玢岩型矿床

作者&投稿:芷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庐枞式铁矿床成矿模式~

安徽省庐枞陆相火山岩区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部的庐枞铁铜成矿区,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喷发、堆积地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岩浆活动比较频繁,形成火山岩、次火山岩、侵入岩交替出现的格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以铁、硫铁矿、磷、明矾、石膏为主,铜、金、铅锌、重晶石、萤石次之。铁矿是庐枞地区优势矿种之一,也是马鞍山钢铁公司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之一。
庐枞式铁矿是对产于安徽庐枞陆相火山岩盆地中、与中生代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一系列铁矿床的研究总结,是除宁芜式铁矿外的又一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式,是本次潜力评价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区域矿产类型、矿床类型
庐枞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庐枞火山构造洼地内已发现有大量的Cu、Fe、S、Pb、Zn等矿床(点),在其火山构造洼地外围亦见有众多的矿床(点)。铁矿床、点的形成基本与岩浆作用有关,可分为四大类型,即(1)火山喷气沉积型(盘石岭铁矿);(2)潜火山气成热液型(罗河、大鲍庄、泥河铁矿);(3)层控-热液叠加改造型(龙桥-马鞭山铁矿);(4)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马口铁矿)。其中以潜火山气液型和层控-热液叠加改造型两类为主,火山喷气沉积型铁矿、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铁矿规模较小,工业意义不大。
二、铁矿床(点)在时间上的产出与演化规律
庐枞地区不同类型的铁矿床形成于地质构造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其在时间上的产出与演化特征是:
(1)中三叠世东马鞍山期
形成赤铁矿、菱铁矿、黄铁矿矿胚层,为黄屯式硫铁矿、龙桥式铁矿和城山式铁矿等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的雏形,也将为基底隆起带之上其他铁、硫矿床的形成提供部分物质来源。
(2)早白垩世早期
砖桥旋回火山喷发的较早期,与破火山口湖有关,形成了盘石岭式火山喷发热泉沉积型赤铁矿-硫铁矿床,为小岭硫铁铜矿和罗河铁矿的形成奠定了部分物质基础。
(3)早白垩世晚期
即砖桥旋回末期,与特殊的富铁辉石粗安岩浆及大规模的热液活动有关,在庐枞盆地北部环状断裂(即晚侏罗世环状火山活动中心)及其附近,形成了罗河、何家小岭、何家大岭、杨山以及泥河等玢岩铁矿,以及这些矿床中的热液型黄铁矿、黄铜矿矿物等。
(4)早白垩世双庙期
与双庙旋回火山活动有关,在二长岩-正长岩-石英正长岩等沿环状断裂的侵入活动过程中,沿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形成了层控-热液叠改型龙桥、马鞭山铁矿等。

图5-20 谢尔塔拉铁锌矿矿床成矿模式图

三、铁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矿化的分带性
庐枞盆地内主要类型铁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该区有3条重要的矿带,一是缺口-罗河NE向铁带;二是庐枞盆地北部边缘清水塘-黄屯近铁铜铅锌带;三是黄屯-枞阳NE向铁带。上述3个矿带与区内3条航磁异常带相吻合。庐枞地区金属矿产还具有明显的环状分布规律,盆地内主要以铁、硫、铜等矿产为主(罗河、大鲍庄铁矿),矿体主要产于火山岩与次火山岩中。盆地边部主要以铁、硫与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并重为主(龙桥、马鞭山铁矿,岳山铅锌矿及井边、大刨山铜矿等),矿体主要产于火山岩与基底沉积岩的接触带附近。
四、铁矿床成矿亚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式
(一)铁矿床成矿亚系列
庐枞地区铁矿可以划分成3个成矿亚系列:一是庐枞盆地内与燕山期中基性火山-潜火山(橄榄玄粗岩系)作用有关的以Fe、S(Cu)为主的“玢岩型”铁矿成矿亚系列;二是与燕山期壳幔混合源中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Fe、Cu、S、Pb、Zn等层控-热液叠改型成矿亚系列;三是与燕山期壳幔混合源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Fe、Cu、S等高中温热液充填型成矿亚系列。
1.与燕山期中基性火山-潜火山(橄榄玄粗岩系)作用有关的以Fe、S(Cu)为主的“玢岩型”铁矿成矿亚系列
铁矿床主要赋存于辉石闪长玢岩(次火山岩体)内外接触带中,从岩体向外,具有玢岩型-潜火山气液型-火山热液型-火山-沉积热液型-层控热液叠改型(玢岩成矿模式),主要代表性矿床有罗河铁矿床、泥河铁矿床、何家大岭铁矿床、盘石岭铁矿床。
(1)罗河式铁矿
铁矿位于下埠山-义津桥基底褶皱隆起带上、大鲍庄破火山口内的中基性潜火山岩体顶部洼陷及其与砖桥组火山岩接触带附近,潜火山岩内部主要是贫磁铁矿体,接触带上主要是比较富的磁铁矿体,在富铁矿体外部一般是硫铁矿体。矿体的形态呈似层状、层状,矿石具有潜火山气液交代、改造的特征。围岩蚀变特征比较明显,具有典型的蚀变分带特征:上部是浅色蚀变带,中部是深色蚀变带,下部是碱质蚀变带,其中深色蚀变带是近矿蚀变带。该类型的铁矿产成矿物质既有地幔深部岩浆携带的铁质来源,又活化、迁移了中三叠统周冲村组膏溶角砾岩中的铁质、硫及其石膏等来源,该类矿床还伴生有少量的铜矿化。
(2)泥河式铁矿
泥河铁矿位于罗河铁矿的东北大约2.5 km,是在开展霍家院子地区1/1万高精度地面磁测发现的。磁异常明显地分为南东(SE)高、北西(NW)低两个区域,正异常中心有环型特征,以北东对角线为界,界线分明,对应伴生,正负幅差达850 nT。在此基础上实施钻探验证,首钻(ZK0501孔)在地磁化极异常的中心地带布置,施工深度1096.80 m,自675.78 m至1065.13 m,见到不同视厚度的磁铁矿体11层,累计视厚度250.93 m,平均品位TFe40.02%、mFe35.57%,其中TFe >50%的矿体厚度有79.75 m,TFe56.28%,mFe52.68%。711.61~921.35 m矿体相对集中,品位高,夹层薄;592.76~675.78 m为黄铁矿层,厚度83.02 m,平均品位S10.3%。矿体埋深在678~1100 m间,控制倾向长度140~215 m,矿体厚度变化在70.36~250.93 m之间,已有钻孔控制矿体平均厚139.10 m,伴有硫铁矿、石膏矿,矿石TFe品位多在20%以上,局部出现TFe品位在55%以上的富矿。在距ZK0501 960 m处的ZK0401也见另一磁铁矿体和共生的石膏矿。
矿体顶板为黄铁矿化含硬石膏蚀变闪长玢岩,显微鳞片变晶结构,不等粒他形粒状变晶结构,斑杂状构造,具强烈绢云母化、碳酸岩化及钾化,由绢云母、硬石膏、方解石、钾长石、磷灰石和黄铁矿等组成。
矿石特征:富矿石呈铁黑色、黑绿色,块状或稠密浸染状构造,他形晶结构,交代蠕虫状结构,金属矿物为磁铁矿、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硬石膏、方解石、钾长石、石英、绿泥石、金云母、磷灰石等;贫矿石呈浅灰绿色夹黑绿色、黑色,花斑状、脉状构造,他形晶结构,他形粒状变晶结构等,金属矿物为磁铁矿、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硬石膏、方解石、钾长石、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绿高岭石、白云母+金云母、磷灰石等。
根据现有见矿工程初步对该区铁、硫资源量估算:磁铁矿资源量在10000~14089.78万吨之间、硫铁矿3810.58~5364.28万吨,二者均达到大型规模,另伴有硬石膏矿也具有一定规模。
(3)大鲍庄式铁硫矿
该矿位于罗河铁矿的东南大约1.5 km处,矿床产出情况与罗河铁矿相似,铁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类型。一种与罗河铁矿相似,矿体产于次火山岩辉石闪长玢岩上部或内接触带,矿石以浸染状磁铁矿、假像赤铁矿为主,呈似层状或者透镜状产出,明显受蚀变带控制,构成贫铁矿石;另一种产于次火山岩辉石闪长玢岩的外接触带,主要为铁矿体和硫铁矿体,铁矿体呈透镜状,矿石类型以块状假像赤铁矿矿石为主,次为菱铁矿-赤铁矿,黄铁矿-菱铁矿-赤铁矿矿石;第三种产于凝灰岩中的沉积喷气矿体(矿化体),矿体形态呈层状、似层状,矿石呈角砾状、砾状及碧玉质赤铁矿矿石。
(4)何家大岭(钟山)式铁矿
矿床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北缘,该矿区出露下白垩统砖桥组下段的安山-粗安岩、凝灰岩-角砾凝灰岩等火山岩,同时还见安山玢岩、粗安斑岩等超浅成-浅成火山侵入体,它们与铁矿化关系比较密切。该矿床铁矿体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铁矿体赋存于安山-粗安岩及凝灰岩-角砾凝灰岩中,呈向西延伸的楔状扁平体,厚度大约150~200 m;下部铁矿体主要赋存于粗安斑岩穹窿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体中。它们是两个不同成矿时期的产物,前者与早期侵入的安山玢岩超浅成侵入体有关,后者与晚期侵入的粗安斑岩有关。早期铁矿化可分为早阶段高温热液阳起石-磁铁矿矿化、晚阶段中温热液赤铁矿-镜铁矿矿化,晚期铁矿化主要为磁铁矿-次透辉石矿化。围岩蚀变特征基本与罗河铁矿一致,也分为上部浅色蚀变带、中部深色蚀变带及下部碱质蚀变带3带。
(5)盘石岭式铁矿
盘石岭铁矿位于庐江县黄屯西,钟山铁矿的北部。该矿床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北部边缘,区内分布着300余米的砖桥组的火山岩系,并且次火山岩较为发育,以粗安斑岩为主。据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资料,盘石岭铁矿体主要是碧玉赤铁矿层,局部见有黄铁矿呈星点状或者条带状分布其中,矿体厚50~70 m,局部地段顶板的层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或者角砾凝灰岩还见有一些呈似层状的贫矿层。
矿石为樱红色、致密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层纹状构造,由隐晶结构的碧玉和赤铁矿组成,为成分单一的硅铁建造,矿石中还有少量镜铁矿、黄铁矿,脉石为火山碎屑、石英碎屑及极少量的次生石英岩。矿石成分以贫铁富硅为特点,SiO2含量高达30%~40%,TFe平均含量30%~40%,仅在主矿层局部地段TFe含量50%。围岩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硅化、明矾石化、高岭土化及较弱的重晶石化、石膏、黄铁矿化、磁铁矿化、镜铁矿化、黄铜矿化等。
2.与燕山期壳幔混合源中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Fe、Cu、S、Pb、Zn等层控-热液叠改型成矿亚系列
铁矿体位于盆地基底面附近,为与火山侵入岩体有关的热液型矿床,如中三叠统碳酸盐岩、膏溶角砾岩等层位中层控-热液叠改型铁矿床(龙桥-马鞭山铁矿)、硫铁矿床(黄屯硫铁矿)。
龙桥式铁矿
龙桥-马鞭山铁矿床位于下埠山-义津桥基底褶皱隆起带和火山穹窿北部边缘,出露地层主要是中三叠统周冲村组、侏罗系罗岭组以及早白垩统砖桥组等,主要含矿、赋矿层位是周冲村组膏溶角砾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其含铁锰质建造等。该铁矿是深部隐伏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铁矿体的附近有正长岩等岩浆侵入活动,围岩蚀变特征明显,主要有矽卡岩化、大理岩化以及硅化绢云母化、碱性长石化等。周冲村组膏(盐)层中富含Ca2+、Mg2+、Na+等活泼性离子和挥发组分,深部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易与膏(盐)层发生同熔混染作用,从而形成富Ca2+、Mg2+、Na+和挥发组分的岩浆气液,有利于交代成矿,同时膏(盐)层、铁锰质建造本身也是一个构造薄弱带,有利于岩浆的侵位,为含矿岩浆气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及其赋矿空间,岩浆热液进一步叠加改造铁锰质富集成矿。
3.与燕山期壳幔混合源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Fe、Cu、S等高中温热液充填型成矿亚系列
铁矿体位于火山岩盆地内外的正长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其正长岩体内等,主要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为高中温热液充填型铁矿床,主要代表性矿床是马口铁矿、罗岭铁矿等,矿体规模较小,矿化零星。
马口式铁矿
该类铁矿主要以小型矿床及矿点、矿化点的形式分布于庐枞火山岩盆地内外。铁矿体主要分布于正长岩中(特别是岩枝、岩株)及其岩体侵入而形成的隆起构造中,有3种产出状态:正长岩顶部及其外接触带中(中下侏罗统象山群砂岩、砖桥组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正长岩体内及其正长岩岩体内的捕虏体。铁矿体成群分布,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一般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产出,部分呈团块状、囊状产出,矿石组合为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围岩蚀变主要有阳起石化、磷灰石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等,局部有黄铜矿化、铅锌矿化等。
(二)铁矿区域成矿模式
庐枞火山岩盆地是构造-岩浆-地热体系最为活跃和集中的场所,从地表→近地表→火山根部→深部,直到基底,不同深度可以出现不同矿床的定位类型和矿床成因类型;不同的构造环境、不同的岩石系列、岩浆源区,以及不同的基底可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构成了独特的火山岩盆地成矿亚系列。庐枞地区铁矿床具有“四层、四带、四隆”的特征:
1.“四层”结构特征
第一层是铁矿体位于盆地基底面附近,形成与火山侵入岩体有关的热液型矿床,如中三叠统碳酸盐岩、膏溶角砾岩等层位中层控-热液叠改型铁矿床(龙桥-马鞭山铁矿)、硫铁矿床(黄屯硫铁矿);第二层是产于盆地基底中、上三叠统及中、下侏罗统碎屑岩中的热液铜矿(金牛山矿点)、铅锌银矿(水口冲矿点)、层控-热液叠改型铁矿(黄公山、城山矿点);第三层是产于岩体或次火山岩内的矿床,如浸染型磁铁矿(杨山)、玢岩铁矿(罗河、泥河、大鲍庄部分矿体),产于粗安斑岩及角砾岩中的假象赤铁-磁铁矿(大岭);第四层是产于火山岩中的矿床,如喷气沉积铁硫矿床(盘石岭)、火山喷气沉积-热液叠改型硫铁矿及铜矿(何家小岭),产于火山角砾岩中的网脉状铜矿(大倪庄)。
2.四带
主要指潜火山岩岩体接触带、接触内带、接触外带及围岩蚀变带这4个位置,以罗河铁矿为主要代表,潜火山岩接触内带有浸染状、细脉状磁铁矿体等,接触带上主要是致密块状磁铁矿体,接触外带主要是致密块状磁铁矿、硫铁矿体等(龙桥铁矿位于正长岩体的外接触带)。玢岩型铁矿具有比较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上部是浅色蚀变带、中部是深色蚀变带、深部是碱质蚀变带。龙桥式铁矿蚀变分带特征与罗河式铁矿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不同是近矿蚀变是矽卡岩化、大理岩化。
3.四隆
主要指基底褶皱隆起带、岩侵型穹窿、火山穹窿、基底断隆带。无为的下埠山-枞阳义津桥基底褶皱隆起带控制了该区主要玢岩型铁矿、龙桥式铁矿的分布,在其带上集中有庐枞大中型铁(硫铁矿)矿床,如罗河、泥河、牛山、阳山以及龙桥、马鞭山铁矿床、黄屯硫铁矿床的分布,是该区铁、硫铁矿产集中产出地段之一;何家大岭、何家小岭等矿床位于枞阳-黄屯基底断隆带上;玢岩型铁矿之一产出于岩侵型穹窿、火山隆起之上。各种隆起构造是铁矿床产出的有利部位之一。
综上所述,可以建立庐枞地区区域成矿模式图(图5-21),区域成矿地质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
(1)矿胚层沉积期
中三叠世时该区为拉张环境,沉积了膏溶角砾岩、白云质灰岩、钙质粉砂岩等沉积建造,含有紫红色铁质、钙质、泥质粉砂岩及角砾状碳酸盐岩,形成周冲村组上段赤铁矿、菱铁矿层作为龙桥铁矿的原始矿胚层。
(2)火山-潜火山气成热液期

图5-21 庐枞地区火山岩型铁矿区域成矿模式图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受区域构造的影响,橄榄玄粗岩岩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喷发-侵入活动,来源于地幔深处的含铁、硫、铜等成矿物质的橄榄玄粗岩浆,同化混染、活化、淬取了早期沉积的铁、硫等成矿物质,在火山喷发时带出了部分铁等成矿物质,在适当部位富集成矿(盘石岭式);在潜火山成岩阶段的末期,含矿气液在潜火山岩顶部及其接触带附近等部位富集成矿(罗河式、大鲍庄式);早期侵入的安山玢岩超浅成侵入体及晚期侵入的粗安斑岩形成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铁矿(何家大岭)。
(3)热液叠加改造期
含矿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等在前期矿胚层、断裂构造等有利部位沉淀、叠加改造,进一步富集成矿(龙桥式);在火山岩及其正长岩体的断裂、裂隙发育部位富集成矿(马口式)。

矿床组合是指在相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一套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它是划分和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的基础。根据前述,我们将研究区的金属矿床归纳为3 个矿床组合,它们是3种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一)与伸展裂解有关的喷气-沉积矿床组合
1.与初始裂谷成矿有关的喷气-沉积矿床组合
该矿床组合形成于区内不同时代板块构造旋回的初始阶段,是由地幔活动(地幔底辟作用)引起并形成的盆岭及地垒-地堑,在地堑或盆地内常形成各种与初始裂谷有关的岩浆矿床和沉积矿床。分布于昆北带和北羌塘西段及阿北带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变质岩系内的沉积变质型、层控碳酸盐岩型、层控砂岩型矿床的形成与这些作用有关。

昆仑山及邻区地质

表8-2 青藏高原北部矿床分类系统


续表


(1)沉积变质型矿床
成矿元素:Fe,Cu(Pb,Zn,Au)。
容矿主岩: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变质岩系。
成矿时代:元古宙,志留纪。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铁克里克带(布穷),北羌塘(塔合曼、黑黑孜站干),阿北带(白尖山、塔什)。
地质背景:初始裂谷作用阶段(拉张环境)。
成矿环境: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
(2)层控碳酸盐岩型矿床
成矿元素:Fe(Cu,Au),Pb,Zn(Cu,Co,Au)。
容矿主岩:碳酸盐岩。
成矿时代:志留纪,泥盆-石炭纪。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昆北带(铁克里克、塔木、卡拉牙斯卡克、阿尔巴列克、乌苏的里克、卡兰古托克拉),北羌塘(哈拉墩、切列克契、卡拉玛、砂子沟、卡拉库里)。
地质背景:初始裂谷作用阶段(拉张环境)。
成矿环境: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
(3)层控砂岩型矿床
成矿元素:Cu。
容矿主岩:同生层控砂岩建造。
成矿时代:泥盆-石炭纪。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昆北带(特格里曼苏)。
地质背景:初始裂谷作用阶段(拉张环境)。
成矿环境: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
2.与成熟裂谷(洋盆)阶段成矿作用有关的喷气-沉积矿床组合
该矿床组合广义上应属于裂谷作用阶段,从初始裂谷阶段演化而来,形成陆间裂谷或洋盆,其中形成与火山作用及岩浆热液有关的矿床,其组合包括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火山-沉积型矿床及岩浆熔离型矿床三种类型。
(1)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成矿元素:Cu(Zn,Pb,Au,Ag),S,Co。
容矿主岩:中-新元古界万保沟岩群海相火山-沉积岩系(昆南带),奥陶纪拉配泉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海相火山-沉积岩建造(阿北带),志留-泥盆纪海相火山-沉积岩建造(昆中带),石炭纪双峰式火山岩系(昆北带),下二叠统布青山群火山岩组(昆南带)。
成矿时代:中-新元古代,奥陶纪,志留-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阿北带(喀拉大湾、拉配泉),昆中带(上其汗),昆北带(萨洛依、阿克塔什),昆南带(督冷沟、马尔争)。
地质背景:小洋盆或弧后盆地。
成矿环境:拉伸裂解,大型火山穹窿,对流循环的海底热液系统。
(2)火山-沉积型矿床
成矿元素:Cu,Co,Fe,Pb,Zn,(Au,Ag)。
容矿主岩:昆北带奥陶-志留系滩间山群,昆中带中-新元古界万保沟岩群、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昆南带下-中二叠统浩特洛哇组、树维门科组、马尔争组,芒康-思茅地区的下-中二叠统开心岭群、上三叠统结扎群,北羌塘地区西段下志留统温泉沟群及东段的下-中侏罗统那底岗日组等以海相火山-碎屑岩系为主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
成矿时代:中-新元古代,奥陶-志留纪,二叠纪,中生代。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昆北带(肯德可克、迎庆沟),昆南带(督冷沟、驼路沟),北羌塘(黑黑孜站干、小唐古拉),苟鲁山克错(东拉涌),巴塘晚三叠世弧火山岩带(以下简称巴塘带)(尕龙格玛、赵卡隆)。
地质背景:弧后盆地或洋岛。
成矿环境:拉伸裂解,强烈沉降的大型盆地中的次级盆地,沿同生断裂分布的海底热液系统。
(3)岩浆熔离型矿床
成矿元素:Cu,Ni,Pt。
容矿主岩:镁铁-超镁铁杂岩。
成矿时代:早古生代。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阿尔金断裂带(长沙沟、阿克萨依、鱼目泉南),昆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朝阳沟东、朝阳沟西)。
地质背景:裂谷(或裂陷槽)。
成矿环境:拉伸裂解。
(二)与陆-陆碰撞或陆内俯冲造山成矿作用有关的矿床组合
1.斑岩型
成矿元素:Cu,Cu(Mo)。
成矿岩体:钙碱性系列或高钾钙碱性系列的斑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斑岩等)。
成矿时代:华力西期,燕山-喜马拉雅期。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昆中带(托克妥),巴颜喀拉带(火箭山、阿特塔木达坂西、玉龙喀什河),苟鲁山克错带(纳日贡玛、陆日格)。
地质背景:造山带。
成矿环境:陆-陆碰撞和陆内俯冲造山环境,与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斑岩有关的流体沸腾及大气降水流体的混合。
2.矽卡岩型
成矿元素:Fe,Pb,Zn,Cu,Co,W,Sn,伴生Bi,Au,Ag。
成矿岩体:钙碱性系列或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侵入体。
控矿构造:侵入接触构造和层间构造。
矽卡岩类型:镁矽卡岩(一般无矿),钙矽卡岩(Fe,Cu,Co,W,Sn),锰矽卡岩(Pb,Zn)。
成矿时代: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阿南带(里维齐明),昆北带(尤仑塔卡特、康达尔达坂、五一河、尕林格、野马泉、白干湖、肯德可克),昆中带(库地、群力)。
地质背景:造山带。
成矿环境:陆-陆碰撞和陆内俯冲造山环境,与晚造山或造山后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
3.接触交代型
成矿元素:Fe,Pb,Zn,Sn(Cu,Ag)。
成矿岩体:中酸性侵入体。
控矿构造:侵入接触构造。
成矿时代:华力西-印支期。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昆北带(跃进河、海寺、白石崖、下西台、大海滩),柴北缘都兰一带(小卧龙)。
地质背景:造山带。
成矿环境:陆-陆碰撞和陆内俯冲造山环境,与矽卡岩化和角岩化有成因和空间的紧密联系,与复杂的渗滤和交代作用有关。
4.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岩浆热液型、低温热液型、伟晶岩型)
成矿元素:Fe,Pb(Cu),Zn,Li,Be,Hg,Sb(W)。
成矿时代:华力西-印支期,燕山-喜马拉雅期。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昆中带(苏巴什),昆南带(苦海),巴颜喀拉带(卧龙岗、黄羊岭、长山沟、龙然加阁、大红柳滩),柴北缘东南段(沙柳河)。
地质背景:造山带。
成矿环境: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燕山-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环境中,矿体大多受构造控制。
5.造山型金矿
成矿元素:Au,Au(Sb)。
成矿时代:华力西-印支期,印支期,燕山-喜马拉雅期。
区域分布(矿床实例):阿北带(祥云),昆北带(塔西克西、奥克塔什、依迈克),昆中带(五龙沟),昆南带(开荒北、托克妥、巴隆、石灰沟、小干沟),巴颜喀拉带(加给陇洼、东大滩、大场),北羌塘(木吉、阿然保泰)。
地质背景:造山带。
控矿构造:区域性深大断裂、大型韧性剪切带及褶皱和断裂、裂隙系统等3个级次的构造系统。
成矿环境:昆中断裂带以北,主要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印支期陆内俯冲造山环境,且多数矿化具两期成矿作用叠加现象;以南主要与印支期和燕山-喜马拉雅期的陆-陆碰撞过程有关。
(三)与稳定或固化阶段成矿作用有关的外生矿床组合
成矿元素:Cu,Au。
成矿时代:中-新生代。
该矿床组合类型代表了研究区在陆内拉伸、走滑作用造就的新近纪沉积盆地和第四纪河床堆积的一系列机械风化矿床和化学风化矿床类型。它们在研究区分布较广,如产于第三纪以来的层控砂岩、砂砾岩型铜矿床和冲洪积型砂金矿床(点)等。

一、概述

这是一类不太常见、分布限于世界少数地区、但有较大规模、品位极高的磷灰石-磁铁矿矿床。瑞典北部的基鲁纳矿床是最有名的代表,一般把这类矿床就叫做基鲁纳型矿床。我国长江下游宁芜地区铁矿早期研究工作中即曾提出可与基鲁纳铁矿对比的认识( 谢家荣和程裕淇,1936) ,近年来又对矿床进行过系统深入研究,也是一个典型地区。

这类矿床与中性岩浆岩有关,并常常有碱性或偏碱性特点。岩浆岩产状包括深成岩、火山岩及伴生的浅成—超浅成相侵入岩,矿床有产于岩体中或不同岩相界面上的板状矿体,也有与浅成侵入岩相伴随的脉状、复杂脉状和角砾带状矿体。磁铁矿是矿石中最为重要的组成矿物,共生矿物经常有磷灰石,还有其他造岩硅酸盐矿物及其蚀变矿物。阳起石-磷灰石-磁铁矿是一种最特征的矿物组合,有时也有赤铁矿、黄铁矿等。基鲁纳矿床的成因早期研究多认为是典型岩浆矿床,后来的研究中提出有火山喷流、热液交代等各种观点。根据矿床产状及矿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现在可以认为铁矿的富集作用肯定是在岩浆阶段中已经发生,但也可能是从岩浆阶段开始,而在随后的气化—高温热液阶段中达到高峰,并可延续到更晚的高中温热液阶段。所以,与前面伟晶岩矿床、钠长岩—云英岩型矿床相似,这类矿床也是形成在特定岩浆结晶演化的末期,具有过渡性矿床的成因地位。

这类矿床有元古宙形成的,也有显生宙形成的。基鲁纳矿床属古元古代,挪威南部、加拿大西北部、美国密苏里州等地矿床也都属元古宙。发现较晚的伊朗、土耳其、墨西哥等地的该类矿床则属早、中古生代及中生代。我国宁芜地区铁矿有关的安山质火山岩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铁矿生成年代在 120 ~125 Ma 间。20 世纪 70 年代中发现和研究了智利拉科地区第四纪安山岩、火山碎屑岩中的铁矿床,年代最新,成因上也具有特殊意义。关于这类矿床形成的有利构造环境,现在强调裂谷和岛弧内张性构造环境,偏碱性岩浆活动和不同级次断裂构造发育是形成矿床的必要条件。

二、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特征

1. 宁芜地区铁矿床

宁芜地区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个继承性火山盆地,是在下扬子褶皱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发育中偏基性岩浆的火山活动为特点,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堆积的火山岩系厚达 2500 余米,覆盖面积约达 1500 余平方千米。这套火山岩系自上而下可分出 4 个喷发旋回。各旋回出现的岩浆类型主要有粗安质角砾熔岩、玄武粗安岩、粗安质角砾熔岩、黑云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黝方响岩质熔结角砾岩、黝方石响岩、粗面英安岩等。前两个旋回岩浆是从中基性向中性偏碱性方向演化,后两个旋回岩浆是从中性向中酸性和碱性方向演化。每个旋回都从较强烈爆发开始,而以较宁静的喷溢结束。有意义的是在每一个旋回末期,均有相应的次火山岩或浅成相侵入岩产出,其岩石类型有角闪玄武安山玢岩、辉长闪长玢岩、黑云辉长闪长玢岩、黑云粗安玢岩、黑云角闪英安玢岩、钠长斑岩等。研究确定本区铁矿形成在前两个旋回之后和后两个旋回之前,矿床与此期间的一套中基性富碱质的次火山岩,即辉长闪长岩-辉长闪长玢岩有密切关系。

这类辉长闪长岩-辉长闪长玢岩的次火山岩体大都呈岩株、岩穹窿、岩瘤、岩舌、岩枝等产出。它们下部常为较大岩体或岩带,每一岩体或岩带与其周围的火山岩常可能构成一个火山-侵入活动中心地带,在这个中心地带的不同部位产出不同形式的铁矿床。宁芜地区有大小矿床 30 多个,围绕一个个火山-侵入中心分布,区内铁矿床既有各自的特征,又彼此有一定的空间成因联系,通常以其代表性地点命名为各种 “矿床式”。

陶村式: 铁矿体产于辉长闪长玢岩体内,岩体常是顶面平缓,有明显延展方向的大岩体,长可达 3000 ~5000 m。岩体中浸染状铁矿石组成似层状、透镜状矿体,矿石中典型的矿物组合是钠柱石-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或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部分矿石中磁铁矿充填于变方柱石晶粒间,曾被看作是海绵陨铁结构,现在更倾向于认为是高温气液强烈交代作用生成的填隙结构,也仍认为磁铁矿结晶可能从岩浆晚期已开始,但主要是在晚期自变质过程中伴随钠长石化晶出的,交代了辉长闪长玢岩的基质而保存了原岩结构。

凹山式: 矿体主要位于辉长闪长玢岩内,部分也进入安山岩或凝灰岩中。岩体常为岩钟、岩鼻等,矿化集中于其上部及顶部并受顶部冷缩裂隙、崩塌或隐爆角砾岩带控制,形成脉状、网脉状、囊状、岩钟状矿体 ( 图 4-12,13) 。矿石组构多样,主要有块状、网脉状、层带状、斑杂状、浸染状构造,特别是还发育伟晶状、晶洞状构造。组成矿物具典型的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组合,并伴有钠长石化、透辉石化、阳起石化、方柱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等蚀变。

梅山式: 铁矿体产于次火山岩体及其附近火山岩接触带,主矿体位于黑云辉石安山岩、角砾安山岩及凝灰岩中,部分也产于辉长闪长玢岩中。辉长闪长玢岩为岩体隆起部分或小岩枝。矿床受鼻状穹窿及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成脉状、囊状,有的是大矿囊,矿石以块状磁铁矿及假象赤铁矿为主,除透辉石、磷灰石外,还出现石榴子石,围岩强烈石榴子石化、透辉石化。矿床具矽卡岩型特点,但部分也是矿浆贯入充填产物。

图4-12 凹山铁矿床矿区地质构造图( 引自陈毓川等,1985)

姑山式: 是次火山岩体与火山岩下面的三叠系沉积岩接触带中的矿床。岩体为穹窿状或层状辉长闪长岩,边缘有硅化、高岭石化带。矿体受穹窿构造及接触带角砾岩及裂隙带控制,块状富矿和角砾状矿带整体成岩钟状、脉状,以假象赤铁矿为主构成。围岩透辉石化、钠长石化,并有后期硅化、高岭石化、碳酸盐化。矿石组构复杂,块状矿石中出现密集气孔,也有人认为是矿浆贯入火山机构形成的。

图4-13 凹山铁矿床剖面图( 引自袁见齐等,1985)

凤凰山式: 也是次火山岩体与早于火山岩的沉积岩接触带中的铁矿床,主矿体产于上三叠统下部砂页岩及灰岩与辉长闪长玢岩接触带中。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囊状。矿石具块状、条带状、角砾状构造,矿石的基本矿物组合为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围岩前期钠长石化、金云母化、阳起石化、透辉石化,后期绢云母化、硅化、高岭石化、碳酸盐化,磁铁矿多转变为假象磁铁矿。

此外还有一些产于火山岩中,与岩体无直接关系、受火山岩层状构造和断裂构造控制的似层状及脉状矿体,矿石主要为赤铁矿、假象赤铁矿组成的矿床 ( 南山式) ,火山岩中网脉状及浸染带的黄铁矿矿床 ( 向山式) 。

一个矿区内常有几种形式的矿床存在,如凹山矿床主要是凹山式铁矿,而在其下岩体中也存在透镜状、浸染状矿石带,即陶村式矿体。另据记载,最初凹山地表也存在赤铁矿-假象赤铁矿 ( 南山式) 与安山岩中的黄铁矿体 ( 向山式) 都是主要成矿期后中温和低温热液作用产物。

宁芜地区铁矿床上述特征说明这里的矿床不能以单一的一种成因概念类型来概括,它们是成因上有相互联系的一套矿床,曾建议叫 “玢岩型铁矿” ( 图 4-14) 。其中矿床具有从岩浆晚期分结、自交代、矿浆贯入、伟晶气成、高温气液交代 ( 包括接触交代) 以及高温、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的多种成因特征,这是和岩浆已经过相当分异,再进入浅成侵位,在时空上都迅速变化的地质环境条件有关。

类似宁芜火山岩分布区的铁矿床在长江下游的庐枞盆地、繁昌盆地都有分布。

2. 瑞典基鲁纳矿床

瑞典以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品级铁矿而著名,这就是指瑞典北部基鲁纳地区的四、五个成矿环境、矿床特征很相似的铁矿床。最大也是最早开采的 Kirunavara 铁矿床原来是一个长 2. 8 km、高 350 m 的山岭,山脊即为宽 30 ~150 m 的陡倾斜磁铁矿矿体 ( 图 4-15) 。矿床的围岩时代是前寒武纪,后来确定为古元古代。下盘为正长斑岩,上盘为石英斑岩,铁矿体分布在层状正长斑岩和石英斑岩之间。有的地方见到铁矿成小岩墙状切过正长斑岩,还见到正长斑岩在磁铁矿基质中的角砾岩,此外也观察到矿体围岩的变质和蚀变,这些都表明铁矿是贯入到围岩中的,并受到先前形成的层状侵入体接触面上构造薄弱带的控制。另外,在矿体中见到先生成的低磷磁铁矿矿石碎裂为高磷灰石铁矿石胶结的情况,说明铁矿体也可能不是一次形成的。这里的矿石主要由磁铁矿和同时或稍晚结晶的磷灰石交生体构成,有时出现少量辉石。矿石含铁 57% ~71%,含 P2O513% ~ 1. 8% ,含S2. O% ,含 SiO21. 5% 。

图4-14 玢岩铁矿床理想成矿模式剖面图( 引自陈毓川等,1985)

图4-15 瑞典基鲁纳磁铁矿矿床的平面图和横剖面图

基鲁纳铁矿过去一般认为是岩浆成因矿床,解释为一种深部晚期分异的类型,即分异作用已达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以致几乎完全是由铁氧化物、少量钛、磷和氟组成。也有人认为矿床可能代表岩浆晚期经彻底分异最后结晶的部分。稍后这个矿床又提出了其他不同成因观点,如根据后来的研究,铁矿围岩更可能是长英凝灰岩和流纹英安质火山碎屑岩,铁矿体与容矿岩石层状构造及岩性界面一致,矿石具块状也具层纹状、角砾状构造,认为矿床是火山喷流成因。此外,还有强调矿体下盘普遍发育钠长石化、方柱石化、阳起石化,提出矿床为热流交代成因观点。

三、矿床成因问题

这类矿床与中性岩浆有关。矿床中主要富集铁、伴生磷,这也可以看作是岩浆成矿专属性的表现。有关中性岩浆岩有深成侵入岩正长岩,也有安山岩类火山岩,不同地区的中性岩浆岩有的偏基性,有的偏酸性,更重要的它们常常是碱质明显偏高的岩石。宁芜地区是继第一、二个喷发旋回之后形成的,根据这两个旋回中玄武粗安岩和玄武安山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计算,可推知火山岩的原始岩浆应属碱性玄武岩浆或碱性玄武安山岩浆。再考虑到区内火山岩和铁矿层中 V、Ti 含量较高,并在有些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中发现有铬尖晶石等事实,都说明本区火山岩浆来源深度较大,并有可能有地幔来源。基鲁纳矿床具典型的磷灰石-磁铁矿组合,有的地段磷灰石可达到 15%,与地台区内还有一类正长岩、霞石正长岩中的磷灰石矿床联系起来,俄罗斯矿床学家曾把基鲁纳矿床划入地台碱性岩建造中,认为矿床是碱性岩浆在深成条件下侵位结晶分异的最后产物。

这类矿床包括那些典型矿床的成因都仍存在各种争议。对基鲁纳矿床的岩浆矿床观点早已提出各种质疑,从火山喷气到热液交代,相去如此之远。宁芜地区铁矿更是几乎一矿一 “式”,实难用一种成因概念类型概括起来。根据现有的认识,我们大致可以作出以下几点判断: ①不论是不是有岩浆矿床形成,岩浆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演化都是肯定的,即岩浆在深部发生了各种分异或一定的分熔,形成已经相对富铁的熔浆和饱含挥发组分的含矿流体,是进一步形成这类矿床必不可少的前提。②铁的富集作用可能发生在内生成矿作用各个阶段,首先是岩浆晚期阶段,这个阶段可以有已经充分分异或先期发生分熔的富铁熔浆经运移就位成矿,也可以只形成成矿物质的预富集; 其次是岩浆期和期后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钠长石化作用进一步发展,磷、氯等挥发组分不断聚集,有利于不同类型含矿流体分出,以各种方式发生富集。③铁的富集成矿作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深度环境中,有利的环境是由深的断裂连通到较浅部位或随浅成侵入岩或次火山岩侵位到地壳浅处,深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带的延伸、不同岩性岩浆岩的界面、特别是次火山岩与火山穹窿中的破裂构造等都可以引起含矿流体的集中释放而成为矿化的有利空间。

许多地区的基鲁纳型矿床都有高品级富矿石产出。在研究基鲁纳铁矿这种富矿石的成因时,首先提出晚期岩浆观点,认为这种几乎是纯氧化铁,只含少量钛、磷的矿石代表岩浆最后结晶的部分,是经过极端完善的分异产物。当有人考虑到这种情况很难出现,尝试以铁矿物晶体先以晶体沉降方式开始聚集,然后再受到重熔的观点解释其形成过程时,很快就有实验岩石学家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残余岩浆中没有能足以引起磁铁矿晶体重熔所需的温度条件。稍后一些,对岩浆结晶过程的熔离作用作了更多研究,知道除金属硫化物与硅酸盐外,如铬铁矿等金属氧化物以至成分不同的硅酸盐之间也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熔离作用,形成互不混熔的独立液相。但是有关铁氧化物的实验研究资料却一直很难见到。到底有没有天然的富铁熔浆形成呢?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和研究了智利拉科铁矿床,才对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出了一个答案。

智利北部高原地区是安第斯火山岩浆弧的一部分,分布的是第四纪的安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熔岩凝灰岩。拉科地区是一个破火山口,核部由流纹英安岩组成,在其四周见到由次级火山口喷出的铁矿熔岩流,覆盖在上新世安山岩之上。熔岩状铁矿成近圆形的堆积,直径 300 ~900 m,最厚处60 m。铁矿熔岩流表面很像玄武岩流,局部也有绳状构造,并有大泡、小泡和管状体,断面多孔和海绵状。矿石几乎全部由磁铁矿、赤铁矿组成,含很少的针状磷灰石、石英、阳起石、方柱石等,含铁平均 65%、磷 3% ~0. 4%,矿石的这些特点充分表明是由火山岩浆分离出来的富铁矿浆冷凝形成的。

这类矿床还有一个标志性特征是它具有的透辉石 ( 阳起石) -磷灰石-磁铁矿三矿物组合。宁芜地区各个矿床见到的三矿物组合产于脉、网脉、角砾团块以及浸染矿石带等各种矿体中,特别是在脉及角砾团块状矿体中常常可具有粗粒自形到伟晶结构。其中的透辉石( 阳起石) 和磷灰石常聚集成梳状晶簇,磁铁矿也成自形晶充填于前二者晶体间,透辉石常被阳起石所代替,但也能见到具原生结晶特点的阳起石。三个矿物的含量比例各地区可能不同,如在浸染矿石中磷灰石可以增高到够单独开采的程度,有的矿床部分地段则阳起石化透辉石占压倒优势。三矿物的生成顺序一般是透辉石 ( 阳起石) -磷灰石-磁铁矿。通过综合研究,宁芜地区铁矿成矿作用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以三种不同的矿物组合为标志的演化阶段,第一阶段是钠柱石 ( 钠长石) -透辉石 ( 阳起石) -磷灰石-磁铁矿组合,只出现于岩体内的浸染矿石带中,以陶村铁矿床为代表,其中钠长石化显著,磷灰石局部增多,磁铁矿一般浸染于假象钠长石和磷灰石晶体间。这个阶段以浸染状细粒磁铁矿和浅色蚀变钠长石化为特征,发育在岩体内部空间上较下面的部位。从这个部位向上,可以看到有蚀变程度加强,磷灰石、方柱石含量增多,磁铁矿变粗,并出现磁铁矿细脉的趋势,随着钠长石化促使铁质大量析出,高温气液相流体带入次火山岩上部及顶部,持续升高的蒸气压最终导致由开始的破裂、角砾化作用和含矿流体在有利空间的集中释放,这就是第二个成矿阶段,以凹山铁矿床为代表。这个阶段中带的深色蚀变透辉石化、方柱石化、石榴子石化发育,并形成透辉石 ( 阳起石) -磷灰石-磁铁矿组合的脉状角砾带中的矿化。因此,三矿物组合的形成在时间上是下部浸染矿石带矿化过程的延续。而且还有比三矿物组合脉类型形成更晚的代表,即第三阶段形成的是致密块状磁铁矿 ( 假象赤铁矿) 矿体,以梅山铁矿床主矿体为代表。在梅山矿体下部此类矿体与三矿物组合的网脉、角砾状矿体间有极为清楚的界线,并在钻孔中见到前者穿插了后者的现象。这类矿化表明在成矿作用后期,含矿岩浆中组分已变得更为单一。

我国矿床学家研究宁芜地区铁矿床提出了玢岩铁矿模式,旨在说明这是一类火山岩区与偏碱性中基性岩浆喷出-侵入活动有关的矿床,它们产状和矿化形式的多样性很难用单一的矿床成因概括,而是成因上互相有联系的一套矿床 ( 宁芜铁矿研究项目组,1978) 。研究工作阐明了辉长闪长玢岩在成矿中的重要意义,理出了各种型式矿床与不同蚀变围岩类型的时空联系。在主要矿床类型成因认识上似有强调岩浆期后气水热液交代充填的倾向。矿浆问题虽有提及,但未给出明确肯定的地位。玢岩铁矿概念提出以来,已为地质工作者广泛接受和应用。但对这个概念的使用有所修正。如提出玢岩铁矿应专指原陶村式的次火山气液交代-充填型矿床,姑山、梅山、凹山式矿床可称为矿浆型或岩浆贯入型,其中凹山式也可以单独称为伟晶气液充填型,凤凰山等矿床可称为次火山气液与接触交代过渡型等 ( 翟裕生等,1991; 唐永成等,1998) 。

四、勘查评价要点

这类矿床成矿条件比较特殊,首先是要有偏碱性中性岩这种特定类型的岩浆岩条件。一种是在古老地台区,如基鲁纳、北欧、北美其他地区。还有一类产于碱性岩中以磷灰石为主,也有磁铁矿的矿床,如北欧,在我国河北北部矾山也有发现。另一种是时代为中、新生代的大陆边缘火山岩弧,如南美安第斯山等。长江下游宁芜地区也是中生代环太平洋火山岩地带。这些偏碱性中性岩区一般受区域性构造条件控制,例如,对宁芜地区来说长江中下游中生代火山岩带分布受北东向古老地块北缘长期活动的深部断裂带控制,这是最重要的控制成矿的区域性构造。火山岩盆地内控制火山喷发和矿床分布的又是北北东和北西两组成矿前断裂带,正是这两组断裂的交叉处有主断裂两侧次级断裂的发育与火山穹窿构造的组合形成了本区铁矿床的 5 个集中地段。由于玢岩铁矿是火山-侵入活动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火山作用由中基性向中酸性转化和由强向弱转化期间,才有同源深部中偏基性富钠质岩浆侵入,并在相对宁静环境下发生深部分异,促成铁在成矿流体中卸载。因此,辉长闪长玢岩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决定矿体产出部位的条件。

基鲁纳矿体产于岩浆岩不同岩相界面附近,玢岩铁矿矿体产于次火山岩岩体顶部或边部,特别有利的是岩体顶部岩钟状隆起部位。由于玢岩铁矿生成条件下常可能有不同模式矿床在邻近地段形成,所以一种模式的矿床的发现与存在就可以为找寻另一种模式的矿床指示方向。

由于成矿岩浆岩常常富含某些挥发组分,所以,成矿过程中富挥发组分气水溶液广泛活动,就可在矿体附近,甚至是整个矿化空间范围内发育围岩蚀变。玢岩铁矿研究所确定的下部钠长石浅色蚀变,中部方柱石化、透辉石化、阳起石化、石榴子石化深色蚀变和上部硅化、泥化、硬石膏化、黄铁矿化浅色蚀变分带和分布不仅是很好的找矿标志,而且可以用以指示相关矿床的勘查。

透辉石 ( 阳起石) -磷灰石-磁铁矿三矿物组合是确定基鲁纳型或玢岩型铁矿的最有利的依据。含磷灰石的富磁铁矿矿石也可能是其成矿过程中的一种矿物组合类型。矿床及含矿岩石的其他特殊矿物化学成分,如含钠柱石、阳起石的火山岩、含黄铁矿的泥化岩石、V、Ti 异常、地质体的磁异常等都可以为找矿提供线索。



玢岩型矿床
答:宁芜地区铁矿床上述特征说明这里的矿床不能以单一的一种成因概念类型来概括,它们是成因上有相互联系的一套矿床,曾建议叫 “玢岩型铁矿” ( 图 4-14) 。其中矿床具有从岩浆晚期分结、自交代、矿浆贯入、伟晶气成、高温气液交代 ( 包括接触交代) 以及高温、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的多种成因特征,这是和岩浆已经过相...

模型三 玢岩型铁矿床找矿模型
答:玢岩型铁矿床或成矿作用的核心理论是: 以中国宁芜铁矿为典型代表,其成矿作用的全过程与火山活动、火山作用全过程相关联,强调矿床的形成是火山活动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产物; 矿床在空间上的定位与产出是以某一火山机构为中心,成群、配套出现。 玢岩型铁矿床的成矿理论,其内涵覆盖了宁芜、庐枞地区所有铁矿。

碱性-中性岩浆演化末期的玢岩型矿床
答:如提出玢岩铁矿应专指原陶村式的次火山气液交代-充填型矿床,姑山、梅山、凹山式矿床可称为矿浆型或岩浆贯入型,其中凹山式也可以单独称为伟晶气液充填型,凤凰山等矿床可称为次火山气液与接触交代过渡型等(翟裕生等,1991;唐永成等,1998)。 四、勘查评价要点 这类矿床成矿条件比较特殊,首先是要有偏碱性中性岩这...

...矿床属于陆相火山-侵入岩型铁矿床俗称“玢岩型”铁矿,是马钢重要的...
答:所以石棉的氧化物化学式为:3MgO?3SiO2?2H2O,故答案为:3MgO?3SiO2?2H2O; (3)过程②中加氨水调节溶液的pH等于6,完全沉淀时其pH<6的氢氧化物都能完全沉淀,根据表中数据知,Fe(OH)3、Al(OH)3,完全沉淀时需要的pH都小于6,所以滤渣的成分是Fe(OH)3、Al(OH)3,故答案为:...

成矿系统主要控矿因素
答:在矽卡岩矿床的形成中,虽然断裂裂隙的作用不如斑玢岩型矿床明显,但沉积岩在形成之后产生的层间裂隙及解理裂隙,则是矽卡岩及矽卡岩型矿石形成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于红山矿床来说,层间裂隙的发育则有较大意义,深部熔体-溶液主要沿其层间裂隙渗透侵入,并对不纯碳酸盐岩交代形成矽卡岩,并在其后...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尚桥铁矿
答:和尚桥铁矿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是马钢的主要铁矿石原料基地之一。矿床成因典型,是我国玢岩型铁矿的典型代表矿床之一。和尚桥铁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安庆凹断褶束北东端,宁芜火山岩盆地中段,成矿区带划分属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芜湖—南京Fe-Cu-Pb-Zn-Sr-硫成矿亚...

(四)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答:凹陷或次级凹陷上以陆相火山岩型、玢岩型为主,通常陆相火山岩型矿床位于玢岩型外围,如宁芜地区的梅山、凹山等矿床。该成矿带经过近几十年强度勘查,已发现了大量矿床,但大型的不多,多以中小型为主,据初步统计该成矿带有铁矿矿产地150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5.9%;铜矿工业矿床37个,探明储量占...

(二)陆块上的成矿地质环境
答:斑岩(玢岩)型矿床,常与火山岩层呈侵入关系,它的成矿时期可能比陆相火山岩型矿床还要晚,并且有时还伴有热液型或夕卡岩型矿床,以铁(长江中下游)和锡钼(东南沿海)为主。在断陷盆地环境中上述两类型矿床比较常见,但在空间上很少重叠或相伴出现。矿床规模中等但比较富。 5.沉积盆地环境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中部地区...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统
答:次火山气液交代-充填型矿床(体)主要产在次火山岩穹隆顶部的边缘冷缩裂隙带中(如陶村),部分受隐爆角砾岩体控制(如凹山下部矿、吉山等)。 在岩体与火山岩的断裂接触带上,形成以接触交代为主的铁矿床(体)(如梅子山)。若岩体内玢岩型矿化发育则形成玢岩-接触交代复合型矿床(如南山)。 岩体外围火山岩中的层间裂隙...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矿床类型
答:(1)沉积及火山沉积型(如阳新枫林黄铁矿矿床); (2)沉积-改造型或层控型(如栖霞山铅锌矿床); (3)矿浆型及矿浆-热液过渡型(如铁山和灵乡铁矿); (4)矽卡岩(接触交代)型(如铜录山铜矿床); (5)斑岩型(如沙溪铜矿); (6)玢岩型(如凹山铁矿); (7)热液脉型及蚀变破碎带型(如铜牛井铜矿、烈士山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