、12个乡。2005年,休宁县原有的33个乡镇正式调整为21个乡镇(注:批准时间为2004年)。对24个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秀阳乡并入海阳镇,洪里乡与商山乡合并,设立新的商山乡,乡政府驻雁里。西田乡并入五城镇,汊口乡并入东临溪镇,渠口乡并入渭桥乡,南塘乡并入蓝田镇,蓝渡乡并入齐云山镇,冰潭、江潭两乡并入溪口镇,回溪乡并入陈霞乡,山后乡并入汪村镇,郑湾乡的藏溪村、酒店村、文田村、岭上村、岭下村划入榆村乡管辖,郑湾乡的万金台村划入源芳乡管辖,岭南乡、山斗乡、璜尖乡、白际乡、龙田乡、板桥乡、鹤城乡、流口镇、万安镇等9个乡镇原行政区划不动,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后共设9个镇12个乡。

安徽省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1.民间音乐

⑴当涂民歌(安徽省当涂县)

⑵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

2.民间舞蹈

⑶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

3.传统戏剧

⑷青阳腔(安徽省青阳县)

⑸岳西高腔(安徽省岳西县)

⑹徽剧(安徽省、黄山市)

⑺庐剧(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⑻黄梅戏(安徽省安庆市)

⑼泗州戏(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⑽目连戏(安徽省祁门县)

⑾池州傩戏(安徽省池州市)

4.曲艺

⑿凤阳花鼓(安徽省凤阳县)

5.民间美术

⒀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

6.传统手工技艺

⒁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

⒂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

⒃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

⒄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

⒅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⒆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



(五)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拟定项目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或单位
备注

一、民间文学(6项)

1
Ⅰ—1
鞭打芦花
宿州市萧县


2
Ⅰ—2
孔雀东南飞传说
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


3
Ⅰ—3
桐城歌
安庆市桐城市


4
Ⅰ—4
六尺巷传说
安庆市桐城市


5
Ⅰ—5
徽州民谣
黄山市


6
Ⅰ—6
徽州楹联匾额
黄山市


二、民间音乐(14项)

7
Ⅱ—1
五河民歌
蚌埠市五河县


8
Ⅱ—2
皖西大别山民歌
六安市


9
Ⅱ—3
寿州锣鼓
六安市寿县


10
Ⅱ—4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六安市金寨县


11
Ⅱ—5
当涂民歌
马鞍山市当涂县
国家名录

12
Ⅱ—6
巢湖民歌
巢湖市
国家名录

13
Ⅱ—7
繁昌民歌
芜湖市繁昌县


14
Ⅱ—8
铜陵牛歌
铜陵市铜陵县


15
Ⅱ—9
贵池民歌
池州市贵池区


16
Ⅱ—10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县


17
Ⅱ—11
九华山佛教音乐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18
Ⅱ—12
潜山弹腔
安庆市潜山县


19
Ⅱ—13
徽州民歌
黄山市


20
Ⅱ—14
齐云山道教音乐
黄山市休宁县


三、民间舞蹈(11项)

21
Ⅲ—1
花鼓灯
蚌埠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国家名录

22
Ⅲ—2
卫调花鼓
蚌埠市龙子湖区


23
Ⅲ—3
临北狮子舞
蚌埠市五河县


24
Ⅲ—4
火老虎
淮南市凤台县


25
Ⅲ—5
秧歌灯
滁州市来安县


26
Ⅲ—6
肘歌抬歌
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27
Ⅲ—7
十兽灯
芜湖市南陵县


28
Ⅲ—8
竹马灯
铜陵市铜陵县


29
Ⅲ—9
东至花灯
池州市东至县


30
Ⅲ—10
黎阳仗鼓
黄山市屯溪区


31
Ⅲ—11
祁门傩舞
黄山市祁门县


四、传统戏剧(20项)

32
Ⅳ—1
庐剧
合肥市、六安市
国家名录

33
Ⅳ—2
淮北花鼓戏
宿州市埇桥区、淮北市


34
Ⅳ—3
亳州二夹弦
亳州市谯城区


35
Ⅳ—4
坠子戏
宿州市


36
Ⅳ—5
泗州戏
宿州市、蚌埠市
国家名录

37
Ⅳ—6
嗨子戏
阜阳市阜南县


38
Ⅳ—7
推剧
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39
Ⅳ—8
洪山戏
滁州市来安县


40
Ⅳ—9
含弓戏
巢湖市含山县


41
Ⅳ—10
梨簧戏
芜湖市


42
Ⅳ—11
南陵目连戏
芜湖市南陵县


43
Ⅳ—12
皖南花鼓戏
宣城市


44
Ⅳ—13
贵池傩戏
池州市
国家名录

45
Ⅳ—14
青阳腔
池州市青阳县
国家名录

46
Ⅳ—15
石台目连戏
池州市石台县


47
Ⅳ—16
文南词
安庆市宿松县、池州市东至县


48
Ⅳ—17
黄梅戏
安庆市
国家名录

49
Ⅳ—18
岳西高腔
安庆市岳西县
国家名录

50
Ⅳ—19
徽州目连戏
黄山市
国家名录

51
Ⅳ—20
徽剧
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
国家名录

五、曲艺(6项)

52
Ⅴ—1
门歌
合肥市包河区


53
Ⅴ—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县


54
Ⅴ—3
清音
阜阳市太和县


55
Ⅴ—4
渔鼓
阜阳市界首市


56
Ⅴ—5
凤阳花鼓
滁州市凤阳县
国家名录

57
Ⅴ—6
锣鼓书
六安市金安区


六、杂技与竞技(2项)

58
Ⅵ—1
华佗五禽戏
亳州市


59
Ⅵ—2
民间杂技马戏
阜阳市临泉县、宿州市埇桥区


七、民间美术(10项)

60
Ⅶ—1
火笔画
合肥市


61
Ⅶ—2
灵璧钟馗画
宿州市灵璧县


62
Ⅶ—3
萧县农民画
宿州市萧县


63
Ⅶ—4
民间剪纸
阜阳市


64
Ⅶ—5
凤画
滁州市凤阳县


65
Ⅶ—6
青阳农民画
池州市青阳县


66
Ⅶ—7
望江挑花
安庆市望江县


67
Ⅶ—8
徽州“三雕”
黄山市
国家名录

68
Ⅶ—9
徽派版画
黄山市歙县


69
Ⅶ—10
徽州篆刻
黄山市黟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21项)

70
Ⅷ—1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宿州市


71
Ⅷ—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阜阳市界首市
国家名录

72
Ⅷ—3
紫金砚制作技艺
淮南市、六安市寿县


73
Ⅷ—4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六安市寿县、淮南市


74
Ⅷ—5
舒席制作技艺
六安市舒城县


75
Ⅷ—6
太平府铜壶技艺
马鞍山市当涂县


76
Ⅷ—7
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
巢湖市


77
Ⅷ—8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巢湖市无为县


78
Ⅷ—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芜湖市
国家名录

79
Ⅷ—10
宣纸制作技艺
宣城市泾县
国家名录

80
Ⅷ—11
宣笔制作技艺
宣城市宣州区、泾县
国家名录

81
Ⅷ—12
徽墨制作技艺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82
Ⅷ—13
石台油坊榨制技艺
池州市石台县


83
Ⅷ—14
桑皮纸制作技艺
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


84
Ⅷ—15
歙砚制作技艺
黄山市歙县
国家名录

85
Ⅷ—16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黄山市休宁县
国家名录

86
Ⅷ—17
徽州漆器制作技艺
黄山市屯溪区


87
Ⅷ—18
徽州建筑技艺
黄山市


88
Ⅷ—19
徽派盆景技艺
黄山市歙县


89
Ⅷ—20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黄山市祁门县


90
Ⅷ—21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绿茶、松萝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
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黄山区、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休宁县、六安市、六安市霍山县


九、传统医药(1项)

91
Ⅸ—1
新安医学
黄山市


十、民俗(11项)

92
Ⅹ—1
洋蛇灯
合肥市肥东县


93
Ⅹ—2
涂山禹王庙会
蚌埠市怀远县


94
Ⅹ—3
界首苗湖书会
阜阳市界首市


95
Ⅹ—4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县


96
Ⅹ—5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巢湖市和县


97
Ⅹ—6
九华山庙会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县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算法
黄山市


101
Ⅹ—10
徽州祠祭
黄山市祁门县、黟县


102
Ⅹ—11
轩辕车会
黄山市黄山区

根据出土文物的考证,休宁一带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8世纪)时期,就已有文化较为发达的定居居天开神秀齐云山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后为吴、越、楚三国的领地。秦汉为歙县西乡地。秦属会稽郡,秦末或楚汉之际改屈鄣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为丹阳郡。 [1]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黟、歙一带的“山越”居民,分歙县西乡地置县,设县治在鸺山(又名“灵鸟山”,即今凤凰山)之南,故名休阳县。隶属新都郡。吴永安元年(258年),为避景帝孙休名讳,改名海阳县,县治迁万岁山(今万安古城岩)。 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海阳县为海宁县。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隶属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复置黎阳县,分新安郡置新宁郡,郡治海宁,轱黎阳、海宁、黟、歙4县。陈天嘉三年(562年),又并黎阳县入海宁县,并新宁郡入新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并黟歙入海宁。歙州治在海宁。十一年,复置黟、歙二县,海宁县篁墩划属歙县,州治迁黟县。十八年,县治迁“南当山水口上”(今渠口乡一带),海宁县改名休宁县(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命名),县名自此沿用至今。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郡治休宁万岁山。十二年,汪华起兵保郡,据郡治,并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称吴王。次年,郡治迁歙县乌聊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新安郡仍改为歙州,休宁属之。七年,县治迁至万岁山。 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10道,休宁随歙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分15道,休宁随歙州属江南东道。开元二十八年,划休宁南境回玉乡与鄱阳怀金乡置婺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休宁属之。九年,县治迁至“松萝山之南”(即今址)。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复改为歙州,隶属宜歙饶道。次年,废宣歙饶道,歙州属浙西道。永泰二年(766年)设宣歙道。析休宁、歙县地置归德县,大历五年(770年)并回。大顺元年(890年)升宣歙道为宁国军。天复三年(903年)复改宣歙道。休宁均随歙州而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休宁随歙州先后属吴、吴越、南唐。 宋开宝八年(975年)灭南唐,休宁随歙州入宋,隶江南路。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歙州隶江南道东路。至道三年(997年),改江南道东路为江南路。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休宁随之隶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州为路。休宁属徽州路,隶江东道。二十一年改隶江浙行中书省,二十三年隶江南行台。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徽州路为江南省兴安府,休宁属之。二十四年兴安府改为徽州府,休宁随之隶属江浙行省。二十六年改隶中书省。明洪武八年(1375年)废中书省,全国设13布政使司,京畿府州直隶六部。休宁随徽州府直属南直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属浙江按察分司徽宁池太道。隆庆六年(1572年)改属徽宁道。 清,休宁均属徽州府。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徽州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年),始设安徽省。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安徽省徽宁池太道。咸丰四年(1854年)改为徽宁池太广道,暂属浙江省兼辖。同治四年(1865年)复归安徽省。徽州府均属之。徽州徽州历为路、州、府名,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废府留县,原领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歙、黟、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太平、旌德、石埭(即石台)九县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此时之“道”亦为行政监察区,而非行政归属)。民国十七年(1928年)八月,废道,直隶安徽省。休宁、婺源、祁门、绩溪、歙、黟六县划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休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于“剿共”的需要,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与徽州感情极深,不愿脱离母州,人民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二十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十五日,第八、第十行政督察区改属国民政府皖南行署,治所设屯溪。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二十三日,撤销第十行政督察区,歙、黟、休宁、祁门、绩溪、旌德六县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歙、黟、休宁、祁门、绩溪五县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于婺源人民的持续抗争和徽州其它县人民的强烈要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江西省的婺源县被重新划回安徽省,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一度迁安徽省会于屯溪。 1949年,祁门县于4月26日、休宁、歙县于28日、黟县于29日、绩溪县于30日先后被解放军二野解放;婺源县于5月2日被解放军四野解放,婺源县的解放标志着徽州全境的解放。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因此为了便于管理,从此将婺源划归江西省。同年5月13日,中共皖南区党委通知,设徽州专区(治所初在歙县,不久迁往休宁县屯溪镇),属皖南行署(行署初设屯溪,后迁芜湖),改屯溪镇为屯溪市(屯溪原为休宁县一镇),属徽州专区,全区领屯溪市和休宁、祁门、绩溪、旌德、歙、黟六县;1952年2月4日原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的太平、石台二县和原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的宁国县划属徽州专区,全区共领一市(屯溪)九县(休宁、歙县、祁门、黟县、绩溪、旌德、太平、石台、宁国)。同年4月12日.废行署区,徽州专区属安徽省。1953年12月1日,屯溪直隶安徽省,徽州专区领九县,1955年屯溪降为地辖市。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原领九县划属安徽省芜湖专区;复升屯溪为省辖市。5月16日,将屯溪交由休宁县领导。6月,旌德县并入绩溪县。1960年12月13日改屯溪市为休宁县辖镇。1961年4月13日,重设徽州专区。8月16日,又改屯溪为地辖市;1963年5月20日屯溪降为休宁县属镇。1965年7月19日,复设石台县,改属池州地区。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属县不变。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1975年12月19日,复升屯溪为地辖市(县级)。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同年1月29日,徽州地区领八县一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太平、石台和屯溪市。198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歙县黄山乡、石台县广阳乡和太平县建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徽州地区领七县一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改原县级黄山市为黄山区,属地级黄山市;将屯溪市改为屯溪区;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石台县划归池州地区。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划歙县岩寺镇新立)、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休宁县是“中国第一状元县”,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休宁人物有名儒朱升、戴震(今属屯溪区)、珠算宗师程大位、戏曲家汪延讷和汪士慎、丁云鹏、胡正言、海阳四家等书画艺人,以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原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吴象等。 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下,状元是社会各阶层推崇备至的“偶像”,考取状元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从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明文废止科举,这将近1300年间,历代政权(包括农民起义政权)约开科考试750余次,录取状元800多位(不包括武状元),有案可查的状元为649位。其中,从宋嘉定十年(1217年)到清光绪六年(1880年),休宁籍状元有19位,比例居全国之首(表列如下)。 人名 籍贯 考取年代 任职 备注
吴潜 县城 宋嘉定十年
寄籍宁国
任亨泰 古楼下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 翰林院修撰 寄籍襄阳
沈 坤 县城 明嘉靖二十年
寄籍太和
戴有祺 瑶溪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 翰林院修撰 寄籍金山卫
汪 绎 县城西门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翰林院修撰 寄籍常熟
汪应铨 梅林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翰林院修撰,赞善 寄籍常熟
金德瑛 瓯山 清乾隆元年(1736年) 都察院左都御使 寄籍仁和
毕 沅 闵口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湖广总督 寄籍镇洋
黄 轩 五城古林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四川川东道按察使

吴锡龄 大斐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翰林院修撰

戴衢亨 隆阜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体仁阁大学士 寄籍大庾
汪如洋 县城西门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翰林院修撰 寄籍秀水
王以衔 洽阳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礼部侍郎 寄籍归安
吴信中 长丰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翰林院修撰 寄籍吴县
戴兰芬 休宁 清道光二年(1822年) 翰林院修撰 休宁人,天长籍
汪呜相 休宁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 翰林院修撰 寄籍彭泽
黄思永 五城 清光绪六年
寄籍江宁
程若川 汊口 宋 知滁州 武科,曾使金
黄 赓 五城龙湾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武科
这19位状元,虽多寄籍外地,但他们的根在休宁。据此说休宁是全国第一状元县,应是无可辩驳的。那么,一个面积不过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十七八万的山区小县,何以接二连三地出了这么多的状元呢?这是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休宁,其自身历史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于休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休宁虽僻处安徽南陲,但并不十分闭塞。它介于浙赣两省之间、抱于黄山白岳之中,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等水系的发源地,在古徽州拥有地理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水陆两线构织的交通网,连通了山外的世界,方便了商旅往来,活跃了休宁市场,繁荣了休宁城乡。境内“川平山开,洲渚隐现”,“烟风晴露,落日溪光”,“其民雅驯,其俗简易,游宦东南者皆以徽为乐土,尤在于休宁”。 第二,在于休宁对教育的重视。休宁既近程朱阙里篁墩,又与朱熹桑梓之邦婺源为邻,深受程朱理学濡染,素来敦人伦、重教育。从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欧阳旦颁布的《教民条约》,到清朝雍正年间的《茗洲吴氏家典》,都可以见出休宁官府和士绅平民对教育的热衷程度。“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 第三,在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达。徽墨、徽纸、徽笔、徽砚等制作业的兴盛,为徽州学人吟诗赋词、舞文弄墨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此相对,著书、刻书、藏书之风盛行。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末,有书目可查的休宁人著述多达670余种,其中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作者有56人。徽州在宋元时期就是全国重要的刻书中心,在徽州众多的刻坊、刻书家中,休宁有汪廷讷环翠堂、胡正言十竹斋、程大宪滋荪馆等名家名坊。徽州历史上多藏书名家,休宁藏书家则领徽州风气之先。南唐查文徽,宋代宋松年,元代陈栎、赵方,明代朱升、程敏政,清代“汪氏三子”汪文桂、汪森、汪文柏等,无不是家藏万卷的藏书家。如此便利的学习条件和如此浓厚的学术氛围,对激发休宁学子的学习兴致、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在于称雄中国商界300年之久的徽商的作用。明代开始,“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是大多数徽商奉行的准则。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赢得封建政权的庇护,他们一方面不断向朝廷和官府捐银报效,另一方面把商业利润的一部分投资教育,培养子弟和同族学子通过科举进入封建政府的各级政权。与此同时,商人雄厚的财力和浪迹天涯的流动性,又为他们的子弟延请名师、四方游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创造了有利条件。诚如胡适先生所言:“这种离家外出、历尽艰苦、冒险经商的传统,也有其文化上的意义。由于长住大城市,我们徽州人在文化上和教育上每能得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先……因此在中古以后,有些徽州学者,他们之所以能在中国学术界占据较高位置,都不是偶然的。” 第五,在于徽州宗族社会强大的合力。徽州大姓多为同宗同源派生,为了强化宗族的凝聚力,除了通过修谱、墓祭、建祠等途径维系宗族的群体认同,还十分注重对族内的贫寒之家的救济抚恤。这种宗族的合力,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将兴办族学、资助族中贫困子弟读书、奖掖科举及第等条文写入家规族法。如此便为族中子弟科举成名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对族中子弟形成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推动力。19位休宁籍状元中,汪氏占4位,吴、黄、戴三姓各占3位,程、金、王、毕、任、沈六姓各占1位。上述姓氏,尤其是吴、汪、程、黄、戴、金等姓,都是休宁乃至徽州的名门望族,不仅富甲一方,而且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19位状元不过是他们当中的拔尖人物而已。 江山代山代有人才出。虽然状元随着其所依附的封建科举制度走进了历史,但在孕育了19位状元的休宁,至今仍以其独特的文化乳汁哺育着新的人才茁壮成长。新中国的70多位皖籍院士中,休宁籍的就占有6位,他们分别是汪耕、汪堃仁、江菊渊、汪燮卿、洪德元、许根俊等。在徽文化日益被世界关注的今天,“第一状元县”对于休宁来说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珍惜,正筹谋通过出版专题著作、建立专题博物馆、开设专题旅游项目等,借文化之笔写县域经济文章,将这笔精神财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福状元故里。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 战国,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 年),越王勾践兼并吴,属越。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楚灭越,又为楚地。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 年),秦灭楚,归秦。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设郡县,属鄣郡。 西汉,公元前109 年(武帝元封二年),始置宣城县(治今弋江镇)、春谷县(治今繁昌县境内),县域属上述二县,隶属丹阳郡。 东汉,宣城县废,改设宛陵、春谷二县,县境属丹阳郡春谷县地。三国入吴,恢复宣城县。 西晋,281 年(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阳郡一部为宣城郡,宣城县隶属宣城郡。 东晋,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随晋室南渡,于今南陵县北侨置当涂县,属淮南郡。晋末分于湖为境,隋徙治于姑孰(今当涂县),遂废。383 年(孝武帝太元八年),改春谷为阳谷属宣城郡,又为淮南郡地。413 年(安帝义熙九年),并阳谷县入于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芜湖县陶辛圩内),属淮南郡繁昌县地。东晋于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芦南乡)置南陵戍。 南朝,525 年(梁武帝普通六年),以赭圻城置南陵县,兼置南陵郡。陈兼置北江州。隋平陈,州郡并废。 隋,589 年(开皇九年),并石城、临城、定陵、故治诸县入南陵县,属宣州。时改宛陵县为宣城县,改故宣城为青弋江(镇)。605 年(大业元年),改宣州为宣城郡。 唐,621 年(武德四年),改属池州。627 年(贞观元年),又归宣州,属江南道。704 年(长安四年),移治青阳城(今南陵籍山镇),属江南道宣州。733 年(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宣州。742 年(天宝元年),属江南西道宣城郡。758 年(乾元元年),属宣歙观察使宣州。890 年(大顺元年),属宁国军宣州。 五代,937 年(南唐升元元年),属宁国军宣州,隶江宁府。 宋,975 年(太祖开宝八年),南唐平,改宁国军,仍称宣州,隶江南路。103年(天圣八年),分东西两路,属江南东路宣州。南宋,1166 年(乾道二年),升为宁国府,属江南东路(亦称江东路)宁国府。 元,1277 年(至元十四年),属江浙行中书省宁国路。1357 年(至正十七年),属江浙行省宁国府。至正二十六年,改为宣州府。 明,1368 年(洪武元年)八月,属中书省宁国府。1380 年(洪武十三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宁国府。1403 年永乐元年(永乐元年),属南京直隶宁国府。 清,行省下沿明制(宁国府),直至宣统,所属府如故。1645 年(顺治二年),属江南省徽宁道。1667 年(康熙六年),属安徽省徽宁道。太平天国期间,由浙江巡抚兼辖。1865 年(同治四年)仍由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分辖。 1911年(民国元年)1 月,裁府,直属安徽省。1914 年6 月,划属安徽省芜湖道。1928 年8 月,废道,直属安徽省。1932 年10 月,划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8 年10 月25 日,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0年8 月6 日,划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949 年)4 月22 日,南陵解放,同年5 月13 日,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 年5 月26 日,划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1952 年2 月4 日,划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是年8 月27 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71 年3 月29 日,属安徽省芜湖地区。1980 年1 月29 日,属安徽省宣城地区。1983 年6 月7 日,划归芜湖市。

安徽的哪些特色小镇景色十分优美?
答:安庆天柱山: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是安徽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天柱山以其险峻的山峰、奇特的岩石和古老的寺庙而闻名。登上山顶,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景色,尤其是日出和云海景观,令人陶醉。芜湖南陵:位于芜湖市南陵县,是...

芜湖到黄山攻略芜湖开车去黄山
答:2.芜湖开车到黄山多少公里芜湖至黄山高速公路是安徽省重点工程之一它也是芜湖至黄山的黄金旅游线路,全长116.122公里。路线起于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与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南姜妍高速公路相接,经繁昌区、南陵县、泾县、旌德县...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以及黄山市休宁县的历史
答:徽州徽州历为路、州、府名,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废府留县,原领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歙、黟、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太平、旌德、石埭(即石台)九县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此时之“道”亦为行政监察区,而非行政...

南陵县属于哪个市
答:安徽南陵县属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是通往“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重要门户。南陵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截至2017年末,南...

南陵到黄山石台有多少公里
答:驾车路线:全程约170.4公里 起点:南陵县政府 1.芜湖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1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籍山大道 2) 沿籍山大道行驶2.9公里,右转进入S216 3) 沿S216行驶5.1公里,左前方转弯上匝道...

芜湖至黄山自驾游攻略芜湖至黄山一日游
答:外人一定要知道这里所谓的黄山具体指的是哪里,否则很容易出错。历史上黄山本地人称黄山屯溪为闹市区以示区别!6.芜湖到黄山风景区芜湖至黄山高速公路是安徽省重点工程之一它也是芜湖至黄山的黄金旅游线路,全长116.122公里。...

黄山周边有哪些旅游景点???
答:黄山周边旅游景点推荐一 景区:丫山风景区 地区:安徽芜湖 丫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处南陵、青阳、铜陵三县交汇之地。丫山风景优美,久负盛名,早在1987年即被评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前身西山风景区...

请问从安徽省南陵县到黄山旅游怎么坐车?具体的路线知道的请告知一下...
答:驾车路线:全程约211.6公里 起点:南陵县 1.南陵县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1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籍山路 2) 沿籍山路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环岛 3) 沿环岛行驶40米,过牌坊村约80米后,在第2个...

安徽有多少个市多少个县
答:安徽省下辖25个地级市和县级市,以及52个县。一、地级市与县级市 安徽省的25个地级市包括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阜阳市、宿州市、滁州市、六安市、宣城市和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