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竖式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分小棒的过程吗?

作者&投稿:厉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易于理解,易与掌握。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讲明观察发现的过程。观察是1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直觉,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的1种主动形式。观察总是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相联系的。因此要发展这种能力,必须让学生讲明观察发现的过程。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如在书上的1道数学题时,班上1位差生列的算式与众不同: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出这样列式的道理,但并没有轻率地批评和指责学生,而是热情地鼓励学生讲1讲自己列式的依据,该生边画边说。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想出了这种别出心裁的解法。从此这位差生学数学的热情高了,成绩也日渐上升。

3、激发学生勇于争论。争论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而能不能争论起来,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凝聚为可争论的题目,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机敏地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可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争论。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思维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学生能质疑问难,是对教材理解深刻的表现,教师要热情鼓励并正确引导。

5、坚持训练学生阐明探求解题思路的整个思考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思维速度远远快于语言表达速度,不少学生能列出较繁杂的综合算式,而是心里明白,但要把道理讲出来就感到特别困难。因此,坚持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的1个极为重要的突破口。对各年级段的儿童,都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6、让学生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传统教学的弊端之1是让学生生吞活剥地背概念、背性质、背公式、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其实,知识的思维价值往往是隐含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之中。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经过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逐步吸收,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易于理解,易与掌握。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讲明观察发现的过程。观察是1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直觉,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的1种主动形式。观察总是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相联系的。因此要发展这种能力,必须让学生讲明观察发现的过程。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如在书上的1道数学题时,班上1位差生列的算式与众不同: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出这样列式的道理,但并没有轻率地批评和指责学生,而是热情地鼓励学生讲1讲自己列式的依据,该生边画边说。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想出了这种别出心裁的解法。从此这位差生学数学的热情高了,成绩也日渐上升。

3、激发学生勇于争论。争论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而能不能争论起来,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凝聚为可争论的题目,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机敏地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可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争论。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思维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学生能质疑问难,是对教材理解深刻的表现,教师要热情鼓励并正确引导。

5、坚持训练学生阐明探求解题思路的整个思考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思维速度远远快于语言表达速度,不少学生能列出较繁杂的综合算式,而是心里明白,但要把道理讲出来就感到特别困难。因此,坚持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的1个极为重要的突破口。对各年级段的儿童,都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6、让学生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传统教学的弊端之1是让学生生吞活剥地背概念、背性质、背公式、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其实,知识的思维价值往往是隐含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之中。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经过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逐步吸收,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主动参与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书写格式。
【教学资源】
1.小熊分玉米的教学课件。
2.学生和老师各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只动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猜猜是谁?(狗熊)
师:有一句有关狗熊的谚语“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不过今天的狗熊可不是这样的,它们收完玉米后就把玉米捆好了。
(看图中信息)
师:看着图中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把48根玉米平均分给3只小熊,每只小熊分几根?
列出算式:48÷3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明确要求,动手操作。
师:现在你们就用48根小棒代替玉米,平均分成3份吧!
全体学生动手分小棒。
2.汇报展示。
可能的分法有:
先每只小熊分1捆,剩下的尝试着几根几根的分。
先每只小熊分1捆,剩下的先算18除以3等于6,然后每只小熊再分6根。
3.对比两种分法,哪种更快。
三、探究除法竖式的算法
1.学生尝试计算48÷3
师:分你们是这样分的,那算你们还会吗?
2.展示横式
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展示竖式
(学生独立试做时,老师找出不同类型的竖式板书)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师:这么多种竖式,哪个好?
师: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除法的竖式。
(板书:除法竖式)
4.结合课件分玉米的过程研究竖式怎样计算。
师:下面我们具体结合分玉米的过程,看一看竖式每一步是怎样算的。
师:先分谁了?
师:再算算分走多少了?
师:还剩几捆了?剩下的这1个十够不够再给每只小熊分1捆的?怎么办?
师:这回把18根玉米平均分给3只小熊,每只小熊分几根?
师:这回分没多少?
师:18减18等于0,表示没有剩余,0要和个位对齐。
5.脱离直观的分玉米的过程,把分的过程抽象到具体的竖式计算中。
老师和学生一起边回忆分的过程边用竖式计算,这一次要过渡到把48这个数平均分成3份,即先分4个十,每份分到1个十,剩下的1个十和个位上的8组成18再分,结果每份又分到6个一,把6写在个位上。
6.结合分的过程总结除法竖式的特点。
师:你们都认识了,我来问问你们,这48表示的是什么呀?3呢?这个18?这个18呢?
(板书:要分的、分走的、要分的、分走的)
师:竖式的这种形式你掌握没有?算算42÷3。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学生独立做42÷3。
2.总结竖式计算的规律。
师:分的时候算4除以3,得用除法;算分走多少,一三得三用乘法;看看有没有剩余,用减法。
师:再分呢?18除以3,除法;分走多少,三六十八,乘法;还剩多少,18减18等于0,减法。
师:每层楼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先除,后乘,再减。
3.巩固练习。
师:除法竖式这么难,你还敢算吗?算算48÷2。
师:这个题用我们以前学的口算也能算出是24,但是为了统一形式,我们都把竖式写成这个样子。
师:还敢挑战吗?算算52÷4。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发的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处理现行教材,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重组与呈现教材内容,以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够更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初步的研讨能力。
在《分玉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一课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重组教材,有效提升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
《分玉米》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百以内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都能整除除数的口算和表内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要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它的固定性,尤其对于48除以2来讲,学生学过口算,很容易就能得出结果是24,在加上受以前表内除法竖式的影响,竖式书写时就会出现那样的情况,一次每份就分出24,没有先分十位,再分个位的过程,鉴于此点,我在教学中大胆地把十位分不完的情况放在开始,先让学生探究48÷3,在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竖式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做48÷2,这样不但会降低学生竖式书写的错误率,也能突出竖式帮助计算的作用。
二、操作和结构之间的桥梁,有效提升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
教学中,我先通过学生实际动手将4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这一过程,来体会先分整捆的再分余下的这一分的策略,能够分的快、分的准,从而体会到竖式从高位算起的道理,但是学生并不能从直观的操作直接建立起对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所以,接下来我通过课件,边分玉米边完成竖式,促进学生从直观到结论的抽象,事实证明在操作和结论之间的确需要这样一个桥梁。
三、数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
本节在知识教学中,抓过程,重算理,并加强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节课又一个特点是充分运用"比较法",运用比较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思维。通过三次比较,第一次是比较多种竖式形式,确定正确的竖式形式;第二次是比较竖式中每一层的特点,上面都是要分的,下面都是分走的;第三次是比较竖式中每分一次的运算特点,都是先除、后乘、再减,使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能更快、更好的掌握竖式的计算。整节课学生脑动、手动、口动,在和谐、轻松的情景中愉快的学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除法竖式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分小棒的过程吗?
答:5.脱离直观的分玉米的过程,把分的过程抽象到具体的竖式计算中。老师和学生一起边回忆分的过程边用竖式计算,这一次要过渡到把48这个数平均分成3份,即先分4个十,每份分到1个十,剩下的1个十和个位上的8组成18再分,结果每份又分到6个一,把6写在个位上。6.结合分的过程总结除法竖式的特点。

除法竖式教材分析涵盖哪些内容?
答:除法竖式的类型:除法竖式可以分为整数除法竖式、小数除法竖式、分数除法竖式等不同类型。教材分析需要对这些类型的除法竖式分别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除法竖式的实际应用:除法竖式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购物时的折扣计算、工程中的材料用量计算等。教材分析要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除...

除法竖式的教学
答:(一)探索除法竖式的表达形式 将42根小棒平均给2名小朋友。分完后说一说你是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对应的数学算式是什么?(二)体会现代除法竖式的优点 用除法竖式计算42÷2,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三)体会现代除法竖式的算法 将42根小棒平均给3名小朋友。分完后说一说你是分几步完成?每一...

【课例展示】除法竖式的认识
答:11.谁能更清楚更清晰的表示出分小棒的过程呢?(竖式)在数字更大的算式里,就能用竖式表示分的过程。三、如果再加 3根小棒 1.完成学习单 2.作品展示 3.对比,发现 生:发现它俩是一样的,剩下了1根,剩下了0根。13根用了12根余下了1根,16根用了16根没有剩余。四、小练习 学生作品展示...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答: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

低年级孩子除法竖式计算为什么老做错?
答:1、从高位开始平均分才公平 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能做到真正的平均分,而有些时候根本做不到平均分。在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分东西时平均分的要求相当强烈。当要分的东西和平均分的份数较多时,人们要求平均分的愿望更加强烈。若是先分小单位的数(低位上的数),后分大单位...

苏教版除法竖式什么时候学的
答: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竖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除法横式和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反思
答: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反思1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想通过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教学例1时,通过让学生动手...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答: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首先是6根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过程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
答: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1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