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德育论文

作者&投稿:咎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
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
学生讲完故事后,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
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
因此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
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
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
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又进一步问学生:“喜欢颐和园。
为什么。
”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
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
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沉浸在“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
如《狼牙山五壮士》、《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等。
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的英雄主义。
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
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
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
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
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
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 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
如在教学《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
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
”,“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
”,“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
”等等。
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
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
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
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
比如在上阅读课时,以“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
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一、根据教材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思想教育
  语文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而每一篇语文课都对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与坚定。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当学生被伟大的父爱感动得痛哭流涕时,我提醒学生你们每时每刻都感受着父母对自己的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此时立即激发学生爱父母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我还要求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第二天交流时,发现一夜间学生长大了,帮妈妈洗脚、刷碗、扫地、做饭、给爸爸捶背……
  二、运用口语交际课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
  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除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敢说心里话外,还要注意培养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交谈时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讲话,说话、请教、商讨时要注意态度自然大方,做到有礼貌,文明交流。如,在教学《学会道歉》的口语交际时,通过即兴演示、播放生活小录像、联系生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道歉,并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不仅发生在校园,就是在校外,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今后如果你无意间伤害了别人,那一定要记住,及时真诚地向别人道歉,说声“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原谅”等,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相处,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三、发挥评价语的作用,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有教师在备课时意想不到的变数出现。如果教师面对变数应变无术,甚至不理不睬,那么,我们就可断言,这肯定是一堂既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又缺乏教师文化个性的平淡无味的课。
  四、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抓住作文命题的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训练学生观察生活,贴近生活,思考生活。命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路,影响着中心的确立。因此教师的命题,可以结合社会、人生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教学注入思想内容。如,以环保、互联网、现代科技、反腐倡廉、西部开发、国家改革等命题来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理解社会、感悟社会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抓住作文讲评环节进行思想教育,讲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使“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评时,我注意选择那些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段落、思想性较强的语句、突出人物品质的细节描写,激励学生学习他人文章中的好思想。作文讲评要发展学生的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作文讲评不能只讲“文”不讲对事物的认识,要针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断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以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课余时间让学生听新闻、讲国内大事、搞“新闻发布”,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搜集名人轶事、名人名言,课前搞“每日自勉”,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出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演讲题目,进行“课前三分钟口头讲演”,组织办手抄报等等,让学生从中受到锻炼。还可以充分利用班队课的时间召开题为“我的理想”和“三十年后的聚会”等主题班会。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自觉的思想教育不仅是必需的、应当的,而且对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是有益的,值得我们广大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进一步探讨。

很高兴告诉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x0d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x0d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x0d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就应该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教学《古井》时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 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x0d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x0d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思想教育
答:毫无疑问,它是应该被抛弃的。但语文德育渗透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要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只有充分把握好度,充分把握好艺术性,人文性教学的目的才能完成。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一、把师爱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
答: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

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题的教育思想
答: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一、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和老师的情感...

小学语文怎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答: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

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答:这时,学生兴趣很高,不仅渗透了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真正形成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答: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危害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教学实际工作,本人将从四个方面浅析新课程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些方法,以共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 教学质量 语文素养 新时期以来新修大纲、新课标的出现引发教学思想的一次又一次变革,创新早已...

如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答: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可以常开展参观访问、组织办报活动、演课本书剧、开故事会、背诵诗文比赛、搜集门票、汇编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吸收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答:五、展开讨论,提高明辨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当前很多老师只重视基础课,语文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听,一节课讲完了,课本往书包里一塞,万事大吉。虽然道理也听懂了,但怎样把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落实于行动,那又是一回事。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必须掌握好的最基本工具。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综合性的,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特别是由于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语文学科发展创新思维的独特优势。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就依据近几年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答:文章主要从五方面来讨论,即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指出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营造创新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更新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已无可厚非地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各类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