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真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于《孟子》,而孟子他的这句话后来也是被人总结成“民贵君轻”而一直被后世所流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是最为重要的,然后是国家,而国君是最为不重要的,而这句话的本质也是反映了孟子他的“民本思想”的。
孟子他认为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只要老百姓过的安稳了,那么国家也是可以安宁的。孟子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所写的《孟子》一书也是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的。孟子他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和孔子并称为孔孟的人物,而孟子也在后来被追封为了亚圣,更是被韩愈视为继承孔子正统的人。
而孟子他所写的许多篇目,比如《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皆是成为我国后来读书人学习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他的思想便是仁义,孟子他认为人性本善,但是也还要以礼相规矩,也是要以礼义去约束人的行为的。民本思想也是孟子对于国家和人民关系之间的一种讨论与认知。
除了民本思想,孟子还有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并且将其作为了自己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但是实际上孟子他的所有政治理念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一种东西。孟子认为只要统治者去施行仁政,那么人民必然会拥护统治者的,但是如果统治者不去执行仁政,人民便会去推翻他、去反对他。而在教育上孟子也是继续发展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且他还将全民教育当成自己实现仁政的一种方法。孟子也很认可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认为在教育上要因人而异,所以冯友兰也是认为孟子的地位就像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一样。

【摘要】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不仅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也涉及到封建社会的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和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 制民恒产, 实现小康; 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鼓励交换, 保护工商; 提倡恭检, 反对腐败。

【关键词】孟子;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孟子( 约公元前372 年~前289 年) , 名轲, 邹人( 今山东邹县东南)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晚期。这个时期, 各诸侯大国先后通过变法和改革, 已经相继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随着封建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巩固, 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奴隶制社会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 而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趋势。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整合时代的孟子,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 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发展封建经济, 开创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的实际出发, 高标“仁政”、“民本”两面旗帜, 在全面创立王道政治学说体系的同时, 提出了一系列的“贵民”、“爱民”、“惠民”、“富民”的经济思想和主张。

一、制民恒产, 实现小康

孟子一向主张实行“王道”政治, 反对“霸道”横行。孟子对“王道”和“霸道”作了如下界定:“以德行仁者王”, 即以德服人, 实行仁政就是王道;“以力假仁者霸”[1]52, 即假借仁义名义为号召, 凭借武力征伐就是霸道。“制民恒产”, 这是孟子构想的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也是孟子主张实行王道政治的重要施政纲领。

所谓“制民恒产”, 就是通过国家法令, 规定授予黎民百姓一定数量的产业。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 老百姓最重要的产业就是土地。孟子认为:“民事不可缓也”, 就是说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拖不得, 必须当作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黎民百姓有一个基本情况:“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1]82 这段话的大意是: 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黎民百姓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会干得出来。非常难能可贵的是, 亚圣孟子在这里用中国古代的朴素辨证思维讲述了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怎样“制民恒产”呢? 孟子首先提出“制民恒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1]17 即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 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 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 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把他们引上善良的道路, 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其次, 孟子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具体办法: 每户农民分得“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 分得“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这样“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17- 18 最后, 孟子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1]18 即使整个社会的老年人都达到“衣帛食肉”的小康水平, 一般人都达到“不饥不寒”的温饱水平, 这样就实现了王道政治。

孟子还注意到在积极建设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其具体办法是:“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1]5 即办好各级学校, 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开导青少年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1]7。加强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孟子反对农民贫困化, 他非常尖刻地指出:“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1]17 这样每个人为了拯救自己还怕来不及, 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呢?

二、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王道仁政学说体系的核心内容。孟子认为, 诸侯有三样宝贝:“土地、人民、政事。”[1]256要实现天下“定于一”[1]9, 即实现天下统一, 安定和谐,统治者必须实行“保民而王”[1]10 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黎民百姓的真心拥护,“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1]9 保民的具体措施就是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孟子主张, 统治者应该“膏泽下于民”[1]136, 即造福于全国黎民百姓, 把好政策落实到每个老百姓身上。“膏泽下于民” 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易其田畴, 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1]234 就是说, 要调动农民种好地的积极性, 就必须实行惠农政策, 减轻农业方面的税收, 使百姓真正富起来。孟子提出了几种农业税收政策, 提供给统治者施政参考。一是“耕者助而不税”[1]55的农业税收政策, 即八户农民为一个基层单位, 共同种植一百亩公田, 全部上交公粮; 而私人的每户“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就不再上税了。二是“耕者九一”[1]26的农业赋税政策, 即农业的税率是九分抽一。三是“野九一而助, 国中什一使自赋。”[1]85 即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 城市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农业税减少, 农民才能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民, 其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出现“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百姓亲睦”[1]85 的新气象。富裕的农村才会出现“文明的村社”。

孟子主张, 国家应该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各地政府征调农民服徭役应当做到“不违农时”[1]5, 即不在春播、夏锄、秋收的大忙时节征调农民服徭役, 保证农民在农忙时节把主要精力用在农田上,“不失其时”,通过辛勤诚实的劳动, 用汗水换取了“谷不可胜食”( 粮食吃不完) 的劳动成果,“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1]5 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了, 养家活口、婚丧嫁娶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就是王道政治社会的开端。

孟子主张, 封建统治者应当“取于民有制”[1]82, 即政府的税收一定要按照政策法令办事, 不能乱摊派、乱收费。孟子尖锐指出, 许多诸侯国高税收造成了黎民百姓家破人亡的严重恶果:“为民父母, 使民然, 将终岁勤动, 不得以养其父母, 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1]83 即一国的国君号称是百姓的父母, 却让百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 而结果却连他们的父母都养不活, 还不得不借高利贷来交足税款, 终于一家老小抛尸露骨于山沟之中, 这算是哪门子“为民父母”呢? 真是揭露得淋漓尽致, 切中时弊。

孟子坚决反对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孟子指出:“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 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6 即富贵人家厨房里有肥肥的肉, 马栏里有健壮的马, 老百姓却面色菜黄, 荒郊野外有饿死的尸体, 这等于居高位的统治者率领野兽来吃人。兽类自相残杀, 人类且厌恶它们; 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来主持政治, 还不免率领野兽来吃人, 这又怎么配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这些话把社会上的大小贪官污吏骂得痛快淋漓, 切中要害。

三、鼓励交换, 保护工商

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除了“制民恒产”、“轻徭薄敛”、“取民有制”等“惠民”思想主张,还有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等思想主张。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论坛上, 孟子在与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辩论中, 明确提出社会分工理论。在孟子看来, 社会成员划分为从事国家政事管理和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心者”与从事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力者”([1]P89)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没有劳心者, 就没有人管理劳力者; 没有劳力者, 就没有人供养劳心者。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 主要是指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工, 同时还包括两者内部的分工。如劳心者内部, 有人分别管理治水、农事、教育、司法等; 劳力者内部, 有人分别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孟子认为, 社会分工是“天下之通义也。”[1]89 即通行天下的准则。如果不实行社会分工,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作而自己使用, 就会使天下的人都疲于奔命。这说明, 孟子的社会分工主张, 既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民生的需要, 又是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需要。孟子的这一思想, 是前无古人的。

在社会分工的理论基础上, 孟子又提出鼓励“百工交易”[1]88 的主张。在孟子看来, 实行社会分工, 必然有相互之间的产品交换。譬如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心者”与木匠车夫等劳力者之间, 既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 又具有一种产品交换关系。前者教习礼义可以满足后者精神生活的需要,后者从事生产可以满足前者物质生活的需要, 两者之间体现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易关系。就劳力者内部的产品交换而言, 农夫“以栗易械器”,“陶冶亦以其械器易栗”[1]88,“以其所有易其所无”[1]74,“农有余栗, 女有余布”, 相互交换,“通功易事, 以羡补不足”[1]102,即将各行各业的产品互相流通, 用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 通过不同行业的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 就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在中国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个从生产力发展与产品交换的层面上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是孟子在这一领域中所作出的重要的理论贡献。

孟子主张国家应该用减少税收的办法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一是,“市, 廛而不征, 法而不廛, 则天下之商皆悦, 而愿藏于其市矣。”即在市场上, 划出空地来储藏货物, 却不征收货物税; 如果滞销, 依法征购, 不让它长久积压, 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 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二是,“关, 讥而不征, 则天下之旅皆悦, 而愿出其路矣。”[1]55 即关卡上, 只稽查而不征税, 不乱设卡, 乱收费, 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 愿意从那里的道路通过。三是, 对于城市的手工业者, 只抽什一税, 即所谓“什一使自赋”。[1]85 孟子还主张:“有布缕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孟子认为“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1]256 即按政府法令要征收布帛的赋税, 征收谷米的赋税, 征收人力的赋税。但开明的当权者应该采取三种中的一种,那两种应该暂时不用。如果同时用其中的两种, 黎民百姓就会饿死; 如果同时征用三种赋税, 老百姓就会饥寒交迫、家破人亡、父子不相顾了。孟子的保护工商的主张, 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用价值。

四、提倡恭俭, 反对腐败

孟子站在安邦治国平天下的历史高度,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当权者中大力提倡恭俭, 并且倡议各诸侯国君应该首先做到恭俭:“贤君必恭俭礼下。”[1]82“恭”,其原意一为恭敬; 二为敬业。此处是“敬业”之意, 亦即“勤政”。“俭”, 原意为“节俭”, 此处意为“廉政”。就是说, 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敬业、节俭, 勤政、廉政, 礼遇臣下。在敬业、勤政方面, 孟子主张君主要深入实际, 体察民情, 多为百姓办好事, 办实事; 把好事办实, 把实事办好。君主下去视察, 要问民疾苦。“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1]24 就是春天巡视耕种情况, 对贫穷农户加以补助; 秋天考察收获情况, 对缺粮农户加以补助。在节俭、廉政方面, 孟子对当时各国流行的上级到下边巡视, 吃拿卡要, 挥霍民脂民膏穷奢极欲表示深恶痛绝。孟子认为, 这种不顾人民死活的挥霍浪费,“饮食若流”, 挥霍老百姓血汗如流水, 只能造成“饥者弗食, 劳者弗息, 胥谗, 民乃作慝”[1]24 的严重社会后果。就是说, 由于政府的腐败, 使黎民百姓饥者不得食, 劳者不得息, 常年累月在死亡的边缘线上痛苦挣扎, 老百姓人人怨声载道,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 只能铤而走险, 揭竿而起, 造统治者的反。

在孟子看来,“恭者不侮人, 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 惟恐不顺焉, 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1]128 就是说, 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 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侮辱掠夺人的诸侯, 只怕别人不顺从自己, 又如何能恭敬和节俭呢? 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靠甜言蜜语和笑容可掬装出来的吗? 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陷溺其民”[1]7 于水深火热之中。对这类昏暴之君, 贤明的君主有权力和责任“诛其君,吊其民”,“救民于水火之中。”[1]105

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而劳民丧财。孟子指出: 统治者毁掉民宅, 挖掘人工湖供自己游乐, 使“民无所安息”; 统治者毁坏良田营造园林,“使民不得衣食。”[1]109 沦为难民。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花天酒地,“流连荒亡”[1]24 的腐败行为。所谓“流”, 就是统治者用公款去游山玩水, 顺流而下, 乐而忘返; 所谓“连”, 就是统治者溯流而上去旅游娱乐, 乐不思还; 所谓“荒”, 就是统治者把打鸟猎兽当作专业行当而乐不知倦; 所谓“亡”, 就是统治者成天聚众喝酒而毫无节制。如果一个国家, 用这样一帮败家子去久安又从何谈起? 战国时期, 已经出现了多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国人”暴动, 孟子从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 腐败是造成社会动乱、政治危机的根源, 因此他大力提倡恭俭, 反对腐败。

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是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孟子的经济思想极其丰富, 涉及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 也涉及经济活动中的政府政策和法令。孟子的经济思想, 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其本质上也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王天下”, 即“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1]232 服务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孟子经济思想的人民性和进步性。西汉以来的开明封建统治者, 都极其重视孟子的经济思想, 他们以孟子为师, 以亡秦为鉴, 制定安国利民的经济政策。西汉前期高、惠、文、景、武、昭、宣七位帝王, 接受秦施暴政二世而亡的教训, 采取了“轻繇(徭) 薄赋, 与民休息”[2]57 的基本国策, 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唐太宗李世民以“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隋“炀帝恃其富饶, 侈心无厌, 卒亡天下”[3]513 为借鉴, 认为“赋重则民愁, 民愁则国危, 国危则君丧”, 采取了省徭薄赋, 使民衣食有余的“安人治国”的政策, 出现了后世有口皆碑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熙大帝也采取了减轻徭役、宽租轻赋的措施, 营造了“康、乾盛世”。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人认真总结的,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有益的东西,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逢彬.孟子[M].杨伯峻注译.长沙: 岳麓书社, 2000.

[2]( 汉) 班固: 汉书[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3](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三册[M].长沙: 岳麓书社, 2002.

和平相处的关系。 孟子坚信,行仁政、获民心者无敌于天下,“仁者无敌”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对齐宣王说: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_,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_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仁政的有效性还表现在与霸道的比较中。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公孙丑上》) 以霸道取天下,必须有大国作基础,而以仁政取天下,即使很小的国家也可以实行。商汤、文王都是起自小国,通过行仁政取得天下的。 孟子对于管仲式的富国之路极为不屑。在孟子的开篇,他就提出了应重义轻利,反对国家以利为目标。他对见面就问他“亦将有以利吾国”的梁惠王进行了不客气的批驳,告诉他“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有一次公孙丑将他与管仲相提并论时,他大为恼火,说:“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公孙丑上》) 同样,孟子也不屑于依仗军事来统一。他认为,只要实行王政,取得天下民心,取天下易如反掌。商汤“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的理想化了的描述是孟子经常拿来论证他的“仁者无敌”主张的。在仁政面前,军事力量,特别是没有道义支撑的军事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以战争手段统一天下,既没有道义的支持,也不会有实际的功效,所以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认为那些善于战争的人都是罪人: 来源:国学

在孟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和平相处的关系。孟子坚信,行仁政、获民心者无敌于天下,“仁者无敌”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对齐宣王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_,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_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梁...

孟子第四课(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邻国相处之道
答:思:通过孟子仁政思想的学习发现不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都是两种关系。一,对方相对弱一点,自己相对强一点。二,对方相对强一点,自己相对弱一点。当自己强时,一般就会顺着自己的心来做事,对待弱者不会太有忍仁之心,所以要用忍仁的思想去处理事情,不会恃强凌弱,而是像看待小孩子或者弟弟一样...

《孟子》读书札记(三)——对天下、国、家、身的理解
答:《孟子》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义理理念同《大学》、《中庸》等的儒家经典思想一脉相承,表达的是一种家国天下的社会理念,其中人为核心,自我和天下是最重要的两极,而打通自我与天下最重要的一环在于“修身”。“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表达的是一种...

翻译一个句子: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
答:1. 孟子所言,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词组是“天下国家”。2. 在孟子看来,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3. 国家的基础则是家庭,而家庭的基础又在于个人。4.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所编的《孟子·离娄章句上》。5. 孟子在不同的场合下,多次强调了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重要性。6. 他提倡先国家,后...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说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让梁...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古文和翻译
答:帮助的人:3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作者或出处:《孟子》 古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孟子什么的治国思想?
答:《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文中的“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
答:梁惠王 穷兵黩武 喜欢用兵,在与孟子谈话时,他说自己如何爱民如子,如何的丰功伟绩。原文如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

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仁政的意义
答:《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说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文章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_百度...
答:《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不要用战争或劳役使人民耽误农时,不要乱捕鱼鳖,不要砍伐林木,让人民休养生息,有较安定的生活,这样才是“王道”的开端。原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战国:孟子 梁惠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