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急行军一天能走多少里?

作者&投稿:臧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行军一天能走多少里呢?~

这里谈的古代军队行军很少超过不超过40公里,主要有几个前提:
1,上万规模的大军,配备有辎重车队,骑兵,步兵,随军文官等等的“步骑车”混合军队。
2,野外行军
3,7天以上行军
除了游牧民族军队在草原环境以外,历史上不管是元朝征服南宋,还是后金入侵大明,都是步骑混合部队。

行军打仗,为什么一天最多走40公里?
上图行军的军队看似很多?其实骑兵步兵加一起才几百。
古代绝大多数道路的条件和今天的乡村公路都不能比,只能容许二三人并行。这结果就导致不管你多少人,行军时最多的还是以两列,四列为主。

行军打仗,为什么一天最多走40公里?
上图的官道条件已经算是不错了,假设一支军队排成两列,每人只占据一米的道路长度,这样算起来,一支10万人的军队,会占据50000米,也就是50公里长度的道路!
所以实际上军队不可能这么密集挤在一起,军队有大量的车辆牲口,会吃光路上一切,甚至路上的石头都会被踩烂,甚至沿途的一些水源也会被喝干。10万的军队要分成不同的道路和批次行进。
所以我们经常看见古代大战争常是描写“兵分五路”,这并不是说将军们不懂得集中兵力,而是道路和后勤条件让他们没法集中。

行军打仗,为什么一天最多走40公里?
古代行军一般把步兵军队放在前面,指挥中枢及其卫队放在中间,后勤队和其他非战斗人员放在后面。机动性好的轻装部队和骑兵在侧翼小路机动,以便照应前后。
假设你是一位前锋部队指挥官,麾下有约500人(晚清一营士兵编制),在大军的前面最先出发。天气很好,道路情况也不错,不需要你搭桥修路,于是你心情愉快的吩咐”三更造饭”(半夜12点),五更出发(早上5点)一路唱着歌轻快出发。
道理没有被踩坏,沿途的水源也没有干涸,路边也没有太重的便溺臭味(殿后的部队要从前面几万人留下的屎尿中穿行)
沿途甚至还有几个村子的村民没来得及逃光,可以让你们抢劫下补充下士气。

行军打仗,为什么一天最多走40公里?
你这支小部队欢快的前进着,大约到了午后时分,就不能再走了,作为前锋的工作内容,你必须先选择合适的空地,来给后面到达的军队准备今晚休息的营寨。
这么早就扎营?当然,你以为是古代安营扎寨像现代一样搭个帐篷就完了?
不需要你建个奥运村出来,但起码得像下图这样吧!壕沟,鹿角,拒马,望楼都得有,不然晚上遭到敌人偷袭怎么办?

中国古代大军行军时的斥候、传令兵一般每天不超过100公里,急行军也就是150公里左右了。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晚清述闻》,其中李级仁写的《西安八旗小史》中记载清廷于顺治初年派遣八旗军驻防西安:“当时由北京至西安要经过山西省全境,路程约为1800华里,分为十八马站,若按驿站行军每日百路计算,每日须行十八天。为了行军迅速以争取据点,换马不换人,计约行五日许,即可由北京到达西安。”五日之中平均每日行程为360里。
一支步兵部队正常一天能行军30公里,强行军可以达到50公里,强行军状态可以保持一个星期。骑兵部队一天能行军50公里,强行军可达100公里左右,但只能保持一天。表面上看骑兵的速度比步兵快,但要知道马匹需要大量的草料和豆饼才能保持战斗力,否则两天就会掉膘。大量的后勤补给是需要车辆运送的,也就是说除非短时间的长途奔袭,否则骑兵的速度不可能超过补给车辆的速度,否则人和马就得挨饿了。

在古代行军最快的就是骑兵,而一支优秀的骑兵,他们最普通的马匹跑起来的平均速度大概就是20公里每小时,但是这个也要休养一下,就算是再怎么快,一天最快的话也大概就是100公里,马自己跑起来的话,它的体力会不断下降,速度也会非常的降低,可是身上还有载重人类,所以速度再怎么快一天也不会超过这么大速度,毕竟不是所有的马都是千里马,而中原的马大多数都是比不上北方的马。

很多人就会存在着这样的疑问,在古代不是有800里加急吗?那样的速度应该是最快的夜行800日行千里,可是这样的运输的话,大多数都是皇帝用极品马财行的,一站接着一站,想要这样跑下去,马跑不到一半就快累死了。这样的马是用来传输文件的,古代骑兵还有带着大量的物资,就算不带什么,可是实物也要带吧,这样速度也会很慢,一天能够跑一百公里,那就是好马的极限。

同时一定要注意修养,不然的话很多马匹都会累得不行,要是真的继续打架的话,这样损失就会很惨重,所以一般到达一个地方,很多部队都没有进行开战,只是休养了一下,而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将军是非常厉害的,他在古代打兵打仗是最厉害的,这个人就是霍去病,他带着汉朝的骑兵深入到了匈奴的腹地,一次又一次打击了匈奴,他是中国历史上闪电战的开创者。

史上还有很多次关于行军的记载,但是没有霍去病这样快的。

行军速度根据《三国志》与《晋书》中相关记载,孟达在新城起事,司马懿从南阳(即宛)出征,新城与南阳相距1200里(相当于现在的450公里),司马懿仅用8天时间就兵临城下,平均每天行军56公里(司马懿的部队是步兵),

根据上面的记载,司马懿当时和蜀国开战,用的是步兵,人走路是非常厉害的,毕竟人和马进行相比的话,人的体力更加的好一点,因为人类的毛孔更多进行散热,虽然短时间不能够和马匹相比,但是长时间进行比较的话还是人类比较厉害的,在非洲很多人进行狩猎,很多动物最终是被人类抓获,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快,而是人类的体力是非常好的,散热能力强,很多动物都已经被累死了,所以人类才能够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另据《荀子》一书中记载,魏国的“武卒”是按一定条件选拔的,其中就有一条身负武器、甲以及三日军粮,半天必须能走“百里”(相当于现代的30公里)。这几个数据告诉我们古代步兵的行军速度一天“百里”肯定是没问题的,如果加快行军,一天五六十公里也是能做到的。骑兵一般是步兵的4~5倍的速度

而战国时期这个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战争也是特别的频繁,行军的速度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可是他们的速度也是50公里,每天左右,想要突破100公里,现在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所有人的体力是相差很多,能够达到50公里已经很不错了,按照我现在人的体力,要是进行几十公里的马拉松的话,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身体已经慢慢的退化了。

公元212年,打通河西,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在春季攻势中,霍去病率一万骠骑出陇西,转战河西五国,与单于的儿子交战。再越过焉支山,6天中急行军一千多里。在皋兰山下(今兰州南部)重创匈奴,歼敌近九千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因功加封食邑二千户。在夏季攻势中,霍去病与公孙敖率领数万骑兵分路进军。公孙敖迷路迟到,未能与霍去病会和。霍去病果断决定孤军深入,歼敌3万余人。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一下霍去病到底是有多么厉害,根据资料分析,当时的获取率是非常的果断,凭借着几千的兵力就可以和匈奴进行展开决战,他们的意志力非常强大,很重要的是霍去病用的闪电战,已经是让匈奴感到非常的震惊,从来只有匈奴人抢汉朝的,没想到这一次汉朝居然抢了匈奴。

那到了我们现在的话,我们进行分析一下,要是用现代运输的话,一天可以到达全球的各处,就算是用火车的话一天几百公里也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现在的话是打不起来的,因为现在科技实在是太发达了,要是进行战争的话,可能会造成地球的毁灭,毕竟大家都有先进的武器,尤其是核武没有人敢进行开战,像苏联的话,最后是自己解体消灭的,只有自己打败自己,而没有国家去打败国家。



如果是骑兵的话,一天大约在100里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大约80公里。如果是骑兵的话,一天大约在100里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大约80公里。

如果地形平坦的话,可以走一百里左右,如果地形都是山地,那么只能够走三四十公里。



看部队组成,如果是一人两骑的骑兵,可以行进几百里,步兵的话,行进也就一两百里。

急行军一天能走多少里呢?
答:因为没有人可以在一天的24小时当中,每小时都能以急行军速度前进,那累也累死了。正确的问法应该是:“急行军”的速度是多少、或者“强行军”一天可以跑完多少距离?清风店战役,杨得志挥兵125公里已经是非常罕见的强行军距离,其中许多部队之前还经历过六昼夜的战场机动,极度疲劳。

士兵穿盔甲行军,斥候是零散行动?古代行军打仗跟你们想的不一样?
答:而魏武卒的那段记载只是他们的选拔标准,并非作战时也会穿着盔甲行军。毕竟古代一场仗打好几个小时甚至打一天也是正常情况,穿上盔甲走百里这个标准就可以证明士兵的体力,不会打起仗的时候没打几下就没力气了。一套盔甲造价不菲,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还很低下,自然是要优中选优,体格好的人才会...

在古代,一百里地要徒步走多久?
答:楼上的怎么算的啊?一百里地是50公里,人步行(散步)大概是10--15分钟一公里,五十公里不过12、13个小时,怎么走得出7天,我爬都爬得到……军队急行军不过5、6个小时 平时人走最多就12、13个小时,少的话9、10个小时足够了

古代通讯不方便,朝廷有急事可使用800里加急,800里加急究竟多快呢?
答:将军正在执行六百次急行军,邮递员真的要剥她的皮了。在古代,文件被传送到邮局,通常每隔20英里一次,一旦要传送的信笺上写着“立即转发”它必须以每天300英里的速度传输。遇有紧急情况,每天的送货速度可达400里,每天500里,最高每天800里。通过传递紧急文件,所有车站都使用最快、最好的马匹。它甚至...

绑腿是八路军的传统,为何后来取消了?
答:绑腿习惯的好处是在于八路军行军作战时,走的时间很长,一天至少要走100公里,这已经超过了人走路的极限, 放在现代我想估计没人受得了,除了军人,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因为走路太长时间腿部受不了,就会绑腿,从而达到预防淤血到腿部的情况发生,绑腿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也能够避免静脉曲张,因为绑腿习惯成为了抗战八...

古代关于出行速度的诗句
答:2、步兵一天估计20--30里,骑兵应该大致是60---80里 考虑到普通行军时,一昼夜要包含睡眠时间、用餐时间、休整时间等,那么24小时内有效行走时间恐怕最多8小时左右;而且带甲执械负重行走、并需保持队形,速度打折,正常每小时健步行走4-5里路(有如在上海您从杨树浦港桥走到虹口港桥的距离),即每个时辰8-10里路。

古代春秋战国时一里路是多元?
答:此句中“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指军队为争取三十里外的有利地形而急行军,能保证三分之二的人能准时到达并保持战力。放到今天来看,普通士兵的作训要求是负重35公斤跑完5公里,特种兵是35公斤跑10公里到15公里,特殊集训负重35公斤跑30~50公里 古时一般士兵需要携带甲胄、兵器、干粮、...

古代将士不打仗也吃饭,怎么一开战,粮草就不够吃了?
答:车上载着100万斤粮食,每走一天大约消耗0.8万斤,如果前方军队纵深太远,超过2500公里,车上的这些粮食,正好够运粮的人吃。这还不算运粮小队在路上因为路途原因翻车造成的损失,还不算被敌军骚扰打劫造成的损失。因此,不多说,只要是行军超过1000公里,前线每一个士兵,就要消耗比平时2倍的粮食,还...

古代的行军都是徒步吗?
答:对的楼主主要普通士兵都是徒步行走,道听途说古代大部队行军是“十步一整军”,每天行走不到十个小时,速度相当缓慢而即使是急行军,不注意阵型和队伍,过了两三天也会严重体力不支的,而且急行军据说走散和逃跑的兵卒会超过50%……不要太小看古人的毅力和体质了。希望能帮倒楼主。

古代打仗时将军骑马,士兵跟在后面跑,他们体力真的有那么好?
答:当然也有急行军的情况,但是急行军一般情况下是用在短战线上,而且也是行进到一定路程就休息。一般在前线探查信息的小部队也会用到这种方式前进,因为他们需要比别人快一点了解战场情况。古时行军一天几十公里就算非常厉害了,一旦长途拔涉行军出兵,都会有太多的难题,像兵器、粮草……等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